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447章

天兵在1917-第1447章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仙人都这么说了,阿尔克斯尼斯自然只能豁出去了,希望他的演技能骗过美国佬吧。话又说回来,b…24确实是好飞机,引进了确实能提高红军的远程轰炸能力。和制导武器比起来。在当前作用恐怕更大。

    那李晓峰为什么对b…24并不太感兴趣呢?原因很简单,首先红军已经有了pe…8,航程比b…24还远。在远程轰炸和巡逻方面,暂时也能凑合。改进pe…8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而pe…8毕竟是自己的飞机,改起来得心应手。

    另外b…24虽然好,但这也是一架相当难飞的飞机,从引进到生产到训练飞行员,最少也要一年吧?一年后红军还会缺远程轰炸机吗?恐怕不见得,而且随着b…29的诞生,b…24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反正之后还有仿制b…29的机会,仿制个更差的b…24干啥?

    在李晓峰看来这些宝贵的资金完全可以投入到制导武器项目上去。花一到两年攻关,在1944年。红军将获得精确打击能力,这不是更强大吗?

    当然,这些心里话李晓峰是不会告诉阿尔克斯尼斯的,一心沉迷于大型远程轰炸机的空军元帅恐怕不会接受他的意见,所以暂时还是给他留一丝念想吧。不过制导武器项目仅仅空军一家出钱还是太少,很快李晓峰又找到了海军,成功的说服了海军也掏一部分腰包。

    具体的来说,制导武器项目被分成了三块,其中雷达制导武器项目的经费由海军负责,对于某仙人勾画的雷达制导反舰火箭,海军的兴趣不是一般的大,二话不说就掏了腰包。

    而这个项目最后也进化成为红海军的第一代反舰导弹,1944年,一枚使用液体燃料装备火箭发动机的p…1反舰导弹(北约代号ss…n…1)成功试射,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装备红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并在二战末期成功的击沉了日本海军的数艘驱逐舰和巡洋舰。

    当然,现在我们重点要提的不是p…1反舰导弹,而是空军对地精确打击项目中的电视制导导弹和无线电驾束制导导弹。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前者,但是在研发初期,让空军更感兴趣的是后者的前身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

    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更简单,至少红色空军以为更简单。这么说吧,红色空军最初设想的这种导弹,其原理就跟后世遥控航模差不多。投弹手目视锁定目标,然后通过遥控器遥控导弹攻击目标,真心是简陋之极!

    但是在研发过程中,红空军很快就发现这种简陋的项目其实技术含量也不低。首先,怎么遥控导弹就是个大问题。当年的无线电水平实在太次了,一个简单的信号传输就让无数的技术专家揪头发。

    最开始,专家们准备用导线传输(和德国人的思路一致),但是很快就发现,飞出去的导弹很容易扯断导线或者被载机的螺旋桨切断。而且这还是在风平浪静的平飞实验环境,换做真实的战场环境,载机和导弹都在高速机动当中。导线根本就撑不住。反正最初的实验中,十次里导线断了五次。飞出去的导弹每每都变成了窜天猴,又一次甚至飞回来击落了载机。

    很快。有线制导方案被放弃,红军开始全力攻克无线电指令设备。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和大量的时间,总算是搞定了。

    当时空军以为这下就没问题了,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高兴得太早了。按照空军原本的设想,制导完全由投弹手目视解决,这就需要投弹手准确的观察目标和导弹的一举一动。但是在实战中很快就发现,这尼玛根本就做不到!

    为啥?很简单,你想想投弹手瞄准镜的视野就那么大,既要锁住目标还要观察导弹。在战场环境下这现实吗?稍微做一个机动或者遇上了气流,他恐怕就会丢失掉导弹的踪迹,那时候还谈什么精确控制?

    于是乎毛子又开始想办法了,既然一个人既观察目标又观察导弹不现实,那就将这项工作分给两个人,两个人配合应该没问题了吧?不过很快这个想法又被否定了,因为没办法配合!观察导弹的看不到目标,观察目标的也看不到导弹,配合各毛啊!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毛子断然放弃了目视制导的方案。换成了无线电驾束制导。很简单,给轰炸机装一部制导雷达,投弹手目视发现目标之后。将雷达对准目标发射无线电波。而导弹装上雷达波接收天线,然后顺着机载雷达电波的方向飞,这不就能准确制导了!

    应该说这个想法是很不错的,工程上也能够实现,而且也简单,投弹手其实就相当于干了一个打手电的活,剩下的都交给导弹自己了。不需要人为的操控,多简单啊!

    简单吗?恐怕一点都不简单,为什么?当年的雷达性能太差。而空军使用的瞄准雷达实际上就是海军雷达制导导弹项目的副产品,这是一种圆锥扫描体质的单脉冲雷达。

    这么说吧。这种雷达的波束中心线(即波束最强辐射方向)与天线机械轴(即波束旋转轴)成一定角度。当雷达天线连续旋转时,波束便绕着机械轴旋转扫描而形成一个圆锥体。

    而前面说了。空军的设想是导弹沿着波束的方向飞。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导弹在空中不是直线飞行,而是跟波束一起绕圈,呈现螺旋状飞行轨迹。

    导弹在空中打转转可不是什么好事,将直接影响攻击的精度,而且这还是最轻的,你想想,载机在空中也是要机动的,雷达波束自然也会跟着扰动,一个弄不好,导弹就会丢掉波束,结果自然是没办法击中目标。

    经过长久的实验,空军发现,这种雷达制导的方式不是不可行,而是极大的限制了载机的机动,这么说吧,除非载机四平八稳的做直线飞行,否则导弹几乎不可能击中目标。

    战场上轰炸机敢这么四平八稳的飞吗?肯定不行的,那等同于活靶子。所以这个看上去很有希望的驾束制导方案也被放弃了。万般无奈之下,空军只能朝电视制导这个方向努力了。

    所谓的电视制导,简单的说,就是导弹弹头是一台摄像机,经过它捕捉和瞄准目标,然后将目标的影像信息传递回载机,通过电视荧幕直观的显示在投弹手眼前。投弹手只需要控制导弹朝目标飞就行了。

    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也有不少困难。首先那个年月的“摄像机”性能很差,在高空和高速飞行中能不能准确的识别目标就是个问题。

    其次,“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必须传回载机,这又涉及到了信息传输的问题,前面说过了,那个年月无线电工业不发达,要及时准确的将画面传递回去技术要求很高。

    一开始,毛子就被难住了,又准备用有线传播糊弄,但很快发现,那个容易断线的老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只能埋头攻关,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在1944年,这款极其简陋的电视制导炸弹诞生了。

    实话实说,当时这枚导弹性能真心不敢恭维,电视制导的导引头分辨率很低,反正传回载机屏幕上的画面惨不忍睹,模糊得只能分辨出大概的物体(十米计),就像是过度曝光而且焦距定错了照片一样。就是这样的“照片”还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有,时不时屏幕上就是一片雪花,得控制手猛摇天线或者猛锤屏幕才能再次收到信号。

    但不管怎么说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哪怕是信号再差,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投弹手都能在十公里外发起攻击,而且导弹的攻击精度也能控制在一百米左右。

    也许在后世,这样的精度是惨不忍睹,但是在当年,已经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了。哪怕这种第一代电视制导炸弹无法准确的攻击固定目标,做不到定点摧毁,但是红军却将弹头换成集束弹或者子母弹,专门用来从“防区外”打击和压制德军的高射炮阵地,为接下来俯冲轰炸机精确俯冲投弹扫清障碍……

    ps:鞠躬感谢ss警卫旗队、呼延哈哈、醉酒无枫、闲读天下书、光辉的宪章和尤文图斯同志!

223 闪电行动(上)() 
就在李晓峰忙着搞定制导武器问题的时候,他的老对手图哈切夫斯基也没闲着。进入10月份之后,图哈切夫斯基是过得比较郁闷的,政治局和军委几乎是全盘否定了他的一切主张,而且总参谋部的权力是大大缩水,颇有一点上下不靠的感觉。

    自然的,图哈切夫斯基对当前的状态肯定不满意,也一直在积极的想办法“东山再起”,只不过仓促之间没有太好的机会和办法而已。

    而这一次,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反击功亏一篑,没能将敌第一、第二坦克集群的主力留下,这就让图哈切夫斯基看到了机会。

    他觉得这是翻盘的好机会,如果他能想办法留下敌人的主力,这是不是将证明他图哈切夫斯基还没有过时,依然是红军的中流砥柱呢?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都是老狐狸,而且手下的部队机械化程度相当高,如今是玩命一般的逃跑,谁能追得上?谁又能拦得住?

    此时的德军第一、第二坦克集群正在快速地向乌涅恰方向逃跑,而最近的红军第12集团军先头部队还在杰格加涅夫卡,反正从图上推演来看,那是不存在拦截的可能。

    实际上布良斯克方面军已经基本上放弃了追歼德军主力,重点放在了吃掉德军阻击殿后部队上,如果能吃掉这两个军,不说一举扭转红军在各条战线上的颓势,怎么说也能打一个翻身仗!

    罗科索夫斯基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重点就放在这上面,按照他的计划,歼灭了敌军的阻击部队之后,布良斯克方面军将徐徐推进。在12月中下旬将战线稳定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边境上。这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军委交代的任务,至少某仙人是能向政治局交差了。

    而就在罗科索夫斯基准备有条不紊稳扎稳打的执行这一套计划时,图哈切夫斯基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布良斯克方面军依然存在全歼敌人第一、第二坦克集群的可能。总参谋部已经制定好了‘闪电’行动的全套方案。只要严格地按照方案执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当罗科索夫斯基看到闪电行动的文本时。当时就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这项计划实在太大胆也太疯狂了!

    疯狂的闪电,这就是后世史学家对闪电计划和当时的图哈切夫斯基的评价,因为这个计划确实很疯!

    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红军将集中近卫空降兵第一师以及空降兵第2、3、4、5旅在乌涅恰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抢在德军的前面占领这座关键的城市,将德国装甲部队留在伊普济河东岸,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围歼德军创造战机。

    这完全就是纯种的图哈切夫斯基风格的战法。在图哈切夫斯基版本的大纵深作战中,伞兵或者说他想象中的机械化伞兵就是用来快速切入敌后交通枢纽,配合主力部队打歼灭战的兵种。

    只不过,在之前,红军的伞兵因为种种问题,一直没能发挥出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中的这种功能。首先三十年代初期图哈切夫斯基被迫下台之后,伞兵受重视的程度被大大降低了,当时红军陆军的两驾马车是骑兵、装甲兵,伞兵只能靠边站。

    比如李晓峰就大刀阔斧的裁剪了空降兵,将原本图哈切夫斯基时代的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