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燕政府最高行政长官郭生,因人民普遍不愿被强迫迁到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于是顺从民意,打开城门,迎接魏军入城。
面对从天而降的惊喜,魏军却懵了,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进入,郭生于是就集结城中军队攻击冯弘,以表明诚意。
但就在这一间隙,北魏丧失了围剿冯弘的最佳时机。
冯弘很快就招引高句丽军,从东门进城,与郭生在宫门前格斗,郭生中箭身亡,葛卢孟光率军夺取了国库和军械库。
高句丽那种穷僻壤的小国,士兵的眼界才有多大,北燕虽然也不大,却已经历了多个政权的洗礼和熏陶,要比高句丽进步得多,高句丽的将士们活脱脱地上演了一场村姑进城的戏码,将军带头脱掉自己身上的破烂军服,换上北燕的新装备,抛弃手里的破铜烂铁,拿起北燕的精良刀剑,然后在城内大肆掠夺,就算是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东西都和宝贝一样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虽然援军有点拿不出手,但总算聊胜于无,5月5日,冯弘率龙城现有居民,在高句丽的保护下,全体向东迁移,妇女们身披铠甲,在大军中间,政府行政官阳伊率精兵在外围巡逻,高句丽葛卢孟光率骑兵殿后,两军相并,同时前进,前后长达80里。
立国30年的北燕政权到此终结。
正巧古弼在庆功宴上喝高了,所以没能及时追击,于是魏军错过了第二次围剿冯弘的良机,冯弘一行得以安全撤离。
而且冯弘临行前还下令焚毁宫殿,大火十天不熄,魏军虽打了胜仗,一来没有取得俘虏,二来也没得到战利品。
拓跋焘得到这一报告,怒发冲冠也不能形容其愤怒,立即下令把古弼、娥清装入囚车,押送平城,把这两个国家大将贬为看门士卒。
(本章完)
第361章 自毁长城()
辽东战火纷飞,江南也是暗流汹涌,刘宋王朝即将迎来一场剧变。
在那之前,汉中之争,成功吸引了举国的注意力。
杨难当夺取汉中之后,立即派人前往北魏报告了这一喜讯,并押解雍州逃亡到汉中的流民七千家,统统运回长安。
拓跋焘当然万分欢喜,但对仇池却并没有寄予厚望,更没有出兵前往防备刘宋的反击,深知仇池这种弹丸之地,总归难有大的前途。
按照杨难当的预期,送上那么厚重的礼物,拓跋焘就算不进行军事援助,也多少会有些经济上的表示,结果拓跋焘只是单纯地进行一番口头激励。
这种落差让杨难当瞬间从甜美的幻梦中惊醒,意识到了自己尴尬的处境,这么千方百计地挑衅刘宋,似乎有些得不偿失,一旦大军压境,北魏多半会选择置身事外。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刘宋新任命的梁、南秦二州督导官萧思话,已抵达襄阳,并派横野将军府军政官萧承之,担任前锋司令。
萧承之一面前进一面招兵买马,很快便招募了一千多人,进驻磝头。
杨难当已知没有战斗下去的必要,除了白白消耗自身实力,没有半点好处,所以紧急下令焚毁粮草辎重,然后大肆抢掠一番,便率主力军返回基地仇池,只象征性地留下将领驻守。
留下的人早就惶恐难安,没多久便被宋军击溃。
434年闰3月,萧承之抵达南城,氐人兵团全部败逃,整个汉中地区重回刘宋的怀抱,为了防止再发生意外,萧承之特别在葭萌水留下精锐军队驻防。
一个月后,杨难当审时度势,派使节到建康呈递奏章,对汉中一战表示歉意,并请求降罪。
当然这只是代表一种态度,杨难当固然不会真的接受惩罚,而刘义隆也没蠢到让西部地区重新陷入战火,所以下诏赦免杨难当,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加以安抚。
政治有时不能掺杂个人情感,若是个人交往中出现类似的情形,必定是很难圆满的,但当上升到国家,涉及政治,亲疏分合便复杂得多,需要多方面权衡。
且不说仇池的位置敏感,刘宋轻易不敢在北魏边境上大施拳脚,就算刘义隆无所畏惧,实际也不会有所行动,因他此时正在筹划另一件事。
这件事的开展,对于刘宋王朝来说,堪称剧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且是恶劣影响。
随着国内的种种危机接连得到解决,与外国的关系也比较平稳,刘义隆终于开始着手扫清朝中的潜在威胁了。
他认定的这个威胁就是檀道济。
檀道济是刘裕时代的名将,多年来战功赫赫,国内外无人不知,而且对促成刘义隆称帝和最后掌握实权,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种功高震主的角色,一向都很难善终,尤其檀道济曾和徐羡之等人是一条船上的盟友,虽然后来“弃暗投明”,帮助刘义隆讨伐谢晦等人的叛乱,但在刘义隆眼里,檀道济终究是一粒讨人厌的沙子。
前几年因为要利用檀道济的威望和才干,二人关系还算和谐,君臣和睦,令世人称赞,但当国家已不是那么需要檀道济这种人物,刘义隆果断露出了狰狞的一面。
时任最高监察长、江州督导官的永修公爵檀道济,虽在前两任皇帝时代都曾建立大功,享有威名,左右心腹将领皆身经百战,儿子们也很有才气,但偏偏他本人特别低调谦逊,刘义隆有心抓他把柄,却发现无从下手,几经思量,决定采用最为粗暴的手段,那就是直接诬杀。
顾及自己的名声,刘义隆决定让刘义康去做成此事,因为他发现刘义康已很不安份,必定也已开始清除异己,对谋杀檀道济这种事,一定不会拒绝。
刘义康接到密令之后,果然十分欣喜,于是找到心腹刘湛,一同商议除掉檀道济的细节。
刘义隆当然不会坐观成败,必要的辅助还是有的,先是假装身染重病,然后征召檀道济入宫,声称将有大事相托。
檀道济的妻子向氏,多年来见识不凡,忧心忡忡地对丈夫说:“拥有高于当世所有人的大功,自古以来都会受到猜忌,现在国内外并无大事,突然召你入宫,只怕大祸将要临头。”
檀道济凄然说道:“这种事我何尝不知,但又岂敢违抗君命,只盼此行能平安归来。”
向氏欲言又止,终于不能阻拦丈夫进京,因她深知如果抗命不进京,势同谋反,只怕接着就面临灭顶之灾,可进京又是九死一生,着实愁煞人也。
檀道济前后在建康逗留了一个多月,然而刘义隆以重病在身为由,从未接见他,也不说明征召的意图,一门心思寻找谋杀檀道济的办法,可惜迟迟未能如愿,只好寄希望于刘义康。
为避免檀道济起疑心,刘义隆特别下诏让他仍回任所,同时催促刘义康加紧行动。
檀道济得到回去的信号,倒是松了好大一口气,火急火燎地赶往码头,结果船队还没出动,圣旨已经传来,说是皇上病情好转,请檀道济速速回城,参加为他准备的饯行宴会。
檀道济顿时心如死灰,但直到此时,仍不肯相信刘义隆真的敢痛下杀手,顶多撤职罢了。
他哪里知道,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刘义康已经打点好一切,伪造了大批檀道济违法犯罪,乃至武装叛乱的证据。
436年3月8日,刘义隆下诏:“檀道济暗中变卖财产,招募地痞流氓,趁我病重期间,阴谋发动叛乱,责令交由司法部审判。”
审判结果当然不出意外,檀道济和11个儿子,全遭诛杀,孙子辈的也有许多被害,只饶了几个年幼的小娃娃。
随领导进京的两员虎将、檀道济的军事参议官薛彤和高进之,勇猛过人,民间把他们比作三国时代的关羽张飞,也未能幸免于难。
檀道济起初听到审判结果,顿时火冒三丈,悲愤地说:“竟然摧毁你们的万里长城!”
他这么说可不是自恋,檀氏集团一直忠心耿耿地守卫国家的北方边境,俨然就是万里长城一般。
如今长城崩塌,刘宋的边境失去了有力的保护,危机渐渐滋生。
拓跋焘得知檀道济被诬杀之后,就表现得极其欢喜,对左右说:“檀道济一死,东吴那群小子就没一个值得忌惮了!”
(本章完)
第362章 过眼云烟()
拓跋焘的战略安排是先统一北方,然后扫清柔然的威胁,最后再南下与刘宋决战,所以刘义隆虽然自毁长城,但因北凉和柔然仍“健在”,北魏短期内还不会南下动武。
只是这个期限确实很短,因为北凉即将迎来终结,柔然的几次南征也都遭遇巨大的挫折。
柔然原本已经和北魏达成和解,但在利益面前,不要说口头约定,就算是签字画押的合同书也是没有任何效力的。
当初郁久闾大檀在失败的阴影中惨淡离世,继任者郁久闾吴提迫于压力,暂时向北魏俯首,但国耻家仇是无论如何都忘不了的,而且就算把这些忽略,总得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只有南征并成功进入中原,柔然才有真正复兴和繁荣的机会。
凡事都不会无故发生,柔然与北魏之间的和平虽然貌合神离,但到底是和平的,之所以再度刀剑相向,还是因为北魏和西域的外交活动。
随着北凉国力的日渐衰微,西域各国开始转抱北魏的大腿了。
435年5月,西域的龟兹国、疏勒国、乌孙国、悦般国、渴槃陁国、鄯善国、焉耆国、车师国、粟持汗国等大小九个国家,一致向北魏进贡。
不过拓跋焘却并没有因此感到骄傲,朝会上对群臣说:“两汉时期虽然打开了西域的大门,但西域各国有求时,言语谦恭,向中国归附,可是无求时,则态度傲慢,不把中国当一回事,他们深知距离中国太远,中国军队无法前往,而今让使节互相往来,劳民伤财,最后一点益处都没有。”
吧啦吧啦一大堆,总之是不准备遣使回访,也无意确立外交关系。
有关单位一再请求,认为:“九国不避艰险荒远,仰慕中国的道德仁义,前来朝贡,最好不要拒绝,那样会不利未来的发展,况且回访也耗费不了多少资源,不可因小失大啊。”
拓跋焘最终没有办法,只好派使臣王恩生等20人出使西域。
这时候意外发生了,王恩生一行刚渡过沙漠,就被柔然的巡查兵俘虏,被押往王庭晋见敕连可汗郁久闾吴提。
拓跋焘得到报告后,立即派使节前往严厉责备郁久闾吴提,赶紧回复说一切都是误会,并送王恩生回国。
经过这一段波折,回访西域诸国一事,便暂时搁置了,直到两年后才重新启动西访计划,那时已有多至十六个国家向北魏称藩。
这两年间,拓跋焘心里开始对柔然另有打算,毕竟以后若是统一北方,家大业大,指不定还有什么意外、麻烦。
在那之前,拓跋焘深知国家的第一要务是统一北方,易言之便是吞并北凉,而要完成此事,不只需要强盛的兵力,还要运用恰当的谋略。
因为北凉一直以来都表现得温顺有礼,起码表面上并没有过份之举,贸然发起战争,难免落人口实,失了公信,拓跋焘准备同样以礼来麻痹敌人,然后寻找恰当的时机,一击制胜。
437年10月,拓跋焘把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声称将达成两国的百世情谊,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