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老兵不死 >

第88章

老兵不死-第88章

小说: 老兵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当时的边境非常不稳定,时有摩擦发生,这任务看似简单普通,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一九六九年六月份某天的一大早,天还没亮,牧工张成山就出牧了。

    羊群顺着它们熟悉的道路,追寻着那肥沃的牧草。

    羊哪里有什么政治观念啊,眼睛里全是那肥美的嫩草了。

    走着走着,就进入到了三角地带,那是苏方单方面认定的争议地域。

    太阳冉冉升起,天空开始放亮,张成山这才意识到不对劲,正当他要上前去驱赶羊群往回走的时候,危险降临了。

    只听嘎达嘎达的马蹄声响起,十分急促。

    只见苏方士兵骑着体魄雄健的顿河马气势汹汹地往这边冲来,手中只有一根鞭子的张成山被绑架。

    “快来人啊!救命啊!我们的人被绑架了!”

    另一名在不远处放牧的牧民目睹了这一切,他慌慌张张地跑回到连队,汇报情况。

    一长五短,集合哨吹响。

    “紧急集合!”

    因为不是作战部队,上级并没有给牧一连配发武器装备,战士们拿起平日里干活用的铁锹棍棒,呐喊着冲向事发地。

    孙龙珍不顾战友的劝阻,也拿起了铁锹,要一同前去救人,那时她已经有六个月的身孕了。

    当牧一连的战友们来到距离事发地百米远的距离的时候,对方哨所的机关枪突然响了。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一串串子弹飞过来,其中一颗从孙龙珍的左腹穿入直到胸膛……

    当战友们迎着枪林弹雨把孙龙珍抢救回来的时候,身上的军装已经被鲜血给浸染,而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一尸两命,六个月大的孩子胎死腹中。

    敌人也没有好过,闻讯赶来的塔斯提边防前哨班的战士义愤填膺,在排长李永强的带领下,哨所官兵奋起还击,六名敌军被当场击毙。

    孙龙珍走了,曾经和她一起战斗过的人把她埋在每天巡逻经过的塔斯提河畔。

    她的坟冢就像界碑一样伫立在边境线上,她的英魂陪伴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戍边的兵团人。

    这就是小白杨哨所的光荣历史。

    为了保卫祖国领土,捍卫民族尊严,孙龙珍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战役中献出了年仅二十九岁的宝贵生命。

    程富盛给家人讲述了这个故事,老母亲很是感动。

    听闻儿子讲哨所的生活十分单调、乏味、寂寞,战友们整日整夜地思念家乡,老母亲心里很难过。

    为此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终于,看到家中院落里的白杨树,这位母亲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在程富盛离家归队那一天,母亲把自家培育的十棵白杨树苗交到儿子手中。

    叮嘱道:“咱们锡伯族有为国戍边的传统,你一定要像先辈一样,在部队里面好好干。一定要种活这些树苗,让白杨树陪伴你们守卫好祖国的边防。”

    “娘,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做到的!”程富盛点头答应。

    见到程富盛背回的树苗,战友们都非常开心。

0148 当过兵的都懂

    0148 当过兵的都懂

    一眼就能望到边际的荒芜的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想想不久之后就会有绿树陪同他们一起站岗一起放哨,朴实善良的边防战士们都乐开了花。

    但现实是十分残酷的。

    哨所的周围多被沙砾石子覆盖,而且下面的土质碱性很大,附近也没有水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树苗是很难成活的。

    想到这里,本来欢呼雀跃的战士们的心情又不免沉重起来。

    本来得到了,却在下一秒失去了,这种感觉非常不好。

    这里,与世隔绝。

    小树苗的出现让战士们看到了希望,觉得枯燥的日子将会增添一点色彩。

    但。。。。。。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战士们并没有气馁。

    因为他们是解放军战士,百折不挠的解放军战士。

    每当执行完放哨的任务,战士们便轮流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挖肥沃的黑土,然后再背回哨所。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足够种下那十颗小树苗。

    植树的那一天,官兵们抢着挖坑,然后再培上黑土、背水浇树,小白杨喜盈盈地排列在哨所的房前屋后。

    为了能够让这十棵小树苗尽快成长起来,战士们改变了原来每周到五公里之外的布尔干河背一次水。

    改为每天背水一趟。

    听上去没什么,但谁背知道。

    无论是酷寒隆冬还是冉冉夏日,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同时战士们还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每天洗脸的时候不擦香皂,洗衣服也不用洗衣粉。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那些用过的水存下来,去浇灌小白杨。

    战士一直在努力,即便是这样,两个月之后,小白杨还是因为不堪耐受干旱高温和风沙的侵袭,当中的九棵相继枯死。

    只剩下一颗。

    唯那颗离哨所最近的小白杨树苗还在顽强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着。

    军旗不倒,战斗不止。

    心地善良的战士们为此事伤心不已,训练没劲,吃饭无味。

    在战士们的心中,那十颗小白杨树苗早就成为他们最亲密的战友。

    她们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其中九个,牺牲在了共和国的边境上,她们像孙龙珍一样,也是烈士。

    共和国的烈士!

    终于,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之下,仅剩的那颗小白杨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

    小哨所在枝繁叶茂的小白杨树的装点映衬下,显得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而官兵们则在不时沙沙作响的小白杨树的陪伴下,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快乐了。

    王亮:“这就是一九八三年发生在塔斯提边防哨所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评论区。

    “感谢老首长!让我知道孙龙珍烈士,知道小白杨的故事。”

    “当过兵的都懂!”

    “我们团的!!疆省塔城地区边防六团,204塔斯提边防连!!!”

    “我是七九年入伍的八零年的兵,部队在疆省的叶城。新兵训练三个月后,我们在营房边戈壁滩上挖树沟种白杨树,半个多月的时光,永生难忘!”

    “我曾经是一个守卫在东北风雪边疆的军人,四年前我在苏省援建到疆省工作期间,专程到了这个地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当时从阿拉山口出发到禾角克哨卡,左岔进入国防道,一路沿着中哈国境铁丝网到的小白杨哨所,凄凉中带着一种伤感。”

    “非常感动,我原本以为《小白杨》仅仅是一首歌罢了,万万没想到当中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孙龙珍烈士,边防哨所的官兵官兵们,还有那些为共和国边疆事业奋斗过牺牲过奉献过的人们,我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听完王亮的讲述,网友们感慨万分。

    孙龙珍这个名字,王亮不提,鲜有人知。

    小白杨哨所,有人听说过,但仅仅是听说而已。

    “一颗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叶儿壮守卫着边疆。当年的那颗小白杨已经根深叶茂,人民子弟兵永远扎根在边疆。忆当年,豪情壮志,看今朝祖国强大,人民安康!”王亮的情绪起来了,回忆的分享也是一件美妙的时候。

    王亮继续讲述道:“后来,总政歌舞团创作组的梁上泉同志到塔斯提哨所采风,为小白杨事迹所感动,谱写了歌曲《小白杨》。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演唱了《小白杨》。一夜之间,这首歌令这个边防哨所广为人知,小白杨也成了戍边军人的象征。”

    讲到这里,王亮又想起了一件逸事,做了下补充。

    还是一九八三年,诗人梁上泉到京城参加了全国人代会。

    在散会之后,他随鄂省代表团的专车一起返回武市。

    梁上泉的软卧车厢内,还有一位解放军的首长,肩上有金星,是一位将军。

    开始两人并不熟悉,梁上泉也显得十分拘谨,直到首长询问梁上泉是做什么工作的,这才打破了车厢内的静谧。

    梁上泉:“报告首长,我是搞写作。”

    “哦?那你都写过些什么东西啊?”首长眉毛一挑,顿时来了兴致。

    戎马一生,独爱文学。

    面对老首长的询问,梁上泉受宠若惊,连忙回答道:“《喧腾的高原》、《开花的国土》、《云南的云》、《寄在巴山蜀水间》、《红云崖》,这些是我出版过的几部诗集,还有影视剧本《神奇的绿宝石》、《媚态观音》和《熊猫与我同行》。”

    “恩。”虽然这些诗集和电视剧老首长都没有读过或看过,但出于对艺术工作者的尊重,老人家还是点了点头。

    梁上泉也不是没有眼力见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免有些尴尬。

    直到车厢了放起了音乐。

    播音员用音调高扬的声音预告道:“下面请欣赏~歌曲《小白杨》。”、

    梁上泉随口对首长道:“这支歌也是我写的。”

    已经摘下军帽,正在解军装扣子的首长听了梁上泉的话之后神情有些凝重。

    随即首长重新系上军装的扣子,戴好军帽,在车厢内里立正站好,啪地向梁上泉敬了一个军礼,道:“谢谢你为我们军人写了一支好歌!”

0149 新时代,续写小白杨精神

    0149 新时代,续写小白杨精神

    “大概是从二零零二年开始的吧,塔斯堤哨所的小白杨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到哨所采访和观光的人络绎不绝,塔斯堤哨所也成为了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一年的五月份,疆省军区正式将塔斯堤哨所对外称名为小白杨哨所。”

    “当你走近哨所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八个醒目红色大字‘卫国戍边,无私奉献’。白杨树高大的树干上,是‘小白杨守边防’六个红色大字,上面刻着很多已经离开的战士的名字。”

    王亮:“时代在进步,小白杨的精神亘古不变,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八十年代的小白杨故事讲了,如果朋友们不厌烦的话老头子我再讲个新世纪的小白杨故事,好吗?”

    王亮本来没有打算讲太深的,但在讲述孙龙珍和程富盛和八十年代哨所官兵们的故事的时候,他又想起了一个人。

    评论区。

    “当然可以了,这样的故事请给我来一沓!”

    “好!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牺牲了吗?是不是一个哀伤的故事?老首长,且容我先准备好卫生纸。”

    “老首长,讲吧,你讲啥我们都爱听。”

    “+1”

    “+2”

    “+3”

    “+10086”

    王亮笑了笑,回答道:“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相反,这是一个美丽而又欢快的爱情故事。”

    讲述,开始了。

    二零零八年的春天。

    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结束了,新兵下连队,分配完单位之后赵兴和新战友们乘坐军用卡车离开了营部。

    目的地: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

    那年,赵兴十八岁。

    哨所扎在陡峭的山顶之上,那时刚刚开春,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化开,卡车加足了马力也上不去。

    司机:“同志们,下去推一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