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反对的人太多了,苻融在会上都没好意思发表意见,现在既被问及,只得如实奉告:“伐晋有三大困难,一是违反天意,二是没有可乘之机,三是我们士卒不断作战,已精疲力尽,有畏惧敌人的心理,凡是反对讨伐晋国的人,都是忠良,请陛下务必采纳。”
苻坚脸色大变,说道:“连你都是这个样子,我还指望谁?我虽不是英明领袖,但也不是昏庸之辈,正应趁着百战百胜的余威,攻击快要灭亡的国度,为什么还要担心不能克服?何必留下这批残余的敌人成为国家的外患!依你的意思,莫非还要让我的儿子去料理他们?”
苻融赶忙解释:“晋国之不可灭,理由至为明显,我们发动大规模战争,恐怕难有绝对的把握赢得胜利,但即便失败,也不致动摇社稷,不过我更大的忧虑还不仅仅如此,陛下恩宠鲜卑人、羌人和羯人,他们的部队,遍布京畿,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死敌,而太子却单独跟数万个老弱残兵留守京师,其余的氐人将士则又分布边疆,我恐惧的是,万一心脏地带或肘掖之下发生突变,后悔已来不及,我愚昧顽劣,见解固然不配陛下采纳,可是王猛一代豪杰,陛下常把他比作诸葛亮,难道不记得他临终时的话了?”
苻坚已铁了心要出征,所以不论反对的意见有多么合情合理,都无法打动他,何况苻融的话也只是假设,并没有真实的证据可以依托,他固然从善如流,但当认定了一件事,也是很难被动摇,当时上书进言劝阻的人有很多,就连好兄弟苻融也不支持,苻坚越发不理解,跟太子苻宏抱怨起来:“我之所以进攻江南,是已经评比过双方强弱形势了,好像强风吹散秋天的树叶一般,他们却个个反对,我真的是不理解为什么!”
苻宏说:“本年福星正笼罩故吴国疆域,而晋王又没有罪恶,攻击一旦开始,如果不能取胜,恐怕威名在外受损,财力在内枯竭,这是部属们最大的疑虑。”
这么说就中肯得多了,苻坚终于平静下来,嘀咕道:“从前我消灭燕国也是冒犯福星,结果取得大捷,上天的旨意本就难以预料,当年赢政消灭六国,难道六国的君王,个个都暴虐无道吗?”
几天之后,许多元老重臣和氐人皇族,几乎清一色地反对南征,苻坚蓦地想起慕容家的人来,找到冠军将军、首都长安市长慕容垂,向他征求意见。
慕容垂因为身份特殊,连续多日都保持沉默,生怕引起别人的忌恨,但其实他当然是希望南征的,毕竟他虽受苻坚的喜爱,却终究只是一个外人,说白了,南征不南征对他而言,本来无关痛痒,但问题是如果真的南征,他就有可能参与军事行动,就有可能建功立业,就有可能重铸慕容家的威风,综合来看,南征对于他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以当苻坚找来的时候,慕容垂当即回说:“弱被强吞,小被大灭,这是自然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陛下英明神武,上应天心,声威震动海外,强大的武装部队,有一百万之多,韩信、白起一样的良将,充满朝廷,而巴掌大小的江南,单独违抗王命,不应该把它留给子孙解决,过分被纷杂的意见困扰,反倒影响明智的决策,陛下自己决断就够了,何必顾忌其他官员的看法,司马炎铲除孙吴,仗恃的也不过是张华、杜预两三个人罢了,假如用表决的程序,接纳多数人的意见,怎么统一全国?”
这些话全都是苻坚心里想的,苻坚果然大为高兴,感慨道:“朝野上下,只你一人深知我心而已!”下令赏赐他绸缎五百匹,以资鼓励。
(本章完)
第201章 力排众议()
慕容垂的一番话,终于让苻坚下定决心,就算满朝文武都不支持,他也要执意挥师南下,等到占领建康城,再坐等群臣打脸。
虽然指挥过数场大型战役,也灭了好几个国家,但此次的计划,让苻坚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一来是因为朝中意见相左者再多,二来东晋也确实是一般意义上的正统王朝,远比征服鲜卑人和匈奴人的政权更有成就感,所以他的全部精神都被这个计划吸引,兴奋地每晚睡到半夜就惊醒。
苻融还是不放弃游说,找机会再度向苻坚进言:“古人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失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以来,滥用兵力,永不停息地发动战争,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我们事实上也是戎狄族,他们虽然弱小,却是一脉相传的正统,历来就没有反客为主的先例,稍有不慎,连既有的成就也可能毁于一旦,不可不察啊!”
苻坚自然还是不会接受,反驳他:“帝王宝座的传递,难道有一定的轨道不成?还不是只看谁有恩德,便是天意正统,刘禅难道不是蜀汉王朝皇家的后裔,最后还不是被曹魏消灭,你所以不如我,正是你缺乏通情达变的能力,不知道多方思考。”
苻融几次碰壁,终于不再多说什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见机行事了。
苻坚对佛教和尚道安,一向敬重,文武官员都请道安找机会劝说苻坚,道安是正经和尚,本就看不惯杀戮,所以欣然接受这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382年11月,苻坚邀请道安同坐御车,在东御花园游览观赏,行至半道,苻坚得意地说:“我就要跟你南游吴越,泛舟长江,前往沧溟大海,岂不是天下乐事!”
道安意识到机会已到,慢条斯理地回说:“陛下上应天心,下统尘世,位居中原,控制四方,足够上比尧舜,何必冒着风吹雨打,去经营远方?而且东南地势低凹潮湿,瘴气严重,姚重华南游而死,姒文命也一去未返,怎么值得劳动圣驾?”
苻坚不以为然:“上天降下那么多人,给他们遴选君王,接受文武百官的管理,我怎么敢害怕辛苦,而使江南一小块地方,单单受不到上天的恩德?假如你的话是真理,岂不是自古以来,帝王们都不从事战争了?”
道安一时无法辩解,退一步说:“就算陛下一定要出征的话,也应该留在洛阳,派使臣把文告送到江南,再让各将领统军继进,先礼后兵,他们势将叩头称臣,陛下何须亲自渡河过江?”
然而苻坚固然不肯放过亲自见证东晋覆灭的机会,所以拒不接受。
官员们便又找到了苻坚宠爱的张夫人,希望让她好好劝劝丈夫,张夫人于是借机进言:“我曾听说,无论天地养育万物,或是圣明君王治理天下,都要顺着自然趋势,所以一定会成功,没有可以激发的因素,难免归于失败,而今无论朝廷官员还是市井小民,都认为不可以进攻晋国,只陛下一人专断独行,我不知道你顺应什么?自秋冬以来,家家户户,夜半鸡鸣,群犬哀吠,战马也不时惊惶嘶叫,军械库的武器,没有人动,却发出怪声,这都是不宜出军的预兆,请陛下三思而行。”
苻坚很不高兴,沉声说道:“军国大事,女人不应该过问。”
接着苻坚的小儿子、中山公苻诜,也呈上自己见解:“国家的兴盛和败亡,完全在于对贤能人才的态度,阳平公是我们最重要的智囊,陛下却不听他的意见,晋国有谢安和桓冲,陛下却对他们攻击,我感到困惑。”
苻坚满不在乎地说:“天下大事,你个小孩子知道什么。”
至此,前秦所有具备劝止苻坚的人,全都无功而返,南征已成定局,383年正月,吕光的西征军出发不久,苻坚便下令全国进入备战状态。
此时前秦的武装部队已经非常充裕,但苻坚仍旧不满足,规定国内百姓每十个成年男子中抽一个当兵,年龄在二十岁以下,家世清白的子弟,勇敢而有才能的,全都任命为初级禁卫军官,并下诏:“现在任命司马昌明为政府左副行政长官,谢安为政府文官部长,桓冲为高级咨询官,战后事宜妥当之后,大军即可班师,有关机关可先在京师给他们兴筑住宅。”
这一道诏书下达国内,家世清白的年轻小伙子们,全都热血沸腾,自带战马报到的,多达三万人,苻坚任命秦州州政府主任秘书赵盛之,担任帝国青年远征军司令官。
现在除了慕容垂的支持,又多了这几万个愤青,苻坚越发兴奋之极。
看着慕容垂越来越受重用,苻融赶紧劝谏:“鲜卑和西羌与我们是世仇,一直在盼望时局发生突变,加以利用,以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的提议怎么能听从?至于青年远征军,更是一帮富家子弟,不懂军事,只会信口开河,阿谀奉承,以求迎合陛下的意图,陛下对他们却十分信任,轻率发动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我恐怕不但难以成功,反而还有大患,后悔不及!”
苻坚已习惯了大家对慕容垂的中伤,只付之一笑,并不作理会。
这世上可没有不透风的墙,前秦的计划不久便传到东晋,东晋举国震恐,虽然有了上次打胜仗的鼓励,可敌我力量悬殊,却是不争的事实,万一被秦军压境,只怕凶多吉少。
5月,东晋车骑将军桓冲决心先下手为强,如果能抢占先机,打击敌人的锐气,也许还能争取到几分胜算,于是亲自率军十万,向前秦发动总攻,先行攻击襄阳,派前将军刘波攻击沔水以北,又派辅国将军杨亮攻击巴蜀,一连攻克五个城池,挺进到涪城,又让鹰扬将军郭铨,袭击武当,几路兵马全都获胜,晋军士气大增。
但忽然得此战果,显然不是无故而来的,主要原因不是晋军实力增强,而是秦军正在备战,无心这些小方围的拼杀,所以东晋的胜利倒像是全线溃败前的回光返照一样。
6月,桓冲所属其他将领攻击万岁、筑阳等地,全都攻克。
此时前秦的征兵备战等任务,基本告一段落,苻坚终于要下令回击了,让征南将军、巨鹿公苻睿和冠军将军慕容垂等人,率步骑兵五万人,救援襄阳;兖州督导官张崇,援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指挥官姚苌,救援涪城。
秦军精锐来袭,桓冲刚一交锋便遭败阵,被迫撤退到沔水南岸固守。
(本章完)
第202章 风暴前夕()
383年7月,东晋鹰扬将军郭铨,与冠军将军桓石虔在武当击败前秦援军张崇,但也意识到无力阻拦更大规模的敌人,于是掳掠居民二千户,原路返回。
前秦征南将军苻睿派慕容垂当先锋,推进到沔水,慕容垂下令每个士卒都拿十束火把,绑在树枝上,然后连夜大张旗鼓地向晋军狂奔,火光照耀数十里,桓冲不知对方底细,也不敢交战,直接向上明撤退。
另一路张蚝从褒斜谷南下,军势浩大,东晋辅国将军杨亮难以招架,也败退而回。
桓冲此时意识到前秦军队已经席卷而来,先下手为强的战术显然已不能奏效,只得拼命死守,以求生路,上表推荐侄子桓石民担任襄阳郡长,驻守夏口,又推荐王荃为江州督导官。
但王荃因为哥哥刚死,所以不能到职,谢安于是立刻找了个自己的族人谢辅,接替王荃的江州督导官一职。
桓冲十分恼怒,感情不是你上阵打仗,找个这样文武不通的人,跟在我背后捅刀子有什么分别,于是坚决上书请求自己兼江州督导官,孝武帝司马昌明也有些瞧不惯谢安弄权,于是批准了桓冲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