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4 >

第82章

大明1624-第82章

小说: 大明162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送走潘树金,袁德育决定去拜访一下他经常合作的家庭作坊,调查一下明年生意的事情。照现在的形势,他不得不比往年提前几个月做准备。袁德育的丝绸一部分是自产自销,还一部分就来自于周围的一些零散的家庭式的作坊。

    “袁老爷来了,快请坐。”说话的人叫付三,是袁德育经常合作的家庭之一,付三的全家都从事丝绸生产。付三将生产出来的丝绸卖给袁德育,袁德育再将丝绸卖出去。

    “付三,我今天来就是要和你商量今年秋蚕和明年丝绸的事情。”袁德育说道。

    “袁老爷,就算您不来,我也正是要去找您商量这个事情。”付三愁眉苦脸地说道。

    “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付三的神态,袁德育就知道肯定发生了什么事。

    “袁老爷,这个生丝的价格最近涨得太凶,而且小人还听说七爷发话了,从今年的秋蚕所产的生丝都不准外卖,小人现在连生丝都没有了,就不要说丝绸了。”付三说道。

    “难道他七爷一个人要吃下这整个县的生丝?”袁德育气愤地说道。

    “袁老爷,这县里的桑田有六CD是他家的,剩下的四成虽然不是他家的,您也知道,他和县太爷的关系,他说全部要,谁敢卖给别人,何况他出的价格也不比别人低。”付三说道。

    付三说完,他压低声音说道:“我听说七爷正在收购桑田,现在很多人被逼得不得不将桑田卖给他。”

    “难道这件事情没人管吗?他就不怕闹起民愤,到时候收不了场。”袁德育越听越气。

    “袁老爷,往年遇到荒年,谁家不借点钱过日子,现在七爷借着讨账的名义,到处收购桑田,您看现在秋蚕还没上市,大多人手里根本没钱,还不起债的人就只有卖掉自己的桑田来抵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事情,谁敢闹事?”付三唉声叹气道。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的时候,出现了羊吃人,而在大明,由于生丝、丝绸的需求陡然地大幅增加,居然开始出现蚕吃人的情形,可以预计随着海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明年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大明,似乎也即将会上演这样的情景。这一切朱由校根本都还不知道,他没想到他极力推动的海外贸易会带来这样的后果。

    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所带来的阵痛都是无法避免,何况是这样的大变革。朱由校记得他还是陈开阳的时候,他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他们班级曾经接受社会劳动保障部的委托对下岗职工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让他第一次领悟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

    在调查中,他看到了太多的泪水,你可以想象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在一个陌生的二十岁的人面前哭得稀里哗啦的是一个什么样场景?也让他感受到中国的百姓真的是一群非常宽容的百姓。

    但是社会需要变革,就像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趋势,无论是谁也无法阻挡。这种变革要不自上而下,要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叫改革,自下而上的那就叫革命了。

    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将是朱由校在处理掉后金之后,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要不迎接他的将会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那你准备怎么办?”袁德育问道。

    “前两天有牙人过来找过我,牙人说如果我们家两口子都愿意去丝绸作坊上工的话,每月每人可以得到一两五钱银子,这一个月可就有三两银子,这比我们自己在家里做一年的收入可要多不少,当然要比以前累一点。袁老爷,您也知道我们庄稼人出身,累点没关系,只要有钱赚,经过商议,我们全家已经决定去丝绸作坊上工了。”付三说道。

    “既然这样,那我先告辞了。”袁德育无奈地说道。

    “袁老爷慢走!”付三一直恭送袁德育到门口。

    ……

    袁德育走了一圈,他发现今年的情况就已经很不乐观了,以前合作的家庭超过一半在今年的秋蚕期间就面临着无生丝下锅的局面。袁德育知道这个丝绸生意很可能做不下去了,这些大商人大地主正如饕餮一般,疯狂吞噬着整个生丝市场。

    张国纪绝对算是这次对生丝进行垄断收购的带头人之一,张国纪现在的资金并不充裕,他需要购买商船还需要购买货物,还需要雇佣人手等等,这就决定他无法购入多种商品,最后他选择了生丝入手。

    生丝是他曾经听朱由校提过一个品类,而且还告诉他运到西洋利润可以多达数倍之多,现在正好又是秋蚕即将上市的时候,他几乎没有太多思考就直接选择了生丝。可能是受张国纪的影响,选择生丝入手的商人不在少数。当然选择其他品类也有很多。

    整个商队出海预计要到明年一月份,而寻找金山的船队却不敢有丝毫耽搁已经早早出海了。这支船队主要由战船组成,只有少量的商船,众人的目的就是先找到金山之后,再派遣商船前往,现在这支船队已经距离马尼拉不远了。

    ……

    (本章完)

第152章 来秀才() 
等朱由校离开河北进入京师之后,骆思恭的计划才正式开始执行,河北的局势骤然开始紧张起来。果然不出骆思恭所料,并不是所有人接到了黄尊素和熊廷弼的公文之后就立刻前往邯郸的。经过大同的事情之后,宣府镇所有的官兵都知道此去邯郸意味着什么。

    宣府永宁参将汪尔信、宣府独石参将高承勋、宣府游击王应详三人就称病拒绝前往邯郸。永宁城是宣府镇的东路,驻有重兵,而独石城是宣府镇的上北路,同样驻有重兵,两城的兵马加起来足有三万人之多。而王应详与汪尔信交好。当然除了这三人还有不少的人同样称病拒绝前往。

    但宣府总兵杨应瑞才刚刚上任,他在宣府暂时还没有根基,他是无法推卸的,接到公文之后他就立刻前往了邯郸。

    对于这样的情况,无论是黄尊素还是骆思恭都早有准备,两人决定先对已经到来的军官进行廉政审查,审查完之后再对他们控制的军队首先完成整编。

    宣府镇乃是九边重镇,属于京畿要地,突破宣府镇,整个京师就完全暴露在敌军的攻击之下。这就使得廉政审查的工作不能持续太久。

    还好这样的工作对于锦衣卫来说是非常得心应手的,锦衣卫在宣府一样也有千户所,对于宣府一带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了加快审查的工作,骆思恭从京师调来了大量的锦衣卫协助。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针对河北军队官员的审查工作就结束了。虽然审查的结果很粗糙,但是基本上能辨明官员的贪污情况,甚至还获得了不少的其他文官贪污的证据。

    “还有部分军官到现在还没有到邯郸来报道,我等应该如何处置?”陈四问道。

    “陈提督,你现在对已经完成审查的军队先进行整编,至于其他的军官,容我等再考虑应该如何处置?”黄尊素说道。

    “在对军官审查之时,除了宣府之外,其他卫所都已经完成整编,我虎跃军现在已经扩大到了四万人,末将以为要对宣府完成整编,必须以雷霆之势,让宣府各军不敢动弹。”陈四建议道。

    “杨总兵以为如何?”黄尊素问道。

    “宣府乃九边重镇,京畿要地,宣府不可乱,一乱必定危及中央,末将以为该抚不该用强。”杨应瑞说道。

    “本官以为可以再次给未到的官员发公文,如果再不来的话,我等应向陛下请示,发兵宣府。”骆思恭建议道。

    “此事不可久拖,久则生变。就按骆指挥使的意见来处理。”黄尊素想了想说道。

    “末将认为此时应该出兵抢占鸡鸣驿、顺圣川东西两城以及葛峪堡等地,这些地方的军官现在都已经在邯郸城,守备空虚,一旦控制这些地方,就算是宣府发生动乱,也无法威胁到中央。反之如果被他人抢占,抢占之人不但可以威胁京师,甚至还可以出兵保定府等各处,到时候我们肯定无法控制住整个局面。”陈四再次建议出兵。

    “陈提督,待我等请示陛下之后再做决定,毕竟出兵宣府,恐怕会引起整个宣府的不安。”黄尊素委婉地拒绝道。

    “本官以为陈提督所言极是,陛下已经给我等便宜行事的权利,本官以为可以先派人进入宣府,对宣府军队进行整编,如果情况有变,我们也可以依靠整编后的虎跃军固守宣府。”骆思恭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那就先依骆指挥使的意见,先派人进入宣府,对宣府军队进行整编。”黄尊素仔细地想了想,最后再次同意了骆思恭的意见。

    ……

    来秀才,自从加入新军之后,他就得到了这个外号,一年多时间过去,他本来的名字已经没人记得了,大家记得的就是他的“来秀才”外号。来秀才在木邦之战之前一直跟着熊安稳,后面熊安稳去了乞活军,他却被留在了龙腾军,现在又调到虎跃军担任千总。

    刚加入新军之时,他还显得有点文弱,但经历过几次生死之后,他的气质,甚至外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战场看多了生死,杀的人也多了,他浑身上下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煞气。

    而外貌的变化主要是来自于大同之战,在大同的第一场战役中,来秀才被脑毛大的骑兵砍了一刀,而这一刀刚好在砍在他的脸上,还好这刀砍过来的时候,他避得够快,只是在脸上被狠狠划了一刀。但这一刀也让他在战时医院养了十多天,伤好了,却在脸上留下了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疤。这道狰狞的伤疤,让他更是平添了几分煞气,让原本看起来文弱的来秀才,再也没有一丝书生的气息。

    “伤疤才是军人最好的勋章。”这句话在这个时代出自于朱由校口中,这也是来秀才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此次来秀才被命令前去葛峪堡整编军队。葛峪堡属于宣府镇中路,是宣府镇中路参将的驻地,在历史上有“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的说法。在中路除了葛峪堡之外,还有龙门卫城、大小白阳堡等等十个堡垒,驻军达到了三万。

    在来秀才赶来的时候,整个宣府镇已经是流言四起,军心不稳,士气极度低落。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入侵宣府,几乎不费吹飞之力就可以击溃整个宣府,兵临京师。好在朱由校在大同之战完胜了林丹汗,才让周边的蒙古人不敢动弹。

    来秀才赶来之后,立刻将葛峪堡的三万军队全部召集了起来,但现在实际上整个葛峪堡的驻军才两万人,近三成已经是空额。

    根据历史记载:宣府镇是最初设置的四边镇之一,原本额定官兵数量是十五万,但到了弘治,正德时期,宣府仅仅剩下了六万七千名官兵,其中招募的士兵已经过半,军户数量已经衰减了一半还要多。

    (本章完)

第153章 整编军队() 
宣府镇到明末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兵无战力,将无战心。如果归纳明亡的原因,大同镇和宣府镇不战而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正是这两镇不战而降才导致李自成有机会进入京师。

    “我奉黄抚台及陈提督之命,前来对葛峪堡驻军进行整编。一个月之前,朝廷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