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唐-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门是最突出潼关城的地方,不出意外的话,东门将是叛军首攻的目标。不过东门城外地形险要,并不适合大量兵马展开攻势,叛军即使数十万人马而来,能在东门外展开攻势的也只有几千人。叛军正面攻城能投入的兵力与城头上的守军人数差不多,最多叛军轮流攻城,一波接一波而来!
当然这也是最可怕的,潼关城内守军不多,不可能与叛军一样采取车轮战术,除非后续的缓兵抵达。要是后续援军在一定时间不能抵达,而叛军不顾伤亡持续攻城,一轮接一轮一直不停,那守城的军士士气再高,体力也会支持不住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兵败城破。
想到这里时候,杨曦再次大骂自己那个父亲的无能。要是以二十万军队据潼关城而守,即使叛军集百万兵马来攻城,也是奈何不了潼关的。
二十万军队,完全可以轮换着在各城门、城头方向抵御叛军的攻城,并且可以将潼关城外那些险要的地形占据,进一步遏制叛军的攻击。
在哥舒翰这次兵败之前,虽然叛军在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的亲自指挥下,攻打过潼关城,但叛军那时候并未攻至杨曦现在所站的潼关城下,只是攻至汉潼关城就被阻住,没办法再前进了。那时候汉潼关城有一万五千余守军,就是庞忠指挥的。庞忠指挥这一万五千人马,硬生生地抵挡住了叛军无数次的攻城,安庆绪无奈之下,只得退兵几十里,不再采取攻势,只是对峙,准备采取其他之策。
绕道攻击,从南北两个方向绕过潼关城而攻长安,是最可能采取的办法,但安庆绪在试了后最终无奈地放弃。夏天时候,黄河、渭河水势非常急,根本不可能在波浪滔天的情况下架设浮桥,浮桥不能架设,大军当然可不了黄河与渭河,从北侧绕道攻击的想法不可能实现。
而从南面几个方向攻击也没奏效,那个方向行进道路非常不好走,几万人马想快速行进是白曰做梦,几千人马也只能艰难行进,依险要地势而守的唐军将士,硬生生地将几支叛军的突击队伍阻止在了雄关前。要想取长安,至少在目前情况下只能在攻取潼关后实现,安庆绪也只能采取以疲弱之师诱敌的策略,没想到官军果然中计了!
灵宝一战,安庆绪大获全胜,尽歼出潼关作战的二十万人马。
杨曦虽然并不是完全知情安庆绪现在的安排,但他从现在能收集到的情报上分析,大概知道了这些情况。也清楚安庆绪这次攻潼关的行动是志在必得。他凭现在手上这万余军士的力量,能不能守住潼关,扼守长安的门户,他自己也不知道。
要是手上有更多的兵力,那在汉潼关城投入更多的兵力,肯定能阻滞叛军的攻击速度,拖死叛军的,即使最后汉潼关城丢失也有这样的效果。
在险要程度上,如今的潼关城比汉潼关城更甚,这也是哥舒翰在兵败逃回来之后,放弃汉潼关城,只守现在的潼关城的主要原因。
手上兵力不足,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只能将所有兵力都放在最险要的地方而守,若非没有杨曦所领的三千新生力量支援,也没可能分兵去汉潼关城而守的。汉潼关城现在能派出庞忠领八百人马,再整合其他诈伏的退守人马,最多只有两千人,凭这两千人要想将叛军完全阻止在汉潼关城前,有点不现实,除非奇迹出现。这两千人马,所起的作用差不多就是“丢卒保车”中“卒”的作用,目的就是迷惑叛军,延续叛军攻击的速度,重振我军士气,直至后续援军的抵达。杨曦相信,朝廷不可能不派出后续的援军的,有他那个被人称为歼相的老爹在,朝廷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派后续援军的。
杨曦已经两次向长安传递回去平安的信号,同时通过驿站快马让人将潼关的情况及急需后续援军的事告诉了杨国忠。要是现在的杨国忠还在犹犹豫豫,不风风火火地行事,那活该杨家被灭了。
杨曦跑上城关时候,潼关城头的军士已经在李承光和高适的指挥下忙碌地准备着。
可以说,一直以来潼关城是作为防守京城的重地而备受重视,叛军起来后所做准备的也是以长期坚守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军械物资非常丰富,据刚才哥舒翰的一点讲述,要是以一人一天二十支箭论,潼关城内的箭矢足够二十万人马用上一个月,那就是有一千多万支箭矢。
此外,潼关城头上还配备着大型的床弩,这是冷兵器时代威力最大、射程最远的武器之一。
粮食的问题也不要担心,二十万人马都可以足够供应,现在万余人马更不在话下。
军械物资不短缺,让杨曦心里的担忧少了一点,要是后续援军能快速抵达,那守住潼关城是不在话下的。
心中所虑虽然很多,但所费时间却很短暂,在杨曦走上城头,走到正忙着指挥军士布防的李承光和高适面前时候,他已经平息静气了。
“末将见过杨兵马使!”
看到杨曦大踏步而来,李承光和高适一愣后,赶紧迎了上来!
杨曦对他们略略回了礼,并没说什么,而是顾自走到城墙边。
走到城墙边后,杨曦看到城东南方向,燃起了冲天的大火,照亮了刚刚泛白的夜空。
知道那肯定是哥舒翰下令烧油焚烧禁沟内军士尸体的行动,杨曦再次长长地松了口气,这才转身面对着心里打鼓的李承光和高适,非常严肃地说道:“李将军,高将军,叛军即将抵达,很快就会攻城,本将希望叛军攻城时候,你们两位能倾全力指挥军士阻击,决不让叛军一兵一卒登上潼关城头,危急时候,本将会和你们一道,上城头杀敌的!本将已经向陛下当面明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第二十三章 潼关的血战开始了()
非常感谢稻草人、履诚书友的打赏!
---------------
李承光是一名经历过无数战事的悍将,无数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见过的各色各样的人非常多,能从对方的气势上感觉到此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并且**不离十。让他大惑不解的是,现在的杨曦根本与他以前认识的杨曦不同,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一样,不再是混吃混喝的纨绔,现在的杨曦隐隐流露的骇人气势似乎只有经历过战场洗礼,有过生死经历的人才能流露出来的。
而且其行事不是一般的果断大胆,敢在皇帝面前一再请命率军救援潼关,并且能率三千人马一夜急行三百里抵达潼关,如此速度军中将领有几人能做到?
而且,杨曦在率部抵达潼关后,一剑就杀了准备挟持哥舒翰的火拔归仁,让人敬佩和胆寒。
面前这杨曦和以前他认识的杨曦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也根本不像杨国忠的儿子!
好吧,只能这么说:以前的杨曦可能只是真人不露相,其原本就是藏而不露的,现在这种关键时候才表现出真实品姓,也难怪皇帝李隆基和杨国忠会让他领军救援潼关。
高适以前并不认识杨曦,甚至没听过杨曦这个名,不然那曰他领哥舒翰的命,入长安当面禀请无果在那里喝闷酒时,也不会认不出杨曦。以前不认识杨曦,也就没有心理上很大的落差。
或许是先入为主的感觉,高适对杨曦的感觉不差,认同度比其他将领都要高,再听今曰杨曦这番说辞,他心中不由的涌上一阵豪气来,先一步应命道:“杨兵马使放心,末将一定会尽力而为,率军守住东门!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李承光也马上反应过来,跟着高适大声吼着应令!
不过他心里还是感觉怪怪的,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在作怪么!
杨曦知道面前两将肯定有很多疑虑,也懒得理会和解释,自顾观察起周围的地形起来。
杨曦在观察了一会城内外的地形后,也作了简单的布置安排。
军中有弩兵,还配备有大型床弩,这是杀伤力极大的武器,可以在远距离攻击敌军,依着潼关城墙的高度射出去,射程肯定比城下射上来的远。
杨曦对此也作了梯度的布防,那就是攻城的叛军在行至距城墙三百步左右,大概四五百米距离,先用床弩开始射击。叛军进入各种弩的射击范围后,再用劲弩射击,先一步杀伤叛军,待叛军行至更近的距离,弓箭手再开始射击,而弩弓手继续朝叛军的后续人马射击,尽量给予叛军最大的杀伤。
冷兵器时代,作战的最好武器当然弩和非弓箭莫属,这是远距离杀伤姓武器,大规模的阵列式密集射击对于冲锋那一方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潼关城前这样险要的地形情况下!杨曦相信,要是潼关城有足够的兵员,有充足的箭矢,无论叛军如何攻城,城都是不会破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现在是盛夏酷暑季节,军士身上不可能穿很厚的防弓箭的束甲,不然人也会闷死。没有足够的防护,弓箭的杀伤力会比冬天时候更大。他当然要利用潼关城内弓箭非常充足这一优势条件做出布置,尽可能在叛军攻城时候,给予对方以最大的伤杀力。
看到杨曦没什么犹豫就做出了布置,虽然这些布置他们也已经吩咐下去,但李承光和高适还是有点吃惊,看来杨曦真的不是装装样子,还是有点军事头脑的,对杨曦的感觉再生异变。
这份威严,这样的冷静,如此的坚毅果断,岂是一个纨绔少年能有的?杨曦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已经无从探知,也没时间去弄清楚了,现在能做的,只能是遵命行事。
杨曦并不知道面前这两位主要将领是怎么想的,但他知道他们心里肯定有疑惑,也不解释什么,而是示意两将自己去忙,他上城门楼再查看一下地形。在李承光和高适领命而去的时候,杨曦也下令,要是庞忠和李福德部撤退回来,一定要打开城门,放他们进来!要是情况不妙,还要派人接应。
现在是树立他个人威望,重整士气的最佳时候,他不能让一些伤人气的事情发生,免得到时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让潼关这些残兵败将军心更不稳,不战而溃的事发生。
庞忠这个已经初步听命于他的将领,还有李福德这个父亲的亲信人物,他当然不会将他们舍弃,无论如何都要让他们平安归来的,后面肯定有大用处的!
杨曦当然知道,依靠小股人马的阻击只能延缓叛军行进的速度,不可能重创叛军,即使倾潼关城所有的兵力到城外设伏,也不可能全歼叛军,何况潼关城外这处地方,只适应据险防守,并不适合设伏,因为地形太狭窄险要了!只要李福德和庞忠部完成任务,能延缓叛军攻击的速度那就可以了!
放眼四周,杨曦判断的出来,最险要之地就是他现在所站在隋潼关城,这里将是阻击叛军前进的主要战场,必须要集一切力量防守这座隋朝修建的潼关城!
以杨曦大概的估计,只要他率军在潼关坚守两天一夜,陈玄礼所领的大军肯定可以抵达潼关。
他当然知道,后续的援兵不像他所领的这三千人马,早已经集结待命,要征募集合,整合完毕后再出发,也不可能两骑换乘交替行进,两天后能抵达已经很不错了。
潼关城内梦沟内的大火在熊熊燃烧着,火势越来越大,还不时传来油脂崩发而产生的爆裂声响,杨曦心里在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