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苍穹 >

第234章

帝国苍穹-第234章

小说: 帝国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响力。普丹战争的失败使这两个地区并入了后来的德意志帝国,而一战之后,丹麦又收回了丹麦人居多的北石勒苏益格地区,从而形成了现在丹麦国家的大致国土。

到1940年德国入侵之前,这个小国还是一个宁静祥和的桃花源一般的地方,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威望颇高,面对着欧洲越来越浓重的战云,不少丹麦人希望他们还能像一战的时候一样躲过这场浩劫,但现实总与人们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驰,1940年4月9日,德国军队入侵丹麦,而这个国家的小小军队根本对此毫无准备,德国军队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说法从12人到56人不等)就占领了它,德国公使递交了一份备忘录给丹麦政府,宣称:“……德国现在和将来都无意干涉丹麦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丹麦过往和首相鉴于德国人保证不加干涉,也在4月9日发表了一项声明,在抗议之下承认占领这一事实,命令人民不要进行任何反抗,并呼吁他们遵守秩序和保持克制。这种态度无疑是颇为奇特的,但是鉴于国王的威望,大多数丹麦人接受了这一现实。

与德国占领的其他国家比起来,丹麦人至少在理论上和德国人享有平等的主权,国王和内阁则更多地采取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与德国人周旋,但是随着德国战争机器的胜利,丹麦也不得不作出了一些让步。1940年7月,亲德的斯卡韦尼乌斯担任外交大臣,他发表了赞成丹麦和德国“合作”的宣言。1941年11月,在他的极力推动下,丹麦加入了反共公约。然而,围绕这一问题的争夺强烈的刺激了丹麦人,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耻辱感,丹麦驻外的许多外交官员也先后宣布脱离丹麦政府,仅仅作为“自由丹麦运动”(一个主要由侨民组成的抗战组织)的代表,而在此前,丹麦驻美代表主动同美国缔结了一项条约,使美国能够使用丹属格陵兰岛上的基地。丹麦政府觉得不得不把他撤职,不承认那个协定(虽然他们后来默认了它)。另外,还有大约80万吨的丹麦船舶在为盟国服务,再加上一些从丹麦国内逃出的政治人物,在国外的抵抗运动不断得到加强,尽管由于国王和合法的政府仍在丹麦,尤其是国王的存在使抵抗运动呼吁国内民众进行反抗的声明无法得到最佳的效果,但这种力量的增加很快就会让德国人感到压力。

在占领的初期,丹麦的抵抗活动是零星和微弱的,以至于德国人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模范保护国”,但是从1942年夏天开始,随着德国战争胜利希望减小和外国指挥能力的增强,丹麦的抵抗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尽管丹麦首相,工会领袖甚至国王都作了停止“破坏活动”的呼吁,但是情况并无好转。德国人采取了两手措施,一方面他们任命维尔纳·贝斯特博士为德国全权代表,以便加强对这个国家的控制,另一方面他们迫使国王于1942年11月任命亲德的斯卡韦尼乌斯为首相。

不过,丹麦的纳粹党基本上算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在1943年3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这种选举可说是德国人对占领区“空前”的让步了),丹麦纳粹党仅仅获得了2%左右的选票,加上其领袖弗里茨·克卢森的无能,德国人不久就放弃了对这个党的支持,而转而支持一些军事性的组织,比如马廷森的“丹麦自由军”(在东线作战的丹麦人部队)和“沙尔堡军团”(保安部队)

同时,随着德国人对丹麦劳动力和资源的剥削越来越严重,以及丹麦人逐渐了解到德国战争机器的疲态,盟国对大陆轰炸加强等等加在一起,促成了抵抗和破坏活动的进一步增加。1943年8月初日德国人递给丹麦政府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实行戒严令,对进行破坏活动和携带武器者处以死刑,甚至要求在德国法庭根据德国法律审判破坏分子,但是丹麦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德国人亲自动手了,他们宣布戒严,解散了政府和议会,国王实际上成为一名战俘,陆海军军官都被拘留起来。丹麦的常任官员办理日常的行政工作,德国人则在他们上面承担起了对丹麦的直接控制。不过这也使原来分裂的抵抗运动团结起来,成立了“自由委员会”,主张把一切力量都集中在破坏为德国利益服务的重要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方面。

1943年10月,德国人开始了逮捕丹麦犹太人的行动,但是由于消息早就走露了出去,加上丹麦的反犹主义思想远没有那么强烈,绝大多数的犹太人都得到了保护,逃往瑞典,被押送处境的不到500人。在这个行动之后,1943年10月,贝斯特宣布紧急状态已告结束,但是随着抵抗活动越来越发展,德国人对于这一情况逐渐变得忍无可忍。1944年6月,贝斯特宣布实行宵禁,这无疑极大地激怒了丹麦人,毕竟这是这个北欧国家白昼最长的时候,这种命令显然是一种公开的侮辱,6月30日爆发了大罢工,提出了撤走沙尔堡军团,解除宵禁,恢复各项供应和交通,以及保证对罢工者不采取报复的要求。7月4日,在其军事同僚和经济顾问的反对,以及多多少少考虑到德国当时不利的战争形势,贝斯特接受了罢工者的要求,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后,盖世太保这个原来在丹麦只扮演次要角色的组织趁机控制了权力,8月初它们在丹麦从德国军事法庭方面接管了司法权,京特·潘克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但是抵抗运动并没有被压制。在丹麦警察被在实际上消灭后,丹麦的情况越来越失去控制,尽管德国人不断进行镇压,但是抵抗活动已经无法扑灭。在战争的最后时刻,丹麦的状况也变的相当恶劣,尤其是食品和燃煤缺乏,再加上德国难民和伤员到达丹麦造成的混乱,以及战争末期德国人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使得丹麦人在战争中或许第一次感觉到了痛苦的滋味。尽管如此,丹麦人还是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爆发一次“大起义”,但在1945年的5个月中,丹麦游击队的破坏活动达到1301次,对于这么一个小国来说,这样规模的破坏行动足以说明丹麦人的愤怒和决心。

在沉默中度过了整个小时,黛娜终于泪眼婆娑地抬起头来看着与自己同出丹麦却属于日耳曼种族的丈夫,区区四个月的新婚生活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憧憬,然而有朝一日回到故土,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也许更让她觉得难以接受的一点是,自己的丈夫不仅获得了阿道夫·希特勒颁发的帝国荣誉骑士头衔,还在禅精竭虑地为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死亡的帝国工作,甚至成为它走向复兴的一支强有力推动。

“这样的日子……我们还要过下去?”

带着像是被小刀划着的心痛,林恩仰起头,久久才答道:“是的。”

“为什么?”黛娜满脸泪痕,也正是这样的气氛,让林恩开始后悔为何不找个理由搪塞,从而避开丹麦这个棘手的地域。

“箭已离弓,再无回头的可能。”林恩沉沉地回答。

又是许久沉默。

“你的家人怎么样了?”黛娜声音很轻很轻地问说。

林恩侧转过头:“不知道,战争结束后就没有他们的消息了……我想作为一个为德国军队贡献了两个男丁的日耳曼家庭,他们在丹麦的日子会非常艰难,也许会和德国难民一起被遣送回德国。”

“那你不想知道,也不想以你的力量帮助他们?”黛娜似乎是在以侧面迂回的方式说动固执的丈夫。

林恩低下了头:“想,但……现在也许还不是时候。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这个世界上仍有许多人处于苦难当中,我的家人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拯救他们全部,这样的路既艰辛又遥远,沿途充满了危险,甚至与我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但我终究站在了这里,站在泥潭中抬头仰望星空。”

黛娜也许并不理解这番话,但她也没有追问或反驳,在没有吃晚饭的情况下,她裹着被褥沉沉睡去。林恩一言不发地在她身旁坐了许久,见她睡熟了,这才起身走出房间。

楼下,包括“曼丽姨妈的侄子”在内,一共有四个从前不曾相识的男子。除了其中一个看似领头之人,其余三个年龄都不超过三十岁,看来他们也是凭着满腔信念才坚持到现在。

对于林恩,他们只称“长官”,看来并不知道这几个人的具体身份。

心情复杂的林恩与他们一一握手,然后说:“伙计们,在这里的日子……应该会时常感到孤独吧!”

年纪最大的——留着稀疏的络腮胡子,大概三十好几,笑了。

“这算不了什么。”

林恩点点头:“你们才是真正的勇士。”

四人相互看了看,像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脸上各自挂着多少不一的笑容。

“曼丽姨妈的侄子”说:“至少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和抛弃,知道我们仍在为了什么而奋斗。”

这话听起来多像是战争时期法国或者波兰地下抵抗组织说的豪迈言语,如今角色转换,味道却让林恩觉得那样的伤感和失落。

另一名青年笑嘻嘻地问林恩:“长官,听说美国人最厉害的武器,原子弹,前一阵子泄露了技术,是被我们获得了吧!”

“别乱说话!”年纪最大的情报官低声呵斥道。

林恩伸出手拍了拍这个小伙子的肩膀:“和你们一样,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以各种方式努力。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唯有钢铁般的坚定信念是永恒不变的。”

“说得好啊!”“曼丽姨妈的侄子”很积极地应和说,“长官,我们应该已经有解救那些受困同伴的计划了吧!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现在都困在苏联人的战俘营里呢!”

看其余三人的表情,林恩知道,这个问题想必是他们私下里探讨多时的。在自己向元首提交的计划中,营救战俘的内容确实存在,但必须等到北欧工业区初步建立起来,才有理由利用盟国军队的管理漏洞以私下交易的方式“买”来具有强劳动力的德国战俘。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批工厂至少要等到春天冰雪开始消融才能开工。

为了不至于让这些情报人员太过失望,林恩答说:“计划确实有,而且很充分!如果你们有什么建议,或是对这方面有更多了解,不妨说出来帮助参考。”

领头的情报员示意大家坐下,又让年纪看起来最小、拥有一头金色卷发的青年给大家各自倒了一杯酒,然后开口道:

“据说……在战争结束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进入盟军战俘营的德国士兵从刚开始的两百多万人激增到了六七百万,只要曾经拿起过武器的人,甚至一些孩子和老人,都被当成战俘成群结队地运走。他们中约有一半留在了英国、美国或者法国建立在德国本土的战俘营内,另一些人被送往苏联、法国和英国。相比之下,前往西伯利亚从事劳役的那些人命运是最为悲惨的,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再也回不到欧洲,甚至连尸骨也回不到祖国了。”

这话听着就让人感到心寒,而相较于这样的传闻,林恩所接触过的历史资料要更具可信度。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消灭德军三十多万人,并且俘虏了九万多人。然而战争结束以后,这其中却只有五千名战俘回到了德国,其他人则因为各种原因死在苏联西伯利亚的战俘营里。那幸运的五千人中的一个后来回忆说,“我们在苏军士兵的驱赶下用双腿走往战俘营,中途如果有人掉队的话,苏军士兵会立即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