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汉也会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力量与ri益强大的后周朝廷相抗衡了。
想到后周朝廷这条“绝户计”一旦成功会给自己一方带来的严重后果,刘钧便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下令宣朝中重臣入宫商议对策。经过一个多时辰的讨论,北汉君臣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现在后周军尚在潞州进行集结,暂时还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机会,马上下旨给太原周边百里之内的各州县,命令这些州县以战乱将至、为保百姓不受战火荼毒为由,将辖区内的所有士绅百姓立即撤离,全部迁往太原城暂避,待战争平息之后,再返回自己家中——百里之外的州县迁徙距离过远、用时过长,只怕迁徙的百姓还未走到太原城,后周的大军就已经到了,所以并未纳入迁徙计划之中。
随着北汉朝廷的一纸召令,太原城周边百里之内的所有州县、村镇顿时热闹了起来。士绅百姓们或自愿、或被迫的离开自己的家园,在各地守军的护送与看管之下进行着大规模的迁徙。虽说圣旨中言明这次迁徙只是为了应对后周的征伐,而采取的一次临时xing的措施,待战事平息之后还会让大家回来。但对于乡土观念极重的中国人来说,即便只是短暂的离开自己的家园故土也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期间有那难离故土、难舍家业的士绅百姓,少不得会有一番哭天喊地、拖延缓行之举。
但面对皇帝的圣旨,无论各地官员和守军多么理解这些士绅百姓的心情,却都得狠下心来不为对方的求告所动,只是一口咬定非迁不可,违者依谋反罪论处。而面对铁石心肠的官员与守军、面对严厉的处罚,那些属于迁徙之列的士绅百姓在百般抵制无效的情况下,只得无可奈何的收拾起自家的金银细软,依依不舍的离开自己生活了数年、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家园,拖家带口的缓慢却又是不可违抗的往太原城而去。
北汉朝廷的这次人口迁徙行动进行了将近十天,才基本上将太原周边百里之内的士绅百姓尽数迁至太原城内。也幸好有北平军提供的大批粮食援助做依托,才使得近五万新迁进城的百姓们不至于饿肚子——光靠北汉朝廷自家的存粮是很难保证城中所有百姓都有顿饱饭吃的。当然,北汉朝廷所能做的也就只是为这些新迁入城的百姓提供勉强能够裹腹的食物,至于住处和衣被等ri常生活所需,就只有靠这些士绅百姓自行解决了。
如此一来,那些在太原城在有亲朋故旧的自然可以去投亲靠友,那些家境较好的或者租住本地人的房子,而那些家境较差又没有本地亲朋的百姓,就只能露宿街头,天当被、地当床的苦捱。幸而此时是夏季,露宿街头虽然条件恶劣些,且又不免会受到蚊虫sāo扰,却还不会被冻死。也正因如此,此番迁徙入城的百姓们尽管怨声载道,但在官府的弹压之下,却也并未真个闹出什么大的风波与动乱来。
太原城周边如此大规模的迁徙百姓,消息自然不可能封锁得住。因此,北汉朝廷的迁徙令下达不过三天之后,相关消息便已经被送到了柴荣的手上。由于迁徙北汉之民,以弱其势乃是后周朝廷此次伐汉的一项重要政策,因此在得到北汉朝廷开始迁徙太原周边百姓入城的消息后,柴荣立即召集自己的文臣武将到御帐议事,讨论己方的应对之法。
尽管在廷议时也有个别的文武大臣质疑为何北汉朝廷会突然下令移民,但包括柴荣在内多数参与廷议的人关注的焦点还是在北汉朝廷已然有所动作的情况下,如何将此次伐汉之战的主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虽说北汉朝廷迁民入太原会对己方弱敌的策略有所影响,但一来北汉朝廷只是迁徙太原周边之民,其他距离较远的州县并无动作,到不至于令弱敌之策完全失效。二来,此次伐汉后周君臣可谓信心十足,认为以大周的实力完全可以灭掉已然失去契丹这个强援的伪汉小朝廷。就算伪汉小朝廷将百姓迁入太原城内,城破之ri这些百姓依然会尽数落入大周朝廷手中,成为大周朝廷治下的子民。因此,后周君臣对北汉朝廷迁民入太原这一举动的反应基本相同,那就是既然北汉朝廷已经开始将百姓迁入太原城,而潞州距离太原城又有数百里之遥,就算现在立即发兵北上,也不可能阻止北汉朝廷的迁民之举。那么,不如以不变应万变,不受北汉朝廷这次迁民行动的影响,继续按照此前定好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伐汉之战。不过,为了防止北汉朝廷将迁民范围继续扩大,同时也是为了不给北汉朝廷更多的时间完善太原城的防御,在廷议结束后,柴荣还是下旨伐汉大军即刻出发,兵锋直指伐汉的第一个目标——沁州。
与前一年北伐幽云时一样,此番伐汉大军依然被柴荣分为了前、中、后三军。
其中,前军一万五千人,包括九千步军、一千马军,及五千后周最为jing锐的“神机军”。前军都指挥使依然是由在去年北伐幽云时表现出sè、在固安打胜了北伐第一场硬仗的张藏英担当。而前军副都指挥使却是换成了现任“神机军”都指挥使的刘光义——去年幽云之战,刘光义指挥的后军虽然因遭到辽军偷袭而损失惨重,但作为除已经成为北平军节度副使、再也不可能重回“神机军”的徐绍安之外,后周高级将领中对火器和“神机军”最为熟悉的将领,他也由此成为了“神机军”都指挥使的不二人选。
中军六万人马由柴荣及后周一众大将统领,紧随前军之后而行。而后军一万五千人马虽主要负责为前军和中军押运粮草与军器,但由于有前一年北伐幽云时后军被敌人偷袭而遭受重大损失,并致使前军和中军面临断粮威胁的教训,因此此次担任后军都指挥使的乃是久经战阵、屡立战功的殿前都虞侯石守信。除了这三路大军之外,柴荣还派遣大将李重进独自率领一支偏师绕道而行,去进攻北汉的另一处重要州县——汾州。
显德七年yin历六月十四,后周伐汉大军离开潞州。
显德七年yin历六月十六,后周伐汉大军前军一万五千人马在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和副都指挥使刘光义的率领下抵达沁州城下,后周伐汉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二十七章 进兵太原城()
作为汉周边境的一座州城,沁州在后周立国的头几年一直是汉周两国边军你来我往、小规模冲突的热点地区。此后,其刺史李廷诲虽然在显德元年柴荣首次伐汉时举城向后周投降,但这种边境摩擦亦没有中止过——唯一不同的是,显德元年之后的冲突是发生在李廷诲和他的旧主之间。
原本以沁州的位置,柴荣此次伐汉应该以这里或者更靠近太原城的汾州作为进攻出发地更为妥当。可上一年,见后周朝廷在北伐幽云时,在将数十万辽军打得落花流水的所谓“幽州义军”面前表现得相当无力,不但没能将这支所谓“幽州义军”置于朝廷的掌控之下,反而不得不迫于对方的强势,将幽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使对方成为后周朝廷疆域之内最大的一处藩镇。于是,在举城投降后周朝廷五年之后,感觉到后周朝廷很可能会被实力极其强悍的北平军完全牵制,甚至会在北平军的打压下开始走下坡路,远不如幽云之战以前那般充满蓬勃向上的朝气与动力的李廷诲,再一次体现出“墙头草”——这也是这个时代地方藩镇势力的一大共同点——的本xing,很快便转变了自己效忠的对象,于显德六年年底叛出后周,重新投回到北汉朝廷的怀抱。
类似情况还出现在汾州、石州、辽州、岚州、宪州等处,以至于从显德六年下半年到显德七年年初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柴荣显德元年伐汉的胜利成果几乎是损失贻尽,周汉之间的态势基本上又退回到了后周初建时期——这也是柴荣此番于雨季出兵再次伐汉的原因之一。
对于李廷诲等旧臣的再叛,已经被后周打压得几乎快没有生存空间的北汉朝廷自然是求之不得,汉帝刘钧不但没有追究李廷诲前几年的不战而降,反而给李廷诲加官进爵,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此前已投降后周的原北汉州县能够反正,重新回到北汉朝廷的治下。而后周朝廷对李廷诲的出尔反尔虽然义愤填膺,而且也有不少文武大臣上疏,建议朝廷发兵征讨带头反叛的李廷诲。但周帝柴荣最终却并没有为一个李廷诲兴师动众,只是下旨与沁州接壤的潞州、晋州等边地州县加大在周汉边境地区的活动力度,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进攻,打击沁州军民的人心士气、削弱沁州本地的防御力量。
而柴荣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固然是觉得仅仅发兵征讨沁州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与其如此,不如一鼓作气灭掉北汉,彻底断了这些“墙头草”式的地方势力的后路,方才能保证大周的稳定。另一方面,却也是囿于幽云之战刚刚结束不久,后周军因为在幽云之战后半段毫无建树的表现,以及当所谓“幽州义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数十万辽军时,自己却只会屯兵于幽州城下看热闹的尴尬处境,且最终只能眼看着所谓的“幽州义军”的领导者“清园”兄弟将幽云十三州和平、滦、营三州之地硬生生从自己手中抢走而士气低落,根本不适宜在这么短的时间间隔下再次出兵。因此,面对诸多北汉降将的再叛,柴荣只能是暂时的忍气吞声,直到上一年幽云之战对军心士气造成的不良渐渐消退之后,这才再次挥师北上,以雷霆之势来严惩那些首鼠两端、左右摇摆的地方势力。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过结,所以当李廷诲面对城下杀气腾腾而来的后周军,在情知自己根本不是对方对手的情况下,向后周伐汉大军前军两员大将张藏英和刘光义提出愿意再次投到后周朝廷麾下时,张、刘二人根本是理都不理。而是指挥手下兵马将沁州城一围,便开始在城下架炮列阵,准备攻城了。
眼见城下的周军根本无意接受自己投降,情知因为自己的一叛再叛已经很难再获得对方的信任,李廷诲也就绝了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的念想,把心一横,拿出当年打下这份基业时那股东挡西杀、悍不畏死的劲头,一面指挥手下兵将严守城池,一面派人冲出包围,去向北汉朝廷求援——尽管李廷诲很清楚求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无所获,但在他看来,这至少也算是自己向北汉朝廷、向皇帝刘钧表明誓死守城决心的一种表现。
事实证明,李廷诲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北汉朝廷接到他的求援信后,虽然也很想派兵予以支援,但却是有心无力——太原城内的兵力连守城都有些勉强,更遑论去支援沁州了。尽管也有大臣提出是不是可以向北平军借兵来解沁州之危,但这一建议甫一提出便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且不说当初秘密结盟时北平军就曾表示如非北汉朝廷岌岌可危,北平军一方是不会出面与后周朝廷进行正面冲突的。单说即便北平军同意出兵,以灵丘县到沁州的距离来看,只怕北平军的援军还在路上,沁州便已经被后周大军给攻破了。因此,北汉朝廷除了给沁州刺使李廷诲写了一封褒奖其忠勇的诏书外,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沁州城的覆灭。
显德七年yin历六月十九ri午后,沁州城南一段上百步宽的城墙在“神机军”火炮、弩炮连续数个时辰的轰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