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一些边疆地区,随时可能打仗,若是用文官担任刺史,只怕不能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战事。
杨行密点了点头,这些问题他也考虑过。任用武将担任刺史的情况在这个时代普遍存在,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乱世之中战事频繁,让武将担任刺史可以集中全州的力量作军事斗争。
“既然如此,那便让台濛担任宣州刺史便是,宣州需要保持稳定,用一员大将镇守才能让人放心。”
杨渥点了点头,也没有太多在意。他现在的打算,是先让已经变成内部州郡的润州、常州、升州、和州、滁州、庐州等地,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刺史,至于边界各州,暂时继续用武将担任刺史,等到淮南开疆拓土,将边疆州郡变为新的内部州郡后再用文士取代。
另外,如今淮南有足够资格担任刺史的文士也有些不足,想要一次性把所有州郡的刺史全部改为文士担任也有些困难。
“那么润州刺史的职务呢?你打算让谁去担任?还有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刺史的事情你打算如何进行?”杨行密又问道。
“润州刺史的位置,孩儿打算让升州长史王令谋担任。此人在升州长史的位置上已经坐了好几年了,足够提拔为刺史了。”
王令谋这人历史上乃是徐知诰(也就是徐温的养子,后来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谋主,不过他这人老来无耻,年纪一大把了,卧在病榻上好几年都不愿致仕回家养病,说什么要在任上看到徐知诰成功篡位登基才行,结果最后还是没等到,在徐知诰篡位前不久病死了。
“至于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刺史的事情,孩儿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对我淮南军队做一次大的整编,借着整编的机会,将内部各州担任刺史的将领调离刺史之位,以后专注于带兵打仗,不再过问地方民政。至于边地各州,可以暂时让武将继续兼任刺史。”杨渥将自己的打算大致说了一下。
“而这个整编军队的事情,可以以李神福、李承嗣二位将军带头,引导其他内部州郡刺史放弃民政之权。”
杨行密沉吟了一下,又问道:“整编军队?你打算如何整编?”
“孩儿以为,目前我淮南军的编制太过混乱,而且级别设置过少,结果就是许多资历、功绩相差较大的将领,级别却是一样的。比如说都指挥使,同样是都指挥使,有的将领只能指挥两三千人,而有的手底下却有上万大军;所以孩儿的想法是将全军整编为几个军,军下可以设立师这个单位,再下面为卫,再往下便是都、营等。这样一来,不仅级别更加清晰,而且有更多的职务可以安排那些如今担任刺史的武将。当然具体如何进行,目前还没想好,等过些天孩儿再给父亲禀报。”
“嗯。”杨行密点点头,他也感觉淮南军队的级别设置过少,这是因为这些年淮南军队规模急速扩大的原因导致的,当年清口大战时,杨行密东拼西凑也不过找出了三万精锐,开赴北方与朱全忠交战;但如今的淮南却可以轻易动用五六万大军,规模比当初几乎翻了一倍多。
第192章 初步设想()
军队人数的扩大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当初清口大战时,杨行密夺取淮南的时间还不长,加上江淮各州还没完全从孙儒军的残害中走出来,但接下来几年里淮南军大举扩张,如今全军的规模已经有近二十万人。
当然,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队中的精锐士兵的数量增加得并不多,反而是老弱士兵却越来越多,有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或者五六十岁的老人都被招募到了军中,这样的士兵打不了什么仗,却消耗了大量的钱粮。
杨渥的打算是趁着整编的机会,一方面将一些担任刺史的武将改为纯正的军事将领,另一方面也是要把军队中的老弱剔除出去,组建一支只属于节度使府指挥的“禁军”。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
杨渥也打算这么这,仿照宋朝的制度,从整个淮南军队中进行拣选,将其中精锐选出来,组成“禁军”,而由其余老弱组成的军队,则交给地方刺史用来承担维持治安等次要任务。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禁军”的战斗力,也可以保证节度使府对地方势力的绝对强势。
当然,即便是建立禁军,也不能说节度使府就能完全控制军队了,保证地方势力造反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如今的淮南军队被分为节度使亲军、牙外军、外镇兵、州兵,其中亲军、牙外军还好说,因为驻地就在广陵,节度使府完全节制得了,但外镇兵和州兵就不好说了。
外镇兵理论上也是淮南节度使所有,只不过驻扎在地方,比如说台濛的军队,以前驻扎在海州,如今驻扎在宣州,都是外镇兵。而州兵顾名思义则是属于地方刺史所有的军队,并不直接属于节度使。
这次内乱中,安仁义、田覠的军队就完完全全是州兵,而朱延寿的军队里面一部分是州兵,一部分是外镇兵,因为距离广陵较远,节度使不能完全掌握。
而拣选禁军,实际上不过是加强了牙外军和外镇兵的实力,削弱了州兵的实力,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外镇兵上。
历史上的北宋,即便是将军队划分为禁军和厢军两种,也不过是将相当于州兵性质的厢军给削弱了,但禁军中依然分为三种,一种是天子的亲军,一种驻扎京城,一种驻扎地方,与淮南军如今的划分方式其实并无区别。
真正让北宋中央掌握全部禁军的手段其实是换防制度。
宋太祖规定,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而如今的淮南军队却没有这种制度,结果就是外镇兵在地方一呆就是很多年,完全变成将领的私人所有了。而驻守广陵的牙外军虽然情况好点,但实际上将领对军队的把控也很严重。
虽然说换防制度造成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让后世多为诟病,认为这是造成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不过杨渥觉得事情有轻重缓急,换防制度虽然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但对于解决军队为私人把持的情况效果却非常好,如今的淮南急需解决的是比较严重的军队私有化的问题,而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却还在次要。
另外,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马匹数量不足,比如说以文制武等等。杨渥觉得换防的影响力或许并没有那么大,更何况,在北宋初年,赵匡胤时代,禁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可见宋朝军队战斗力下降还是后世子孙的问题居多。
所以杨渥打算仿照宋朝制度,将淮南军的主力也一分为二,分别属于驻守广陵的牙外军和驻守地方的外镇兵,而外镇兵和牙外军也每隔三年就换防一次,以免造成将领把持军队的情况。
当然,这些都是杨渥的初步设想,具体细节上他还要好好想想。
一旁,见杨渥陷入沉思之中,杨行密也没在意,笑着说道:“好了,关于军队整编的事情,你回头想好了再告诉我。如今为父有一件事想听听你的意见,青州王师范派了他的弟弟王师鲁来我淮南求援,为父打算派兵走海陆前去救援,不过领兵大将还未决定,你有没有领兵前往的打算?”
杨渥一听是这件事,连忙摇头道:“父亲,孩儿这一年打仗立功已经不少了,暂时没必要再领兵出征,还是帮助父亲管管淮南文治的好。”
他与杨行密之间说话也非常随意,有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一般皇帝和太子说话时的严肃小心,这一来是因为杨渥的那些弟弟还年轻,没有竞争对手,二来也是杨行密的性格随和,对自家儿子非常满意。
杨行密欣慰的点点头道:“不错,你是为父的接班人,将来会成为新的淮南节度使,光是带兵打仗怎么能成?你能想到要多涉及文治,这一点很好。”
赞了杨渥一句,杨行密又继续问道:“那么让哪位将军带兵前往,你可有建议?”
杨渥有些疑惑的问道:“父亲为什么非要出兵援助王师范?以孩儿的意见,不要等到年底,王师范就必然会失败,我淮南为何还要出兵呢?反倒是钱镠,此人野心勃勃,又善于用人,深得其百姓的拥戴,可谓根基深厚,是我淮南的劲敌;好在武勇都之乱后其势力遭到重创,加上地方各州多有背叛,如今正是大举进攻,不让钱镠喘息的时机,怎么能舍弃钱镠却出兵青州呢?”
杨行密看了他一眼,认真的道:“因为信义!在战场上兵不厌诈没有关系,但在其他地方务必要讲究信义。你是我淮南的继承人,就更要重视信义,不能做背信弃义的小人,否则总有你吃亏的时候!”
第193章 回到原点()
“父亲,信义固然重要,但我淮南与青州就好比两个不同的国家,各有各自的利益。当初与王师范接下盟约,不过是为了安他的心,让他放心大胆的起兵攻打朱全忠,以为我淮南平定内乱争取时间。如今王师范正节节败退,就为了当初一个盟约,而将我淮南将士派到一场最终注定会失败的战争中去,这根本不值的啊!”杨渥有些急了。
信义这东西,在这个时代,除了杨行密和李克用或许还会重视一下外,其他藩镇基本都是无视,尤其是朱全忠和王建,这两人撕毁盟约翻脸比翻书还快,根本没有信义可言。
即便是在后世,那些有盟约的国家之间也经常出现翻脸的情况。
“好了,不管当初是出于什么目的,但为父总是和王师范达成了盟约,如今我淮南既然能抽出余力,怎么能弃盟约于不顾呢?此事你无需多言,只要说说你对领兵将领有什么建议?”杨行密摆摆手,止住杨渥的话语道。
杨渥听了顿时知道杨行密已经下定决心,于是不再多言。
他也知道自己父亲对信义二字的看重,更何况他知道从海路运兵肯定运送不了多少兵力,以淮南的兵力,即便出兵青州,剩下的军力也足够发起对钱镠的进攻。
“既然如此,那孩儿觉得可以派王茂章将军领兵前去。”杨渥道。
历史上的王茂章便是在援助王师范的战争中一举名扬天下,被朱全忠看到后称赞为“若能得此人,天下就不够我平定的了”。
所以让杨渥推荐领兵将领他自然会想到王茂章。
“王茂章?”
“是的,孩儿觉得王将军骁勇善战,足够担当此重任!”
杨行密点点头道:“那就是此人了,为父也很看好他。”
“父亲,那么钱镠呢?孩儿听说此人正在越州和明州大肆招募新兵,有恢复实力的可能。孩儿觉得应该趁着钱镠的新军还没训练好之前,先行发兵消灭他!”杨渥又建议道。
“钱镠根基深厚,比田覠还要强大,没那么容易彻底消灭。”杨行密摇头道。
“那至少也要先将杭州、睦州夺取下来,让钱镠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