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长空-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说的那么隐晦,还能有什么特种武器?传说中的yf-22吗?
“高加索死神”的疯狂劲头,在场者几乎都是早有耳闻,即使是自己联队里的王牌去驾驶yf-22,很可能也不并不是俄国人的对手,这可真的很难说。
排除了yf-22的可能,在座者都想到了中校所说的所谓特种武器,其实就是能够配备核弹头的aim-54“不死鸟”导弹。
aim-54,世界上第一种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在研发时是为了对付苏联的远程轰炸机而量身定做,本身不仅有常规型号,为了应付核战争背景下的饱和攻击,还可以选装当量两千吨级的核弹头,威力也远非常规弹头的型号所能比拟。
碰到核弹“不死鸟”的飞行员,就算他再厉害,核弹面前也会被炸的一点渣都不剩。——哪怕他真的是“死神”也一样!
但是……但是这种想法,未免也太疯狂了?
安装核弹头的aim-54一旦使用,俄国人必然会有所察觉;要是真的因此而让眼下的世界大战升级为核弹满天飞的原子战争,想一想北极熊那庞大武器库里的几万枚大小核弹,这种核挑衅的行为和自杀又有什么区别?
不要以为只有美国人才有核空对空导弹,在场的军人们都很清楚,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准备都是变态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小小的地雷都能弄成核装药的,r-33导弹那样的变态玩意,如果说没有核弹头那可真是谁也不相信。
“——不行!这样绝对不行。”
在这种场合使用核弹头、引发战争升级的风险太大,那就断然不能冒险。
军人的作战,也还是为了赢得胜利,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和敌人同归于尽,不是吗!虽然现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离开家人来到前线,参与到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里,但是这样的觉悟他们还是有的。
就在这样的气氛刺激下,对核弹的危险性达成共识,各个航空联队的指挥官们就放下自己的军人自尊,开始认真研究怎么利用计谋、或者说阴谋去算计那个可怕的俄国飞行员。
盘算了半天,认真权衡利弊之后,美国人的效率果然还是没的说,很快一个联合海、空军的庞大作战方案就正式出炉,虽然这套方案看上去真是有点耸人听闻。
经过军官和参谋们的热烈讨论,最后形成的联合作战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在预精机发现落单的大型目标、确认很可能是“高加索死神”的座机后,就使用在战区巡航的第五战略轰炸机联队b-1b作为诱饵,引诱俄国佬上钩。
与此同时,在预定的作战空域里,低空埋伏第二十航空联队的若干架f-16c,高空则布置第八航空联队的f-15c;具体的作战配合,由后者为前者提供一百千米左右的中程目标预精,在使用aim-7m掩护“战隼”们的迎面接敌之后,“鹰”们就会利用加速能力强悍的优点去截断俄国佬的后路。
一线的部署情形是如此,至于部署在土耳其上空的二线防御力量,则由“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由f/a-18保护的若干架f-14d来负责,时刻准备使用“不死鸟”实施拦截。
假如,仅仅只是假如,两个空军战斗机联队的大规模接战仍然搞不定对手,一旦俄国佬越过第一道拦截线(以“疯狂伊万”的可怕战力猜测,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指挥官会立即通过预精机数据链命令所有滞空的f-15、f-16战机脱离接触,然后就由f-14d编队在“不死鸟”导弹的射击远界内进行密集齐射!
先是“鹰”的aim-7m,然后是“战隼”的aim-9l,最后是“超级猫”的aim-54;经过如此密集的火力突击,就算是再厉害的家伙也应该会灰飞烟灭。如果——如果万一还是不能消灭对手(见xx的鬼,这怎么可能!),则指挥中心会发出“fire-at-will”指令,附近空域内的所有战机,不分编制、不分机型也不做任何敌我识别,索性就彻底疯狂的一拥而上,用战斗机海洋去淹没俄国佬!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战术,哪怕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来袭的“高加索死神”彻底歼灭。
第三一〇章 将军的计划()
“一拥而上”的围攻计划,看上去的确是挺变态。
但不管怎么说,会议总算是有了个结论;接下来的讨论议题,相比起来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经过会议秘书的记录整理,这份标记绝密、其实完全没有保密必要的计划就大概定了型,接下来就等着合适的时机去执行。
面对一向倚仗数量优势的俄国人,竟然要用机海战术去应战,如此庞大而匪夷所思的一份作战计划如果送给其他国家的任何一位空军将领去审阅,都会觉得美国人要迎战的绝对不是什么人类,而是来自天顶星或者地狱的狂暴恶魔。
以多打少,对眼高于顶的美国海空军而言,算是抛弃了一向的自信满满;但是没办法,自从那个“高加索死神”出现在战区的天空,美国人在涂有红色五角星的“侧卫”yin影下艰难活动的日子就在一天天的延续。
这一次无论如何,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对疯狂的俄国佬一定要除之而后快,否则这仗简直就没法再打下去了!
……
会议,还在继续进行。
不知不觉间,海上的天色已经暗淡下来,狂风夹杂的雨水瓢泼般洒落海面,庞大的航空母舰此时也笼罩在迷蒙的雨雾之中。
漫长的联席会议,在战事吃紧的当下却罕见的开到了午后;和舰上的军官们参加完这场争论激烈的作战讨论会,米切尔中将离开会议室,在副官的陪同下走回位于航母主甲板下的舰长室。
在这样一个天气恶劣的时候,米切尔中将并不打算前往舰桥,去观看那在陆地上难得一见的暴风雨景象;倾盆的冰冷雨水,在狂风挟裹下抽打洒落在无遮无拦的航空甲板上,四周都是能见度极低的灰蓝色迷雾,偌大的航空母舰这时候也仿佛变成了海中的孤岛,在惊涛骇浪中无助的起伏颠簸。
狂暴颠簸的暴风雨经历,在他刚刚就任舰长、指挥一艘八万吨级巨舰的时候,也曾经让他若有所感而心潮澎湃;但是岁月如梭,如今像他这种年纪的人已经不适合再去体会那寒冷的狂风暴雨了。
一边和副官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谈,时不时向迎面走过、态度恭敬的舰员抬手回敬一个稍具神形的军礼,将军的脑海里完全是在想其他的事;直到走下又一道舷梯,来到自己的专属办公室门前,他在和副官告别之前,才说了两句暗含意味的话。
“劳伦斯。——中队的准备,还顺利么?”
听到将军的询问,劳伦斯上校下意识的左右观望两眼,“是的,将军。等暴风雨过去,行动执行的时候,我们的计划也就可以顺利实施。”
“很好。那就让我们再耐心等待几天。”
抬手向副官挥别,将军迈步走进装饰典雅的办公室,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落座。伸手拿过桌子上的文件夹,若有所思的翻看里面的一张张打印纸,他习惯性的抬手抚摸下颌,脸上不自觉的现出一丝阴沉的神色。
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仅仅就在两个月之前,在夏威夷的热带海滩上悠闲度假,和太平洋舰队的老友们畅谈聊天,在太平年代里这也算是相当惬意的生活;然而就是现在,回到自己指挥的舰队旗舰上,在这连舷窗都没有的办公室里,他每天所能面对的已经不是温柔的妻子、听话的儿女,而是冷冰冰的钢铁舱壁与枯燥乏味的战况报告。
当然,这并不是说,米切尔是一个厌战的不称职军人。
恰恰相反,最近一直在困扰着他、同时也令他做出那些重要决定的,恰恰就是当前这狗屁倒灶一样的战争局势。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海军高级指挥将领,他到现在也不明白,五角大楼发布的那些毫无战略眼光、内容白痴透顶的作战计划到底是怎样被制定、又是怎样远涉重洋来指挥他们这些前线部队,去俄国人的炮口下白白送死的。
这些拿着高薪、安全无虞的酒囊饭袋,他们是不是养尊处优到连基本的战略素养都扔得一干二净?
不要说之前中欧的惨败、和现在正在英吉利海峡上演的空中拉锯战,就说身处地中海东部的他们这支航母战斗群所面对的战局:北约空军在苏联南部发动的大规模空中攻势,在他这个浸yin舰队海空一体化指挥逾十年、有过两场局部战争实战经验的老练指挥官看来,就是纯粹的白日做梦。
在有广阔黑海、和大高加索山脉阻隔的南方发动攻势、企图以此来对付那头可怕的北极熊,这种策略如果真能奏效,那历史上希特勒的德国国防军、或者土耳其的穆斯林军队早就可以办到,还轮得到北约在这里苦苦挣扎?
红色帝国的核心区域,距离这里还相当遥远,北约和俄国人决胜负的主战场永远是在中欧,而高加索这块看似肥肉的地方绝对就是台填不满的绞肉机。
这种明眼人一看便知的形势,为什么决策者就是视而不见呢!
坐在舒适的靠椅上,米切尔仿佛都能够看到北约接下来会遭遇的作战景象: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或者横渡大海才踏上高加索土地的北约地面部队,在远离后方的俄国土地上艰难作战;他们的后勤补给被俄国人的炮火打烂,他们的对面是漫山遍野的俄国坦克,而盘旋在他们头顶的也不会是北约战机,而是俄国人铺天盖地的空中杀手在倾泻。陷入到斯大林格勒那样的人间地狱里,在无止境巷战的一片火海中绝望挣扎,这种景象绝不是什么凭空想象,而是很可能会发生的残酷现实……
但是他又能做什么呢。
想到之前在联席会议上的发言,米切尔厌恶的摇摇头,他觉得这支军队里的不少同僚也和五角大楼的那些蠢货一样,不仅对俄国人的实力一无所知、还相当的没有进取心和军人起码的荣誉感。
——用机海战术去对付俄国王牌,这主意亏他们想得出来!
面对近乎惨淡的战争景象,中将的反制计划已经确定:不管对面的俄国佬如何嚣张,他,代表一众看法相似的海军高级军官,马上就将祭出杀手锏去狠狠的还以颜色。
使用那种武器的话……
第三一一章 红色十七号()
是的,如果是那种武器,什么样的对手都不足为虑。
一次果决的行动,不仅可以除掉极其棘手的俄国讨厌鬼,还可以借此扩大战争、甚至逼迫上层重新考虑北约整体的战略安排;虽然要冒极高的风险,但是惧怕冒险的话索性也不要穿上这身军装、远离家乡为合众国而战了。
当然,突然间受到空前的沉重打击,可想而知俄国人必定暴跳如雷、接下来的行动也会更加疯狂;但是对那些坐办公室、脑满肠肥的家伙们来说,不经历过这样的可怕撕咬,这些北约的官僚们又怎么会痛定思痛、做出重大的改变?
总之事情就是这样了!
……
阴谋,正如带来暴风雨的厚重yin云般,在地中海上空翻滚聚集。
突如其来的地中海气候,连日的大雨和狂风肆虐,拖延了美国人的“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