兰陵风流-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唐军打下扎西纳后,逻些上下赫然惊醒了:唐人这是要灭亡他们吐蕃呀!
面临青唐已失、扎西纳又损失几十万的情况下,便有权贵心生怯意;觉得吐蕃高原的“地利”已经无法阻挡凶残的唐军了;便纷纷撺掇迁都。迁到哪里去呢?当然是西部广袤的象雄,那才能给人安全感啊。
但很多权贵不乐意了,尤其是那些世代家业都在逻些的大贵族,谁愿意去象雄那个千里无人烟的地方啊?如果说吐蕃在唐人眼里是苦寒之地,那么象雄就是逻些人眼里的“吐蕃”,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国都这个繁华地——相比吐蕃其他地方是够奢靡繁华的;还有一些人是从政治上考虑,认为弃了国都吐蕃人心就散了,各部族将会分裂,以后再想收复失地就难了。这两派都劝说丹巴与唐人和谈,大不了割地、赔钱。
赞成派和反对派在大殿上吵成了一片。
最终让丹巴下决心坚守国都的,是钵教法王的话,他说:唐军远道而来,已经是疲惫之师了,耐不得久战,相反吐蕃军以逸待劳,在唐军扎营未稳时,突袭唐军必能得胜,如此唐军士气必泄,而吐蕃军士气必盛;其二,逻些城高墙厚,两面都是依山而建,利守城而不利攻城,如果吐蕃军野战失利,凭着城墙也能坚守,城内贮存的粮食和各部族的牛羊足够二十五万大军七、八月之用,只要坚守到十一月,天气严寒,唐军这仗就打不下去,不退也得退了。
法王表达了钵教誓与国都共存亡的决心,让年轻的丹巴王子热血直涌。这位桑加法王的言语是极能惑动人心的,不能也撺掇不了丹增多吉灭佛。因为这位法王的立场,一些动摇的大臣也坚定下来,毕竟能不弃国都是最好的,西部那荒凉地方,怎能与逻些相比呢?
但还有人弃都跑了——带头的就是二王子俄松。
他早就被支持他的权贵给说服了:如果逻些守住了,丹巴的威望增高,赞普更没他的份,还不如趁丹巴无法顾及的时候,带着他的人马去占领一个好地方,蓄积实力与丹巴斗;万一国都被唐军攻破了,那他带着部族走了,也是给吐蕃留下了火种,以后复兴王朝的大任就在他“俄松赞普”的身上了。
俄松一走,带走了支持他的军队和部族共四五万人。这四五万人不是去象雄,而是去藏布江之南的雅隆河谷,那里是吐蕃王朝雅隆部族的起源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吐蕃最盛产粮食的农耕之地,也是水草丰美的畜牧之地——象雄太贫瘠,俄松王子也是看不上的。他率领三四万人车马辘辘满载财物粮食的出城,当然没法悄无声息的走。丹巴闻报后怒红了眼,就要派军拦下。
大相韦杰益西劝住了他,说这些人的心已经分裂了,强留下来不齐心,没准还成祸害;再说唐军就要打过来了,这个时候自己人就不要打了,省得折损了人马,等打退了唐军,再与二王子算账不迟。
丹巴听了他的劝,但派军队将俄松的粮食扣了下来,只留给了他四五车,理由很堂皇:胆小鬼想走可以,粮食要留下来作守城之用。这些粮食是俄松的“家粮”,包括随附部族的粮食在内,都是属于他这个大领主所有,按制王宫是不能强征的,但此时俄松却只能交粮,否则就要引起城内的愤怒的,就当拿粮买路,他心里愤愤的想着。丹巴觉得很乐呵,虽然被狼心狗肺的弟弟拉走了两万军队,但同时少了五万人吃粮,而且多出了一百多车粮食,还是很合算的。
俄松走了没两日,东路唐军就开至逻些城下了。
丹巴依桑加法王之策,在唐军正扎营时派出五万骑兵突袭。然而唐军早有准备,三万龙武军将吐蕃军打得居于劣势。城内见势不好,又派出五万骑兵,被唐军三万军队截住,打着打着就将吐蕃军队分割成几股绞杀了,城内当即下令撤兵。十几万军队在东边的原野上从早上鏖战到下午,至吐蕃人撤退时,唐军的营寨已经有条不紊的扎好了。
吐蕃军第一策失利,王廷上下都意识到和唐军野战恐怕是不占利的,因为城内的二十三万军队只有五万是常备军,其他都是临时征召的,没有上阵经验,面对凶残的唐军的野战不利,倒是守城容易一些。虽然觉得骑兵当步兵用挺憋屈,但逻些王廷无奈之下,也只得采取桑加法王说的第二策——据城而守了。
但让吐蕃人奇怪的是,唐军并没有立即攻城,直到河西军也兵临城北扎营后,唐军还是没有攻城的动静。
吐蕃一些大臣就心喜了,觉得唐人并不想攻城,而是想借攻城威逼王廷以得到更多的好处。丹巴被说动了,于是派出使臣往唐军东大营和谈——晋阳公主就在东大营中,和谈当然要找准主儿。
晋阳公主派中兵参军李况见了使臣,提出的和谈条件很简单:投降,去王朝号,奉大唐为主。
丹巴怒了,可以割地,可以赔钱,投降是万万不能的,“去王朝号”后,还有他们吐蕃吗?一怒之下关闭了和谈,唐人要打就打,看你们能打多久!
这诡异的平静日子让唐军很多将领也不解了,当日帅帐军议时,晋阳公主并未定下攻城日期,只说“诸军听候攻城命令”,但距离军议已过去五日,诸军均已部署妥当,吐蕃人也不是死硬到底了,都元帅帐怎么还不下达攻城的命令呢?
诸军心里嘀咕,晋阳公主却是很能稳得住,遇上武乡侯这种着急请战的,只道“不着急,再等等”,若非她在军中的威望已积攒起来,请战的声音就压不住了。
在“等等”中又过去了几日。
这日晚上,月色阴晦,天空星辰闪烁,晋阳公主带着十几名侍卫,和一位羽氅高冠的道人登上逻些城西北三十里外的一座山峰。
几名侍卫和一名道僮打着火把,晋阳公主和那道人立在山上突出的岩石上,都仰首望着星空,没有人说话,山风下,众人的衣袂被吹得哗哗作响。
至子夜时分,一颗流星自东而来,划过逻些城,落在西面一百五十多里外的山丘上。
青衣道僮将火把伸前去,道人低头看着手中星盘,过了良久,抬头对晋阳公主道:“荧惑驻井宿逾月,至今夜突入鬼宿。荧惑犯积尸,必有地动;客星入西丘,地动所在,东西一百五六十里。”
李毓祯看向星落之地,又回头看向逻些城,薄凉的声音在风里显得更凉,“未知是东,还是西?”
那道人微笑,“在东在西,又有何区别呢?”地动一起,便会为这位公主所用,无论在城内还是城外,不过是散播的言辞略作改变罢了。
李毓祯神色不变,道:“云镜先生可卜得地动大小?”
云镜子抬头观望着星空,又低头看了会星盘,半晌道:“积尸气浅,天尸主祸不重。”
“如此,甚好。”
云镜子微笑,“公主仁慈。”
李毓祯清淡的声音道:“上天有好生之德,能少死些人,当然是好的。”
逻些城内几十万人,权贵死光没关系,那些部民死光了,谁来做农牧的事,难道从中原迁人?别说笑了,有人肯迁来吐蕃这地方?
云镜子摸了摸他的胡须,少死些人当然是好的,人都死光了,道门过来做什么,对一群牛羊传道么?
次日凌晨,都元帅帐下达攻城令,命各军备战,巳正二、三刻见东大营火箭射空,各军出发,攻城。
终于要攻城了啊!唐军上下都很兴奋,巳初一刻,各营士兵都甲胄穿戴齐备,坐守在营帐中,等待集合号声的吹响。
将近巳正时分,有人感觉到地面在微微颤动,最初说这话的士兵被人取笑,但过了一阵,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地面在动。营帐中都纷纷议论起来。有人惊慌的道:“该不会是地龙翻身吧?”民间称地动为地龙翻身。随着地面颤动不止,很多士兵都慌乱起来,他们不怕打仗,但怕天灾啊!
军中反应很快,立即吹号,下令全军集合——地动时待在空旷的地方最安全,这是将军们都知道的。
当唐军跑步出营,到各自营地的校场集合时,因见将尉们从容不乱,那些惊慌的士兵也都安定下来。
很快,便有都元帅中军的传令兵骑马疾驰至各军通传:“逻些城内地震了。”
这个消息传到军中各营后,士兵们愣了一下,然后震天的欢呼声爆发出来。
天佑大唐啊!
尽管唐军上下都深信能打下逻些,不需天助,但在攻城之前,上天突然降祸给吐蕃人,逻些城内地动,这不是说明天意在大唐吗?!
天意这个东西很玄乎,虚渺不可测,很多时候是存在于人的心中,让人敬畏。但只要相信它存在,就能让人产生无穷的力量,或者是被它击垮。此刻,唐军就是深信天意在己方,爆发出来的士气几能冲天而起。
萧琰在这一刻感觉到一种势,那是一种无形的气,因为信念的集聚,形成一种让人无可阻挡的杀气。她腰间的秋水刀仿佛与这种气势共鸣,刀刃在鞘内轻轻的鸣了一下。这一声很轻微,何况是在震天的欢呼声中,但萧琰听见了,不仅听见了秋水刀的颤鸣,她还听见了校场上无数刀枪槊的颤鸣。都是没有生命的器物,这一刻却仿佛“活了”。萧琰眼中光芒浮动,想起母亲说的“万物皆有见闻感知,此谓万物有灵”,她隐隐悟到了什么,手掌握着刀柄,仿佛能感觉到它的喜悦,和对战斗的渴望。
秋水,已经很久没有出鞘了。
……
逻些城内已经人心慌乱,地面在震动,房屋在倒塌,有人从房中跑出来,惊惶大叫,有人被倒塌的木梁或石块压着,没死的人还在哀嚎,因为地震畜栏和马厩也被震坏了,惊恐的牛羊和马群四处奔窜着,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由于征调起来的军队和这些军队所属的部族都迁入了城内,一下增加了将近四十万人,虽然逻些是国都修建得很大,四城周长有五十里,能够容下这么多人,但这四十万人进来,房屋肯定是住不下的,处处都是搭起的帐篷,连成一片,地震一来,一个帐篷倒塌往往会压下其他帐篷,虽然和房屋倒塌相比,毛毡篷子压死人很少,除非很倒霉的被木柱子压住,但给人的惊恐却不减分毫。尤其当成群的牛羊马奔出后,四处冲撞踩踏,撞倒的帐篷、撞伤的人不知凡几,牲畜互撞而死的也很多,这些发狂的牲畜远远比人难以制止,它们造成了逻些城最大的混乱。
其实地动并不严重,修建坚固的房屋都没有倒塌,王宫的建筑更是坚固,只是摇晃了几下,但是因为牲畜的暴乱,王宫和城内都成了狂兽场,平时温顺的羊羔也成了冲撞人的猛兽,只有长矛利剑刺入,才能制止它们,那些发狂的牦牛更是要几个吐蕃兵合力才能杀死,很多人没有死于地震,却死于牦牛和马匹的狂奔下。
军队出动开始制止这些冲出来的畜群,力图将它们赶回畜栏,但这比杀死它们更难。王宫内也是一片马奔羊窜,因为宫内的马厩和羊栏也被震坏了,甚至出动了“赞普亲卫”中的高手才将这些狂乱的马羊驱赶回去关起来。
地动只持续了两刻钟,但逻些城内已经成了血腥场,多半都是牲畜的血,死去的牛马羊到处都是。而城内人心还没定下来的时候,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