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在汉人心目中永远是最神圣、最高贵的动物,以此为党徽,天然的就能吸引更多的中立人士。
张柏林一看,林航等人竟然领先了一步,首先成立了政党,并提出了党纲。也只能仓促应战,成立了国家党。主张注重内政建设,以更全面的福利与加强教育为理念。同时也设计了党徽。因为龙被林航这狡诈的家伙首先用去了,张柏林的国家党经过集思广益,确定用麒麟作为党徽。虽然在汉人心目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但是毕竟没有龙的形象那么深入人心,刚接战就败了一城。
现在的新华夏正处于蓬勃上升期,民心积极向上。现代人一般认为汉人是保守的群体,对于扩张自己的国土并不热衷,那就错了。最简单的事实是,汉人的前身炎黄联盟,发源于黄河中上游,等到秦汉时期,就已经将东亚大部分的能耕作土地都夺了过来,形成了中国的基本疆域,从此,过程中虽然稍有波折,但再未长时间失去过。当初孙中山等人提倡的两京十三省,就是汉人的基本盘。之所以汉人政权不愿意扩张过度,原因在于,两京十三省以外的土地已经不适合农业生产。扩张的巨大损耗,根本不能通过土地的产出获得补偿,自然就不愿意扩张了。
但是北美就不一样了,处处是沃土,河流分布还比较均衡,几乎处处都适合农业生产。后世的美国,后备的耕地资源可是世界第一的。这可就把大汉民族对于土地的那股子热情充分爆发出来了。由于政策的“漏洞”,一亩熟地可以置换两亩荒地,而且开垦荒地的成本不高,表面上,这是国家吃亏的生意。占便宜是人的天性,占国家的便宜甚至还没有太多的内疚心,因此让汉人趋之如骛。新华夏心的据点不断被开拓,最大的驱动力就是这些可爱与可敬的汉人那追逐土地的心。不仅是汉人,即使是作为俘虏的朝鲜人也是出力甚多,因为做的好了,他们也同样可以获得自己的土地。
因此,两派的政治观点,如果是后世人,可能会更倾向于国家党的主张,更注重内政。但是在此时,追逐更多的耕地,才是新华夏国民最大的追求,自然是更加支持自由党。可以说,只要新华夏外部没有遭遇大败,国内又比较稳定,至少在最近几年,自由党还是更有竞争力的。
9月中,两派陷入白热化,无论是秦岚还是黄杉,都乘坐火车,在新华夏的五个票仓——华京、维利、定波、卡林、盐湖城这五个老据点不断穿梭拜访,意图圈定自己的支持者。幸好新华夏最近几年铁路发展较快,除了第一条线路是华京至卡林、盐湖城以外,太平洋沿岸铁路的北段也已经通航,一路据点有:雅城、定波、华京,已经将几个来据点基本上联通了起来。虽然雅城是个新据点,但是离维利城不远,从维利城的轮渡可以直达雅城,自然也就将维利城联通到了这个北段铁路上。有了这几条铁路,节省了大量时间,才能够让这两位总统候选人以高效率拜访不同地方的选民。
林航的远东总督之职是否稳固,还要看秦岚是否能够连任。如果秦岚不能连任,根据新华夏规定,在外的总督也要同时辞职。是否留任就要看新总统是否委派了,这一点倒是与驻外的外交大使一样。而现在,远东总督作为新华夏地方第一大员,职责重要,林航还不想放弃。但是,一旦黄杉当选总统,林航恐怕就很难连任了。因此,林航自然要全力以赴的支持秦岚。
再加上远东也没有太多的事情,秦岚就干脆留在了新华夏,为秦岚摇旗呐喊。
只是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崖山人中的一位秦姓大姐,似乎对林航很是不满,经常对他横眉冷对,林航有事情问他,也是爱理不理的。
秦岚十分不解,赶紧询问边上的万事通陈小虎。
陈小虎果然清楚,说道,“林哥,也不怪人秦大姐恨你。人家都是因为你才闹出了崖山人中的第一例离婚案。”
“他们离婚关我什么事?”
“当然关你的事了,你不记得当初,你从朝鲜选送了大批美女到新华夏吗?”
“是啊,这难道不是好事情?”林航依然有些不解。
“是啊,对于单身人士,甚至是正常的男人,那都是好事,可是,对于女性呢?尤其还是结婚了的女性?”
“那这位秦大姐?”
“秦大姐的老公,老陈,与朝鲜女仆搞上了。你说,还怪不怪你?”
“我靠,完全无妄之灾啊!主要的过错可是老陈的不坚定啊,朝鲜美女最多算是外因吧?”林航十分无语,继续问道,“那秦大姐怎么还支持我们?”
“秦大姐哪是支持我们?是支持自己的亲叔叔秦岚。”
“原来还有这一茬啊,那老陈肯定是支持张柏林的喽?”
“没有,他也是支持我们的。”
“为什么?”
“因为他的新任朝鲜老婆感谢我们啊。可以说,我们的选票遥遥领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崖山人男同袍在为我们遥遥造势呢。”
林航抚着额头,“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然。”陈小虎洋洋得意。
小插曲过后,新华夏总统选举也拉下帷幕,在总票数7万不到的情况下,秦岚不出意外以领先一万五千多票的绝对优势,连任总统,林航自然也是顺利的接任远东总督一职。林航返回远东。
第七十三章 台海大战()
几次的华清战争,大部分时候,崖山人都是防守一方,这对于高傲的崖山人来说,几乎是不可忍受。光挨打不还手不是崖山人的风格,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是正道。
台湾,地处大陆柔软的腹部。只要是稍有海权认识的人,就不可能放任台湾掌握在敌人之手。当然,骄横自大而又眼光狭隘的满清统治者除外。比如被满清誉为千古一帝的所谓“圣祖”的康熙大帝,在平定台湾之后,竟然想要尽迁台民至内地,然后废弃台湾。
台湾在清朝时期多次升格,1727年升格为福建分巡台湾道,此官职与前身台厦道最大不同是台厦道道署设於厦门,升格之后的台湾道则直接设署於台湾台南,也派官员实地赴任。从1761年开始由余文仪担任台湾道道台,叶向德作为台湾总兵归其节制。
台湾岛上,以台南市历史最为悠久。
当初,荷兰人占领台南,于大员港建立奥伦治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占领台湾,将台南赤崁地区改为东都明京,并设立一府二县;府名为“承天府”(即今赤崁城)。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把东都明京改为“东宁”。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为全台首府。
台南市河流纵横,有八掌溪(与嘉义县之界河)、急水溪、曾文溪、盐水溪、二仁溪(与高雄市之界河)。其中曾文溪为台湾第4长河,横贯台南市,位于台湾西南部的嘉南平原,西临台湾海峡、东依阿里山山脉、北接嘉义县、南与高雄市接壤,是台湾重要农业及蔗糖产区。
1767年3月,新华夏海军正式出动,搭载舰船南下的,除了受训一年半的前明遗民一千三百多人,包括一千二百多军人,与不到六十人行政人员以外,还有新华夏国防军500人,另外还要在远东混合海外军团的500人。比较北美来人,海外军团的战士就算得上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了。他们在永明城接受补给后,就马不停蹄的直奔台湾的台南而去。
清军在台南只有3000不到绿营,不仅武备松弛,还因为俸禄微薄,许多还要多方经营以维持生计,战斗力可想而知。
华夏海军从盐水溪直接插入台南市区,炮轰台南城墙。
不久,城破,以海外军团为先导,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攻下台南,余文仪被俘。叶向德率领残兵逃窜至嘉义,华夏人继续追击,再战再败。然后就是如同猎狗赶兔子,一路从台湾西南追到西北的台北,叶向德自杀,剩余的1200多名残兵投降。事实上,华夏人从未将台湾的军事实力看在眼里,所担心的无非就是如何安抚民心。
1767年4月16日,延平王祠内,按照宋丹丹的说法,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只是缺少人山人海。前明遗民代表王秋,以及新华夏外交部长林航等人拜谒郡王祠。
只是,有些尴尬的是,普通汉人还是围观看把戏的心思来看着表面上声势浩大的外来者的表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郡王祠内那震耳欲聋的大广播,声音之大,前所未见,如同仙乐。更有甚者,是即使在夜晚,郡王祠依然亮如白昼。他们就如同好奇的猫,只是远远旁观,绝不靠近。
事实上,清廷对于台湾人算不上友好。自从铲除了郑氏家族,统一了台湾,清廷将大多数的郑氏及郑氏部将直系迁徙到了大陆,然后对于明郑时期的台湾人就执行了惩罚性的税收政策,让台湾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也是1786年十一月,台湾彰化地区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领千余人起义,然后队伍得以迅速扩大,成为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的原因。
郑成功的后代并没有全部迁到大陆,有一支在台中县,听闻明朝后裔拜谒郑成功,自己是郑成功的后裔,即使想要低调也不能够,毕竟那是自己的祖宗,如果别人拜祭了而自己去人不参与,那他们还敢承认自己姓郑吗?接着,郑成功的部将比如陈永华、林凤、杨朝栋等人后裔也纷纷前来。
这才缓解了这些外来者的尴尬,让拜祭活动得以继续。
这些人虽然也拜祭了郑成功,也感激了这些外来者。然而,他们对于清廷的残暴记忆犹新,不敢答应王秋等人的邀请,共同反抗满清。
王秋有些无奈,人心不古啊。不过,林航倒是想得开,在没有见到这些外来者的实力之前,这些台湾人是不可能参与反清活动的。林航深知,只要有战胜清军的实力,就不用担心这些对满清心怀不轨者不跟随。
台湾大张旗鼓的举起大明旗帜,这可比当初新华夏在外东北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举起反旗造成的影响大多了。满清即使想当鸵鸟也是当不成了,这就如同秃子头上的虱子,晃眼得很,必须加以剪除。
乾隆汲取了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并没有下令立即进军,而是加紧战备,尤其是战舰的建造。虽然大型舰船建造不易,但是满清体量巨大,多处开工,仅仅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建造了大小舰船500余艘,然后分批开拨到台湾对面的厦门。
对面的华夏人舰队就呆在澎湖列岛,静静的看着,根本就没有任何举动。只让明、清双方都看不懂,这些华夏人是否太过托大?直到6月份的大海战,才让人明白,新华夏海军是根本没有将大清的近海水师看在眼里。
清军水师由新任福建水师提督吴必达率领,兵员过3万,舰船600余艘。但是面对新华夏的钢铁巨舰,就如同玩具般的脆弱。华夏人甚至没有开炮,直接就以虎入羊群之势,冲进了清军舰队里面,左冲右突,轻松将清军舰队阵型冲散,然后接连撞沉无数清军舰船。
吴必达倒是有些骨气,见事不可为,拔剑自杀,同时自杀的还有十三名中低级军官。
新华夏俘虏了超过两万清军,剩下的大多是救援不急而溺亡,更有极少数幸运儿逃回了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