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伐天下 >

第328章

我伐天下-第328章

小说: 我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兵一处,对地方上的破坏力有限,反而方便我们歼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好事啊!”

不过赵恢嘴上说得信心十足,不过是为了安慰臣下罢了,心中其实也有一点忐忑,毕竟中原也有二三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如果百姓恐慌的话,势必影响军心,到时候也未必就不会滋生什么变数。还好情况并没有发展到这么糟糕,由于河北等地靠近边境,自赵训在位时就在乡间建起了不少堡垒,而各地城墙也得到了普遍的修葺,这便大大增加了蒙古纯骑兵队伍将其拔除的难度。而更重要的是,下层民众被赵恢发动组织起来以后,自发地拿起武器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没有投降乞命或者落荒而逃,这便令缺乏攻城能力的蒙古人难以下咽。当然,北方原本就比南方民风更加尚武,百姓的身体素质也更出众,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使得蒙古人纵使深入平原腹地,也无法所向披靡。

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代天骄,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对蒙军极为不利,立即下令全军放弃与寻常的郡县纠缠,而集中兵力直捣大宋的国都洛阳,到时候如果能够直接拿下最好,就是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围城打援,通过野战歼灭大宋军队的主力,而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

第五百八十三章 蒙古入寇

 事实上,大宋北方两大军团知道蒙军直逼中枢以后确实迅速派出了援军,不过他们并不怎么焦急,因为与当年无险可守的汴梁不同,洛阳的易守难攻可是天下少有的。。。。。。

蒙古军队进逼洛阳之后虽然一时气势逼人,但两方的聪明人都知道蒙古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由于下层民众被赵恢发动组织了起来,坚壁清野的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本来指望着“以战养战”的蒙军开始面临粮草不足的窘境。因为大部分地方的民众即使是将粮草物资都烧掉也不会留给蒙古人,反正战后朝廷会给予相应的补偿,而蒙古人即使想要屠城立威,也不是那样容易的,因为老百姓都齐刷刷地躲进了防御良好的城池或者堡垒,靠近山区的百姓更是直接躲进了山里。蒙古人虽然不擅攻城,但战斗力毕竟比这些老百姓强得多,发起狠来也不是攻不下来的,但成吉思汗却很清楚,他如果真的下达这样的命令,会付出不小的伤亡自不必说,士气也将会受到打击,更麻烦的是他们行军的速度将会大受影响。那样的话,他这次选用纯骑兵队伍的意图就无法实现了,在深入大宋腹地的情况下,如果失去战争的主动权,那他们这十万人无疑将面临全军覆没的结局,纵然是成吉思汗这样的军事天才,在这样的危局面前也不由皱起了眉头。。。。。。

虽然各地来援的宋军越聚越多,逐渐对蒙军形成了反包围,但是成吉思汗却显得不紧不慢,他传下命令,让三军开始准备攻城器械,说是要一举突破洛阳外围的防线。在准备期间,蒙军还与包围他们的宋军之间发生了几次规模不打的交战,他们惊人的学习能力再次得到了体现。本来宋军车步混合阵型面对纯骑兵队伍时能够以一敌十,但蒙军却向汉人学到了挖坑战术,还开始使用缴获的战争机械,对付宋军坚固的战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其间套索等特殊兵器的广泛运用,就更是令灵活性不足的宋军战车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蒙军这样做了几天,观察多日而强压战意的辛弃疾终于发现了可乘之机。次日,辛弃疾率三千精骑利用蒙古人不擅布阵的缺陷,从缝隙间高速插入蒙军之中,大肆掩杀机动力严重不足的蒙军攻城部队,而接近二十万人的宋军主力则做出大举压上之势,喝阻蒙军使其不敢集中兵力围歼辛弃疾所部骑兵。辛弃疾虽然只带了三千人,却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虎贲之士,蒙军纵然善战,一时之间也难以抵挡。再加上这支宋军在装备上也有明显的优势,兵器全部都采用了锻打花纹钢技术,蒙军的铁制兵器也常常被宋兵一劈两断,而他们与战马身上穿的虽然都是皮甲,但却是大象与犀牛的皮革制成,坚韧无比,蒙古人的弓箭再怎么厉害,也很难伤得了他们分毫。而更难得的是他们的战马,这三千人胯下的战马全都是这些年精心培育出来的大食骏马,各方面都远胜过蒙古矮**。再加上辛弃疾的勇猛本就天下少有,这三千人在蒙军阵中左冲右突,势不可当,当他们力尽而退的时候,蒙军已经付出了过万的伤亡,而攻城部队更是死伤殆尽。这场战斗之后,普遍认为现在有了优质装备,因此拿下中原易如反掌的蒙古将领们开始心生退意,但现在退兵无异于找死,成吉思汗这下终于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蒙军营地周围的宋军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而且都是各野战军团的精兵强将。即使勇猛如木华黎、博尔术之流,也都有些绝望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却突然召集众将,宣布了全力突围的命令。众将愕然不解,但成吉思汗却显得信心十足,原来在他看来,宋军来了这么多,而且来自不同的地方,归不同的将领统属,彼此之间想要配合好是很困难的,这便为蒙军突围创造了可乘之机。

尽管如此,要想让宋军配合出现足以浑水摸鱼的混乱,蒙军必须进行佯动以调动他们,但这支佯动的蒙军势必无法全身而退。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做这个冤大头。这时成吉思汗表态了,他会让他的亲军“怯薛军”负责这个任务,令大家非常感动,他的威望由此进一步提高。结果,在成吉思汗的筹谋与“怯薛军”的死战之下,蒙军的主力终于突出了重围,由于燕云守军大多赶来洛阳增援,以至于燕云地区的防御大大削弱,何况燕云地区重归大宋以后南面的防务就一直受到忽视。蒙军抓住这个机会一鼓作气冲回了大漠,但这时十万蒙古骑兵已经只剩不到一半了。而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损失最大,只剩下三千多人,但成吉思汗的胸怀征服了几乎所有的蒙古人,越来越多的勇士主动加入到“怯薛军”中,这支军队的实力反而更强了。。。。。。

而大宋方面,虽然成功地将蒙古人赶了出去,军民的伤亡也不算大,但是中原几大行省的经济却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再加上朝廷需要向战区百姓支付的补偿金以及调动数十万军队所带来的惊人耗费,大宋一个季度的岁入就这么打水漂了。说起来好在现在大宋的货币已经改成纸币为主,要不然会有更大的损失。其实,纸币的广泛使用客观来说也对蒙军南下抢掠的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如果抢到了金银或者铜钱,到哪儿都能用掉,而且居民撤退时也无法毁掉,最多只能就地掩埋,还是有被蒙军找到的可能,那样他们便可以借助战争而壮大自己;而现在用的都是纸币,情况就大大不同了,首先,居民很容易将其毁掉,而不致落入敌人手中,就算他们缴获了一些,纸币的自然损耗很快,在战争期间尤其如此,他们从战争中获得的利益自然大打折扣。当然,粮草等物资还是逃不掉的,可带上这些累赘,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便大打折扣,也不再那么可怕了。纸币这一看似平凡的事物,竟然会在大宋对抗蒙古人时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一个人能想到,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有某位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的成果公开后自然是一片骂声,谁愿意将祖先的荣耀让给这些纸片啊?

第五百八十四章 内忧外患

 成吉思汗这次入寇虽然没能成功,但他借此机会终于切身体会到大宋的强大,也找到了庞大帝国的缺陷。由于此次入寇纯属试探和投机,蒙军主力并未南下,所以蒙军的实力并没有明显削弱,成吉思汗自认为入主中原还是大有机会的,但他却不知道,现在的大宋正处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前夕。。。。。。

蒙军这次入侵虽然并未得逞,但也给已经有些飘飘然的大宋臣民敲了一次警钟,而赵恢等极少数智者更是从中看到了大宋盛世之下潜藏的重大危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显然势在必行,但蒙古与日本这两个外患也不能一直放在那里,内外孰为先的问题立刻摆在了赵恢面前。在群臣激烈争论之后,赵恢力排众议,决定先解决内部问题。在他看来,蒙古与日本这两个外患固然令人担心,但大宋的国力摆在那里,即使同时与二者为敌也没有什么大碍,而内部的问题就像毒瘤,不马上解决的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的。而且,有过这次的教训,大宋边防会进一步得到重视,蒙古人想再找到可钻的空子就没那么容易了,至于日本,在海军天下第一的大宋面前,其实还没有成为敌人的资格,只不过他们发难的时机选得太巧,令现在的大宋有点恶心罢了。

赵恢颁布的第一个新政策是对于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老人,由国家出钱养老,如果生病还会派出名医认真施治,即使在自古重视孝道的中国,这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于是赵恢本就极高的民望顿时如日中天,而那些文人再想诋毁他难度却无疑大大增加。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赵恢的这一新政策下,只有受惠的人,而无人吃亏,所以他便得到了民众衷心的拥戴,而不只是一些虚名。不过,世上的聪明人则更佩服赵恢的精明算计,因为这项政策花钱其实并不多,毕竟在那个时代,纵然卫生学与医学发展很快,但仍然没有改变“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事实,所以需要照顾的老人其实有限,再加上老人吃得少,花费比年轻人小得多,所以总的花费其实很有限,而且赵恢还很好地利用了民间募捐这一新途径,朝廷其实几乎没出几个钱。而治病在某种程度上看,大多只是做做样子,反正活到七十以后的老人一旦真得到了大病,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多半是治不好的,所以没人会怪罪朝廷不尽心。。。。。。

确认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民心之后,赵恢逐渐加大了改革的了力度,他大量提拔年轻人和下层出身的人才进入中枢,或者担任地方主官,令朝野风气为之一新,而国策刚出现不久的保守倾向则立刻胎死腹中。由于年轻人和下层民众容易盲从盲信,赵恢的威望又如日中天,他的权威无形中大大增强了。没过多久,内阁与总参谋部便成了摆设,而赵恢手中的权力则不断膨胀,不知不觉间已经超越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

而赵恢的改革还只是开始,连一般来说最不能动的军队他也动起了手术刀,他大力倡导官兵平等,令大宋的士兵逐渐养成了强烈的自尊心,而将领要想拥兵自重,难度则大大增加;同时赵恢还大力增进军民关系,使得大宋的军队第一次成为了人民的子弟兵,这令他们的战斗意志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支精锐之师。有了这样的保障,赵恢开始对各大主力军团高官进行频繁的轮调,并不断调整各项军事制度,直到他确认现在的大宋军队即使随便派个懂打仗的军官来指挥,也能发挥出至少七八成的战斗力,才停止了折腾。

从此以后,大宋的军队只属于国家,再没发生过兵变兵祸之类的情况。按理说这对赵恢控制官僚系统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他却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个人崇拜。由于下层民众事实上确实得到了亘古未有的公平,再加上宣传机构的推波助澜,赵恢在大宋民间已经是如同神明一般的存在,而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