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石布衣-第8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未来他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会是个相当踏实的领导人物。”
杨武军再次吃惊的看看那张名单上第一天就悄悄注明在万乾名字下的小符号:“才一天,你就知道他不错?”
石涧仁笑:“有些人看一眼就知道了,同样是企业老总,这两位更在乎自己由此能得到什么利益,目光还是要短浅一些,再譬如这位国企科长,性格略微古板,要说他贪赃枉法不太可能,但开拓进取也不太可能,多年的机关单位工作经历,让他的思维已经有些固化,不是这么次培训就能扭转的,这一部分都是希望能得到升迁,有积极靠拢或者表现自己的意愿,但对于改变自己就不愿怎么付出努力,他们更想坐享其成。”
杨武军回头看看自己那份主要是靠考勤表还有印象反馈集中起来的学员报告,忽然觉得石涧仁这个太不一样了,心痒难耐:“说说,说说,能不能传授点经验,你是怎么看出来这些细节的。”
石涧仁总是出人意料的:“你呢,在体制内工作十来年吧,还有什么理想跟冲劲没?”
杨武军下意识的抬手做了个想遮挡自己的动作,然后才觉得有点好笑的放下来,但坐回了标准间里唯一的台前凳上:“对,你也应该顺便观察了我,你对我有什么看法么?”一贯都是培训考察其他统战对象的政府官员,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同样也在别人的观察中,而且还是石涧仁这样好像对观察人很有一套的眼里,会是什么样呢?
石涧仁有点反客为主的点点头:“对很多政府官员或者体制内的公务员来说,听到我这样的问话本能反应是抗拒,会油然而生你凭什么敢来观察我,评价我的优越感,哪怕他平时说得多溜,什么把自己看成群众中的一员,要跟群众打成一片,但实际上骨子里是傲慢的,这在我之前的挂职工作中遇到不少,你不是这样的人,但难免对自己的工作略微有点失望,过于琐碎和看起来没多少意思,是,如果说大道理,这些统战人士中间如果能够发掘优秀人才,你或许也有些成就感,但培训工作基本上是个中间不怎么起眼的过程,送到这里来的全都是统战部各处已经比较留意的人,你能做的也只是锦上添花,况且这种工作一轮一轮的持续好几年变成熟练工,早就没有激情了,可生活总是要有点刺激的,对不对?”
杨武军轻微的抽动一下眼角,但表情还是控制得非常好:“哦?”
石涧仁没有继续点破对方有时候没有换衬衫,带着不同香水味来房间的细节:“也许在国资委或者某些部门,会有关于我男女关系复杂的说法,但我问心无愧,因为我有理想和抱负,也清楚自己现阶段在做什么,所以我不需要生理或者心理上的感官刺激,杨处长你年轻潇洒,外表成熟稳重,举止得体大方,特别是有一口非常好的嗓音表达能力,其实如果深刻挖掘自身潜力,在合适的工作范畴将会有相当杰出的发展。”
杨武军定定的看着石涧仁,那略微靠近桃花眼的眼神中应该有相当复杂的情绪在变幻,他那文质彬彬的金丝眼镜对上石涧仁的黑框平光镜片倒是诠释了两人的气质不同。
但石涧仁不等他说话,起身提了自己的电脑包,拍拍对方肩膀:“我没有窥探个人**或者拿捏个人品行的意思,仅仅因为我们同处一室十来天感觉,你是个相当有前途的年轻干部,人不风流枉少年,也许才华跟抱负得不到施展,寻求一些其他放松无可非议,但假若就此完全放弃了自己,或者成为未来悔之晚矣的污点,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老天爷给我们一些与众不同的能力,可以用来娱人娱己,也可以用来改变什么,孰高孰低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起码十多秒以后,杨武军才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不顾摔落在地上的文件之类,跑到酒店走廊上,早就没人影了。
石涧仁自顾自的下楼来,他没通知谁来接自己,准备出门找公交车站回家,十几天可以说非常规律而安静的学习生活,让他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康复,起码现在觉得深吸一口气去挤下班高峰期的公交车也没什么畏惧了。
只不过他站在公交车站仰着头正在研究那复杂的站牌时候,劳斯莱斯带着强大的气场无声无息滑过来,放下车窗的感觉都让人分明能听见平稳的滋滋品质感,坐在后排的万乾目光比刚才杨武军还复杂,最后在站台上无数人的眼光注视下开门下来面对转头的石涧仁:“本来只是想约你聊几句,结果在停车场好奇的看你悠悠然走出来,还想说你是不是够小心,不让哪位红颜知己到里面来接你,结果发现你真的是一点都不在乎外部物质?”
石涧仁点点头:“前段时间有比较明确的每日工作量,所以用司机用专车可以节约时间,现在处于暂时的调整状态,坐在公交车上感受下生活,虽然有点奢侈,但也是应该的,能随时提醒我还是个草根,别忘乎其形。”
换个人或许会觉得他有点装,尼玛坐个公交车都有这样的说法,万乾却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小学……嘿,不瞒你说,哪怕是在国外留学,我也没怎么坐过公交车,小时候都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介意跟你一起奢侈下吧?”
对于分分钟几十万上下的富豪大人物来说,在公交车上摇晃一两个小时的确是有点奢侈,但如果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那还是值得的。
1207、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石涧仁当晚还是回了学院的,好像只是抽空回去跟伙伴们坐了下,第二天上课依旧平静如昔,哪怕大部分同学再看他的眼光都有变化了,他还是稳若磐石的安静听课,梳理自己的课堂感受而不是书面的什么笔记,对石涧仁来说,内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后面的实务课规格更高,请来了一位曾经担任江州市政协主席的党外人士,七十岁出头的老人还曾经是江州大学的教授,所以引得一干坐在前面的江州大学青年教授恭恭敬敬的起来给他行礼。
这位的话题就更宽泛直接,可能更接近这次参加培训的各高校教授知识分子可以仿效的榜样,因为从专业学术入手,一步步走上相关领导岗位,最后干脆担任了省部级政协领导,能够举出来的实际案例更加接近高层,譬如某次面对国家领导做观点评述,某位代表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说好的大家各有规定时间,毫无顾忌的就一人占用了,气得他下来就开骂。
正如老头儿从小给石涧仁无数次表述过的态度,帝王、领袖或者政治人物,为了维持领导地位,从远古时候开始就必须要进行神化,这是面对绝大部分民众最容易接受的观点,与其说给这些没有深层思考能力的人里嗦解释那么多主义跟国策,不如简单点说这就是天授神权,简单省事儿还效果好。
但显然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现如今,这套把戏有点不那么行得通了,得换个方式。
具体到什么方式呢,各国各家都有不同的方式,万变不离其宗。
在石涧仁眼里,其实无论谁都不过是个人,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的人,是人就有面相、情绪可言,就不是一个符号或者一尊泥菩萨神佛。
这让他后来的课程更没有记笔记的举动,甚至连自己平时随时带着小本写点只言片语的习惯都放弃了,更专注的倾听,感受这一位位来自不同层面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港澳台海外代表轮番现身说法。
不得不说这其中滥竽充数的依旧还是有,基本上带着虚应事务的态度过来读一番稿子的大有人在,但多数还是的确优秀,而且是优秀的聪明人,相当善于在现实体制中找寻自己的存在定位,可以说平时大家聊到的那些问题,这些聪明人都清楚,比谁都清楚,也能无所顾忌的拿到课堂上面来剖析。
应该说,后面的课程明显听讲率要高得多,只是缺席旷课的依旧还是有。
这样在石涧仁其实觉得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时候,半个月的培训课程就结束了,朱宏涛作为统战部领导过来参加了这次结业典礼。
有典礼有领导,那就自然有讲话,学员们也要讲,近一百名学员按照学号分成四个组,前两组几乎全都是高校教授研究员,只是第一组好像更重点高校些,第三组来自企事业单位和医院比较多,石涧仁也在这其中,而万乾所在的第四组自然就是企业家、律师还有保险金融行业的比较多。
石涧仁和万乾都当仁不让的被推选出来发言,对有些人来说,在这种政治场合发言讲话似乎是个很没意思的事情,能躲就躲,但显然又如同柳子越说的那样,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这就是该站出来的时候,不然还真不如别走上来浪费时间。
在世界各国的政治领域里,发言也就是演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对每位发言者实际水平和心态发挥能力的考评跟竞赛,可以说每一位成功的政治家都必须是优秀的演说家,而这种论调和培养石涧仁可能从小就对着大山朗朗上口,不过却是在卧底传销界的时候得到了最为密集的锤炼。
结果发言的学员也让石涧仁开了眼界,应该说这些教授副教授甚至老板,都有丰富的授课讲话经验,公开发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大多数学院派还是选择读稿子,套话和空话屡见不鲜,因为朱宏涛在宣布发言之前当然会客套的说几句畅所欲言,什么都可以说,真的有位教授就在发言完毕以后“畅所欲言”,认为这次培训的时间太长了,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他这种校区不在江州主城区的外地人员,等于完全离家半个月,甚是想念家中的儿子。
石涧仁有点忍俊不禁,偷瞄杨武军的表情简直就跟吃了苍蝇似的,特么这是谁推选这个活宝来发言啊,连朱宏涛脸上都有点难看,估计这家院校以后是很难分配到类似的培训名额了。
好在杨武军现在对石涧仁有绝对信心,所以把他安排在最后,倒数第二个是万乾。
自从参观了产业园以后,重新再上课,万乾就把以前一贯的高档暗纹白衬衫换成了暗色polo衫,手腕上随时能晃人眼的名表也消失了,忽然一下就变得朴素很多,只不过发言依旧还是充满了他的套路,前后各讲一个小故事,让石涧仁怀疑这位是不是有个秘书专门在给他写这种东西,写的不太认真,讲的也有点不上心,实在是语速有点快,显得不够诚恳,背得倒是挺溜。
稀稀拉拉的掌声之后,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好多学员都有点注意力不集中了,但随着杨武军报出石涧仁发言的名字以后,明显还是所有人都坐正专注了些,连朱宏涛都有点期待,还悄悄给陪他一起来的两位市政府领导还有学院领导指点这位学员的不同之处,实在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其实前几天那位政协主席在讲课的时候就提到过无论党外人士还是党内干部,在这种场合发言,最高水平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怎么也跟惊门特色有点类似呢,石涧仁当然是擅长的了:“一百多年前,刚刚开眼看世界的大清帝国,派了位驻英公使,反复考察英国的政治运作后发出感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三代之治也不如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