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161章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61章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三零章 冲龄之主() 
李邦华遣人送来的奏报一共有两份,一份是李邦华、巩永固、方正化联名送来的请示奏报,另一份则是英国公张惟贤亲笔撰写的请罪奏折。

    李邦华、巩永固、方正化三人在联名奏报之中说,领前军都督府事兼提督京营三千营襄城伯李国祯,已被锦衣卫奉旨捉拿下狱审问,静候皇帝陛下回京处置。

    同时还说,襄城伯李国祯得知自己是因为兼并前军都督府该管卫所土地,以及冒饷占役等罪名被免职下狱以后,很快就攀咬出了京师勋贵之中的两大巨头英国公张惟贤和成国公朱纯臣,供称这两位勋贵国公及其家人在京畿之地圈占卫所屯田各有数万顷之多,并称皇帝抓小放大处理他,不教而诛有失公平,等等。

    与此同时,李邦华等人还在奏报之中提起,东厂侦知,成国公朱纯臣在得知襄城伯李国祯被皇帝下旨免去前军都督府和三千营的提领世职之后声言,主上毕竟是冲主,不仅轻信多疑而好独断,而且贪小利而急近功,杀宗室而谋勋贵,乃是动摇国本、自掘坟墓云云。

    冲主,指的是冲龄之主。冲龄则是年幼的意思。

    因此,说主上毕竟是冲主,说白了,就是说皇上毕竟还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娃娃。

    历史上有个崇祯朝的首辅,叫刘鸿训,当面对皇帝十分尊重,而崇祯皇帝原本也很信任他,但是这个人在背后议论皇帝的时候却非常不屑,就说过类似主上毕竟是冲主的话。

    后来,这话被其他大臣告发到了崇祯皇帝那里,从此崇祯皇帝就认为刘鸿训品性不好,对他失去了信任。又过了一段时间,刘鸿训再次触怒皇帝,就被崇祯给直接罢免了。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虽然没有历史上那么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但作为一个皇帝被别人如此非议,而且这话还传了出来,若是自己毫无反应,反倒像是认可了这话一般。

    历史上,朱纯臣在万历三十九年袭爵成为成国公,崇祯皇帝登极后对他一直非常信任,崇祯三年加太傅,九年令其总京营。

    但是这个成国公朱纯臣,却一点都不是个纯臣,尽管崇祯皇帝对他掏心掏肺、屡屡以大事相托,但他对皇帝却向来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而当时十七八岁的少年天子,哪是这些个政治老油条的对手,自然是被耍的团团转。

    到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深夜,此时朱纯臣都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大军了,而对此一无所知的崇祯皇帝,居然在自尽之前,还给他一直信任的朱纯臣写下了一道手谕,让他总督内外诸军,辅佐太子朱慈烺到南京去。

    当然了,也正是崇祯皇帝这道最后的旨意,要了朱纯臣全家老小的性命。

    因为李自成进了紫禁城之后,在崇祯皇帝乾清宫御书房已经没人收拾的书案上,发现了这一道没有来得及发出的圣谕。

    李自成也是准备要当皇帝的乱世枭雄,最不能容忍的,恰恰也是这样的背叛。他见崇祯皇帝到死都是这么信任朱纯臣,而朱纯臣却毫不犹豫地背叛了自己的主上,当时回过味儿来就勃然大怒,随即就下令将已经投降的朱纯臣全家老小全部斩首。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虽然已经换了一颗来自后世的灵魂,但他看了李邦华等人送来的奏折,看了成国公朱纯臣私下里对自己的议论,心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来气。

    李邦华等人还在联名奏报之中请示皇帝,对成国公朱纯臣及其亲眷奴仆侵吞卫所屯田、冒饷占役,以及朱纯臣本人非议主上等情形,究竟该如何处置。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尚无成见,现在他的看起来还是十八九岁的样子,但其实前后加起来,心智的成熟程度绝非外表看起来的那样。

    因此,对于政务军务的处置,从不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依据,而只从是不是需要出发。

    所以要不要拿下成国公,或者是杀不杀他,完全取决于有没有这个需要,若是需要的话,别说一个成国公,就是再杀几个秦王、晋王那样的宗室亲王也绝不会有什么不舍。

    至于张惟贤的请罪奏折,崇祯皇帝只是粗略翻看一下,就放在一边了。因为收拾张惟贤,并不在他现在的考虑之内。

    虽然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大多数的宗室及勋贵不满,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明白朱纯臣私下非议时所发议论中包含的某些道理。

    宗室及勋贵的存在,的确是皇权的一块重要的基石,但是眼下这块基石,却俨然已经成了他复兴大明的一块主要的绊脚石。

    成为绊脚石的当然必须尽快挪开,而仍然起着基石作用的,却无论如何不能随便动摇。

    类似德王、福王,乃至秦王、晋王这样的宗室,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祯这样的勋贵世家,当然是必须尽快搬开的绊脚石。

    而另外一些如今仍然发挥着大明基石作用的宗室与勋贵,比如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周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宗室,以及英国公张惟贤这种对崇祯皇帝顺利登基至关重要的勋贵世家,却是能保则保,不宜轻动的。

    因此,看完了李邦华遣人送来的两份奏疏,崇祯皇帝默默无语,只是把两份奏疏交给孙承宗等人传看。

    几人传看完毕,孙承宗当先说道:“陛下,襄城伯李国祯既已下锦衣卫狱中,居庸关之事似已可告完结。另外,京中虽有内阁首辅和两位军机大臣坐镇,但是当此多事之际,陛下毕竟不宜久离京师。臣请陛下尽快回京主持大局!”

    孙承宗说完这话,刘文炳、王国兴也赶紧说道:“臣等请陛下速回京师!”

    崇祯皇帝回京的决心其实早已定下,此时借着这个话头说道:“朕等天亮之后就启程回京。但是回京之前,却需要把几件事情先行议定。”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斟酌着说道:“朕启程之后,王国兴带锦衣卫殿前司人马暂留居庸关中,一来看管原来关中士卒,二来确保居庸关安全无虞。朕回京之后,自会安排人马过来接防。这是其一。

    “其二,孙爱卿不必随朕返京,速带锦衣卫拱卫司人马,以及刘策人头,前去蓟州坐镇。卿可传朕口谕,由建昌营总兵尤世威暂代蓟镇总兵官一职,确保蓟镇安定。”

    “至于刘文炳,带上神机营,今日与朕一同回京。”

    听皇帝说完这些安排,孙承宗想了想,没发现什么纰漏,刚要躬身领旨,突然想起一事,于是说道:“对成国公朱纯臣,陛下心中可有主张?”

    崇祯皇帝见孙承宗如此问,顿了一下,说道:“成国公先祖朱能曾有功于社稷,非万不得已,其子孙与皇家总还有一份香火情谊在。因此,对他如何处置,朕心中实无主张。孙爱卿有什么可以教朕的吗?”

    “成国公身为臣子,私下非议主上,此非忠正臣子所当为。”孙承宗如此说道,“但此时正值多事之秋,臣以为陛下还是以戒急用忍未上,待蓟镇理顺、新军建成、京营安定,陛下再做处置不迟。”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沉吟片刻,说道:“孙爱卿这番话,的确是老成谋国之言。朕心中有数,爱卿不必多虑。”

    崇祯皇帝说完,又向孙承宗、王国兴等人交代了一番注意事项,天色眼看着就要大亮了,几人当即告别皇帝,前去分头行事。

第二三一章 臣子本分() 
十月二十八日崇祯皇帝离京,到昌平天寿山下的德陵,为已经驾崩一年多的熹宗皇帝举行大葬,按礼停留三日之后,带着大队人马去了居庸关,然后又在居庸关停留了两天。

    终于,十一月初四日申时,崇祯皇帝一行在两千神机营骑马步兵火枪手的护卫之下,在德胜门外,会合了前来迎接的李国鐠、徐光启、李邦华、巩永固等人之后,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之下回到了紫禁城中。

    刘文炳则带着麾下的神机营士卒,回到了位于宣武门内地的神机营营地之中。

    崇祯皇帝回到宫中之后,先是让王承恩安排人送兰妃海兰珠回到她的储秀宫去,然后自己就在乾清宫里简单梳洗一番,去了坤宁宫与皇后见面,略微坐了坐,吃了点皇后准备的糕点食物,就又回了乾清宫,在东阁书房之中召见内阁诸臣。

    崇祯皇帝前往居庸关视察京西防务这件事情,李国鐠本来就持反对意见,而皇帝到了居庸关之后大开杀戒的作为,更是让他忧虑不已,而随后事情的发展则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在他看来,如今大明朝政稳中有进,京畿百姓安居乐业,九边诸镇情形也在逐步好转之中,作为皇帝,只要保持目前的局面,安安稳稳地坐在紫禁城中发号施令就好了,何必冒着风险东奔西跑,事事亲历亲为呢?作为皇帝这样做,岂不是显得对臣下不够信任,显得臣下无能?

    然而好在此行没有造成太大的混乱,毕竟目前的一切都还在可控之中。

    同时,也因为李国鐠这个人,与东林党那种好为帝师、好发大言的所谓清流君子不同,原本在朝中并无多高威望的他,之所以能够坐稳内阁首辅的位置,完全在于皇帝的信任与支持,因此也不愿多说那些皇帝不爱听的所谓为君之道。

    当下见了皇帝,李国鐠带领其他人跪地参拜行礼如仪。

    乾清宫的东阁御书房并不算小,但是此时却显得有些拥挤了。因为除了在京的几位阁臣,以及平时皇帝接见外臣之时的标配,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东厂提督太监方正化、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以外,此时身在其中的,还有黄得功等十二位御前侍从武官,以及几位深得皇帝信任的中书舍人。

    崇祯皇帝见房中众人大礼参拜完毕,随即请众人平身,几位阁臣起身落座,其余人等肃然侍立左右。

    李国鐠先是禀报皇帝不在京师期间的几项政务进展,然后言归正传说起了襄城伯李国祯被锦衣卫下狱之后攀咬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惟贤之事。如今英国公已上请罪奏折,避嫌在家,而成国公朱纯臣犹自不知被攀咬之事,兼且私下非议皇帝被东厂具折奏报上来,也需作出处理。

    李国鐠说完这些之后,巩永固呈上了襄城伯李国祯的审问笔录以及由其签字画押的供状,同时报告了襄城伯府已被锦衣卫查封,全家老少及其家奴仆从全数被关在府内等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如何处置,等等。

    接下来,李邦华汇报了新军第一镇和京师三大营的情况。

    李邦华、文震孟等人回京之后,立刻向内阁首辅李国鐠、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东厂提督方正化说明了居庸关的情况,传达了皇帝的有关旨意。

    这几人商议之后,文震孟作为京营监军御史,到三千营中坐镇,而李邦华则派人到通州找来孙元化,让孙元化带着皇帝旨意,以及内阁和军机处的行文,赶赴涿州告知马世龙,尽快带领已经初步成军的新军第一镇入住通州北门外潞河湾的新军大营。

    这些事情处理之后,李邦华、巩永固及其麾下的锦衣卫人员,直接到了襄城伯府,见到李国祯后宣读皇帝圣旨,并当场将目瞪口呆的李国祯拿下带走,关入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诏狱之中。

    襄城伯府随即大乱,而早有准备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立刻下令锦衣卫廉访司人员封堵府邸前后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