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锋-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正道:“将军高见!然以正度之,郝昭年幼,虽谋勇兼备,恐不能服众,不如遣张将军留镇辽东。”
杨兆大笑道:“军师此言差矣!我军向以能者为尊,岂能以年齿论高下?本将料定郝伯道必能稳守辽东!”心下却道:“小军师虽智谋出众,但论及识人之能,不及孟起多矣!”
法正见说,遂不再出言。
忽亲军来报,言道昌黎守将阳仪,领军五千来降!
杨兆闻报,大喜道:“定是城中乏粮,阳仪料敌不过,故而降之!”言毕,正欲吩咐亲军,令阳仪入见。
法正止之,目视杨兆,微笑道:“昌黎守军数万,为何阳仪只领数千人来降?若直接献城,岂非大功一件?!”
杨兆闻言省悟,问道:“依军师之见,该当如何?”
法正道:“何不将计就计?”
杨兆从之,传令阳仪领军入寨,暗中却令王双严加看管,但有异动,格杀勿论!
少时,阳仪入见,参拜毕。杨兆问道:“先生所来何意?”
阳仪拱手道:“城中粮尽,特来请降。”
杨兆笑道:“先生欺我!”
阳仪淡然道:“将军虎威,仪安敢相欺?”
杨兆佯怒!传令道:“将入寨数千辽东兵卒尽皆斩首!”
阳仪大惊!忙拜道:“将军且住!仪实为诈降而来,论罪固然当斩,然军卒皆不知情,望将军恕之!”言毕,叩首不起。
杨兆挥手令其起身,道:“军卒无辜,赦之无妨,然先生可愿相助本将擒斩公孙康?”
阳仪复又下拜,顿首道:“大将军传书辽东之时,我主本欲投之,奈何众将不从,实非我主本意!若将军赦免之,仪必全力以赴,助将军稳定辽东!”
杨兆闻言不语,目视法正,问道:“军师以为如何?”
法正出列,谓阳仪道:“公孙康蓄意谋反,大将军震怒!传令诛其三族!岂能因先生一言而赦之?况且我军不日可定辽东,何需先生相助?!”
阳仪面不改色,淡然道:“辽东辖下五郡之地,尤其带方、乐浪二郡,更是汉夷杂居,向只听令于我主。以将军兵锋之锐,破之固然轻而易举,但须留大军镇守。仪敢问将军,如此一来,何日方可挥兵冀州?”
杨兆闻言大怒!喝道:“昔日鲜卑、乌桓拥兵数十万,如今安在?!若果如先生所言,本将便尽屠五郡,又有何难?!”
阳仪闻之,暗自心惊!强作镇定道:“若如此,辽东无人矣!将军取之何益?”
杨兆大笑道:“此事不劳先生费心,想我雍凉人口何止千万!迁入数十万户,乃轻而易举之事!”
阳仪见说,惶恐不已,再次叩首道:“此举恐靡费粮草无算,实为智者所不取!且辽东数十万百姓何辜?仪不过为我主求得生路,并不奢望其他,望将军思之!”
法正略作思忖,上前扶起阳仪,道:“先生爱民之心,正感佩不已!但公孙康既令先生行诈降之计,如何轻易肯降?”
阳仪道:“仪愿前往说之!”
法正闻言,目视杨兆,微微点头。
杨兆见之,言道:“若其来降,本将便亲自上书大将军,赦免其罪!”
阳仪再拜辞出。
杨兆谓法正道:“此人若一去不回,如之奈何?”
法正微笑道:“彼等穷途末路,但求活命而已,将军勿疑。”
却说阳仪面见公孙康,俱言杨兆窥破诈降之计,但若举众归降,并不加害。
公孙康忧道:“若杨兆虚言相诱,我等死无地矣!”
阳仪道:“以仪观之,虽杨兆悍勇、法正多谋,但并非无信之人,岂能相欺?主公勿疑!”
公孙康心知,即便挥军往战,亦难有胜算。遂从之。
次日,公孙康领众将随阳仪径投杨兆大寨,自缚请降。
杨兆大喜!亲释其缚,言道:“使君来投,免却大军伤亡,功莫大焉!本将书信已就,便请使君前往长安一行,大将军定然不罪!”言毕,下令亲将领百余兵丁,护送公孙康前往长安。
公孙康暗叹一声,拱手辞出。
杨兆转头又对阳仪道:“阳公高义,兼有大功在身,可愿领辽东太守之职?”
阳仪拜谢道:“仪先前曾有言,若免我主之罪,定全力相助!”
杨兆大喜!遂令亲军往见幽州刺史阎柔,请其速遣吏员前来辽东。并上书马超,俱言辽东已定,请令回军范阳,伺机谋取冀州。
(本章完)
第72章 谋冀州马靖献策()
却说公孙恭自递降表后,众将虽不忿,但苦无兵权,皆暗祈公孙康大破杨兆,然后回军襄平。
十余日后,探马来报,言道镇东将军遣使求见。
公孙恭慌领众将出府亲迎,延入正堂,叙礼毕,拱手道:“不知贵使有何见教?”众将闻言,皆低头不语,暗觉惭愧。
来使朗声道:“公孙康已降,镇北将军距此地已不足百里,明日便到。故遣某前来,令诸位大开城门,以迎大军入城。”
公孙恭乍闻公孙康未死,大惊!忙问道:“不知镇北将军如何发落公孙康?”
来使道:“已遣往长安,由大将军定夺。”
公孙恭闻言暗忖:“公孙康此去定被幽禁,本将无忧矣!”思及此,心下稍安,拱手又道:“敢问贵使,未知镇北将军意欲如何发落我等?还望贵使见告。”
来使不耐道:“镇北将军之心,某安敢忖度?待你等面见将军之时,自然知晓,何需多问?”言毕辞出。
公孙恭不敢强留,恭送来使出府后,心下没来由一阵忐忑,顾谓众将道:“来使不便直言,诸位可有见解?”
众将不耻其为人,见问皆缄口不语。
公孙恭无奈,遂回府聚集众心腹商议。
次日,杨兆领大军入城,与民秋毫无犯,加之阳仪主政辽东多年,甚得民心,故襄平大定。
公孙恭慌忙设宴款待杨兆,延其上座,频频敬酒,言语多为阿谀之词。
杨兆心下不屑,随口敷衍。
酒过三巡,公孙恭离席下拜道:“未知杨将军如何处置我等,还望直言。”
杨兆愕然,下席搀起公孙恭,朗声道:“公孙将军无需多礼!将军功大,需大将军亲自定夺,本将安敢乱言?”
公孙恭闻言,心下惶恐,再拜道:“末将不敢居功,只愿留居辽东足矣!”
杨兆暗烦,强忍不耐,佯笑道:“若无公孙将军,辽东何日可定?将军立此奇功,何愁不得高位?只需前往长安面见大将军,定不失侯位!”
公孙恭见说,心下明了,不由抑怏不已,诺诺入席。
数日后,杨兆留骑步军各一万,令郝昭领之,镇守辽东,并统各郡兵马,安抚玄菟、乐浪、带方等郡。又依自军之法,编练辽东大军,得兵三万余人,令张横统之。然后传令大军五日后起行,直奔范阳!公孙恭携带家小并公孙康家眷,亦随军而行。
十数日后,大军抵达辽西,杨兆亲往探视马钧,问大船何日可就。
马钧言称已造成一艘,正欲下水试航。
杨兆大喜!遂下令张横统步军先行,自领法正等登船,喝令水手摇桨!
马钧急止之,劝道:“将军不可!此船尚未试航,但有疏虞,钧万死莫赎!”
法正讶然道:“先生多虑了,此船皆为木制,即便倾覆,我等只需抱定木板即可,谅无大碍。”
杨兆亦出言附和。
马钧连声道:“诸公有所不知,此船长八丈,宽三丈,计有三层。船体巨大,一旦倾覆,万无幸理!再者,诸公可识得水性?”
杨兆等闻说,互视一眼,皆摇头,言称并不识水性。
马钧道:“既如此,诸公但请安坐,钧自遣善水军卒驾船。”言毕,吩咐百余军士及匠人数名登上大船,然后传令,踩动轮桨。
但见大船缓缓前行,驶出船坞后,军卒扯起风帆,大船逐渐加速,破浪而行!杨兆等立于高处观望,见此皆目瞪口呆,身后工匠大声欢呼!
不想!船行未及里许,忽见船身竟逐渐倾斜,继而原地打转!
杨兆等大惊!急问何故?马钧顿足道:“钧亦不知,只能等船上匠人上岸后问之!”
岸上众人焦急不已,眼见大船缓缓没入水中,船身周围忽现巨大漩涡,将附近军卒吸入,顿时呼救之声大起!众军卒大骇!心知不及相救,只得护住数名匠人,奋力游向岸边。
马钧急遣人驾小船往救!
比及众人靠岸,仅剩三十余人,余皆葬身海底。
杨兆等亦觉骇然,后怕不已。
马钧拱手道:“钧需详问船覆因由,诸公自便。”言毕,转身离去。
杨兆等嗟叹半晌,法正骇然道:“水上之险,犹胜陆地十倍也!”众皆深然之。
少时,马钧遣人来报,言道此次沉船,乃船舱渗水过速,不及舀出,加之桅杆过高所致,已令工匠改进,请杨兆等回禀大将军,一俟完工,再飞马往报。
杨兆闻报,遂具表上禀马超,然后领大军往范阳进发。
建安十四年冬,杨兆大军抵达范阳,高干、田豫等接入府内,设宴相贺。酒酣之际,杨兆谓高干道:“元才驻军范阳日久,可思得破张辽之计?”
高干道:“敌军计有大军九万,其中骑兵两万,余者皆为步军。末将虽未与其对战,但两军哨骑多有交锋,胜负各半,足见敌军精锐!以此观之,张辽真乃良将也!将军不可小觑!眼下隆冬之际,不便动兵,需待来年春分,分兵进击!我大军十数万,当以正兵胜之,不可轻易弄险!”
杨兆等然之,遂下令大军严加操练,以便天暖进兵!
冀州,信都城,张辽升帐,开言道:“探马来报,公孙康聚众归降,辽东已属马超矣!杨兆亲统大军,正开往范阳,待其兵至,定然攻我!诸位可有计应之?”
高览出列道:“将军,敌军兵力十余万,且皆为悍卒!故末将以为,坚守为上!”
李典亦道:“高将军之言是矣!可速发书上禀魏公!请拨援军!”
张辽奋然道:“我军亦有大军近十万!如今战事未启,何言求援?!”
高览道:“杨兆所部铁骑数万,我军如何当之?将军切不可轻敌!”
张辽怒道:“是何言也?!魏公厚恩,岂能不报?况且本将久镇信都,寸功未立!异日何颜面见魏公?!”
李典劝谏道:“虽如此,但敌军势大,倘若有失,冀州危矣!”
张辽拍案而起!扬声道:“既然二位将军执意坚守,本将便分兵一半,自往高阳拒敌,信都诸地就由二位将军守之,若本将兵败身死,再发书请援不迟!”
二将对视一眼,李典奋然道:“将军不惧死,典亦不偷生!愿随将军同往!”高览亦出言道:“末将亦愿随将军!”
张辽大喜!遂留兵一万,令偏将领之,驻守信都。再修书一封,遣人飞报曹操。然后下令大军开拔,于高阳取齐,誓与杨兆决战!
长安城,马超闻知辽东已定,大喜!加公孙兄弟皆为关内侯,于长安赐府居住,日后别有调用。忽亲军又报,言称马钧有书送至,马超看毕,长叹一声,寻思半晌,一筹不展,暗道:“造船就这么难吗?唉。。。只能慢慢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