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盛世 >

第441章

崇祯盛世-第441章

小说: 崇祯盛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文诏,秦良玉,孙传庭都接受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安排。

    高德威眼看劝说没有用,只得跟杨启聪暗中交代要加强对检荀楼的安全戒备,同时要注意控制好杨嗣昌!防止到了偏关被营救!

    其实就是高德威不说,世上也没有人会比杨启聪和他的西厂武装太监们更重视对皇帝的保护的,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带着软皮面具的青年人,就是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高德威,杨启聪,秦良玉,曹文诏,孙传庭,以及各自随从,加上西厂武装太监们,总共不到二百人,轻装简行,疾行在这蛮荒的山路间!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纪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

    当北同蒲铁路线上北上的列车像一条巨龙一样,由煤乡轩岗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穿越而过之后,眼前,一座现代化的小城便出现在铁路线西的河谷中,这就是古代的晋北重镇——宁武关的所在地。宁武关故址就是今山西省宁武县城,当吕梁山脉北支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谷口宽广,敞向北面的朔县盆地。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这里处于大同、朔县联合盆地的南缘,地形高亢。山西省内两条大河桑干河和汾河却取源于此,分流南北。东西两面又有滹沱河、黄河的支流由此流出。因此,这里虽是山区,却具路通四方之利,交通方便。由此北上可到大同,南下可达太原。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一众人等行进在这崎岖的山道中,却是有说有笑,秦良玉在讲着她那些传奇般的战斗故事,而曹文诏和孙传庭也是大加赞赏,两个人也颇为投机,高德威偶尔插两句话,却也恰到好处,让人感觉不出来这是一帮即将面临生死大战的将领们!

    “我老曹最佩服的就是皇上,皇上不但心胸广阔,而且武功盖世,在角山长城我老曹被皇上生擒,那场面,你们要是见到了,就知道皇上的功夫是怎么的出神入化了啊!”曹文诏虽然身高,但是消瘦,脾气却很刚猛。

    崇祯皇帝朱由检听曹文诏说起自己,打断了自己欣赏景色的思绪。

    秦良玉点点头,爽朗的大笑着,“不错,咱大明要是早一些出个皇上这样的皇上,早不是这幅局面了,前两朝,哎,不提了!”

    曹文诏的话题,让高德威和孙传庭也来了兴趣,两个人都大说皇上的好话,虽然两个人也没有跟以皇帝身份出现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见过几次。(未完待续。。)

第0774章 害怕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由的自责起来,在跟这些人比起来,自己难道不应该害羞吗?为什么所有人在面对巨大的压力的时候,都可以开朗,都可以不萦于怀,为什么自己的心就这么小?为什么自己的天地要始终放在生死的压力中?

    是自己的压力太大?还是自己的心太小?崇祯皇帝朱由检开始扪心自问,开始反思自己的这个人,反思自己的心,即便只能在大明待着了,即便是没有了外界的帮助了,即便是不能再回现代弄那能够大规模杀伤敌人的轰炸机高爆炸弹了,是不是也应该振作自己的精神,应该好好的过完这一世!?当初的信心呢?当初的豪情壮志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着宁武关这巍峨的关隘!崇祯皇帝朱由检突然大吼了一句,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高德威看见少爷终于开心了一些,也高兴了起来,“少爷,你早该这样了,你知道我看见这些日子,你都不爱说话了,多憋屈的么?”

    崇祯皇帝朱由检点点头,淡淡的一笑,“是我自己的问题,我的得失心太重,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障碍,都是我的错。”

    这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一次认错,当然,这是他不作为皇帝的身份,如果他是皇帝的身份的话,他还是不会认错的!他的心情好了不少,只感觉自己现在已经恢复到了一个四五十岁的人的心态,不像是刚才那种仿佛是七八十岁的老头,等死一般的心态了!

    人的心态。其实跟人的实际年龄。关系并不大。要怎么样保持一颗童心,这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要让自己在人生的每一天都保持着一份渴望,一份对生命的追求。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一次感悟了不少人生,这段失去了回现代的机会的,心情压抑的日子,实在对他也有所帮助。最终,是他的坚强的意志力,那股永不服输的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否则的话,也许他会抑郁而死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开始重新收拾心情,看着巍峨的宁武关,反思着自己上一世经历的种种!还有他的大明王朝!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朝代。从推翻元朝开始,明朝就不断的与少数民族征战。先是蒙古,最后亡于清。朱元璋建国之初。深知国力衰弱,而又没能将“大元”残余势力扫清。于是派遣朱棣驻北。从战略上来说就是遏制蒙古入侵。而燕王征南之后,可能源于夺了侄子帝位而愧对祖先,于是迁都北京。然而这个迁都的举动,却将大明王朝的中心近距离地展现在蒙古面前。于是朱棣在永乐十年以后开始北征。五次北征之后,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后世子孙留下了长久不息的战争隐患。

    明宪宗朱见深是朱棣之后明代不多几个有些作为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朝代建立宁武关其实是有特殊含义的。明宪宗的父亲就是创造被生擒“奇迹”的鲁莽皇帝明英宗。在明英宗时,当时的蒙古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太监王振鼓动英宗发动对瓦剌御架亲征,但是准备不足,粮饷接济不足,前线屡屡失败。形势不好,英宗撤军,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包围。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为避免被瓦剌威胁,明王朝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随后朱见深太子位置被废。“夺门之变”后,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然而在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精神压力非常大,朱见深继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而在成化三年就建立宁武关就是希望不要再重蹈覆辙,防患于未然。在此之后,宁武关的防御功能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有效的挡住了蒙古的入侵。明正德八年(1513)蒙古骑兵从大同入犯,进攻宁武关,企图由此进入晋中。守关官兵奋起抵抗,战败蒙古兵,保卫了晋中的安全。宁武关的创设、加固以及沿关防戍的修筑,将偏头、雁门、宁武三关连为一线,有效地加强了明朝北部边防,在相当时期内,保障了三晋人民的安全。

    当时关防的设置,不仅有警边御敌的意图,同时也有防止和镇压国内反抗的意图。由于前几任皇帝的横征暴敛,以及对于蒙古的多次用兵,到了崇祯皇帝期间,国库空虚。而此时蒙古势力逐渐弱小,满洲势力大增。为取得战争胜利,崇祯皇帝加征兵饷。朝廷征一分,官员征十分。在朝野**的情况下,激起了民变。李自成从陕西起义。在对大明朝的战争中,宁武一战非常惨烈。宁武破则北京危险。因此在此战上,双方都拼尽全力。明末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极其重要的大战。但攻关的却不是来自北方的入侵,而是来自后方的攻击。

    当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陕、晋大地时,宁武关又成为抵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北上的堡垒。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后,随即率大军北渡黄河,取道山西进行北伐。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太原。当向北攻克雁门关准备攻击大同时,发现明军在宁武关聚集了大批军队,有侧击起义军的企图。当时李自成由于曾经在罗城吃过周遇吉的败仗,认为他是一块硬骨头,是有些害怕的。所以准备放弃攻打宁武关,绕城而走,直取大同,尽快攻击北京皇城,然后再攻击无援的宁武。后来在军师的劝说下,以及宁武关在

    三关中相互策应的重要位置,李自又返身南下,奋战七昼夜以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如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这一战整整打了七个昼夜,起义军经血战最终破城全歼了守关的明军,但打的却十分艰苦。这一战也充分见证了宁武关的险要和坚固。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却坚定了崇祯誓不南迁的决心。他认为凭借层层险关足可窒碍起义军的攻势,可从容等待各路勤王之师的到来。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宁武大战之后,大同、宣化、居庸关的三处守军,以及调去的援军,竟然全部不战而降。层层险关要塞全成了摆设,致使起义军一路长驱直入,迅速包围了北京城。在那场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中,农民军在宁武竟然苦战七昼夜,付出了惨重代价,以至于到处开仓放粮的李自成一怒之下火烧宁武关,说明了宁武关的坚固与险要,如此惨烈的战争也说明了宁武关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宁武关也因此闻名天下。宁武关见证明王朝的衰败,其实某种程度上不也说明:真正的关口不在外形,而更在人心。

    崇祯皇帝朱由检开始觉得焦躁不安起来,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起来,在心态得到了调整之后,他此时的害怕,跟刚才的害怕,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分别,刚才他是怕将来怎么死,现在,他是在害怕眼前会怎么样去死,杨鹤是他害怕的一个源头!

    有时候,人知道害怕,比不知道害怕,还要好的多!(未完待续。。)

第0775章 五百刀斧手

    本来有武装直升飞机,有七十多个西厂武装太监们的保护,有高德威,杨启聪,秦良玉,曹文诏和孙传庭在身边,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不用担心杨鹤会拿自己怎么样的,毕竟杨鹤即便是想拿自己怎么样,现在有这么多的高官相随,杨鹤手下的人也不可能会全数的跟随杨鹤造反啊。只要人心不齐,是办不成什么大事的,更何况是像造反这样的事情,所以官军造反的难度,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出许多来。

    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没有来由的觉得一阵心慌,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得出来!而这段路,又真的谈不上太长!一路过关隘,人少城高,城墙上面的道路是很平坦的,更何况这些常年出身于军旅之人。崇祯皇帝朱由检甚至希望走满一些。

    不几个时辰,杨鹤带着洪承畴,贺人龙等一众三边高级官员,亲自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