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八斤从辽阳跑进关内,又在京畿左近生活多年,自然也是见多识广,对身边的屯户说道:“骑着驿马,身背小旗,一看啊就知道这是传报军情的急递!”
杨八斤说的一点没错,这是三十里铺刚刚派出的急递,而且是六百里加急的军报。
当天下午,身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就从军机处当值大臣张惟贤的手里,拿到了这封军报。
军报是新任闽浙总督温体仁和福建巡抚熊文灿共同签署的,内容也不复杂,说了一个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的消息,那就是两人联手招降了闽浙外海的海盗头子郑芝龙,然后上折请求皇帝同意,并授予其福建海防游击的官职。
历史上,崇祯元年三月,福建巡抚熊文灿设法招降郑芝龙,朝廷随后赐予郑芝龙福建海防游击一职。
如今三月份朝廷增设闽浙总督,而且闽浙总督的驻地又在福州,督抚同城,熊文灿不敢擅自做主,只好等温体仁到任以后再说,于是招降郑芝龙一事迁延到了五月。
接到这份军报,崇祯皇帝当即召见内阁阁臣和军机大臣,幸好孙承宗与李邦华都在通州办事,一个正处理讲武堂的事情,一个正处理武备院的事务,所以到了傍晚时分阁臣与军机难得地聚齐了。
崇祯皇帝把福建来的军报,让诸位大臣都传看了一遍,然后说道:“温体仁与熊文灿,招抚了海盗头子郑芝龙,东南海上少一个大寇,而多一个游击,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朕很高兴。但是招抚了郑芝龙,朝廷该如何安置,又该安置于何地,其所部人马如何处理,卿等议一议。”
听到皇帝这话,在座的重臣们,互相看看,最后还是李国鐠当前发言。
李国鐠躬身说道:“臣贺喜陛下!自打天启年间以来,臣时有耳闻福建沿海有海盗袭扰,其中为首者名叫李旦,此人盘踞日本,遥控东南诸寇作乱,另有一大海寇名叫颜思齐者,盘踞闽海以东的大洋之上,其地名为东番岛。
“而郑芝龙其人乃是李旦与颜思齐的麾下,天启七年初曾击败福建总兵俞咨皋,虽具有金门、澎湖诸岛,朝廷北事日繁,遂无力剿之。臣观温体仁与熊文灿奏疏,李旦、颜思齐皆死,若郑氏归顺朝廷,实乃朝廷之福,从此闽海可以稍安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锦衣卫与东厂曾报,郑芝龙在闽海之上有海船七百,部众三万,东南海上红毛人皆惧之。如今其领部众归附,朝廷若只是令其为游击,朕恐难收其众之心。”
说完看着众臣。这时,孙承宗说道:“陛下,臣对东南海上之事所知不多,但却知道这类纵横海上的海盗,即便归附朝廷,也不会实心顺服,即便朝廷令其为总兵,臣看亦未必能收其部众之心。
“若是陛下有此忧虑,可授其本人卫指挥使之官,而给其海防参将之职,其所属部众头目也授千户、百户卫所官,同时授以海防游击、守备、把总等职务,并令其分遣所部,剿灭别部海贼,如此或可达到分其势力,收其部众,削其棱角的目的。”
在此时的台湾岛上,设立一个东番卫,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既能安排郑芝龙手下所谓的“十八芝”,又能开发如今的台湾岛,同时可以提前推动东南沿海的大移民。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对还没发言的徐光启、李邦华、张惟贤说道:“李爱卿,孙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你们几位有何想法,可一一道来。”
这时,徐光启说道:“陛下,如今郑芝龙所部归降,臣以为此是一天赐良机。臣闻闽海之外东番岛上,气候暖热,土地肥沃,而居民稀少,除却东番诸部落未开化之野人,全岛植被茂密,溪流众多,尤其适合垦荒耕作,实在是转移安置我大明饥民的好去处。
“如今朝廷增设闽浙总督,总领浙江、福建两省救灾赈济、募民屯垦之事务,不如令闽浙两省督抚借此良机,将沿海数十万灾民,移往东番岛屯垦,一来可以消弭闽浙饥民为乱,二来可以充实东番,有朝一日将其纳入大明版图。臣请陛下思之。”
徐光启的想法,正是崇祯皇帝此时心中所想的,后世的台湾人口达到了两千三百万,可见开发台湾的潜力有多大。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整个大明的人口,也不过才一个多亿,而天下全部的流民,加在一起,也不过就是偏居在西北的三四百万人而已。
然而就是这三四百万的流民,最后却搞乱了整个天下。
如今若是找个机会,把这三四百万流民全部转移到东番岛上,岂不是两全其美,一来开发了荒岛,二来稳定了内地。即便是移民东番一百万也好啊,至少能够减少掉流贼一百万的兵源或者追随者。
这时军机大臣张惟贤说道:“陛下,既然已知郑芝龙等辈乃桀骜不驯之徒,朝廷授其官职,令其攻灭其他海盗,一来挫其锋,二来分其众,如此朝廷坐收渔利即可,待朝廷新军练成,届时若其真心归附,则听宣来京,若其非真心归附,听调不听宣,朝廷则可遣人灭之。如今若是大量移民东番,所移之民则为郑氏之民,无异于壮大此辈之势力,臣以为实数不智,请陛下慎行之。”
英国公张惟贤话音刚落,李邦华接着说道:“陛下,英国公此言虽有道理,但臣以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今募饥民屯垦东番,有其弊,也有其利。
“其弊正在于英国公所言,郑芝龙率众来归,正因为东番人少,生计艰辛,补给困难,移民屯垦可能正中郑氏下怀,其后恐越发难制。
“而其利在于,我内地饥荒严重、流民日多,此乃一大乱源,尽快移往东番屯垦,则天下安定可期。
“臣以为,其利远大于其弊。东番不过一岛尔,而且遥居海上,即使将来有一日郑氏作乱,其所据者不过一海岛,为祸不过一东南,然而流民一旦为乱,必是我大明心腹之大患。臣请陛下明察。”
这几个人话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各人的意见也已经充分表达了。
于是,崇祯皇帝随即命令内阁拟旨,授予来归之郑芝龙,为泉州海防参将,其部下头目郑兴、郑明、郑彩、陈晖、何斌等,分任南安、厦门、澎湖、北港等地游击、守备、都司职务。
同时,朝廷在东番岛上增设东番卫,以郑芝龙为指挥使,其弟郑芝虎、郑芝豹为东番卫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在东番从北到南分设五个千户所,以郑芝龙部下担任千户、百户等官职。
另外,开设泉州市舶司,以郑芝龙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命其收取过往闽海及停靠泉州月港之外国商船的商税,税银三解户部、七归郑氏,以海关税银为郑氏所部饷禄。
与此同时,传旨温体仁、熊文灿、郑芝龙,强制迁移闽浙灾民,渡海前往东番屯垦,凡大明百姓愿往东番乃至海外谋生者,朝廷一概不禁。
第二日,这几道圣旨,就被锦衣卫派遣人员,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迅速传往福州。
第一一一章 军官学校()
辽东的五月春光灿烂,漫山遍野都是草木葱茏。
这个时代的东北,基本上没有怎么开发,从锦州到山海关一线,已经算是辽东开发较早的地区了,如今一路上除了每隔几十里就有的军堡,行人目光所及之处,也全是一片荒野。
当然,荒野上,时不时地能够见到一些残破的村屯和抛荒了的农田。
这里土地肥沃,本是关外鱼米之乡,可是自从辽东战事兴起之后,三十多年来,就没有一天太平日子可过。
五月的一天,距离山海关已经不远的官道上,走来了一对母子,母亲坐在一辆独轮的小推车上,看起来二十刚出头的儿子,则在后面推着。
如今的辽东,女真人的后金国,换了个大汗,对待汉民,倒不像过去老奴在世时那样狠毒了。
可是辽东的汉民,这些年来实在是被抢怕了,被杀怕了,但凡有机会,就会带着家人财产,逃难进关。
山海关外八里铺碉楼里的值守老军,时不时就能够看到三五成群的汉民,从北面过来,扶老携幼地逶迤南下。
现今关内兴起募民屯垦,关外的难民更是大量南下。
通常情况下,遇到从北边过来的辽东难民,这些还算有点善心的老军们,从不刁难,有的连问都不问就放他们南下入关了。
但是今日走来的这对母子,看起来却不像是逃难的难民。而且看这青年的装束,仿佛还是辽东镇的官兵,恐怕还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佐呢。
难道是辽东镇的逃卒?可是没听说建奴来犯啊?这个隶属山海关前屯卫的老军,站在碉楼上面想了想,就从箭垛后面探出身子,远远地喝问道:“兀那汉子,你们是干什么的?可是要进城过关?”
官道上推着小推车的青年停下小推车,与母亲说了几句话,然后从一个包里珍而重之地拿出一个牌子和一张公文,也不说话,只是冲碉楼上的老军招招手。
不一会儿,从碉楼里跑来一个小军卒,将那青年手中的东西接过,一溜烟又跑回了碉楼。
片刻之后,碉楼上又传来那老军的声音,只听他说道:“你叫黄得功?!你就是大名鼎鼎的黄闯子?!”
那青年闻言哈哈一笑,说道:“老军大哥请了!兄弟正是黄闯子。不想到了这山海关,还有人听说过咱兄弟的诨号!”
只听那老军又说道:“那是,黄闯子的名号北面来的谁不知道!黄兄弟,你和你家老娘稍侯!”
过了一会,那个小军卒又匆匆跑了出来,把拿走的令牌和公文,恭敬地还给了青年,额外还给了这青年一张通关的文书。
那青年笑了笑,一并收起文书,冲碉楼上的老军喊道:“老军大哥,那就后会有期了!”
说完这话,又推起独轮车,一路往前面不远处的关门行去。
这个青年,自然就是南明时期大明鼎鼎的靖国公黄得功了。
黄得功的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元末大乱的时候,投奔朱元璋的起义军,从此南征北战,后来天下平定,封在了朱元璋的一个儿子辽王的麾下,因此二百年来便定居在开原卫,开枝散叶。
再后来,辽王撤藩,大部内迁,而到了黄得功这一代的时候,他的父亲这一支,就成了普普通通的军户。
到了万历晚期,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在关外四处征战,不仅打下了抚顺、沈阳,而且屠灭了铁岭和开原。
黄得功的父亲,在黄得功很小的时候,就死在了与女真人的作战之中,一个偌大的家族,也在努尔哈赤攻陷开原,并且大肆屠城的时候,全数被杀,其母带着他逃到了锦州,然后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
天启初,十多岁的黄得功,还在尚未入伍的时候,就已经跟着辽东镇的军队,与建虏作战,并屡有斩获。就是靠着杀女真、拿首级换来的银子,供养着自己的母亲。
等到了成人之后,黄得功自然是直接入伍当了大头兵,然后一路征战,靠着每战必争先的血性,混下了一个黄闯子的绰号,如今当上了杏山堡的一名把总。
这一次,在辽东镇推荐入读京师讲武堂人选的时候,素来悍不畏死的黄得功很快就被选中。而这次南下山海关,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