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大魏宫廷 >

第1462章

大魏宫廷-第1462章

小说: 大魏宫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凡事都有利弊,扶持齐国,就意味着与楚国决裂,虽然楚国确实是魏国将来的潜在威胁。

    然而,目视着赵昭那期盼的目光,赵弘润却摇了摇头,说道:“六哥,你明白的,我大魏与楚国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决裂的……可能我大魏只能与楚国保持二十年的和平,在此之后,崛起的楚国或许会垂涎中原霸主的位置,但即便如此,我大魏也不会在此刻与楚国决裂,因为我大魏,同样需要那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因此……齐国出局。”

    不是他不给赵昭面子,关键在于,相比较齐魏两国,眼下明显是魏楚两国的关系更密切,虽然赵弘润从魏国的利益出发,并不希望看到楚国彻底吞并齐国,但在真正发生这件事前,他必然会站在楚国这边,换取楚国对魏国的承认与支持说白了,齐国已经被他视为笼络楚国的牺牲品。

    这个时候与齐国化解干戈,又因此与楚国出现裂痕,这对于魏国而言毫无利益。

    当日,赵润、赵昭兄弟二人在凤仪宫的偏殿内聊了许久许久,最终,赵润并未能说服赵昭留在大梁,而赵昭,也未能说服赵润改变对待齐国的外交态度。

    但通过这次的交谈,他们彼此间也明白了对方的为难之处。

    在最后的最后,赵润神色复杂地对赵昭说道:“六哥此去齐国,无异于飞蛾扑火,在我看来,齐国注定无法抗拒楚国……纵使此次齐国可以苟延残喘,但下次呢?”

    他倒是不担心日后楚军打败齐国后,那些楚军兵将会对他这位六哥做什么,毕竟,哪怕是看在他赵润的面子上,楚城君熊拓也会善待赵昭与他家眷,赵弘润最担心的,莫过于这位六哥很有可能在齐国覆亡时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虽然赵润内心并不希望楚国吞并齐国,但魏齐两地相隔千余里,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着齐楚两国的战事不是?

    然而赵昭却颇有信心地说道:“只要大魏不介入齐楚之争,齐国未见得就会败亡于楚国之手……”

    “靠那些技击之士?”赵弘润撇嘴哂笑道。

    “非也!”

    赵昭摇了摇头,正色说道:“正如贤弟所言,技击之士终归是外力,想要抗拒楚国,终究还得凭借齐国自身。……事实上在我看来,此次战事的失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弘润你说的,以往的齐人,过于自负,自认为齐国仍然是岳父尚在时的那个齐国……此次失利,正好叫齐人痛定思痛,抛弃曾经那些荣誉,正视眼前的危难……”

    看着赵昭离去的背影,赵弘润怅然叹了口气。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就差将赵昭这位六哥软禁起来,可即便如此,依旧无法阻止赵昭返回齐国。

    不得不说,那年赵昭携妻室姬回访魏国,当时赵弘润在大梁城外十里亭为其送别时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此番离去,这位六哥他一辈子恐怕都无法再返回魏国了。

    次日,在赵润的默许下,赵昭带着妻妾姬、田菀,带着儿女赵梁兄妹以及母亲乌贵嫔,踏上了返回齐国的旅途。

    当时,仅有寥寥数人赶来送别,比如赵昭的挚友何昕贤、以及如今在吏部就职的前吏部尚书贺枚的孙子贺崧等等,皆是当年雅风诗会的老友。

    除此之外,就只有宗府宗正赵元俨的长子赵弘。

    在见到赵昭时,赵弘的表情颇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道:“弘昭,家父对你的决定极为气愤,盛怒之下还说要将你在宗谱中除名……你就真的不能留下来么?”

    “二伯那样说的吗?”

    赵昭忍不住苦笑起来。

    不过他也能理解,毕竟他二伯赵元俨,那是一位非常看重赵氏一族以及国家的长辈,自然无法理解他赵昭弃魏国与赵氏一族,前往投奔齐国的行为这位二伯能忍住不派宗卫羽林郎将其抓捕,关到宗府的静虑室作为惩戒,这已经是高抬贵手了。

    苦笑着摇了摇头,赵昭抬头看向大梁方向。

    仿佛是猜到了赵昭的心思,何昕贤在旁小声说道:“贤弟是在等陛下么?依我看,陛下这回恐怕是不会来相送了……”

    从旁,贺崧也撇撇嘴说道:“哪有大魏之君相送齐国之臣的道理?”

    看得出来,他对赵昭的决定亦颇为不满。

    然而就在此时,忽听一阵马蹄之响,众人定睛一瞧,原来是禁卫军将领穆青领着一队禁卫军匆匆而来。

    不会是那位陛下改变主意,欲将赵昭抓捕回去吧?

    在众人猜测之际,只见穆青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份绢帛递给赵昭。

    赵昭摊开一看,却见上面只写着祝齐相一路顺风几个字。

    祝齐相……么?

    赵昭摇摇头自嘲一笑,拱手向诸人告别。

    他知道,待今日之后,曾经的兄弟俩,或就将成为敌人。

    但他并不后悔,既然当年岳父临终托孤于他,那么,他就绝对不能坐视这个国家被楚国所覆灭。

    为此,他愿意再次做出牺牲。

第141章:兴安二年【二合一】

    六哥赵昭的离去,固然让赵弘润感到非常失望,但其实日子却依旧照样过。

    兴安二年的四月至六月,魏国境内各郡增设了今年的恩科,这次考举,乃是由礼部右侍郎何昱主持,又一次为魏国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俊杰。

    目前魏国的大局势,前昭武年间所生的人,正逐渐被文德年所生的年轻人所取代,就比如大理寺卿正徐荣,这位老爷子在五月初时,向朝廷上奏乞老,并举荐了大理寺少卿杨愈接替他的位置。

    按照历来的规矩,作为魏君的赵弘润在再三挽留之后,最终同意了徐荣的上表,并在朝会中提拔少卿杨愈出任大理寺卿正一职。

    记得在此期间,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对工部尚书孟隗等几人玩笑,说想当年的时候,他们这一代被称之为朝中的年轻人,日后的顶梁,可如今,他们却成了朝中年纪最大的一批。

    其实不止大梁朝廷,事实上地方官府的官员也陆续出现更替,年迈的官员离职,而由有才能的年轻人顶替其位置,这过程虽然难免让人感到有些伤感,但相应地,魏国的官府机构也因此变得年轻化,具有拼劲与活力。

    七月初时,朝廷出台了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今年的政绩考评标准是架路与垦田两块,简单地说,就是各地方郡县境内的道路与田地的情况,将作为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达不到朝廷标准的地方县令将会被撤换。

    虽然这条例未免有点硬性指标的嫌疑,但考虑到魏国目前正全力在国内铺设道路网,少许的弊端,朝廷还是在容忍范围内的。

    当然,这少许的弊端,指的是地方官府为了达到大梁朝廷的硬性指标,在稍稍耽误其他建设的情况下全力铺设道路,并非是指弄虚作假,谎报政绩。

    不过话说回来,地方官员就算想要弄虚作假,这次也毫无办法,毕竟今年可不止一个朝廷府衙盯着这块,除了吏部、御史台外,天策府左都尉高括、右都尉张启功,皆关注着这件事,甚至于就连魏君直掌的拱卫司,也派出了拱卫司御卫,到地方各郡县视察进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赵弘润可以清楚得知地方上的道路施工情况。

    截止于八月时,大梁…郑城地段的轨道马车率先铺设而成,因为郑城大致位于三川郡、颍水郡两地的中心,朝廷有意将郑城的地位拔高至与大梁平起平坐的位置,作为全国路网的几个枢纽之一。

    在这条轨道马车正式投入使用时,郑城的贵族、百姓纷纷出城观瞧,目瞪口呆地看着一辆辆装载着货物的马车在轨道上疾驰如飞。

    大梁至郑城,直线距离堪堪一百六十里,而实际距离则超过两百五十里,甚至还要多,但是距在场施工的工部官员所称,依靠着这种轨道马车,他们可以大约一日到一日半左右,从一座城池赶到另外一座城池。

    当听说此事后,郑城的贵族与百姓大为震惊。

    一位郑氏子弟当场表示不信,此人乃是现吏部尚书郑图的堂弟,与太后王氏那一支泫氏王氏又存在有联姻,他表示毫不相信工部这种鬼话。

    据他所言,他往年前往大梁时,就算骑马也需要五六日的工夫,而且这还是在着急赶路的情况下。

    对此,在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也没有辩解的意思,索性就叫那名郑氏子弟,还有其余几名郑城的贵族子弟尝试乘坐这种轨道马车。

    事实证明,那些工部官员丝毫没有说笑的意思,通过频繁在中途更换拉乘之马的措施,那几名贵族子弟,确确实实是在十二个时辰左右,就从郑城抵达了大梁,惊地这些目瞪口呆,直呼难以置信。

    为了取信于民,测试这条轨道马车的工部官员们,也邀请了这条道路上沿途县城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乘坐这种轨道马车,毕竟这条轨道马车日后朝廷可是要收费的,多一个人朝廷就多一份收入。

    在工部的‘宣传’下,这种神奇的轨道马车逐渐在郑城传开。

    其实事实上,魏国此前早已有了五条轨道马车,分别是大梁连接河东汾阴、河内山阳、商水郡商水县、三川雒城等等,但由于这几条轨道马车被朝廷与成陵王赵等国内的大贵族把持,以至于在国内名声不显,哪怕是知情者也仅仅只知道有这么个事物,且不知具体如何。

    但这次,朝廷却是确确实实将轨道马车呈现在郑城人的面前,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皆被这个神奇的事物所震惊。

    甚至于,就连附近县城的百姓,在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涌到郑城,希望一睹这种神奇的事物。

    话说回来,倘若说郑城的贵族与平民只是图个新鲜,那么郑城的商贾,则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事实上,郑城有不少商贾其实早已试用过这种轨道马车,比如他们在三川、商水县往返做生意的时候。

    毫不夸张地说,在试过轨道马车之后,谁还愿意像以往那样,老老实实地用寻常的马车托运货物?相同的时间从大梁出发,别人借助轨道马车,数日内往返大梁与三川,而若是沿用以往的运输办法,这数日之内,可能连雒城都到不了,这意味着什么,但凡是有些头脑的商贾都清楚。

    于是乎,在郑城百姓还处于观望态度的时候,郑城的商贾们,第一时间跟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搭上了线。

    不得不说,当郑城开通了轨道马车后,这座城池的面貌仿佛一下子就变得不同了,在短短一两个月内,便有许多以往难得瞧见的商品货物涌入郑城的市集,使得郑城的市集迅速变得兴旺起来。

    而郑城当地的特产,仿佛也一下子变得促销起来。

    事实上,这并不关乎郑城的特产究竟好不好卖,关键原因在于运输的花费,魏国的许多商贾已经被水运以及轨道马车养刁了,自然不肯再像以往那样,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驮运货物。

    打个比方说,虽然楚国的珍珠这些年在三川已不像之前那样好卖,但胜在商水县至三川的运输便宜啊,一船的珍珠,哪怕价格再贱也能有很大的利润。

    更别说如今水运还能直通秦国的咸阳,在秦魏两国结盟、且称霸河西的情况下,这条商路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虽说以往相比较之下郑城更近,但因为运输困难,谁乐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