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烽·烟 >

第276章

烽·烟-第276章

小说: 烽·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的,我亦不认为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山川大河之宏,奇峰异水之丽,非文字可以记载。不设身处地的去体会,文字所能带来的感受,总是有限的。

    “阅读”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是画面”。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文字是枯燥的,纵然它可以编撰出传世的经典,一部又一部恢弘壮丽的名著。

    可,文字还是那样,枯燥而无味。

    现今社会中,科技之发达以经达到了一个个新的高度。

    无论是什么,在互联网中都并非不可得到满足,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阅读那?

    很多人喜欢在互联网上阅读,这本无可厚非;奈何现今的网络中,优劣并存,精华糟粕难以分辨。

    于此,我不便于说些什么。

    不过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还是可以的。其实我个人觉得,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是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在此那,我只举一个例子。

    我是个爱书的,很多古本的书籍我都有其手抄本或者是原版。我照顾这些书可能会比我照顾孩子、妻子更为用心。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妻子,更没有孩子。

    这些书那,无论是古本还是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版本,无论是什么,我都恨不得天天抱着它们,爱不释手。

    有人说“爱书的人不会伤害书,不会在上面写写画画”。

    这句话于我来看,只有前半句值得,后半句其实我觉得就是胡言乱语罢了。

    在书写写画画,其实没什么不好,当然,这要看你写的、画的是什么。

    有一种东西叫“批注”,还有一种东西叫“感慨”。

    随手把这两个家伙置之于书,而后或是赠与他人,亦或是留给自己的孩子亲眷,该是一种雅趣,幸事。

    我这个人的几乎每一本我自己的书上,都有我的随笔,说实在话,我写过多少那样在书页之侧的随笔,我自己都不知道;而我写的又都是什么,我就更记不清了。

    不见得我所写的都是有用的东西,当然亦不见得我所写的就全是废话。废话忘了也就忘了,可是那些哪怕是一点点有用的东西,要是被忘记了,岂不可惜?

    传统方式的阅读,我可以如此;电子阅读做得到吗?

    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人与人的性格偏好不同,自然所选择方式也就不同。我只是说一说我自己的观点。

    爱书,喜欢一本书,我就要一定把它接回来。

    这不是一个错别字,确实,就是“接”回来。

    我的书房门楣上,有我写的一条窄窄的匾额“书冢”。只要是我喜欢的书、我所有的书,在书房里就是它们的坟冢。即入坟冢,岂有再出之理那?

    对于书的爱,我是自私的。

    我常常对人说我有三样东西不送人,为首的便是书籍。

    我说男人如酒,女人如茶。男人就是美酒,一举一动,一言一语,该让人为之沉醉,三国时期吴国名将程普曾言“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男人就该有这样的魅力,让他人为之沉醉。

    女人应该是一杯香茶,入口清纯,却不迷魅,提神清脑,久冲之后,虽香淡色落,却依旧叫人不忍弃之。

    而书那,则是茶于酒的交、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而纯清醒神,时而让人为之酣醉。

    书无好坏,全在自身。阅读也从不分男女性别,不在年级大小。其分别只是适合于不适合,迄今为止,我还尚未见过一本实实在在就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书。当然,我指的是实体书籍。

    无论好与坏、是与非,书的存在必有其价值,有些人会把一些书批判的什么都不是,对此我只能一笑而已。书不于其好还优劣,而是在于读书的人是否可以将其中精华为己所用。

    在这个社会,金钱、地位,固然很重要,因为我们要生存,爱财、喜权,绝非过错。但是我们可以在钱、权之右,加上“阅读书籍”四字。

    有钱有权,可以拥有很多东西,但是绝非一切。

    其中之一便是书籍。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大的权力,但你绝对得不到所有的书籍。

    历史是忘恩负义的,它掩盖了、湮灭了多少经典以无人可知,逝去的永远逝去了,无论何人都不可能再重复出来;这是钱与权所不能挽救的。

    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我也只能为之惋惜。

    如果说历史应该留给我们的是经验,那么它所无私馈赠的,便是无价的书籍。

    书籍是载体,文字也是载体,载体本身不存在价值。既然不存在价值也就可以说为“无价”。

    而然载体真正无可替代,成为万金之宝的,便是其内容,内容如果没有载体的呈现,便是虚无的,最虚无便是最昂贵。所以,也可以说为“无价”。

    无论是哪一种,书籍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是历史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善心的馈赠。

    既然接受了历史善意的馈赠,就应该好好保护、享受这一份恩泽;不可纵意而罔,更不要让这一份馈赠,因为孤单而哭泣。

第323章:白松雨文集【五】()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但是据考究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

    大学源出于礼记,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先修己而后方可治人。

    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反之想要治国平天下的前置条件就是修己。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可以分为三部分品读,即总纲、详解、“先己而后人”;说明一下,这里的先己而后人,意为先需要求自己,再要求他人。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这样点评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所谓世事皆有两面性,大学有其正面的影响,固然也就有其带来的负面因素。

    大学为儒学名著之一,所以其思想上,刻意的把人拘束于单单儒家思想范围之内,存在思想僵化点。

    与此同时,在古时候如果不按照“修、齐、治、平”的路线去走,轻则被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

    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翻开大学可以说,就是走上了一条晋升之路,从最初的“正心”开始,修改端正自身,而后一步步踏上“平天下”的巅峰。

    我国的国学就是这样,雄达、广阔。古籍之所以可以流传千百年,其中必有其无可替代之处。

    本人热爱国学,略读过些许典籍;也曾寻师访友,与之交流心得。

    可以这么解释吧,从接触国学,到现在,让我对于境界上有了一个自己的划分。

    初而辩理,中则论道,高方说法。

    我认为阐述,辨明道理只是初级的阶段;进一步到中级,就该把理升级为道,谈论道的方式、形态、变化;而我认为的最高点则是说法,讲求法则,讲求不会改变的大、法度。

    如今的我尚不足初级辩理的大门,只是初窥其境。

    我对于大学有我自己的理解,我希望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要是有什么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希望大家予以斧正。

    因为文中所写的有些太过于囫囵,所以那,在这里也借着这本书的“军事”结构,简单的谈一谈所谓的“治国平天下”。

    “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政务。

    郑观应盛世危言有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以治国,武以捍难。”

    同时“治国”还可以理解为安定太平的国家。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理解方式,其核心还是在于一个“治”字。

    在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政务的问题;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治”。

    “治”,治的本意为水名,治水出自泰山;同时其名词、动词、延伸词义又可以将其解释为整理、惩办、安定、医疗等意。

    前三个意思都很好与治国联系上,但是医疗又该怎么讲那?

    假如一个国家产生了不安定的因素,或者是有所动、乱,那么就好像人生病了一样,既然是生病了,那么自然要去找到医生为自己治疗。

    所以“治国”的“治”,解释为医疗的话,这个词就可以解释为:为国家治疗病痛。

    不涉及的政务的话,那么治国就能够很好的解释,可是又有几个治理过政务那?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在这个“国”字,做做文章。

    有大国,则必然有小国,那什么是小国?就拿我来说,与我而言,所谓的“小国”就是我的家庭、我的企业。

    家庭上面没有什么好说的,在之前齐家篇说过了,那么就来说一说企业吧。

    我的企业,就好像是我的小国家,里面的机构设施全部都是受制于我一个人的,那么我就是这个“企业小国”中的皇帝。

    道德经第六十章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典故源于著名丞相伊尹与商汤之间的一段对话;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伊尹见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

    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尹”即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

    治理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的核心在我看来是团队,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更何况,我不是一个好汉。

    个人的精力、能力总是有限的,有所长必有所短。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这个时候,就需要他人的帮扶了。

    每个人其实都一样,在某一方面有其特有之才华,那么在另一个方面,或者是另几个方面上,必然有他的短处,比如善于销售的人,未必懂得管理;能够良好公关的人,又未必知道如何经营。还有,短处也未必局限于才学方面,也可能是其性格上的一些缺点,比如贪婪、懒惰等等。

    企业就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了企业的团队,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其作用也不是随便可以替换的。而企业的核心团队更是如此。

    作为领导,作为小国中的“皇帝”,要做的就是要权衡利弊、缓急结合、决策左右、号令进退、知人善用。

    严谨权衡利弊,可以使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把握急缓结合,能够使得企业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变得混乱、躁动。

    认真决策左右,能够不让企业走上歧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