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654章

崇祯七年-第654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吧,都过来领吧!”

    董策高声喊道。

    话音落下,面前便是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欢呼声。欢呼声持续了许久,方才渐渐低落下来,董策高声道:“好啦,别鬼叫了!都赶紧过来领吧!这点儿东西有算得了什么?跟着本官,以后你们前途无量!身上的铠甲换成金甲银甲,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按照董策的吩咐,三百名察哈尔路精锐排成整齐的队伍,依次前来领取。

    这一路上,董策也时常操练他们,虽然短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效,但至少他们的纪律性已经比之前强了太多。若是刚归到董策麾下的时候有这种事儿,那肯定就是一窝蜂的乱哄哄涌上前来抢了。

    一个时辰之后,每一名察哈尔部的精锐都领到了自己的战甲兵器。

    他们几乎是急不可耐的穿上了铠甲,腰间挂上了腰刀,手中持着长矛,另外一边腰侧则是挂着双叉。

    他们看着自己身上这些东西,一个个欢喜得不得了,伸手轻轻抚摸着战甲,宛如抚摸着最珍贵的珠宝。

    这些战甲都是大明朝制式的棉甲,二十斤上下的重量,长矛则是长约一丈四五尺,步战骑战都可。腰刀也是大明制式的,当然,这腰刀还是远远比不上董策麾下磐石堡打造的哥萨克骑兵刀精良。弓乃是步弓,要比这些察哈尔部牧民之前用的角弓,长很多大很多,弓的力道自然也要大的多,当然射程也更远,威力也更大。

    对于这些察哈尔族的精锐来说,现在简直就跟做梦一样。他们这辈子别说见过摸过了,甚至听都没听说过有如此精良的铠甲,如此锋锐的兵器。之前他们在族中贵人那儿看到的,那些贵人们珍而重之收藏的铠甲武器,也不如现在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些。

    没办法,因为这个时代察哈尔部的冶炼技术实在是太过于落后,本来还有一些冶炼的基础,但被黄台吉给撵到大草滩之后,原先的那些技术,工匠,工具等等,都丢得差不多。现在大曹摊上的察哈尔部,自己几乎没法子生产兵甲,寥寥无几的金属兵甲武器要么是从大明通过某些渠道买过来的,要么就是在战场上缴获的。

    在董策眼中,这些棉甲并不算得上多么好,他手中比这棉甲好的铠甲还有不少。比如说那按照后世的标准重量在三十斤上下的青布铁甲,以及重量达到六十多斤的全身重甲。这腰刀也算不得多好,比哥萨克骑兵刀差远了,这弓倒是还差不多。但是在他眼中只是一般般的这些兵甲,在这些察哈尔部精锐的眼中,已经是极了不得的东西,珍贵稀罕到了极点。

    董策遵守之前的承诺,给他们配备齐全了兵甲,也更加深了这些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其实给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换装,是董策早在大草滩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的事情。毕竟,带着三百个一看就知道是蒙古精壮汉子的人走在路上,未免也太扎眼了,指不定会惹出什么麻烦来。而且现在陕西地面儿上兵荒马乱的,给这三百人穿上铠甲,配上兵器,再稍作训练,便是一支相当强悍的骑兵队伍,万一碰上什么战事,也能发挥一些作用。

    在肃州卫城外住了一宿之后,第二日,董策便是带着他们出发。此时,已经全部换装的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行在路上,让人一眼看去,便知道这是大明的冠军,根本不会怀疑他们的身份。

    崇祯八年八月十七,董策等人抵达庆阳府宁州。

    离开大草滩已经一个半月左右,他率领的这支队伍前进了足足三四千里第,抵达此处。算起来,从大草滩到大同镇的路程已经走了一半儿多一点了,照这个样子下去,在十月,应该可以回到冀北道。

    在宁州城西北的官道上,董策等人被堵住了,因为前面的官道上黑压压的一大片,不知道多少流民堵在那里。

    不但官道上都是,官道两边的田野里,也都是流民,一眼望去,只怕数量至少要以数千计。

    此时董策等人距离宁州不过是三五里远而已,而就在这三五里的距离内,拥堵着成千上万的流民。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神色麻木,有的聚集在离宁州城城墙不远的地方,似乎准备在这里歇息或是落脚。而有的,则是携家带口的,手里拄着一根树枝,继续朝着西北方向而去。

    董策瞧着,这些流民,似乎是从宁州东南方向过来的。

    董策身边的白忠旗瞧着这一幕紧紧地拧起了眉头,轻声嘟囔了一句:“流寇祸害天下,当真不浅。”

    董策看了他一眼,微微点头,叹了口气道:“可惜受苦的都是这些无辜百姓。”

    这一路过来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流民,基本上都是从东南方向过来的,多半都逃往西北方向。

    这些时日,董策也打探到了不少消息。

    原来,本来只是盘踞在关中区域的那些流寇,其中一部竟然流传到了宁州附近,官军在宁州周围和流寇大战数场,只可惜结果却是颇不如意。

    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副将刘成功、柳国镇,游击王锡等人合兵三千,在宁州襄乐镇被起义军伏击,数千人战死,副总兵艾万年,副将柳国镇战死,另外两位将领则是领着残兵败将们突围。

    这些消息,是董策在过来的路上打探得知的。这场发生在宁州附近的大战,是六月份的时候,算起来当时他还在大草滩。

    现下流寇已经不在宁州附近了,但流寇和官军在宁州附近这几场大战,对于民间的经济基础,几乎是一种摧残性的打击,不知道多少百姓因此而成为流民。现下董策眼前这些流民,多数都来自宁州周边。

第896章 九一四 拒之城外() 
(无弹窗全文阅读)

    想到此处,董策又是叹了口气。

    到了崇祯朝,大明末年,明军的战斗力真的是已经衰弱到了一个极致,便是连这些战斗力相当差的流寇都打不过,更别说跟辽东的建奴打仗了。

    当然,此战之所以如此,也有决策层的失误这一原因在里面。若不是洪承畴迫于六月灭敌之催逼,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其副将柳国镇等人也不可能这么轻率的就率兵冒进,因此遭遇大败。其实洪承畴也不愿意手下率兵冒进,但六月灭敌,是朝廷给他的任务。

    说白了吧,还是朝廷及崇祯皇帝,太过急功近利了一些。

    “都让让,都让让。”

    马蹄声响起,几个浑身披甲,手持兵器的骑兵从东北方向过来,其中一人大喊道。他额头布满了汗珠,心下很是紧张,生怕一个不小心把流民给撞死或是踩死,若是那般,可是会被大人惩罚的。

    还好,见到官军打扮的人过来,流民们纷纷让开一条道路。

    这一队斥候到了董策马前,纷纷在马上行礼拜见,齐声道:“见过大人。”

    说的倒都是汉话,但除了一个人字正腔圆之外,其他人口音都有点儿怪异。

    董策行军,素来注重洒下斥候探子,他派出去的斥候,甚至能够远及十几里之外。

    这三人,便是董策派出去的一支斥候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董策有意识的把士卒们打乱了族群,重新组建。他手下的家丁有五六十人左右的样子,他便把队伍分成了若干个小队,保证每个小队中都有一个他原来的家丁。而且,这家丁担当的还是队正的角色。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比起这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来说,还是董策自家的家丁更信得过,指挥起来也更顺当。董策如此做,不是为了分化,而是为了同化由一个家丁带着几个察哈尔部族民,教他们说汉话,教他们行军打仗时候的注意事项,甚至在扎营休息乃是行军的过程中,作为教官操练他们。

    慢慢的,就糅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族群的差异,他们不会在意自己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只会看重自己的一个身份:董大人的手下。

    此时,董策面前的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已经跟他们刚离开甘肃大草滩的时候截然不同。这一路上,董策并没有闲着,在路上的时候,他时时刻刻都在操练这些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察哈尔部族民。

    如果说之前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个寻常百姓的话,那么现在便是有了些精兵强将的意思了。

    之前的他们,虽然控马技术娴熟,但一看就知道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便是控马技术再好也不过是寻常百姓而已。而现在,他们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支真正的骑兵精锐。

    这样一支兵强甲坚,军容森严的队伍,很容易就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威慑力。所以,在董策这支队伍周围百步之内都没有流民的存在。远远的瞧见他们,流民们都是让开道。

    不过这会儿董策等人想要再往前走却也是真难了,层层叠叠的这一大片流民把前路给堵得严严实实的,他们这么大一支想过去,人家就算想让路都没地方可以给他们让。

    那一队斥候中汉话最好的自然是董策原来的家丁,他报告道:“大人,属下等人方才去宁州城下联络了,结果城上守军说不让咱们进,说生怕一旦开了城门,流民们也都涌进去。”

    董策听了,不由得一阵默然。

    一旦在城池附近发现大股流民,立刻关闭城门,不准流民进入,这是这个时代,大明朝的官员们处理流民问题时候惯用的手段。不光是对待战争产生的流民如此,便是太平盛世,对待那些因为泸泸水灾旱灾蝗灾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灾民们,不少官员也是这般处置。

    大门紧闭,谁也不准进来,管你在外面是死是活,反正别让我瞧见就行了。

    有那有点儿良心的,还知道往城外弄些粮食什么的赈济一下灾民,就算是没什么切实的用处,但至少也做个样子。那等没良心的,根本管都不管。

    董策早在之前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还吩咐斥候们寻找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

    他问了一句,那斥候立刻道:“属下寻到了,就在城东,乃是一片高地,旁边还有条小河,里面泸泸水不多,但总算还有些,那里也有流民,但咱们选的地界儿在上游,流民就少一些,取泸泸水也方便,泸泸水还干净。”

    董策点点头,吩咐队伍去往那处高地。

    既然前路堵了,也无法通行,董策便吩咐士卒们下了官道,从野地里前进,让过前面那些流民去。

    在密集的人群中艰难的往前挤了半个时辰,董策等人方才到底地头儿。确实不错,地面宽敞开阔,比周围地势高一些,还有泸泸水源。

    董策吩咐下了营寨。因着是临时营寨,又是赶路而不是打仗,所以营寨扎的很是粗疏。外面只是浅浅的挖了了一圈儿壕沟,三尺深,五尺宽而已,在壕沟后面,是木头搭建的寨墙。寨墙上开了几个缺口,连大门都没有,缺口开的也很大。

    如此看来,这营地实在是太过于简陋了一些,哪怕是临时营地,也未免太不讲究。毕竟一座营地建的坚固了,不仅仅是好看,确实也是有着更好的防御能力。但董策也有他的理由,他建造这样的营地,和现在他手下的组成有关。若他现在带领的是磐石堡步军,那他一定老老实实的按照兵书中所写的建造营地,一点儿都不会降低要求。但现在,他手里头都是马队,那样就没必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