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651章

崇祯七年-第651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策深深地看了苏泰太后一眼,嘴角露出一抹微笑,笑道:“阿拉坦乌拉有万夫不挡之勇,若是放在战场上,便是实打实的一名虎将!由他来统领着三百,我很是放心。”

    其实早在方才看见阿拉坦乌拉出现在这些人前面的时候,董策便已经猜到苏泰太后十有**会如此安排。这三百人虽然不到她麾下族民总数的十分之一,但却是他族中的精锐。这三百人若是完了,她的势力说是损失了一大半也不为过。如此重要的一支力量,她当然不会容许董策随意糟践。毕竟人心隔肚皮,万一董策表里不如一,派她手下的人去上战场送死,那她岂不是亏大了?

    所以她必须要有一个可靠同时又颇为有能力的人来统领这些人,阿拉坦乌拉武力极为强横,能力也不差,在她的族民中更是享有盛誉,极有威望,由他来当这个人再是合适不过了。董策几乎可以猜到,如果自己下令让这些人去做送死的差事,那么阿拉坦乌拉肯定会首先反对。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把董策换成是苏泰太后,肯定也会掺沙子安钉子,甚至比这做的还要过分。对于苏泰太后的这番心思算计,董策其实是无所谓的,反倒是有点儿乐得如此。毕竟阿拉坦乌拉如此强横,着实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

    这样的猛将,骑着如此巨大的坐骑,若是能披坚执锐,那么在战场上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不但是他自己的战斗力足以抵抗对方数十人,更是因为有这样一员强横的虎将冲杀在前,以身作则纵横无敌,他的手下娿都会因此而受到激励,奋勇作战!

    在冷兵器时代,士气是战争中影响双方胜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有这样一个人在自己手下效力,董策高兴还来不及,反正他有绝对的信心可以将阿拉坦乌拉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第890章 九零八 再买三百匹() 
“那便这么说定了。”苏泰太后笑道。

    她冲着阿拉坦乌拉招招手道:“快见过董大人。”

    阿拉坦乌拉并没有出言抗议,不过他态度也算不得多么恭谨,稳稳地坐在马背上,只是躬了躬身,道了一声董大人。他却也是会说汉语的,不过说的很不流利,这三个字董策都没大听明白。他的鼻音也很重,如同一口大钟在嗡嗡作响。

    董策倒也不以为意,他看得出来,阿拉坦乌拉对苏泰太后极为尊重服从,既然是苏泰太后吩咐的事情,他想必是不会怎么打折扣就执行的。

    至于他对自己的态度怎么样,至少现在董策是无所谓的,只要他能听从命令就行。

    约莫一个时辰之后,那些察哈尔部精锐陆陆续续赶了回来,没有一个人拿了银子没有回来。

    董策满意的点了点头,苏泰太后又说了几句,然后两支队伍便是起程,朝着察哈尔部汗帐所在地赶去。

    董策和苏泰太后不是一起走的,董策带着家丁先在前面走,在后面十余里之处,苏泰太后才领着那三百察哈尔部的精锐跟着。如此看来,两支队伍似乎并没太大干系,也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董策其实倒是可以大摇大摆的带着这三百人回到察哈尔部汗帐所在,但这样一来的话,这件事儿也就瞒不住了。察哈尔部的贵人们会知道,跟董策一起前来大草滩的那些明朝军将也都会知道,这事儿固然是瞒不住的,迟早会暴露,但董策还是决定能瞒一时是一时,至少要等着大伙儿都离开大草滩之后才好把这件事给宣扬出去。

    董策担心的是,虽说刘若宰默许了他做这件事,但这件事若是宣扬出去还是容易引起许多人的不满。说不定,刘大器王武略等人就会想了:凭什么你能得到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你能得到五百匹战马,凭什么我就不能?若是他们起来异样心思,惹出什么乱子来,那可就麻烦了。

    他们应该没多大可能来找董策的麻烦,但他们却可以找别人的麻烦比如说,也向察哈尔部索要一些人手。

    历史上也发生过不少这样的事情,一方势力臣服于另外一方势力,而后,强大的势力派去臣服一方的人便开始敲诈勒索,索要各种好处,硬生生的把已经臣服的那一方给逼反了!

    董策可不想因为自己发生这样事情。

    董策想的是,等离开察哈尔部汗帐之后,等这事儿眼瞅着就要瞒不住了,他再说出去。反正那时候他们已经离开这儿了,便是再想从察哈尔部身上敲上一笔也是做不到,只能徒呼奈何。便是刘大器等人心有不甘,也是没什么办法。

    当日傍晚时分,董策等人回到了察哈尔部汗帐所在的。而苏泰太后等则是带着他手下那些人住进了距离汗帐有一段距离的一个小部族内。这个小部族也是属于她的,她先把那三百名精锐族民安置在这里,这样便不容易被人发现,等到董策什么时候离开,她便再把这些人交出去让董策带着。

    她则是连夜赶回自己的驻地,这次回去,她是为了搜罗马匹。

    因为董策向她提出,要从她这儿再额外购买上三百匹战马,到时候带着一起走。当然,是按照市价来买,不会让苏泰太后亏钱。三百匹战马,便是近万两银子,这可是好大一笔买卖,有了这笔进项,足够苏泰太后做许多事了,她自然很上心,赶紧回去准备。

    回到汗帐所在地之后,已是傍晚,董策顾不得吃饭,便开始安排人手守夜等等,弄完这些,已是天色漆黑了。

    好不容易能开始吃饭,结果刚吃了一半儿,刘若宰便派人请他过去,董策抹了抹嘴,赶紧随着来人去往刘若宰处。

    “大人,属下奉命前来!”

    董策来到刘若宰帐篷外面,沉声道。

    “进来吧!”帐篷里面传出刘若宰的声音,董策掀开帘子走了进去。

    董策进去的时候,刘若宰正自坐在一张大案后面,手中笔刷刷不停,似乎在写着什么。

    他这间帐篷是重新布置的,上一次他们离开之后,原来的帐篷自然就撤了。看得出来,这一察哈尔部给他们布置的帐篷布置比之前更加用心,刘若宰这间大帐篷里,只有一张极大的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卷轴和书册。这些书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带的,他这会儿很是认真的趴在那里,董策便很识趣的站在一边没有打扰他。

    站了好一会儿,怕是足足有一刻钟的时间,刘若宰方才抬起头来。他神色间满是疲惫,瞧这董策道:“你来啦?”

    董策点点头:“属下刚吃过饭,接到大人明令便赶紧过来了。”

    “苏泰太后那些人,你都带过来了?他们现在安顿在哪?”刘若宰问道。

    董策笑道:“一共三百人五百匹马,都跟着过来了。在不远处一个小部族里藏着,那个小部族,也是苏泰太后手下的。”

    “如此也好,免得有些人看了眼红,作出什么事来。”

    刘若宰点点头:“你想的倒是颇为周全。”

    董策赶紧谦道:“属下不敢。”

    刘若宰指了指自己面前的那一摞纸,问道:“你可知道我在写什么?”

    董策其实心里大致能猜到一些,但他只是摇头,言道不知。

    此时何必卖弄呢?藏拙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我现在想的这些,是以后察哈尔部迁居到下水海之后,咱们大明和他们通商时候,需要准备的一些东西。有条款,也有需要贸易的货物,甚至连开榷的地点在哪,我都想了。”

    董策沉默片刻,道:“大人您是真心为国做事的,咱们大明若是多一些您这样的忠臣,也不会落得现今这个地步。”

    刘若宰轻轻一笑,点了点他:“你呀,便是想的太过了些。咱们大明现在是什么地步?本官瞧着,连内忧外患都算不上。有辽东镇在,东北的建奴打不进来,而腹心的这些逆贼们,也不成什么气候,用个两三年的功夫,差不多也就剿灭了。”

    “是。”董策心中不以为然,却是点点头,没有在跟刘若宰争辩这个问题。

第891章 九零九 无法可想() 
这问题也没什么好争辩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如他这般,对历史如此了解熟悉,知道崇祯年前后历史的大致走向。

    刘若宰看事情算是颇为透彻明白的,但却依旧对大明的局势保有乐观的态度。无论他们怎么想,也都不会想到,十年之后的大明朝,竟会甲申天变,就此天崩地陷。

    现在跟他们说这些,虽说不上是对牛弹琴,但也没人会信的。

    刘若宰叹了口气,缓缓道:“要说做事,我确实是愿意做事的。但其间也存着本官的一份私心在。这件事能够走到这一步,是你我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察哈尔部归顺大明这件事,是本官这辈子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我也想把它做好,善始善终。假若,察哈尔路归顺大明,结果却在大明那边受了气吃了亏了,甚至被派去的大臣讹诈勒索,因此再出什么事端,那本官的罪过可就大了!这辈子,本官都不会忘记这件事。”

    “这件事别人来做本官不放心,本官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心血因为别人而付诸东流。所以,等察哈尔部抵达下水海之后,察哈尔部和大明之间的通商,一定要由我来,也只能由我来做!”

    刘若宰平视前方,眼神坚定,语气断然,而他的神色中,却有着几分不甘与恼怒。

    董策看了心中一动,忽然想道:“会不会事情有什么变故?刘若宰才会有这样的反应,以刘若宰素日里的城府,应该是不会说这么多话的,也不会把话说到这个地步。”

    他沉默片刻,试探性的问道:“大人,是不是京中对您有所安置了?”

    刘若宰叹了口气,点点头道:“倒是什么都瞒不过你,说你是七窍玲珑心也不为过。”

    董策笑道:“属下可不敢。”

    刘若宰道:“京中确实是有消息传出来了,皇上与内阁商议的时候,已经定下了,本官即将升为礼部左侍郎。等到这一次本官带着察哈尔部的众贵人去往京城,便不跟着他们回来了,直接留在京里接受任命,而后再去冀北道一趟,把事情交接一下,就长住京城了。”

    董策耸然动容:“大人,这是好事,大好事呀!”

    刘若宰从一个正五品的冀北兵备道,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佥事,一跃而升为礼部左侍郎,从正五品跨越到正三品,这样连升三级的事情,在国朝可是极为罕见的。大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绵延了二百多年,到了崇祯年间,已经是极为的稳固完善。体系庞大,上下有别,等级森严!在这个庞大的文官体系中,绝大部分人的升迁都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往上走。连升数级的事情,已经是非常罕见了。

    而刘若宰此次连升三级,足见皇帝之信任器重。

    但董策话一出口,便明白了刘若宰今日为何会有这般感慨,又为何会是这样的神色。礼部左侍郎官位虽高,但只怕并不是刘若宰想要的。

    刘若宰苦笑道:“你也看出来了是吧?是啊,礼部左侍郎啊这可是,堂堂正三品!照理说能够一跃而到这个位置,本官已该知足,但只可惜本官并不想入朝,本官还想留在宣大,还想跟察哈尔部接触,还想把这个事做的不出一丝纰漏,尽善尽美!”

    “其实本官最希望坐上去的一个位子,便是大同巡抚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