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宏图-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砰砰砰!
深入江户湾的分舰队在看到流星的那一刻,摘下了船上的花灯扔到一边,一连串的炮窗被打开,继而就是炽热的烧熔弹射向了江户城中,炮手们没有目标,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炮弹打得远,尽可能把炮弹打光,江户湾里的主力舰队同样接到了这个命令,他们贴近海岸线,轰击着港口、码头、仓库甚至居民区,当一侧的炮管打热了,再换另一边重新来过,火药被成桶成桶的运送上来,没有齐射,没有瞄准,只有不断的开炮。
从天上来看,江户城中不断爆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橘红色火焰,继而周围的建筑和人体都被席卷一空,然后是火焰升腾起来,到处都是奔跑逃命的日本人,整个江户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盆,这里的建筑,鲜有不能燃烧的,寒夜之中,冲天的火焰弥漫开来,好像火山喷发了一般。
炼狱,一个火焰和浓烟的炼狱,江户,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就此变为了废墟。
崇祯十八年正月十五。
江户城燃烧了半个月的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但与其说是扑灭的,还不说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烧的,自然熄灭了。
包括德川幕府在内,没有人说得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死在这次攻击之中,但十五天来,从周围藩国赶来的救援,只找到了不到三千的幸存者,幸好德川家光居住的御所拥有石制城墙,挡住了部分攻击,御所虽然焚毁大半,除了德川家光,德川一门都是幸存了下来。
实际上,为德川家光收敛尸体的人知道,这位伟大的幕府将军是切腹自杀的。
在整理废墟的时候,日本人找到了五万多枚炮弹,其中只有不到二十枚后世发掘出来的用以纪念这次灾难,因为当年找到的所有炮弹,都必须按照签署的停战合约归还大明水师。
正月十五的早晨,一艘小船载着老中松平信纲来到了旗舰君威号的甲板,作为日本德川幕府的代表与大明帝国商讨停战之事,而孙传庭作为帝国的代表,坚持要求德川幕府先投降,最终,松平信纲签订了投降书。
这个仪式非常简单,松平信纲只在预备好的文书上签了名字,盖上德川幕府的印玺就是玩了,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刻钟,但正是这一画面,被一位葡萄牙的画家用油画记录了下来。
而在投降书上签字之前,德川幕府已经同意了停战合约,只是做了部分修改。
这封被后世称之为江户湾条约的停战合约,彻底摧毁了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重新拉入了大明的体系。
按照合约,日本承认负有挑起战争的责任,并且为这次战争和嘉靖朝骚扰东南沿海和壬辰倭乱之事道歉,宣布与荷兰断交,把包括特罗普在内的所有荷兰人交给大明水师,当然,在得到消息的那一刻,特罗普就已经自尽了。
除此之外,德川幕府赔偿大明水师军费和赔偿金,一共一千二百万两,崇祯十八年赔偿三百万两,其余限期十年内付清,并且要以关税作为抵押。
德川幕府督促并且保证萨摩藩放弃对琉球的占领,并由萨摩藩对琉球王室进行赔偿,而且割让对马岛给大明,并且放弃对虾夷地(北海道)的管辖权,将对马和虾夷地上的日本人全部迁走。
开辟江户、大阪、名古屋、长崎、长门、仙台等九个城市为通商口岸,不得限制各地藩国对海贸易,放弃在长崎驻军,保证长崎数万华人的安全和利益不受威胁。
然而,在与葡萄牙的停战合约之中,德川幕府却表现出了强硬姿态,最终只允许切支丹归国于岛原藩,且不许所有切支丹居住地必须受到幕府监视和驻军,而不允许葡萄牙在国内设立教堂,和除岛原藩之外的地方传教。
江户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闭关锁国的结束,但是却没有让日本走上富强的道路,巨大的赔款压力被德川幕府分摊到了各个藩国身上,导致了幕藩之地的动荡,而对马岛上的对马藩和虾夷地的松前藩,因为失去了领地且没有得到幕府的补偿,率先开始了武装反抗,最终被德川幕府和大明王师一道剿灭,而实力更强大的萨摩藩咽下了吐出琉球的苦果,但是在赔偿的问题上却态度强硬,只以每年的关税的三分之一进行赔偿,也借着这个由头大兴海贸。
因为开辟通商口岸,且不能制约各地藩国参与外来贸易,德川幕府再也无法使用幕藩制度控制各地藩国的实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各地藩国,尤其是对大明和东南亚贸易方便的西部藩国实力大为增长,包括国崩和铁炮在内,大量的火器流入到西部藩国手中,让其实力增长很快,而一个更为有效的武器则是往日本大量输入粮食,特别是大米。
日本虽然富有银矿,但是日本一直没有自己的货比体系,一直到丰臣秀吉之前,都是使用大明的铜钱,如此导致的结局就是,在粮食贫乏人口众多的日本,大米就是硬通货,各国大名给士兵和武士的待遇都是靠大米来结算的,而海商从安南、暹罗、缅甸等地运来的大米,直接让日本开始通货膨胀起来。
江户湾条约签订五年之后,日本便是大乱起来,以长州藩和萨摩藩为首,纷纷展开倒幕运动,直接武力挑战德川幕府的统治地位,混乱持续了近百年,直接让日本变的四分五裂。
马尼拉。
高山中明走下了跳板,竟然直接摔在了沙滩上,许多人看了过来,却也只是笑笑,并无嘲弄的意思,毕竟对于水手来说,这实在是太正常了,高山中明在船上待了四个月,刚到陆地,他还有些不习惯。
在不远处的帕西河边,矗立着一座海星形状的城堡要塞,一堵八尺厚,两丈高的石墙保护在其中,隐约可见里面教堂的塔尖,虽然高山中明是一个虔诚的切支丹,但是从未进过里面做礼拜,因为所有的西班牙总督都要求只能让纯种的百人进入。
这一次,高山中明望向他的时候,眼中不是虔诚和向往,而是一种占领他的欲望,高山中明知道,如今大明已经击败了残暴的德川幕府,为切支丹在日本取得了一块容身之处,但是回到日本是做底层的贱民还是继续祖父的事业成为一城之主,还是要看切支丹们的功绩,而最后一次的功劳就在眼前的西班牙王城上了。
“高山殿下,咱们回家吧,我实在是太想念我的母亲了。”田中三郎说道。
“不,三郎,我们应该去取钱,你的母亲,我的弟弟,他们需要的不光是我们平安归来,还有这个!”高山中明从怀中取出一张银票,说道。
“很难想象,凭借这么一张纸,就能取得三千两银圆。”田中摇头说道。
高山中明拍了拍鹿皮口袋,里面发出银币碰撞才有的清脆声音,他说道:“即便是取不出,我们也是赚了不是吗,明国人很慷慨,而且为我们取得母国生存的权力,即便没有这三千两,仍旧是我们的恩人,不是吗?”
“是的,恩人,高山殿下,我会以性命报答的。”田中三郎说道。
“记着,归国的事情暂时不要告诉我们的家人,这件事还处于保密的状态,当王城之上插上大明金龙旗的时候,这个值得庆祝的消息才能为人所知!”高山中明认真叮嘱道。
“高山队,下船!”田中三郎高声喊道,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习惯了大明军中的规矩,不光是他,连船上的切支丹武士同样如此,如果不是跟随明国人打了大半年的仗,现在他们早就跑下船了。
高山中明来到了下城区,只是带了田中三郎等七八人,进了一处福建商馆,看到掌柜在里面忙活,他把银票放在桌子上,说:“取钱。”
掌柜验了一下银票,说:“名册呢?”
田中三郎连忙取出名册,这三千两可不是给这几个人的,而是给高山队的所有成员,其中占大头的还是战死的人。
验过了名册,掌柜说道:“去后面房间里搬吧,高山殿下,从今日起,你将接受我的指挥,我是锦衣卫千户陆郎,专司马尼拉之事。”
第485章 章十五 天由大明()
“高山队队首,高山中明接受您的调遣。”高山中明压低声音,说道,而他们身边的几个人都是俯首表示臣服,但是却尽可能让旁人看不出什么来。
“高山殿下,不用这般拘束,您可以随意一些。”陆郎靠在了椅背上,声音大了许多,见众人不解,陆郎笑道:“马尼拉的上空虽然仍旧飘扬着西班牙人的旗帜,但却已经是大明的势力范围了,我们已经取得了这里的主导权。”
见高山中明不信,陆郎带着他进了商馆的后院,只见一群劳力正在用小车把码头卸下来的货物存入库房之中,高山中明在登莱水师之中待的久了,又识得汉字,一眼便认出那一个个的木头箱子是水师不死军的弹药箱子,每个箱子里都是五百枚弹药。
明国人的铁炮很厉害,所有铁炮内孔都是一样的,所以可以事先铸造铅弹,和定量的火药装进纸壳里面去,成为纸壳定装弹,而在库房里面,还有许多的铁炮、长矛和刀剑。
“西班牙人怎么会允许你们囤积这么多的弹药?”高山中明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幕,他可是在马尼拉长大的,知道西班牙人对当地的残酷统治,若不是因为宗教关系,日本人佩刀也要受限制。
最受西班牙人压制的就是明国人,几十年前一个叫林凤的明国海盗差点把马尼拉的西班牙人驱逐走,给西班牙人留下了心理阴影,迫使他们建造了坚固的王城,同时对明国人残酷统治,明国人有钱,又不团结,所以西班牙人几次屠杀明国人,抢夺他们的财富。
“西班牙人?他们已经成缩头乌龟了!”几个搬运弹药的家伙哈哈大笑起来。
“干你们的活儿!”工头几鞭子抽了过去,打的空气啪啪作响,劳工们赶忙干活去了。
陆郎等人出了商馆,骑上马匹,向着马尼拉的王城走去,这王城建在海边与帕西河的夹角上,一般都是通过船舶与外面联络,也有一片陆地链接,田中三郎在高山中明身边,他环视一周,问道:“殿下,您有没有发现,在下城区没有一个西班牙人。”
高山中明仔细去观察,热闹的街道上果然没有西班牙人,除了当地的土人就是明国人和留着月代头的日本人,陆郎说道:“西班牙人已经躲进了王城之中,龟缩不出了。”
陆郎简单的向高山中明介绍了一下马尼拉的局势,原来东沙海战荷西联军失败的消息传回了马尼拉,总督卡佩罗第一个想法就是逃跑,他心里非常清楚,这片海域的主导权已经转到了明国人的手中,而明国人肯定会来报仇的。
四十年前和五年前,西班牙人主导了两次对华人的抢掠屠杀,两次杀死的华人在五万以上,这可是血债,而明国人有句话叫血债血偿。
卡佩罗下令控制所有适合远航的船只,然后对马尼拉进行一次抢掠,抢走能抢走的一切财货,然后乘船离开,但是这件事一开始就不顺路,在崇祯十四年的时候,范兴就在马尼拉留下了不少暗手,主动联络当地的有实力的华人商贾,在一年前,当水师收复鸡笼的时候,一开始有些意兴阑珊的华人商贾终于意识到危险的到来,纷纷警惕起来,东沙海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商贾们立刻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