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抗日-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先生和林先生是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最理想人选。”坐在何应钦身边一直没有说话的邵力子建议,并看了周公和朱老总一眼,他以为要周公和(林)(伯)(渠)担任正副政治主任大概会得到中共方面的同意。
何应钦迫不及待的插话:“副主任可以有两个,军委会考虑派康泽去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周公看出了国民党的阴谋:把臭名远扬的特务头子康泽塞到八路军里来管政治工作,把大小特务像蜘蛛网一样的布置在八路军中,这是不能接受的。他说:“这个事情要由我党中央讨论决定。包括第八路军总指挥和三个师师长的人选,我党会全盘研究,提出名单,请军委会任命,现在不忙确定。”
邵力子原以为周公会接受他的好意,没料到何应钦提出康泽坏了事,给周公谢绝了。邵力子不好再说什么,何应钦也哑口无言了,蒋介石想拉拢朱老总便说:“成立总指挥部,玉阶兄,你可以担任总指挥一职。”
“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朱老总不理睬蒋介石的封官许愿,他说:“我都会率部与日寇血战到底。”
蒋委员长看朱老总不买账,只好干笑两声,生硬的说:“血战到底。好,好。”
“现在定了编制,那么,装备和军需供应要和其他部队一样。”叶帅望着蒋介石,等他回答。
“这个问题,你同何总长去商量。”蒋介石又将目光转向周公,说:“请贵党将指挥官人选尽快上报,军委会收到立马发布。命令下达后你们要迅速出兵。”
“我们的战士早就想和日本侵略者一较高下。”朱老总说,“希望军委会指定我军防区。”
蒋委员长早就和何总长商量好了,把红军改编的三个师都放在一小块地方,好让日军包围,借刀杀人。他故作不知,要何应钦说。何应钦装作思考了一会,仿佛临时想起来一般的说:“可以把五台山东北边涞源、灵邱、广灵、蔚县一带的山地划给你们,作为防区……”
叶帅认为何应钦太不像话了,这么巴掌大点的地方,作为三个师的防区,那不是去送死吗?兵力怎么施展的开呢?他没等何应钦说完就说:“这么一小块地方,需要派三个师防守?”
“你们需要多大的防区?”邵力子露出可以商量的语气。
“我们并不需要多大的防区,但是把三个师德兵力限制在这么小的防区是什么用意呢?”朱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得何应钦没法回答,蒋介石也不好说什么,默默地听朱老总说下去,“华北许多地方都沦陷了,需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这样才能持久抗战,取得胜利。这一点,华毕成师长的《国防论》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听到华毕成这个名字,蒋介石皱了下眉头。何应钦则是吓得瞪着眼睛问:“难道你们要整个华北作为防区?”
“华北许多地方都沦陷了,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有什么不好?难道要敌人安安稳稳的占领着我们的国土?”周公解释道。
蒋介石听周公说的有道理。中央军已经从华北许多地方撤退了,一时也去不了,倒不如让中共的部队去打击日军,由日军消灭中共的军事力量。他说:“日寇在华北已经占领的地区,你们要去,不是不可以考虑。军委会命令下达后,你们要立即出兵,开到五台山地区。”
“不能立即同时出兵,各个部队所在位置不同。准备需要时间,可以分批出兵。”周公洞若观火,同时出兵都到一小块地方,这不是便于日寇消灭么。
蒋介石很不满的说:“装备军需何总长可以同时发给你们,为什么不能同时出兵?”
“我们到华北不是和敌人打阵地战,而是进行游击战。应该分批开进敌后,这样才能分散敌人兵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正面战场也会更有力一些。”朱老总侃侃而谈。
何应钦反问:“你们同时出兵,发挥作用更大,集中力量打击日军,不是更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吗?”
朱老总回敬道:“你看过华毕成师长的《国防论》吗?抗日战争师一场持久战,你这是速决战思想。”
蒋介石看何应钦根本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不能再谈下去,引申出什么难题就跟麻烦了。他站了起来,对中共代表团的成员们说:“玉阶兄说的华毕成,确实是个人才。前不久还在上海全歼了日本海军陆战队,还击毙了他们的司令官大川内传七。他已经到南京了,下午我要给他颁发一级青天白日勋章。授勋仪式希望贵党能来参加。”
中共代表知道这是蒋介石在炫耀自己的战绩,不过还是都想看下这位早就声明在外的抗日英雄,周公起身说:“去年在西安和华师长有过一面之缘,确实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下午我们一定会来。”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协议至此算是在国共两党的唇枪舌战中达成。
第59章 黄埔败类()
蒋介石和中共代表会谈当天的下午一点,白崇禧催促华毕成出发。华毕成约好的是下午两点,以为不忙这么早去,白崇禧说蒋介石比较看重部下守时与否,宁可早点到,也不能迟到。于是他们出发了,两点差五分赶到南京总统府。
钱大钧请他们在蒋介石的客厅等候。两点整,清脆的钟声还没有停止,蒋介石穿着一件蓝色大褂出现了,脸上的表情和上次见到华毕成不大一样,摆出一副不苟言笑的威严神情,只是在华毕成起身敬礼的时候,才在嘴角露出了勉强的微笑:“毕成啊,这次辛苦你了,听说昨天你到的时候风很大。不过你虽然年轻,去年也是在西安见过大风浪的……”
“委座饱经风霜,阅历丰富,我算不了什么。”见蒋介石话里有话,华毕成硬生生的顶回去一句。
华毕成早已不是蒋校长眼中的那个好学生了。不过一旁的白崇禧担心他们一见面就话不投机,赶紧暗示华毕成:“你不是要向委座汇报上海前线的战事吗?”
华毕成会意地立刻简单报告了上海前线的战斗过程和战果。
蒋介石听完之后说:“很好,你的100师这次基本全歼了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还击毙了他们的司令官大川少将,大涨国威。我们要乘胜出击,让其他部队将盘踞在汇山码头的残敌赶下黄浦江去。”蒋委员长很郁闷,这次淞沪抗战最出彩的华毕成虽然是黄埔出身,却已经成了只是表面服从自己的地方实力派,自己的嫡系中央军风头完全被华毕成盖过了。张治中让100师休整的命令也是蒋委员长批准的,也是不想华毕成的部队独占了这次淞沪抗战的战功。
白崇禧皱了下眉头说:“委座,日本方面已经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的司令官。”
“日军增兵,我们也可以增兵。”蒋介石不以为然的说。
华毕成知道委员长准备投入重兵到淞沪战场上了,历史上中日双方不断向上海增兵,蒋介石几乎把全国三分之一的精锐兵力都投入到了上海。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兵力根本无法展开,最后只能成为现代化日军飞机,军舰和坦克大炮的活靶子。可华毕成又不好当面点破,只能绕了一个弯子说:“委座,淞沪三角地带,港湾河流交错密布,地形又十分复杂,部队太多,行动是不是会不太方便?”
钱大钧觉得华毕成不了解委员长的雄才大略,轻易提出意见,显然对委员长不够尊敬。他瞅了这个年轻的少将师长一眼,静静的听蒋介石讲。
“地形条件对敌对我是一样的。”蒋介石继续说,“对敌不利更多一些,他们是现代化军队,机械化装备在港湾河流地带行动更困难。我们装备不似敌人那么笨重,又有上海民众的支持。是吧?”
白崇禧看到蒋介石期望的目光,想得到他的支持。他内心不赞成蒋介石在上海死扛硬拼,但也不能不执行统帅的命令,只好顺着蒋委员长的意思说道:“和我们比较起来,当然是敌人行动更困难一些。”
华毕成这时心里就两个字,尼玛!作为最高统帅这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着指挥作战?日军进攻上海的军队为了适应上海一带的地形,每个师团都加强了工兵配备,架桥填沟,行动敏捷,加上小橡皮艇,水面活动很方便。为了不让历史上淞沪会战后期大溃败的悲剧再次上演,华毕成继续劝说蒋介石:“淞沪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我们没有防御工事。以卑职之拙见,不宜死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淞沪之作战,是否适可而止,以利于保存有生力量,支撑长期抗战。”
“这个……”蒋介石觉得华毕成是在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本想马上把华毕成的意见打回去,想起华毕成刚刚率部取得了胜利,在陕西还有两个军,他的势力和影响不可轻视。蒋委员长只好忍住心中的不满,摆出礼贤下士的风度,谦虚而又和蔼的说:“毕成,你有什么高见,但说无妨。”
“我认为我军在上海,一部兵力做适当抵抗之后,将后续增援部队调到苏嘉国防线上既设阵地,凭永久性国防工事固守。再将淞沪战场之部队调到后方整补,再相机增援国防线,不知委座以为如何?”
蒋介石听了华毕成一番话,心想华毕成刚到南京,就自己面前发表这样的言论,似乎比蒋委员长还要高明,实在令人气愤。他十分恼火但不好立即爆发,转身问白崇禧:“你到南京比较久了,了解前线情况,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白崇禧从内心讲,赞成华毕成的意见。不过蒋介石个性倔强,淞沪作战计划完全以他个人的意见为准,旁人无说话的资格,一时间很难表示态度,便继续吹捧蒋介石道:“华师长的意见可以供委座参考。委座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比我们看得远看得深,一切凭委座定夺。”
蒋介石心想把华毕成请到南京就是为了借他的战功激励士气,改善政府在民众和国际上的形象,不能因为意见不同就闹僵。他觉得华毕成眼光还是太短浅了,只是从单纯的军事战略和淞沪局部战场看问题,没有从政治和全国战局看问题。得好好开导开导他。刚才生气,血液循环加剧,感到天气更热了,身上汗津津的,蓝色大褂的领头有些湿了。钱大钧看见立马站起来,走到客厅的角上,开了落地风扇,对着蒋介石那边吹去。
蒋介石则以教导的口吻对华毕成说:“上海这一战,我是考虑很久才下决心的。原来作战组刘斐组长建议在上海适当拼一下,张文白也要求先发制人,我深思熟虑后才同意的。”
一旁的白崇禧点头道:“是的,张治中建议先发制人,组织进攻……”可说了一半说不下去了,因为蒋介石当时的命令是暂停进攻,白崇禧不好说出来蒋介石那个有可能丧失战机,耽搁时间的那个命令。而历史上,就是因为蒋介石的这道暂停进攻的命令,使得日本海军陆战队有了加固工事的时间,而致使中国军队没能攻克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川内川七也等到了日本陆军的增援。现在华毕成是违反军令擅自出击,才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战果。
“委座,白副总长。上海一战,对整个抗日战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很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