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知桓温的举动,司马昱有点不淡定了,前燕咄咄逼人,你不考虑反击,倒先布起局来了,是什么意思?莫非提前跳反不成?
这种事当然不能问了,司马昱虽算不是聪明,但也绝不是脑残,为了阻拦桓温的进一步行动,下诏让他到洌洲一起参加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前燕铁骑。
桓温只得奉诏前往,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本章完)
第172章 晋帝交错()
365年2月22日,东晋哀帝司马丕在病床上挣扎了几个月后,终于不治身亡,享年25岁。
皇帝一死,什么南征北战的计划自然全都泡汤,宰相司马昱不得不为新帝即位的大事忙碌起来,桓温的事只能暂时放一放。
司马丕登极之后,别的事没干,净吃仙丹了,结果仙没当成,先把自己吃死了。估计是受丹药的干扰,活了二十多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皇太后褚蒜子不得不把他的弟弟司马奕拉来当继承人。
2月23日,褚蒜子下诏让琅邪王司马奕入继大统,文武百官前往琅邪王府迎接,当天司马奕登极,大赦天下,本年19岁,他的王妃庾道怜则荣升皇后。庾道怜是庾冰的女儿,可惜福薄,只当不到一年的皇后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按说死了皇帝,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是莫大的损失,然而对于东晋来说,貌似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对朝政没有半分影响,远不如一个地方大员的辞世带来的连锁效应那么牵动人心。
6月16日,益州督导官、建城公周抚因病逝世,他的死倒是对国家局势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周抚在益州待了30多年,平定成汉之前,遥领蜀地,平定成汉之后,更是深处蜀中,在当地很有威信恩德,突然离世,百姓全都自发为其送行。
朝廷当然也知道周抚的功劳,如果收复蜀地主要功劳在桓温,把蜀地治理得那么有条不紊,则全仰仗周抚,司马奕特意下诏让他的儿子、犍为郡长周楚接任益州督导官一职。
周抚的死讯传到梁州,悲伤的气氛陡然转变,平添几许兴奋。
东晋梁州督导官司马勋长久以来把守边疆,既无朝廷的恩德,当地又没有什么特别喜人的油水,终致性情大改,变得异常残暴,刑罚也十分残酷,言谈之间稍不如意,就下令当场从座位上把人拉出去斩首,或是亲自用箭射杀。
狂躁久了,就想办点出格的事,司马勋准备割据西方已经有几年了,但因为周抚在益州坐镇,他一直没敢出手,现在周抚死了,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立即发动叛变,把劝阻的官员全都杀掉,然后自称梁益二州州长、CD王。
11月,司马勋率军南下,穿过剑阁,直击涪城,一路所向披靡,很快便包围了新任益州督导官周楚所在的CD消息传到下游,最高指挥官桓温立刻上疏推荐鹰扬将军、江夏郡长朱序担任剿匪大营指挥官,西上救援。
朱序是一代名将,尤其在后来淝水战场上的惊天一吼最为精彩,对东晋子民来说,堪称天籁。
第二年3月,荆州督导官桓豁也派出大营指挥官桓罴前往助阵,直捣司马勋的根据地南郑。
司马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多么愚蠢,桓温时代已远胜当初任何一个权臣当政的时期,绝不会姑息养奸,更不会妥协退让,那真是说打就打,毫不含糊,无论自己当年立下了多少功劳,从出兵反叛的那一刻起,全都付诸东流了。
这次变乱并没持续很长时间,江夏郡长朱序联合益州督导官周楚,合力把司马勋生擒归案,并把他和一众党羽,全部押送给桓温,桓温毫不犹豫地下令一律斩首,人头送到建康示众。
过分苛刻固然不是为人处事的最佳思路,但过分宽容的后果则更加恶劣,桓温自幼便对奸邪有着切骨的恨意,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所以终其一生,或会枉杀,但绝不放过。
苻坚的性格则与他截然相反,在苻坚看来好像任何人犯了任何错误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总能找到原谅他们的理由,宽容到了简直丧尽天良的地步。
364年8月,前秦汝南公苻腾叛变,被逮捕后当场诛杀,苻坚对此深感遗憾,若是留给他处置,必定下令让苻腾反省思过,绝不会痛下杀手。
苻腾是已故暴君苻生的弟弟,除了他,当时活着的还有四个:淮南公苻幼,晋公苻柳,魏公苻廋和燕公苻武。王猛曾在诛杀苻生时就警告苻坚:“不铲除这五个公爵,可是将来的后患。”但苻坚不接受。
等到苻腾叛变被杀,王猛再次劝说:“苻腾能叛,其余四人也能叛,最好早做准备,否则必然贻祸无穷。”
苻坚仍然不接受,认为苻腾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其他人的作为,王猛苦谏无效,唯有叹息而已。
虽然苻坚登极以来的各项举措都利国利民,但一味的宽宏大度,显然丝毫不能妨碍邪恶的滋长,王猛的法治观念是极其正确的,实际上在大同社会之前,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单纯依靠道德,根本无济于事。
这五个公爵让与苻坚毕竟有着杀兄之仇,虽然苻生当年也没给他们什么好处,但这层关系成了他们恶念的保护伞,真实的情况当然只是想夺权争富贵,什么仇不仇的不重要,全由自私和傲慢在作祟。
苻腾只是这五人抓阄选出来当炮灰的倒霉鬼,苻坚内心深处是知道的,但他并没有揭穿,更没有下令严惩,而是选择暗中送信嘱咐他们好好做人,希望以此挽回兄弟情谊。
结果自然是徒劳的。
不可否认,此举确实让其他四个公爵心存怯意,虽没能彻底压制内心的恶念,但起码延缓了发作的时间。
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后发生了另一件事,让苻坚和几个公爵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
苻坚考虑到国家渐渐步入正轨,各项建设也日益完善,于是依照东晋政府的规章制度下令公爵府一律设立三个部长,即禁卫官司令、首府警备区司令和农业处长,首长和其他官属全由公爵自己任用,朝廷只派遣王宫禁卫官司令。
再好的法令都有漏洞,这是不争的事实。
富商赵掇等人的车马服装,豪华奢侈,超过商人的身份,有了政策保障,各公爵像抢宝贝一样抢着延聘这些土豪担任封国部长。
禁宫侍从长程宪发现这一问题,请求苻坚整顿,苻坚也是始料未及,于是下诏:“我本来的意思是要各位公爵延聘贤明的儒家学派学者,想不到竟滥竽充数到如此地步,应该交给有关单位调查严办,凡延聘不恰当人选的公爵全都贬成侯爵,从今以后,封国所有官属统统由政府文官部长遴选派任,除非是政府官员,不准坐车骑马,京师一百里内,从事工业商业的人,以及政府机关低级雇员,不准佩戴金银首饰,不准穿绸缎衣服,凡是违犯这项规定的人,一律绑到刑场,斩首示众!”
各公爵经过冰火两重天,怨念更大,就等机会出手了,而且机会很快就将光临。
(本章完)
第173章 王猛平叛()
365年7月,铁弗匈奴部落的右贤王曹毂和左贤王刘卫辰一起背叛前秦,曹毂率领部众二万人,进攻杏城。
近些年,铁弗部落一直处在代国和前秦的夹击之下,时而向代国归附,时而向前秦投诚,但不管向谁示好,都不过是为了自身生存而已,而且他们没什么节操可言,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且智商感人,居然想到掠夺别国的女人,然后进献别国的君主,想通过这种办法得赏赐,却不知无论前秦还是代国,拓跋什翼犍和苻坚都不是脑残,怎么可能如他的愿,于是刘卫辰等人便反复掉转枪头,让南北两个国家都头疼不已,而到了本年,轮到让前秦恶心了。
经过上次的内乱,本就窝着火气,听说刘卫辰又反了,一怒之下亲率大军前往讨伐,让卫大将军李威、政府左副行政长官王猛辅佐太子苻宏,留守长安。
这次战役没有任何悬念,苻坚一举将曹毂擒获,并砍了他的弟弟曹活,曹毂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建节将军邓羌也在木根山生擒了刘卫辰,貌似声势浩大的匈奴叛乱,一战终结,归于宁静。
为了防范未来的不测,苻坚把匈奴部落中有强大影响力的豪门六千多户,强行迁到长安,并亲自巡视朔方,安抚各族部落。
打了胜仗本是皆大欢喜,但苻坚不知道征北将军苻幼趁着都城空虚的机会,率领杏城军队,向长安发起猛烈的攻击。
计划是好的,可惜城中尚有能将把守,李威不负众望,出城迎击,成功将苻幼斩首。
一个月后,苻坚返回长安,王猛把城中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并再三请求严惩苻生的弟弟们,以绝后患。
苻坚虽略感可惜,但仍旧不肯下令,非但没有处置国内的乱党,就连匈奴部落的叛贼也都宽大处理,封曹毂为雁门公,刘卫辰为夏阳公,仍回去统帅旧部。
王猛简直气到吐血,苻坚纵有千万般好处,但只此一点足以令诚心辅佐他的人崩溃,假以时日,也有的是苦果子给他吃。
虽然罚不分明,但奖赏向来不会让人生疑,李威因功升任代理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加授高级咨询官。
潜伏的危机总是有的,但起码前秦暂时得到平静,而且痛打刘卫辰之后,代国的拓跋什翼犍唯恐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也不得不俯首称臣了,对周边的其他民族部落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凡事都例外,前凉显然就不认同苻坚,于366年10月,特地派使节到前秦的国境线上宣告与前秦切断一切联系,不要说君臣附庸还是大哥小弟,就连普通的商品交易和民间往来也都取消。
陇西人李俨原本跟风随大流,献出全郡向前秦投降,但见张天锡这么硬气,便又跟前凉交往,直到12月,羌人敛岐,在略阳聚众起兵,率四千户居地,背叛前秦,向李俨屈膝称臣,李俨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干个体户了,于是又分别选派郡长县长,跟前秦和前凉的关系全部切断。
这么一来,他就同时得罪了两个国家,前秦和前凉几乎同时出兵讨伐他。
367年3月,前凉张天锡,接连派出四路兵马,向据守陇西的李俨发动总攻,前秦苻坚则派王猛和姚苌等人讨伐据守略阳的敛歧。
敛歧所率部众,原来是姚弋仲的旧属,所以听到姚苌前来的消息,全都弃械投降,王猛得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克服了略阳,苦恼落魄的敛歧只得逃向白马求生路。
苻坚非常高兴,更加确信仁义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下令擢升姚苌为陇东郡长。
前凉战线也节节胜利,李俨所属的大夏和武始二郡,全都攻克,征东将军常据在葵谷击败李俨军主力,张天锡则乘胜进驻左南,李俨一面退守枹罕,一面派侄子李纯到前秦认罪并请求支援。
苻坚仔细权衡一番,决定派前将军杨安、建威将军王抚率二万骑兵跟王猛会师,救援李俨,如果此行顺利的话,趁机吞并前凉国土,也未尝不可。
得到军令之后,王猛派邵羌追击敛歧,王抚进占侯和,姜衡进占白石城,他自己则与杨安联军救援枹罕。
张天锡没料到前秦真的敢孤军深入,紧急派军队仓促应战,不出意外地大获全败,死伤一万七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