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道圣旨一出内阁,朝臣们想得更多的不是合不合廷推阁臣的规矩,而是皇帝对孙承宗的赏识与重视。
虽然也有人上疏提议廷推,但是在孙承宗入阁与施凤来晋升为首辅之间,言官的火力更多地还是集中到了施凤来的身上,揭露他的阉党面目,请求皇帝夺其官,治其罪。
第十三章 国士无双()
就在朝中大臣群情汹汹,同声追讨阉党余孽的时候,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如今已经虚岁六十的孙承宗,终于到达了京师。
之所以迁延十数日才到,是因为初接圣旨的时候,孙承宗心里还有疑虑。他从天启二年即任兵部尚书,然后因为辽事败坏,自请出任蓟辽督师,先后镇守辽东四年。
督师蓟辽四年间,孙承宗屯垦练兵、筑城备战,虽无赫赫战功,但也力保辽东无事。
然而天启六年,孙承宗却因遭到阉党的忌惮,而被弹劾罢归。
本来魏忠贤是要置其于死地的,但是天启皇帝顾念其帝师的情分,只是下旨令其罢归乡里。
如今魏忠贤罢而未死,而阉党党羽也仍然遍布朝中,这就使得孙承宗对自己赴京接任兵部尚书感到悲观,对于会不会仍旧受到朝廷党争的掣肘,能不能有所作为,有着很大的顾虑。
所以他一边写信,遣人联系自己当年督师蓟辽时的幕僚部属,一边等待着朝局的发展。
当然,朝局的发展,并没有让孙承宗失望,特别是新皇帝的表现,给了孙承宗一种大明复兴的希望。
在他看来,如今年轻的皇帝,是一个头脑异常清醒,同时又迫切想要有一番作为的皇帝。
随着皇帝夺去魏忠贤司礼及厂印,令其到白虎殿为先帝守灵的消息传来,孙承宗再无迟疑。
与此同时,当初与其同进退的左右手,鹿善继、王则古、孙元化、杨应乾、李秉诚等人,也相继回信表示愿意追随,继续鼎力相助。
直到这时,孙承宗才在次子及老仆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启程朝京师而来。
至于为什么朱大明如此看重孙承宗这个人,只要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原本历史上,崇祯十一年,即公元一六三八年,满清八旗兵又一次破边而入,并且席卷河北。
当八旗军兵围高阳的时候,当时赋闲在家的孙承宗,毁家纾难率领高阳军民抵抗,最后城破被擒,满清招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孙承宗依然而决然地选择了自杀,时年七十六岁。
而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八个侄孙,皆在高阳守城战中战死,绝对算得上是满门忠烈了。
这样的人,即使并没有什么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朱大明也要重用他,何况孙承宗还是万历三十二年殿试第二名榜眼出身。
特别是督师蓟辽的那几年,虽然不是战功赫赫,但其一手打造的宁锦防线,也堪称固若金汤。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而孙承宗就是这样的善战者。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或许会因为御史言官或其政敌的弹劾而不用他,但是熟知历史的朱大明怎么可能放着这样的牛人而不用呢?
朱大明让内阁拟旨,加封孙承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的当天,即令王承恩派得力内侍,带着新词的朝服,与内阁传旨的中书舍人,一起到通州的潞河驿等候。
所以孙承宗一行刚进潞河驿,就被眼尖的内侍发现了,然后就在潞河驿,传达了皇帝最新的旨意。
孙承宗潞河驿拜相,一时传为美谈,而这个消息也顺着大运河很快传遍了天下,也给不少有识之士以莫大的鼓舞,新皇帝看起来是一位英主,新朝一派新的气象。
由于当日已晚,领了新圣旨的孙承宗也没法连夜进京,只好在潞河驿住了一晚,第二天再进京入宫觐见。
而传完圣旨的太监和内阁中书舍人则连夜赶回交差,是以当晚朱大明就知道了孙承宗已到京,而且已经接受了新任命的事情,心里顿时一块石头落地。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孙承宗就是朱大明刻意栽下的第一棵梧桐树,他的起复,会给一批真正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以信心和希望,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逐渐聚拢到朱大明的身边。
所以第二天上午,文华殿的小朝会刚刚结束不久,王承恩就来报告,说新任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孙承宗,在乾清门外请求觐见。
朱大明连忙让王承恩把人给引进来,不大一会,孙承宗随着王承恩进了乾清门,远远看见皇帝亲自站在乾清宫的大殿门口等候,也是赶紧小步快走,到的殿门口即跪拜行礼。
对于资深的老臣,朱大明有意废除他们的跪拜之礼,但此时自己皇权未完全稳固,所以一时还未实行。
但对于自己真心尊重的孙承宗,他却不能让他跪太久,因此孙承宗膝盖刚着地,就立刻上前搀扶,连说:“爱卿免礼,爱卿免礼。”
已经近六十岁的孙承宗身体依然健壮,与想象中的文臣不一样,孙承宗面色略黑,须发茂盛,双目炯炯有神,最突出的是一副大胡子,几乎将嘴和下巴完全盖住。
进了乾清宫的东暖阁,即所谓的东阁御书房,看皇帝在御座上做好,孙承宗连忙重新见礼,然后说道:“有劳陛下移步殿门亲迎,臣万分惶恐。陛下对臣恩遇优容过度,臣实不敢当。”
朱大明看着有点惶恐的孙承宗,微笑说道:“孙爱卿多虑了。爱卿督师蓟辽期间,修复大城九座,堡垒四十五座,招练兵马十余万,复土四百里,招募流民屯田万顷,力保辽东数年无事。万历以来,经营辽东的文臣很多,但未有如爱卿者也。给卿再多礼遇也不为过啊!”
说完这话,又连忙让孙承宗平身,并着王承恩赐座。
孙承宗经营辽西走廊多年,所做的全都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像袁崇焕因为守宁远时红衣大炮偶然伤了努尔哈赤,从此名声大噪、名扬天下。
因此,听见皇帝对自己督师蓟辽期间的功劳,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孙承宗忍不住老泪纵横,油然生出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来。
在阉党和东林对孙承宗的弹劾中,督师蓟辽四年而徒劳无功,是最令其寒心的一种指控。
如今看来,新皇帝是知道他的功劳的,而且也是赏识其战略的。
一念及此,孙承宗离开锦凳,再次跪下行礼,然后说道:“陛下待臣如国士,臣必以国士报陛下。陛下但有所命,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大明也是连忙起身,上前搀扶。
第十四章 君臣问对()
等君臣二人再次坐定。朱大明略一沉吟,缓缓对孙承宗说道:“朕看如今大明的天下,早已不复太祖、成祖时的兴旺。
“西北有占山为王之流贼,西南有叛降不定之土司,而最可虑者,则是关外的建州丑虏,老奴在时,占我城池,杀我百姓,如今的奴酋,更是据城设官,建章立制,图谋我大明之土地人口,野心更盛于以往。
“可恨杨镐、王化贞之辈,徒有空言而无长才,皇祖父三大征以来之大好形势毁于一旦,到如今辽事日迫,建虏由过去一疥癣之疾,今日竟成为我大明之心腹大患。”
朱大明说完这些话,看着孙承宗,见他颇为认同,于是接着说道:“建虏一日不除,则大明一日难安。孙爱卿对此可有方略?”
明末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流贼,一个是建虏,流贼在天启末的时候就已经有苗头了,但是如今还不成气候,要等到崇祯元年,也就是崇祯即位后的第二年才会大面积爆发,并迅速席卷陕北。
但孙承宗这样的人,在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流民遍地的巨大危险。
至于建虏,那就更不用说了,就在两年之后,崇祯二年十月底,后金天聪汗黄台吉即带兵绕道蒙古,破关而入,兵围北京城,最终大掠人口财物而回,既严重干扰了崇祯朝廷对流寇的围剿,又严重打击了崇祯朝廷的权威。
而这次入寇,对京畿周边的经济来说,更是一次严重的破坏。
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被解决,另一个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可惜的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辛辛苦苦十七年,连一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掉。
孙承宗归乡闲居一年多,对大明治下的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流离失所等问题,也有了之前位居朝堂之上不曾有过的认识,对皇帝能够认清大明如今面临的威胁,感到由衷的高兴。
对一个皇帝来说,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认不清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因此,听了皇帝所说的话,孙承宗认为,崇祯皇帝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合格的。
听到皇帝问话,孙承宗也停下了思考,回答道:“陛下圣明天纵。臣所见,与陛下相同。
“臣督师蓟辽凡四年,深知建州丑虏野心甚大,所图恐不止辽东一隅,若任其占有关外沃野,无异于京师大门洞开。长此以往,我皇明、我华夏则恐有不测之祸。
“再者,臣自天启六年归乡闲居,如今一年有余,所见土地兼并、乡民困苦之情状,非言语所能及,臣诚恐陕北之乱民祸水,流入中原腹地,若万一如此,则后果更不堪设想。”
孙承宗说完稍作停顿,见皇帝仍认真聆听,便放下心接着说道:“然而流民作乱与建虏寇边,二者于我皇明而言,实则一也。
“若是陛下决心振作,清除奸党,选贤任能,以我皇明之人力物力,剿灭叛乱,平复辽东,并不难也。
“臣有六策,若陛下实行之,不出十年,贼乱可绝,建虏可灭,我皇明再现太祖、成祖时的兴盛亦可期。”
孙承宗说完这些话,然后静静看着皇帝。
朱大明等的就是这个话。朱大明当然有一肚子富国强兵的想法,但他是皇帝,处于战略决策层,很多事都不能自己甩开膀子去干,而只能依靠那些能够理解他意图的人去做。
如果说大明朝是一家公司,那么现在的朱大明就是董事长,他需要一批职业经理人,需要一个精干高效的管理层和执行层。而孙承宗就是他比较欣赏的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
眼看孙承宗说到了他最关心的部分却停下了,朱大明连忙对孙承宗说:“孙爱卿之言深合朕心,爱卿之富国强兵六策,可一一道来。”
孙承宗看皇帝对自己所说并不反感,自己也是放下心来,说道:“陛下称之为富国强兵六策,臣实不敢当。臣之六策乃臣多年体会心得,但说起来却是颇为简单。
“一曰屯田。如今河北、京畿及黄河故道,乃至于关外、口外,多有荒山荒地、滩涂,陛下可下旨招募陕甘晋豫冀鲁等无地流民屯垦。
“二曰练兵。可从开荒屯垦之流民中,招募青壮,编以行伍,以戚帅当年练兵之法练之,不出数年,则新军可成。
“三曰造炮。火炮诚当世之神兵利器。应专责有司着力仿造西洋火炮,置之险关要隘,则可先立于不败之地。
“四曰筑城。招募流民,以工代赈,在关外或者口外险要之地,建新城,筑堡垒,驻兵守之。
“五曰水师。陛下欲收复辽东,非编练水师不可,水师成,则事半功倍。
“六曰选将。以上五策,其关键在选将,陛下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