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第4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王公俨,此人在慌乱之中带着几个心腹退守自己府宅,最终见大势已去,遂将全家老少悉数杀死,自己也自杀身亡。
至此,青州城落入吴国手中。
当青州捷报传到郓城来的时候,齐州那边同样有捷报传来,齐州刺史刘遵之最终选择按照当初的约定向吴国投降,他并没有选择去南方担任刺史,而是选择率领麾下将士继续在吴军之中效力。
所以刘信按照杨渥的命令,将其收编为效义军都指挥使,同时又在郓州降军中挑选部分将士,与刘遵之的麾下合并,凑齐五千人,归属刘遵之指挥。
至此,山东各地彻底被平定下来,梁军势力完全被消灭。
而在此之前,被杨渥亲自率领的大军围困在郓城内的董璋也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向吴军投降。
郓城城外的一场大败,最终逃回城中的守军不过一千余人,而且很多将士为了逃命,纷纷将手上兵器遗弃,再加上城中积蓄钱粮不足,难以长久坚守,可以说若不是杨渥不愿折损将士,真要攻城的话,也能在一天之内将城池拿下。
董璋甚至郓城难以坚守,所以在逃回城中的当天晚上就尝试突围,结果他带着麾下刚刚出城不久就遭到吴军突袭,大败而归,至此再也不敢轻易出城。
又过了五六天之后,城中粮草耗尽,将士们纷纷翻越城墙向吴军投降,依旧留在城中的梁军只有不到五百人。
见此情形,董璋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率领残兵出城投降。
对于这位在历史上割据东川,与孟知祥争夺蜀地的枭雄,杨渥可没什么好感。
论忠义,历史上能做出割据东川的事情,这样的将领显然不是什么忠义之将;论能力,此人的统兵能力也就一般,吴军之中比他强的将领有不少,和他相当的将领也有不少,根本就不缺他一个;论骁勇善战,若是当年的董璋或许还值得称道,但现在的董璋,早就失去了当年之勇。
这样一个平庸的将领,杨渥自然不会看重。
不过考虑到董璋毕竟是北伐以来第一个投降的梁军高层将领,所以最终杨渥还是给他一定的优待,命他为曹州刺史,并将这一战俘虏的梁军将士归还给他,让其带兵暂时在麾下效力。
彻底攻取了山东,并且降服董璋之后,接下来杨渥的目标自然是西面的段凝。
根据最新得到的消息,目前段凝一面亲自统兵攻打亳州,一面又分兵三万南下救援许州。
许州自从被围以来已经有三个月时间,周本亲率荆襄大军进围许州之后,又有李简率领的左镇国军从寿州方向赶来汇合。
两军合并之后,吴军的总兵力达到九万多,于是周本命李简为主将负责攻打许州,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绕过许州,向北直攻汝州。
汝州乃是洛阳的南面门户,其重要性不在开封之下;若是汝州失守的话,吴军就能从伊阙直攻洛阳。
面对吴军的进攻,朱友贞只好下令将原本驻守在关中、陕州等地,用来对付冀王朱友谦的军队全部调集到洛阳来,以重兵驻守汝州;同时派人催促段凝速速进攻,尽早拿下亳州,扭转战局。
可以说此时的朱友贞已经彻底放弃退守关中的计划,开始准备死守洛阳了。
面对如此情形,杨渥反而显得不急不燥。
各路战局完全在预料之中,如今东面的战事已经结束,刘信和米志诚麾下的两个军六万大军暂时转入休整。
许州那边高季昌坚守城池,虽然有段凝分兵南下救援,但毕竟围城已久,城中士气低落,即便暂时不能将城池拿下,也无关大局。
而西面汝州的局势显然对吴军大为有利,周本统领的六万大军占据绝对优势,城中虽然有梁军重兵防守,但也只是守城有余而反击不足。
至于段凝亲自率领的梁军主力,目前正在围攻亳州,面对李承鼎率领的大军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接连遭到反击,折损不少将士。
杨渥相信,只要等到米志诚和刘信两部将士休整完毕,然后以重兵汇合李承鼎一起向段凝发起反击,必定能取得大胜。
此外,周本原本提出过以部分军队牵制汝州,以主力越过伊阙直接进攻洛阳的方案。
这种方案虽然有些冒险之处,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不过杨渥最后还是拒绝。
历史上的李存勖之所以要采取冒险的战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时候的战局并不利于晋军,反而有些利于梁军,再加上晋军征战多年,钱粮辎重等物质消耗太多,难以持久作战,所以才要采用冒险奇袭的手段。
而如今战争的大势却在吴军一方,杨渥只需按照原本作战计划稳扎稳打的进攻就行,根本无需冒险。
此时,就在郓城城外的吴军营地里,杨渥正在与郭崇韬以及刚刚感到郓城的刘信等将领商议军情。
就在不久之前,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从华县乘着夜色偷渡黄河,不过刚刚登上河堤就被在附近巡视的吴军发现,一番询问后发现他是从镇州来的求援使者,于是被送到郓城这边来。
镇州派来使者向吴国求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虽说镇州张文礼起兵作乱,杀死了赵王王镕,并且自立为节度使,但这些与吴国有什么关系?赵王王镕乃是李存勖的铁杆盟友,张文礼将其杀死反而对吴国有利而无害。
正好如今晋军攻打镇州,所以不少将领都认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出兵攻打杨刘渡口,一来可以牵制晋军,支援镇州;二来可以趁着如今晋军主力不在,先将杨刘渡口这个钉子拔出。
最为推崇这个意见的将领,正是已经年老的大将刘信。
他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脸上布满皱纹,不过声音依旧洪亮,而且眼不花、耳不聋,身体强健得很。
他大声鼓动道:“大王,镇州既然派人来求援,并且愿意尊奉大王,大王直接答应下来就是。咱们无需派兵渡河救援镇州,只需要出兵攻打杨刘渡口就行。只要将杨刘渡夺取,再以精锐水军封锁黄河,就能轻易将晋军挡在黄河以北,从而达到单独吞并中原的目的。”
杨渥沉吟不语,郭崇韬却反对道:“我军目前连梁国都没有消灭,实在没必要去管镇州的事情;目前晋国虽然与咱们已经有了嫌隙,将来兵戎相见已是定局,不过从目前来看,晋国和我国都有自己的麻烦。”
“晋国需要消灭镇州叛乱,并且击退契丹人入寇,而咱们则需要尽早消灭梁国,所以目前咱们与晋国之间暂时没有发生冲突。若是现在贸然将晋国拖入战局,将来战事变化实在难以预料。故臣以为此议不妥。”
“有何不妥?大王,杨刘渡口的晋军不过数千人,即便是对面的的杨刘北城由李嗣源率领的晋军也就万人不到,这点兵力根本无需动用太多兵力,只需末将的左天武军再加上水军将士的配合就行,最多一个月时间,保证拿下杨刘渡口,生擒李嗣源!”
听了这番慷慨激昂的话,杨渥顿时笑了起来:“刘将军勇则勇矣,何必逞此无用之能?不如留着用来对付梁军吧。”
说实话,对于刘信的建议一开始杨渥也有些心动,毕竟杨刘渡口的晋军的确不多,而如今集中在郓州附近的吴军却有五六万大军,若是再将米志诚的三万人集结过来,兵力更是可以达到七八万。
而晋国一方,听说如今晋王李存勖正在与契丹人交战,其主力也留在镇州,若是趁此机会对杨刘发起进攻,即便不能将杨刘拿下,也能迫使在镇州的晋军分兵南下救援,从而减轻镇州的压力,给晋国制造更多的麻烦。
不过在听到刘信的大话之后,杨渥便意识到刘信有些轻敌了。
杨刘真有那么好夺取吗?只怕未必。
历史上的王彦章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杨刘,前后不知道发起多少次猛攻,却始终无法将其拿下。
王彦章既然带着十万大军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凭什么刘信带着三万大军就敢说自己一定能拿下杨刘?可见他一定是轻敌了,被北伐之后吴军的接连大胜有些冲昏了头脑。
既然刘信有些轻敌,杨渥作为统帅自然也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轻敌的迹象。
正如郭崇韬所说,在梁国都没有消灭的情况下就贸然对晋国动手,这样虽然会将晋国拖入一场前途难料的战争,让晋军在不怎么情愿的情况下与吴军交战。
但局势对吴国来说也是一样,贸然开战一旦没有取得成功,而梁国又没有被消灭,那就真的麻烦了。
还不如按照原本的计划将梁国消灭,将三方混战的乱局变成两方对决,至少这样要比贸然攻打杨刘来得稳妥。
今天请个假()
第六百四十六章大举西进()
在郭崇韬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最终杨渥还是决定按照原本计划先对付梁国。
至于镇州派来的使者,他决定同意接纳镇州的投降,任命张处瑾为成德军节度留后,同时决定派遣使者出使晋国,希望晋王能够与镇州和解,“晋吴两国都以消灭伪梁、复兴大唐为首要之事,不可自相残杀”。
当然,派个使者去劝劝李存勖,尽尽口头之力就够了,杨渥可不会派出一兵一卒去帮助镇州,镇州的的防守最后还是要靠张处瑾他自己;而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将来与晋国开战制造借口。
不管怎么说,吴国和晋国都以复兴大唐为口号,曾经也是亲密的盟友,虽然如今关系没有那么当初密切,反而显得有些紧张,不过毕竟没有破裂,所以为了将来开战不至于师出无名,有必要现在就制造一些借口。
至于能不能起到作用他就不管了,目前他要做的还是尽快安抚山东,然后集中兵力消灭梁国。
所以他一面下令调常梦锡为新任山东巡抚,负责统筹山东政务,一面又下令召集山东各地投降的刺史、将领等,亲自对他们进行安抚任免。
那些投降的梁军,除了一部分被收编进入效义军外,其他大部分被改编为厢军,用于维持地方治安。
当然,对于这些厢军的军官,吴国肯定要进行许多调整,以保证对他们有足够的掌控力。
此外,除了在青州、齐州以及郓州三地留下一些兵力驻守外,杨渥下令将其他禁军以及水军船队全部调集到郓州来,等到休整一段时间后,再大举西进。
面对吴军大规模集结的态势,不管是杨刘渡口的李嗣源,还是远在洛阳的朱友贞都深感压力。
杨刘渡这边,吴国的使者从这里渡河之后,李嗣源就得到了消息,知道杨渥已经打算干涩镇州战局;等他得到吴军在郓城大规模集结的消息后,李嗣源更是担心杨渥集结大军的目的会不会就是为了攻打杨刘渡。
所以他星夜亲自渡河来面见杨刘渡南城守将李周,让他加强防范,做好固守城池的准备;同时他急忙派人随同吴国使者一道北上,前往镇州,向李存勖说明中原的情况。
相比于李嗣源采取的措施,朱友贞在得到消息后就要惊慌多了。
段凝率领的大军征战这么久,虽然不断有“胜利”的消息传来,但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战局依旧在僵持着,如今东面吴军已经开始集结,随时都有可能西进与中路吴军汇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