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即便是心中惶恐、命运未定,但他在临登船离开之际,仍然表现的风轻云淡,一派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儒林宗师风范,令留在岸上的弟子们一时心折不已。
对于应天府码头上这番情形,王之心、骆养性等人除了如实上报皇帝之外,并没有进行干涉,而是听之任之。
对他们来说,赶紧把这个烫手的山芋送走,丢给闽浙总督去收拾才是正理。
钱谦益怀着十分复杂难言的心情,在锦衣卫南镇抚司人员的看押之下,登上了博平侯郭振明亲自坐镇统带的长江水师,一路沿江往东而去。
当然,钱谦益到了东番之后,很快就得到了郑芝龙的礼遇,并且之后不久,郑芝龙还让自己的儿子郑森拜在了钱谦益的门下,执弟子之礼。
这一点,就不是如今身在南都的这些人所能够预料到的了。
随着钱谦益的离去,从京师来到南京任职或者办案的这些人,才算是真正放心下来。
不管是王之心、骆养性,还是魏国公徐弘基,这些人要么是太监、锦衣卫,要么就是勋贵,说白了,他们这些人传统上与文官并非一类人,他们理解不了周延儒、贾继春等文官心中的担忧。
因为只有这些同为进士出身、同为朝廷文官的人,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江南读书人的力量,才会真正去忌惮江南士林中的那些领袖。
不过这一次,钱谦益的表现让他们感到放心的同时,也在心底里对他产生了一种由衷的蔑视。
如果此时身居江南的东林领袖,不是钱谦益这样的软骨头,而是顾宪成、高攀龙或者杨涟、左光斗那样的人物,那么此时的江南士林,绝不会如此这般风平浪静。
不过那样的话,可能就又会出现另一番血雨腥风了吧。
当然了,周延儒、贾继春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自后世的经验。
东林党经过天启年间与阉党之间的激烈党争,骨头硬的人物,都早就坟头长草了,而留下的多数都是软骨头。
而且天启以后,江南士风柔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明末江南,曾有一首诗,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景:“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首诗的作者叫作李东,明末清初的士人,也曾是东林党的弟子,他在一本叫作《见闻杂记》的书中写道:“熟闻二十年来,东南郡邑,凡生员读书人家有力者,尽为妇人红紫之服,外披内衣,姑不论也……”
这是当时江南读书人自己的描述和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江南的士林究竟是一副怎样的情景。
在这样的士林风气之下,面对如狼似虎的满清军队,发生在扬州和江阴的殊死抵抗,就越发显得珍贵了。
南京距离北京两千多里地,若是使用如今在两京之间畅通无阻的驿站系统,用六百里加急的方式传递奏章信件,十天之内就完全可以实现一个来回了。
当南京这边的官员们,刚刚小心谨慎地送走了钱谦益、惠世扬这样的东林大佬,他们很快就又接到了崇祯皇帝从京师发过来的几道旨意。
其一,诏令魏国公徐弘基继续总督南京京营军务,同时由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解学龙兼任南京京营监军御史。
其二,诏令怀远侯常延龄、博平侯郭振明、诚意伯刘孔昭和南宁伯毛孟龙接替赵之龙等人,分掌南京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都督府。
其三,诏令博平侯张拱日、灵璧侯汤国祚、忻城伯赵之龙、东宁伯焦梦熊本人在狱中自尽。
隆平侯府、灵璧侯府,以及忻城伯府、东宁伯府,四个勋贵世家一律夺爵抄家,全部家产土地商号抄没充作军资军用,全数家人亲族仆役流放瀛洲为庶民百姓。
其四,原南京礼部尚书钱象坤、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郑三俊,致仕归籍。
张延登贬职为山西巡按,钱士升贬职为延绥巡按,旨到之日即刻赴任。
张延登这个人虽然主张海禁,反对开海通商,但他在浙江巡抚的任上之时,曾经指挥浙江水师大战闽浙海盗李芝奇、陈成宇、白毛老等人,在大陈山、普陀山一带海面取得过不错的战绩,在明末普遍眼高手低的地方官员中,还算是能干的一个。
所以崇祯皇帝想来想去,还是没有将他一撸到底,让他削籍归乡,而是把他用到了山西巡按御史的位置上去。
巡按御史是个七品官,官职虽然不高,但是权力却不小,属于各省按察使之外,另一个有权管理刑事、民事、治安捕盗等全省地方司法事务的官员。
官小权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巡按御史代表朝廷,制约各省按察使的权力,以免这些按察使一手遮天,导致什么冤假错案发生。
原山西巡按罗世锦被免,刚好让张延登过去顶替,发挥其剿匪捕盗的余热。
至于钱士升接替的,则是延绥巡按李应期。
有功必赏,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一直坚持的做法,延绥巡按李应期作为之前陕北绥德州守城防御战中守城一方的最高官员,既然守住了城池,就要给予褒奖。
刚好,如今流贼进了山西,而山西的参政裴俊锡又被免去了官职,回家读书去了,所以崇祯皇帝没怎么犹豫,就把李应期越级提拔为山西参政。
因此,前南京礼部侍郎、江南士林“四钱”之一的钱士升,就顺其自然地,被安插到了李应期空缺出来的延绥巡按的位置上去了。
说起来,除了这么安排,崇祯皇帝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钱象坤、郑三俊都是年事已高,即使致仕回家,继续讲学收徒什么的,也搞不了多少年了。
再加上钱象坤是浙江绍兴人,郑三俊是南直隶池州府人(今安徽池州),老家都不在苏松两府东林党的大本营,所以即使回了故乡之后想搞事情,也搞不出什么大风浪。
而钱士升不同,他的老家是浙江嘉兴府的嘉善县,与苏松两地都离得很近,特别是距离东林党的大本营即位于无锡的东林书院,也不远。
加上他的罪行说起来也不大,你又没法因此而杀掉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送走了一个“四钱”之一的钱谦益,再搞来一个“四钱”之一的钱士升,那么苏松两府的东林弟子们,岂不是又有了一个天然的主心骨?
所以,想来想去,崇祯皇帝还是捏着鼻子,将他用到了延绥巡按的位置上。
若是他足够命大,那么他就能活下来,若是他运气不够好,那么在那个地方想要保住命,可是不太容易。
即便是几年之后钱士升性命无忧,想必他也会对明末的内忧外患有一个直接真切的了解,而不会像过去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懂得坐而论道、推崇清议救国了。
第三一三章 任重道远()
崇祯皇帝的最新旨意到达南京之后,苏茂相、周延儒、贾继春等一班身在南京的官员们,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特别是对于那几位南京勋贵的赐死,除了其他南京勋贵有点战战兢兢之外,这些来自京师的官员们,没有一个人觉得惊讶。
当今皇帝曾经因为一件说起来极小的事情,就能在京师大动干戈,将京师一干勋贵世家杀了个血流成河,仅从这一点看,皇帝就不会对如今抓进了狱中的这几个南京勋贵手下留情。
相反,倒是对于南京的文官还是相当照顾的了,除了致仕,就是降职调任,不仅一个没杀,甚至连一个削籍的都没有。
这也让从京师来到南京的几个高官松了口气。
他们到这里来,是要做事情的,若是激化了矛盾,与南京原本的官员们搞得水火不容,将来还怎么做事情?
所以圣旨传到南京之后的当天,周延儒、苏茂相、解学龙、贾继春等人,分头前去拜访免官在家的几个前南都高官,传递旨意的同时,也恭恭敬敬地将钱象坤、郑三俊等人送离了南京。
而当天晚上,贾继春又与王之心、骆养性两人一起,去了锦衣卫南镇抚司大狱。
第二天,前博平侯张拱日、灵璧侯汤国祚、忻城伯赵之龙、东宁伯焦梦熊四人在狱中畏罪自尽的消息,就传遍了南京城。
南京官场之上,当然有人知道这些人根本不是什么畏罪自尽,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谁又敢于跟这些京师过来的高官们较这个真呢?
这几个新到南京上任的高官,到南京不久就天然地形成了一个自己人的小圈子。
这个小圈子没有人明白无误地指出来过,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在以东林党人以及东林党人的同情者为主体的南都官场,这几个从京师朝堂空降下来,取代了之前的东林大佬,要想站稳脚跟,不抱团取暖也是不行的。
周延儒是南直隶宜兴人,还不到二十一岁,就连中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迅速声名鹊起。
说起来,周延儒也是东林出身,但在历史上,周延儒却是个八面玲珑的投机分子。
他在京师官场上的飞速提升,离不开天启初年朝中东林大佬的提拔推荐,但是在东林党与阉党的激烈斗争中,周延儒选择了置身事外,不仅从未替东林党人说过什么好话,而且迅速与东林党划清界限、切割开来,也因此没有受到过什么影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还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以詹事府少詹事的资历,出掌南京翰林院事。
历史上,崇祯皇帝一即位,就仰慕其少年状元之名,将他越级提拔为礼部左侍郎,而当时的周延儒还不满三十五岁。
这之后没过多久,周延儒刚满三十七岁,崇祯皇帝不顾朝臣反对,再一次将他提拔进入了内阁,并很快让他当上了内阁首辅。
可以说,崇祯皇帝对周延儒这个人真的是不薄了。
但是历史上,周延儒最终被定性为奸臣,而且还是被崇祯皇帝亲自赐死的。
赐死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明亡之前,亲自督师打了一场败仗,但是回京之后,却欺骗崇祯皇帝说他打了胜仗,崇祯皇帝很高兴,对他进行了封赏表彰,但是事过没多久,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向皇帝报告了实情,而其他官员也纷纷上述弹劾他欺君,崇祯皇帝得知真相之后极度失望,将他充军流放,随后不久就遣人赐他自尽。
周延儒最后的悲剧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当时明末历史的原因,但是他在历史上能够被相当挑剔的崇祯皇帝看中,并一再提拔重用,也与他的才智杰出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他的才智杰出主要就表现在揣摩人心上,特别是对崇祯皇帝的心思把握得非常准确。
而这一次也是如此。
虽说崇祯皇帝让他到南京担任礼部尚书并见惯南京翰林院,是有着将他从京师朝堂之上调开的考虑,但是让他以三十五岁的年龄,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份天大的恩典了。
别人这么看,周延儒自己也是这么看的。
因为在明朝的历史上,六部尚书已经是绝大多数文官一生的仕途巅峰了,绝大多数官员混不到这个位置,少数人混到了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也基本上都已经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当然,年轻一点的尚书并不是没有过,但多少都得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