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伐天下 >

第327章

我伐天下-第327章

小说: 我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而一举成为反平势力的领袖。。。。。。

第五百八十一章 倭寇之患

 此战平维盛不顾兵员质量的好坏,强行征集了十万大军,不但令平氏已经不堪的名声雪上加霜,而且大大增加了指挥的难度,再加上粮草供应也没能跟上,所以平家大军人数虽多,士气却非常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风声鹤唳”的缘故,平氏的大军不战自溃,使得源赖朝莫名其妙地获得了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再加上源义经等将领的浴血奋战,源氏终于打败了平氏,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随着大敌的翦除,源氏内部的矛盾开始逐渐暴露出来,源赖朝既看不起弟弟源义经相对低贱的出身,又对其卓越的才能而心生戒惧,如果这样发展下去,这对兄弟自相残杀是免不了的。但千鹤却从中国的历史中获得了启发,为源义经找出了一些应对之道。。。。。。

源义经自小聪明,其实早就发现师父并非是什么“乌天狗”,而是一个女人,毕竟千鹤伪装的本事只能算得上是一般。但日本人对于师父的崇敬甚至还在中国人之上,源义经自然不会大胆到去窥视师父的真面目,依然对其毕恭毕敬。尽管如此,但源义经对于千鹤的第一个办法,还是直接拒绝了,因为他实在是狠不下心来将自己的亲生哥哥杀死。这样一来,源义经便只剩下唯一的出路。。。。。。

“大陆上有句古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要你对他的用处始终大于可能的威胁,他便能继续容你。”,千鹤随即将她想好的一些步骤说给源义经听。首先,源义经必须帮助源赖朝建立起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对权欲甚重的源赖朝来说,这种集权的诱惑是空前的,但是要这么做的话,他便几乎要触犯日本几乎所有领主的利益,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源义经在军中威望极高,手中又有只对他个人效忠的万余亲兵,这份力量足以帮助源赖朝压制一切反对力量。但是这样一来,源赖朝就不可避免地对弟弟产生依赖,源义经自然就暂时免于兄弟相残了。不过,当源赖朝成为日本完全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并彻底掌控局面之后,他肯定还是想要拔除源义经的,毕竟“功高震主”放到哪儿都是取死之道。但是,源义经在平定各地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他在军中和民间的威望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大增,到那时他想要自保至少比现在容易得多。

源义经显然觉得这方法不错,他也确实照着做了,但是当源义经“奉将军以令不臣”之后,源赖朝明着不能除去他,却大可以使用阴谋诡计。千鹤这时又提出了下一步的做法,她要日本向大宋开战,这样一来源赖朝根本不敢对弟弟下手了,毕竟中国太强大,若日本再没了像源义经这样的名将,亡国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也在这里,即使有源义经在,小小的日本国,能打赢现在如日方中的大宋吗?

千鹤想出的办法是赵抗当年的老伎俩——经济战,按理说经济战中日本由于国力还不及大宋的一个零头,其实是自掘坟墓。但正所谓凡事无绝对,如果这种经济战能使日本从中获利,而大宋则净受其害,那么大宋国力再强也必败无疑。千鹤的如意算盘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将日本国内的反对分子想着法子赶到大宋去,这些破落武士大多是亡命之徒,肯定能给大宋制造出不小的麻烦。而日本则可以乘机励精图治,积累国力以准备将来的大陆攻略。

在镰仓幕府的暗示和纵容下,成千上万失去生计的日本武士开始以数十人到数百人规模的小队为单位,渡过大海前往大宋江南诸省大肆抢掠。这些浪人本就穷困潦倒,又怎么能有好船?事实上,很多人都是乘坐小渔船向着东海西岸冲去,其中因为海难而没能踏上大宋土地的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话虽如此,但在镰仓幕府眼中,这些家伙本来就是潜在的不安因素,早点死绝了才好呢!

以大宋如今天下第一的海军实力,似乎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登上江南的土地,然而东海海面实在太过广阔,大宋海军再怎么强大,在这片海域长期巡逻的也不过一千多艘战船,日本的小船吃水浅,根本就无需沿着主意航线行驶,就更加难以防范了。再加上大宋实行的是开放海疆政策,对大多数商船一般都不会严格检查,而那些日本浪人乘坐的小船外面又没有什么特别标记,要想一个不落地截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于是,令大宋朝野震惊的倭寇之乱爆发了。。。。。。

客观地说,以侥幸上岸的那几千倭寇的战斗力,还不及五大军团的一个团,也比不上自治行省驻军的一个师。但问题是,他们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抢劫破坏的,他们侵扰的地点,也不是虽然相对贫穷却民风尚武的边疆自治行省,而是富得流油却普遍厌战的江南直辖行省。再加上倭寇普遍分成小队活动,显然异常灵活和迅速,而大宋在江南诸省的驻军虽然还算不少,却也不足以拉网式搜捕,其间偶尔还会因为兵力分散而被某些能力较强的倭寇各个击破,那就更窝囊了。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大宋朝廷心怀不满的危险分子也乘机冒充倭寇作乱,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各地“倭寇”的总人数迅速发展到万人以上,甚至还有平民百姓被裹挟成倭寇的,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江南一带的地方官吏们再也掩盖不下去了,这才硬着头皮向朝廷请求派野战军下江南平寇。。。。。。

其实赵抗原先设计的统治模式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漏洞的,但是为了方便习惯中央集权制的官吏容易适应,中国本部基本上还是维持了原来的直辖方式。所以问题也就由此而生,在直辖模式下官吏工作的好坏并不直接与其利益挂钩,所以积极性明显不如自治的情形,而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情况则大大增加。自治行省因为地处边疆,所以民风必须强悍,要不然那些当官的就等死吧。而直辖行省位于内地,在一般情况下民风文弱一点没有大碍,再考虑到民风若太强悍,明显不利于官员们鱼肉百姓,他们自然在各方面都不会鼓励“强民”路线。所以直辖行省的民风普遍文弱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第五百八十二章 群众路线

 当然,这也跟原先底子太差有关,要知道唐代民风从尚武转为文弱也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可大宋当年已经文弱到家了,现在这些年才刚刚扭转了趋势,又哪儿来的那么多底子可供败家呢?

赵恢虽然为东南沿海百姓所受的伤害而感到痛心,但客观来讲他们的出现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赵恢接下来虽然利用倭寇之乱逼迫内阁大幅度增加军费,却没有采用直接派出大军拉网式围剿的方法,而是再次祭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而且运用上比起以前来更加娴熟。由于民风的改变与习练武艺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事,即使将江南百姓组织起来也很难正面对抗凶残的倭寇,所以初期官军平寇时都忽略了他们的作用。但是赵恢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利用好百姓的力量,即使不能正面击退倭寇,也至少可以传递消息,帮助官军更准确地掌握倭寇的动向,这样一来他们灵活多变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征剿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群众路线”第一次在本族民众中得到了应用,当大获成功的消息反馈回来后,赵恢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开始深思。虽然大多不通武艺,但是江南的下层民众在倭寇袭来时有很多人都选择了抵抗,但是由于缺乏组织他们付出了太多无谓的伤亡,但当赵恢派出人员将他们组织起来以后,倭寇便很难再猖狂了。因为这些乡民虽然大多武艺平平,但守家保土的信念使其充满勇气,再加上倭寇毕竟人数有限,最后大宋的正规野战军只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就将这次造成江南动荡的倭寇之乱彻底平息下来。

下层民众忠勇的表现令人动容,而那些富人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表现却令赵恢无比失望,他们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战而逃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居然花钱买平安,做出了事实上形同资敌的行为。赵恢对此的看法是贫民一无所有,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那些平日养尊处优的家伙则全然不同。但赵恢却遗漏了一点,事实上上层人士中坚贞忠勇的也大有人在,论比例比起下层来还要略高一些,但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待下层民众的要求总会放低一些,所以才会产生下层民众更加值得尊敬的印象。而赵恢也没能摆脱这一习惯性心理,使得大宋的国策倾向开始偏离正确的轨道。。。。。。

利用剿灭倭寇的机会,赵恢进一步强化了本已十分强力的情报与宣传部门,并利用民意从宰相手中夺回了大部分权力,又大力提拔军官与下层出身的人才进入内阁,原来的文官集团迅速失势。不甘心失去权力的他们开始采取抗议、示威、请辞、怠工等手段进行交涉,但赵恢却前无古人地发动下层民众揭发批斗,一时斯文扫地,而赵抗当年也没能驱除干净的旧官僚终于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不过,光靠文化水平低下的下层百姓,是很难治理好国家的,赵恢到头来还是不得不依靠知识分子。但是,他对其进行了区分,大力提拔学那些应用学科的人才入阁为官,而那些没有专长的官僚则被扫地出门。由此,大宋帝国虽然付出了短时间动乱的代价,却令全国的风气为之一振,国力继续稳步增强。但是,赵恢再次忽略了一个隐患,下层民众与应用型人才的确也有可能当个好官,但是他们普遍缺乏自己的政治主张,当作优点的话就是服从性好,能将上面那些英明的决策精神尽可能地传达贯彻下去;但作为缺点来看则显得不知变通,对上面的那些错误决策提不出也不会提什么意见,更别说作出纠正和改良了。现在是赵恢能力过人、头脑清醒、眼光长远,极少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弊端还不明显,但如果以后的继任者没有他这样的才能,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虽然大宋在平定倭寇之乱后,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但毕竟为日本争取到了一年多的时间。而这一年多时间一过,情况更是变得对日本愈加有利起来,这是连千鹤当初都没有预料到的。就在大宋调集大量舰船与登陆部队,准备对日本发起惩罚性战争的时候,远在大漠的成吉思汗却利用大宋人对于燕云防线过于信赖而产生的麻痹大意,率领十万精锐骑兵南下将其攻下,消息传来后大宋朝廷一片震动。

袭取居庸关之战中,成吉思汗将奇兵发挥到了极致,先是示弱诱敌,将居庸关驻军主力诱出歼灭,然而又从当地的樵夫口中逼问出一条小路,出其不意地派出五千精兵绕到居庸关背面,将其一举拿下。这样一来,原本固若金汤的燕云防线就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一旦蒙古人进入中原,在广阔的平原上他们的骑兵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这对大宋将极为不利。

由于有“靖康之难”的前车之鉴,不少大臣都提出了迁都以避其锋芒的主张,但赵恢却显得很冷静,“现在的大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宋了,你们难道忘记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努力了吗?南方的倭寇虽然一度对我们造出了困扰,但现在不还是被扫除干净了?蒙古人数量虽多,但他们合兵一处,对地方上的破坏力有限,反而方便我们歼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好事啊!”

不过赵恢嘴上说得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