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开艘航母去抗日 >

第38章

开艘航母去抗日-第38章

小说: 开艘航母去抗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舱室,剧烈的爆炸旋即引发了大火,德舰不得不抽调一部分人员前去灭火;除此之外,位于舰首的主炮遭到毁灭性打击,强大的爆炸冲击波和飞散的弹片使舰首双联装260毫米主炮的炮管折断,炮位上的人员损失惨重。

    这个时代的海战,谁都不可能在发射第一发炮弹的时候就击沉对方,所以,决定胜负的关键除了谁打人更狠,还有谁更能挨打。德舰凭借着高航速,很快把定远舰和镇远舰拉进了自己的射程,尽管勃兰登堡级上35倍口径火炮和40倍口径火炮需要计算不同的弹道诸元,但是德国水兵还是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素质,他们很快完成了计算,随即,三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向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舰发射了炮弹。

    定远舰和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系出同门,都是德国伏尔铿工厂制造的,上面的复合装甲都是相同的,所以勃兰登堡级的炮弹并没有能够击穿定远舰的装甲,不过甲板上面的建筑却遭到了打击,勃兰登堡级炮弹中采用的火药并非黑火药,而是威力远远强于黑火药的苦味酸火药。

    苦味酸的化学名为“2…4…6三硝基苯酚”,其中的2;4;6表示苯环上面硝基的位置,这种物质经过化学处理可以做成威力强大的炸药,通常称为黄色炸药,而勃兰登堡级上使用的这种炸药经过了特殊改进,在爆炸中心可以形成极高的温度,号称连钢铁都能熔化。

    在炮弹击中定远舰的甲板之后,随即燃起了大火,木制甲板剧烈地燃烧起来,冒起的浓烟把瞭望楼围了个严严实实,观察员已经无法观察目标,求解弹道数据,定远舰的主炮已经相当于无法使用。

    就在定远舰和大选帝侯号互相炮击的时候,位于定远舰右翼的致远,靖远等四艘军舰,已经驶入了对方的射程,插入了对方的纵队队形,双方已经形成了乱战的局面。

    这种乱战的局面在蒸汽动力时代的海战中屡见不鲜,双方没有了固定的队形,各自为战,海面上浓烟滚滚,这种情况下,旗舰很难对全局进行指挥和掌控,于是双方舰队的司令——丁汝昌和迪特里希不约而同下令,各自为战。

    在这种状况下,德舰的高航速和高射速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北洋舰队的舰船上,一时间弹如雨下,德国舰队的四艘巡洋舰像四条凶狠的恶狼一般,把平甲巡洋舰经远舰困在核心。

    所谓的平甲巡洋舰,是与穹甲巡洋舰相区别的地方是:平甲没有穹甲那样中间平,两边坡的结构,只有一层平的钢装甲,来保护弹药库和轮机舱。这种装甲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层装甲位于水线之下,一但外层舰身被击破,海水就会涌入舰身,这样一来,水会囤积在装甲之上的舰身里,军舰将会沉没。

    这个致命的缺陷很快在战斗中体现出来,经远舰在德舰的围攻下,身中数十炮,舰身开始进水倾斜,轮机舱开始进水,经远舰管带为了防止锅炉爆炸,不得已下令熄灭进水的舱室中的锅炉,随着进水量的增加,经远舰锅炉全部熄灭,经远舰最终丧失了全部动力。

    舰体的倾斜加速了舰身的沉没,最终,经远舰管带不得不下令弃舰。

    在这个过程中,北洋舰队也对德国舰队进行持续不断地打击,由于北洋舰队火炮的射速普遍较慢,所以在整个交战过程中始终落于下风。

    海战进行了四个小时,伴随着经远舰的沉没,德国舰队首先撤出了战场,北洋舰队也随后撤离。

    这场被称为“黄海海战”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队交锋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德国舰队方面,一艘巡洋舰丧失了战斗力,其余军舰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北洋舰队方面,经远舰沉没,在胶州湾海战中受损的致远舰失去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据战后统计,定远舰舰身中弹多达187处,却无一处炮弹击穿装甲。

    德国舰队一路向南,进入了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英国随即做出一副外交斡旋的姿态,积极调停,想要息事宁人的清廷最终同意赔偿军费白银五百万两,将冲突的“始作俑者”,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革职,褫夺其“葛尔萨巴图鲁”勇名,流放台湾岛。

    11月25日,邓世昌站在那艘前往台湾的船上,透过舷窗他眺望着那茫茫云雾中笼罩的台湾岛,正如他三十八岁那年,接收致远舰回国的时候,在茫茫渤海上眺望那片他深爱的土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他加入海军的那一刻起,他就想好了大将难免阵前亡的宿命,可是无法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囚犯,被流放到台湾,他低下头,手中的蘸满了墨的笔,挥洒在雪白的宣纸上,似乎要写尽那未酬的壮志!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他还不知道,很快他就将遇到一位和他一样,有着同样的爱国情怀的舰长,他将在另一个陌生的地方,施展他的抱负。

060 看门人的难题() 
1894年11月25日,满载着钢铁冶炼设备的英国运输船驶进琉球的港口,也带来了德国舰队和北洋舰队交战的消息。

    这个消息令林远大吃一惊,他丝毫没有想到他们的穿越对历史进展的影响居然如此之大。

    在这个月里,他不得不解决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北京舰的地位问题,如果他们游离于国家的制度体系之外,那么长久下去必然会出问题,于是林远和尚泰商议后决定,将那霸港口的一定区域划为特别行政区,交由北京舰管理,对外的名称上定为“那霸技术开发区”。在经济上,港口区域从事工业生产,收入按一定比例归琉球政府。

    第二,就是舰上人员的衣食住行的问题,舰上的舱室生活空间狭小,在和平时期并不适合人员居住,所以在北京舰一靠岸的时候,就已经安排舰上年纪比较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上岸居住,幸好港口附近日本人的军营空着,就安排人员轮流入住;至于吃饭的问题,古语有云,靠海吃海,所以舰上决定购买港口附近的渔民的海产品,钱的问题,先由琉球国政府借上一部分,等到港口区域有了工业产品之后再行归还。

    第三,就是舰上人员的思想问题,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来到了这个陌生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免难过,这种情绪在战斗中不易体现,而到了和平时期,这种悲伤的情绪就难免在人群中蔓延。幸运的是,大家对于目前的状况表示了理解,遇上这种现代物理学没法解释的穿越时空,只好随遇而安,于是,舰上的人员积极地投身到了各种工作当中。

    最后,就是武器装备的统计,由于在这个时代武器装备没法得到充足的补给,用一点就少一点,所以必须要精打细算,就拿航空发动机来说,整机使用时间不能超过一定的飞行小时数,而发动机叶片,无论是压气机叶片还是涡轮叶片,在飞行之后都必须要使用观测设备进行裂纹的观察,一但出现裂纹,就必须更换叶片。

    有的战士提出,何必统计这些东西这么麻烦,我们直接飞到日本,飞到欧洲,飞到美国,把他们的工业基础一股脑炸干净!

    林远听到这种观点,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可是一问才知道,还真有人这么想,于是他不得不解释,工业基础是什么?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座工厂,矿山,这些只是工业基础中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正在读书的学生,他们是工业基础的中流砥柱,更重要的是:市场对于工业化的巨大需求。

    就算你能把人家的工厂,矿山都夷为平地,可是你不可能杀死每一个懂得科学技术的人!只要这些人在,只要市场的需求在,他们就能源源不断地造出工厂,造出工业所需要的一切!

    而北京舰,在武器装备用尽之后,便无处补充,这就是林远要发展自己的工业最根本原因!

    就在北京舰上的将士为各种事情忙碌的时候,中德交战,清廷赔款,邓世昌遭到流放这些消息传到了琉球。

    林远听到这个消息,惊愕之余不由得一阵激动,他的头脑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计划:把邓世昌带到琉球来,让他来训练人员,使用那几艘俘虏的日本军舰。

    林远把这个想法一说,舰上的众人都觉得很是巧妙,众人一致同意,最后决定让沈晚晴陪同林远一起去一趟台湾。

    沈晚晴和张华负责组建那霸区保密处,说是保密处,其实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规模,原因无他,人员太少,所以目前只能以北京舰保密组的同志为核心,培训特工人员。

    两个人有一个月没有见面了,这一见面,都很高兴。沈晚晴首先问:“我们去哪里找邓世昌啊?”

    林远说:“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先去基隆找一找,他怎么说也是北洋舰队的管带,级别不低,找到他应该不会很难。”

    林远和沈晚晴刚一到基隆,就发现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中德海战的事情,纷纷为邓世昌扼腕痛惜,两人稍加打听,就探听到了关押邓世昌的地方。

    与其说是关押,不如说是软禁,关押的地方是一处乡绅的大宅子,里面腾出了一间幽静的小院,邓世昌的妻子和孩子并没有跟来,所以只有他一个人居住。

    他们来到那间宅子才发现,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来的大多是一些地方上有名的士绅,官员们是不敢来这里拜访一个罪臣的,不过来拜访的人却被门口的兵丁给拦住了,兵丁把来访的人叫到一旁,低声说上几句话,那些人便惊慌失措地走了。

    林远拦住一个被拒绝的人,笑问道:“这位兄台,邓管带为何不见您啊?”

    那人一脸惊慌,连连摆手,似乎是遇见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正在林远迷惑不解的时候,沈晚晴说:“我看这些人好像是被什么问题难住了。”

    林远问:“这是什么意思?”

    沈晚晴说:“据我的观察,那个守门的兵卒似乎是问了访客几个问题,访客答不上来,于是就走了。”

    林远问:“那兵卒问的会是什么问题呢?会让这些人看上去心神不宁的。”

    沈晚晴笑道:“这个嘛,你等着,我去看看,回来告诉你,你也好有个准备。”

    她望着满脸不解的林远,用手指点点自己的嘴唇,笑道:“我能从一个人的嘴唇动作看出来他说的什么话。”

    于是林远就在一边等着,过了一会儿,沈晚晴一脸失望地回来,说:“我没看懂,他们说的好像不是普通话。”

    林远看着她可爱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说:“没事,我就不信他一个19世纪的人,能问出什么问题,让我这个21世纪的人都答不上来。”

    林远走上前去,兵卒很客气地把他请到了一边,用闽南话说了几句什么,林远皱着眉,用普通话问:“您说什么?”

    那个兵卒一听,立刻换上了普通话,笑道:“想见邓管带,得回答我一个问题。”

    林远自信满满,问道:“请讲。”

    兵卒笑道:“大清,将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一出,林远立即明白了为什么那些人一脸惊慌,这种问题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议论这个问题被人知道,是要掉脑袋的。

    林远被这个问题弄愣了,这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盘旋了好久,可是他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去清廷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