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礼制接待安排,正是臣的分内之事,不知道陛下对此可有训示?”
自从忙完了熹宗皇帝的大葬之后,礼部的事务一下子少了好多,此前忙得不可开交的徐光启,一下子清闲了不少,除了按照皇帝的口谕,找了一些翰林院的清贵闲官,集中校对订正他的《农政全书》以外,就没有什么大事可做了。
过去皇帝出宫、离京,到哪里去、怎么去、去了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甚至是公开活动中的一举一动,都得合乎礼数,也就是按照礼部制定出来的礼节路数来做。
然而如今这位皇帝却根本不按过去的套路来,一方面固然是省了不少事,另一方面却也给徐光启招了不少朝臣的骂。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说出宫就出宫,说离京就离京,各种礼仪制度不知道被打破了多少条,朝臣之中死守着陈规陋习不放的那些人不敢公开指责皇帝,只好纷纷上书指桑骂槐,弹劾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有说他身为礼部尚书却任由皇帝乱来不作为的,也有说他以西洋夷俗乱中国规矩的,等等。
当然了,朝臣对徐光启的批评也不是全无道理,若是别的传统儒家出身的进士在当这个礼部尚书,那么崇祯皇帝的很多做法,是肯定要受到限制,遭到反对的,反正肯定是不会让皇帝如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朝臣的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徐光启本身是信了天主教的,对传统儒家的繁文缛节也的确是不以为然,并没有太当回事儿,所以对皇帝一些删繁就简的做法是很赞成的。
然而,尽管如此,徐光启对于朝鲜国使节的到来,还是很重视的,知道这个事情牵扯到大明朝廷的形象,马虎不得,所以才说出了前面那番话。
但是,崇祯皇帝对毛文龙、刘兴祚雷厉风行的残酷做法,却是完全支持的,若不是因为自己作为皇帝实在不宜公开表示赞赏,他倒是很想把这两人召回京师,好好褒奖一番。
因为不管是后世的金家王朝,还是泡菜棒子思密达国,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后世的自己对他们无可奈何,而这一世定然不会放过他们。
只是如今建虏未灭,流贼又起,时机不对罢了,而且朝鲜也是一个人口数百万的“大国”,真把他们逼急了,他们真心实意投靠建虏,然后与建虏南北夹攻东江镇,那么东江镇乃至登莱镇,恐怕都会从此永无宁日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也不管徐光启说了什么,径直说道:“朕身为天子,说出去的话又岂能不算数。此前朝廷明发圣旨,将朝鲜北部所谓咸镜道与平安道一应土地交给东江镇管辖,许其跑马圈地、奖励士卒。这一条绝对没有更改的余地。
“安东侯、平壤伯以下虽然行为上略微有些操切,但总的来说,却是奉旨而行。若是因为朝鲜国主的一道国书,朝廷就轻易处理功臣良将,未免过于儿戏。至于因此而问罪毛文龙和刘兴祚的事,卿等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原本还想站出来提提这个事情的李国鐠一听皇帝是这个态度,张了张嘴,最后还是选择保持沉默了。
但是他的小动作却没有瞒过皇帝,而崇祯皇帝此时也知道他想说什么,不过就是东虏未灭,不宜再树一敌国这套说辞。
因此,崇祯皇帝不等他们开口,就接着说道:“朝鲜北部两道数州之地,汉唐之时皆为中土,如今不过是物归原主、完璧归赵,重归我华夏版图而已。”
崇祯皇帝的这个话音刚落,就听孙承宗说道:“东江镇所作所为,且不论其是非,臣身为军机大臣,敢问陛下,陛下可是已下定决心要纳朝鲜为郡县?”
孙承宗说完这话,殿中诸臣连同当值的内阁中书舍人吕大器、高斗枢等人,也都是睁大眼睛看着皇帝。
崇祯皇帝知道孙承宗这话背后的意思,因为之前也曾与之讨论过类似的问题。
看众人翘首以待,崇祯皇帝略略思索了一下,接着说道:“朕并无必灭朝鲜之意。朝鲜藩国之存留,一看我大明将来之实力,二看朝鲜上下之作为。”
棒子可灭则灭,但并不一定非灭不可,甚至也可以为保留其原本的三韩之地,也就是朝鲜半岛的南半段。
在将来的某一天,也可以简单武装他们,驱使他们前去攻打日本的对马藩、萨摩藩等,甚至可以全数将他们赶往日本的九州岛,让他们去与日本人争夺生存空间。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不再言语,孙承宗当即说道:“臣已明白陛下心意。既如此,朝鲜使者却还是见一见的好。”
崇祯皇帝闻言点了点头,说道:“见还是要见的。只是此事不必由礼部来做。”
说完这话,皇帝略一沉吟,接着说道:“接洽朝鲜国使者的事情,就由理藩院来办,使者等人明日起可以安排到理藩院的礼宾馆住宿,不许其与京师朝臣接触。另外,这个事情褚宪章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也要跟着办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着英国公张惟贤说道:“张爱卿分管理藩院事务,明日卿与吴惟英好好分说一番,务必让他知道朕的旨意与用心。”
张惟贤听了这话,连忙躬身领旨。
第二六六章 历书重要()
崇祯皇帝的话,张惟贤现在从不反驳。这倒不是说他真的认为大明皇帝金口玉言、口出成宪,容不得他反驳。
而是他看得很清楚,眼前这个皇帝干什么事情,都是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不会无缘无故做某事。
特别是如今眼前这位大明皇帝的威权之重,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兄长、父亲,乃至祖父。
在他这位历经数朝的老国公看来,眼前这位大明皇帝在为人处世方面,颇类世宗嘉靖皇帝,与这样的人对着干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看看如今朝中还有多少人敢如同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时候那样,明目张胆地上书骂皇帝?!
尤其是这个皇帝即位以来,杀掉的文官武将、宗室、勋贵,恐怕比其父祖以来三朝累计的都要多出不少。
过去素来嚣张跋扈更甚于宗室的京师勋贵世家,如今哪个不是乖乖交出或者低价贱卖了多占的卫所耕地,一个个都变成了乖宝宝,跟着皇帝的指挥棒,在投资工厂矿上?
就是英国公府如今也不再总惦记着买地收地租了,而是转向永平府,雇工开掘当地的露天煤矿。
皇帝不声不响地就练成了近卫军,还把原本负责拱卫京师的三大营,一口气派出去了两个。
如今的京营,如今的京师勋贵,还能有什么底气跟现在这个大明皇帝较劲呢?
此时此刻,听了皇帝的话,张惟贤对于皇帝的用心当然是明白的。
他越来越看明白了,眼前这个皇帝与他的祖父有一点也很相似,而且与其祖父万历皇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点就是贪婪。
不过他的祖父贪婪,只是对金银财富的贪婪,而眼前这位却是对土地的贪婪,占瀛洲、占东番、占塞外、占朝鲜,哪里不是杀其居民,夺其土地?
不过英国公张惟贤并不在意这一点,眼前这个皇帝是大明的主宰,那些土地归了大明,京师勋贵的佃户不好招了,佃户们的地租也得降了,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们一来可以学着几家外戚转投工商,二来也可以到塞北、朝鲜圈占土地,放弃了眼前的蝇头小利,长远来看所得却更多,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安东侯毛文龙此前就与五军都督府里的京师勋贵世家联络,而这一次更是第一时间,就给英国公府、定国公府,以及新任京营和都督府世职的几家勋贵传信,预留了大片朝鲜的良田。他们又怎么会袖手旁观看着朝鲜使者再把它要回去呢?
因此,在他看来,朝廷此前给东江镇的圣旨,就是这次与朝鲜国使者沟通的前提,若其不接受朝鲜北部二道划入大明版图的前提,那么自然万事休提,也就没有让他们上朝参拜皇帝的必要了。
崇祯皇帝见张惟贤低头不语,不多说什么,也不多问什么,心下自是知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因此不再多说朝鲜使者之事,反而对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说道:“前番徐卿曾向朕提议改革历法,由钦天监组织人手订正《大统历》,编修《崇祯历书》,在朕看来,此事要比区区朝鲜使者入贡,重要得多了。朕看,徐卿的精力还是要以改革历法、修订历书为重。至于朝鲜使者到京师朝贡之事,礼部可派一司郎中参与即可。”
明朝开国之后一直使用的历书,叫做《大统历》。这个《大统历》是从是元代的历书,也就是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稍加订正而来的,基本上等于是沿用了元代的历法。
而郭守敬的《授时历》成书之后,沿用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已经用了三百五十多年了,各种误差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准确。
特别是到明末时期,气候变化异常,二十四节气几乎全都紊乱了,到了历书上该是春分的时候,中原地带依然冰冻三尺,因此照搬郭守敬《授时历》的明代《大统历》已经基本失去了指导农时耕作的功能。
大明各地仍然采用《大统历》指导农时耕作,所以时常导致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这也是明末时期常常闹饥荒的原因之一。
这一世,自从徐光启被崇祯皇帝启用,当上了礼部尚书之后,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成立历书局,依据这个历史时期较为先进的西方科学方法,重新修订《大统历》。
历史上,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崇祯二年,而最终促成崇祯皇帝下定决心修改历法的,不光是徐光启的上书,最重要的是,徐光启采用西方的方法准确地预报了崇祯二年六月发生的日食现象,而当时的钦天监根据《大统历》的观测,却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原本历史上,崇祯皇帝因为这一点,很快就采取了徐光启的主张,成立了历书局。
由徐光启主持,邀请当时在大明境内的知名西洋传教士和天文学家,比如意大利人龙华民、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德国人汤若望等,以及大明的科学家李之藻、李天经等人,一起加入了朝廷设立的历书局。
前后历时五六年,终于编成了《崇祯历书》,也就是直到二十一世纪仍然修修补补在使用的农历。
不过可惜的是,首先发起此事,而且前期一直主持此事的徐光启,并没有看见《崇祯历书》编完的那一天,他死了以后,历书局由李天经主持,接着编订,一直到崇祯七年才最后完成。
这一世,徐光启一复出,就当上了礼部尚书兼内阁阁臣,与此同时还深得皇帝信重。
因此,他一提出重修历书的这个议题,崇祯皇帝马上就同意了,拨了款,并且由他全权主持。
也因此,修订《大统历》,编写《崇祯历书》的工作,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一年就开始了。
而当时大明境内最顶级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们,也于崇祯元年的十二月,全部都云集京师钦天监中新成立的历书局中了。
当然了,这一世也跟历史上一样,徐光启把来自西洋和本土的科学家们召集到一起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他们集中精力,编译所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