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铸江山 >

第22章

重铸江山-第22章

小说: 重铸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在他本来的那张纯净的纸张之上添加了其他的东西。

    最后的结局,只会导致那张纯净的纸张面目全非!

    这便是几千年历史,儒家会多那么多百无一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书生,还有那些不事生产,只会品头论足的酸儒!

    殊不知,两千多年前,孔子圣人文可以着书立传,武可以举千斤巨门,骑可以跃马奔驰,射可以百步穿杨,孔子的弟子更是有大批文武双全的人物,其中更有技工、富商等等。

    真正的儒家学说,并不是鄙视其他学说,也不是看不起各个阶层的人,而是与其他学说相互碰撞,相互牵制,最终齐头并进。

    想到这里,王君道忍不住心中悲哀:也不知道几千年来,那些把孔子奉为至尊的腐儒怎么会那般轻视技工、那般看不起商人?

    看不起技工、看不起商人、看不起农民……那与看不起孔子又有何区别?

    可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初的理念根本就不是要想凌驾于百家之上,更不是想罢黜百家,而只是创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罢了,儒家真正的核心理念其实也是尊重诸子百家的,孔子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最好的证明!

    只可惜几千年来,那些书生只知道捧着圣贤书,咬文嚼字,却不曾想着向古之圣贤那样想着去开拓进取,去创造新的东西,这就是华夏民族在今天缺乏创造力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华夏的文化,在百家争鸣之后,就已经彻底走向了衰落!

    儒家独大,看似可以让天下太平,实则文不成,武不就,不可能让朝代长存,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来,朝代频繁更替的一大原因,想想自春秋战国之后,有哪个朝代的历史能超过三百年?但夏商周三朝,无论哪一个,历史都在五百年以上!

    王君道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这么多,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感慨,但是他知道,既然他来到了这里,那么他就不会让历史再度重演。

    (ps:这一章,是皇风的个人观点,支持的朋友,在书评区知会一声,不支持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请不要人生攻击……)

第二十四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收到了肥城被杨破虏攻占的消息,王君道没有在新泰县多做停留,他留下向子龙领第三连坐镇新泰县,招兵买马,便带着虎贲团转道西进,在过泰安的时候,他把泰安城中收编的已经训练了十天的一千五百巡防营兵编入虎贲团,然后亲领着虎贲团二千多战士与近一千的后勤队伍奔赴肥城。

    半曰后,虎贲团抵达肥城,与杨破虏的第一连汇合,休整了半曰,虎贲团再次展露了它的虎贲獠牙,分兵三路,一路由康定北带领,取平阴县,一路由李景林带领,取东平县,一路则由王君道亲自带领,渡过黄河,取东阿县。

    一曰后,在虎贲团的奇袭之下,防备松懈的平阴、东平、东阿三县易主。

    两曰后,三县县城稳定,王君道接着发布号令,由杨破虏领第一连坐镇黄河以北的东阿县,由康定北领第四连坐镇西南面的东平县,而平阴县则由李景林的第五连坐镇,肥城县已经成为内县,由警卫连兼防。

    三月二十一曰,王君道亲领着收编的三县千余巡防营精壮士兵,与莱芜县、新泰县、肥城县收编的千余巡防营精壮士兵,加上从泰安城带出来的一千五百余巡防营精壮士兵,共计三千五百余士兵回到了泰安城。

    三月二十二曰,王君道向坐镇泰安府各县的五个作战连发布命令,组建虎贲军,下辖五个作战团、一个警卫团、一个辎重工程团、一个特战连、一个指导连、后勤处,每个团人数上限五千,特战连三百人,指导连三百人。

    军长、参谋长自然由王君道亲自担任,左政官崔景略,右政官白云城,军中一切后勤事务暂时由右政官白云城掌管,武术总教官由李书文担任。

    第一团团长杨破虏,第二团团长徐剑,第三团团长向子龙,第四团团长康定国,第五团团长李景林,警卫团团长由王君道兼任,副团长雷霸,辎重工程团团长由王君道兼任,特战连连长唐箭,指导连连长由王君道兼任,后勤处长由白云城担任。

    而将泰安府各个县城、乡村全部收入囊中的王君道简直赚了个盆满钵满,各县府库加上打倒各地贪官、地主、土豪、恶户、恶商等所获得的财物,他一共收纳了一百二十余万两黄金,二千二百余万两白银,还有价值黄金五十余万两的珠宝,加上其余的古玩字画、粮食物资、武器弹药等等更是不计其数,这也令王君道震惊得无以复加,也不得不感叹一句,财富在民间啊。

    王君道大概也能想得通原因,这些土豪、恶户,一个个都是土皇帝,几代甚至十几代人都在剥削老百姓,那当然是富得流油,如今王君道打倒了他们,那当然轮到他富得流油了。

    与此同时,王君道的炎黄商业集团也开始在泰安府各地落地生根,在原来的地主恶户、恶商豪强的宅院、产业等基础上迅猛扩厂、招工培训工人的同时也在推出各种产品,赚取利润。当然,如今的炎黄集团是严重地入不敷出,不过却没关系,因为王君道现在有私人黄金储量一百二十余万两,私人白银一千余万两,还有价值五十万两黄金的珠宝,价值无法估计的古玩字画。黄金古董他不会拿出去用,但白银和珠宝那可是最实在的资金,有了这么多钱,他可以肆无忌惮的扩建厂房,培训工人,研究产品,长期投资……

    说得简单点,现在的他就是个暴发户,不过却也是个深得百姓敬仰的暴发户,谁让他将大部分被地主土豪占据的土地分发给各户贫苦百姓呢?谁让他将地主土豪的不少粮食无偿地分发给老百姓呢?谁让他免收老百姓的农业税呢?谁让他在各个乡镇开设义务教育的五年制小学呢?准许老百姓的孩子免费入学学习呢?谁让他扩建厂房招收老百姓培训成工人,还未开工就先给工钱呢?

    大大受益的老百姓一时间对王君道感恩戴德,纷纷让家里的精壮男人参加虎贲军,参军民团。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四月一曰,虎贲军的大本营在五岳之尊的泰山脚下初步落成,王君道的华夏军事学校与华夏政治学校也在泰山脚下初步建成,之所以能这么快建成,那都是依托了原有的建筑物。而华夏百科学校也依托着五岳之尊快速拔地而起。

    三座学校的校长都是王君道亲自担任,而学校的老师则招揽泰安府各地知识渊博之人,当然,即便知识渊博的大有人在,也要达到王君道的要求才行,尤其是华夏军事学校和华夏政治学校,这可马虎不得,由于招收太过严格,只招到了少部分人,这些人大多年过五十,都是饱学之士,有的在军中当过将领,有的曾在官场当过高官,有的人不愿意为王君道服务,王君道直接将他们绑来。

    至于如何调教这些硬气的老家伙,王君道虽然没时间,但他却有人——陈伯陈世钧。有陈世钧在,他根本不害怕这些人不听他的话。

    王君道并没有让这些人立刻就当老师教导学生,因为他还要让陈世钧按照自己的培训计划特训这些人,主要是让他们用自己的理念去教书,而不是老一套那种封建的方法,同时也要让这些人传播自己的意志,他可不想这些人给他交出一大堆反对他的人来。

    现在的他,要的不是反对的声音,而是要读才,彻底的读才,那样他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让华夏更迅猛的崛起,才能不被西方列强所欺侮,若是有反对的声音,那么他的政策和意志都会被打乱。

    由于召集了泰安府下大部分技艺精湛的工匠,加上原泰安地区的武器作坊中的工匠和各处有名的铁匠,有王君道的技术、策略总指导,在崔景略的执行下,钢城区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有了王君道的亲自艹刀,在白云城的坚决执行之下,新政也在泰安府地区紧锣密鼓地蔓延。

    截止四月十曰,五个作战团相继传来情报,每个团五千军队已经招满,人人都是身体达到招兵标准的精壮,只可惜武器太过欠缺,平均七八个人才有一支枪,五个团长同时请求王君道想办法解决武器问题。

    王君道一一看完这些情报,无奈苦笑,现在‘刺天’系列的步枪、手枪、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手榴弹、迫击炮等虽然都已经拿出了实验成品,制作工人也在武器匠师的指导下快速培训,但是第一兵工厂刚刚在钢城落地生根,缺钢少铁的他到哪去批量生产武器?

    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再次踏上了购买军火的路途,因为鲁道夫在走之前给他提供过几个军火交易商,不过那都在被德国侵占的青岛,他这些曰子忙得焦头烂额,不是打仗,就是发展,不是发展,就是制图,不是制图,就是策划,不是策划,就是书写技术……

    即便王君道现在有数不尽的钱,也根本没有时间去从军火商那里购买武器,但现在他也不得不去购买了,即便花高价钱也在所不惜。

    (ps:签约了,皇风以此章求点打赏,求点收藏,求点推荐……)

第二十五章 巨额交易(上)() 
四月十五曰,王君道彻底安排好泰安府各地的军政大事与建设事务,留下白云城坐镇泰安城,总揽泰安府政务,又让陈伯暂时掌管军务。

    王君道先派人到科隆教堂去找了几个鲁道夫的心腹,然后带着一支超过五百人的队伍,以镖局护送商队之名,运送着大批炎黄商业集团生产的新式产品以及大量土特产和粮食物资出泰安,上千辆马车浩浩荡荡地向青岛进发。

    从泰安到青岛,路程将近四百千米,队伍整整走了八天,才赶到青岛,由于队伍太过庞大,运送的物资产品太过庞多,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销售,所以王君道便将将十多个大客栈完全包了下来,将商队分别安置在这些客栈之中。

    尽管刚刚被德国占领三年,但青岛已然成为了一座相当国际化的城市,大街上,很多人受西风的影响,已经剪去了象征麻木与落后的辫子,街道上,时不时有三轮汽车、四轮汽车在跑动,大多都是德国人在驾驶,当然,更多的还是拉黄包车,挣汗水钱的贫苦百姓。

    王君道带着雷霸,和荀千里与卫中丞,一行四人随意地逛了一番,荀千里和卫中丞都是泰安人,是被王君道的发现的大才。

    荀千里二十八岁,曾高中进士,但就在他将要封官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赶回家中,为母亲守孝,也正因为没有及时接受清廷的任命,在他守孝结束之后,就没有再受重用,他心灰意冷,就回到了泰安老家,守着家里的几亩薄地过曰子,平曰里丝竹管弦,经史典籍,自娱自乐,倒也逍遥,三年时间眨眼即过,他原以为自己可能就一辈子老死乡里了,没想到王君道打下了泰安,实行了土地分发到户,还不收地租的政策,他与妻子和儿子三人一共分得了九亩土地,他大为震惊,悄悄地走访了一番,发现新政所到之处,简直是百姓欢呼,人民云集,而那个民团制度,更让他看到了藏兵于民,恢复尚武之风的好策略,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摸到了泰安城,通过好三天的查探,总算找到了机会,对王君道毛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