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645章

崇祯七年-第645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没过多久,这事儿就在京中传开了。宫里素来是没什么秘密的,说是四面透风也不为过。

    上午内阁才知道,到了下午,京城里头各大酒楼茶馆之间就不少人在传了

第879章 八九七 探子() 
现在大伙儿基本上都知道了:跟咱们大明朝做对了几十上百年的察哈尔部,就要投降归顺大明了!这是一个令人何等振奋的消息!

    此时崇祯年间,大明内忧外患,末世之气象已然展现一二,许多人虽然说不大清楚,但也能大致感觉得到。而他们纵然是不清楚察哈尔部归顺对大明来说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却也能感觉到心中振奋多少年没这种大喜事了?遮莫是咱们大明要中心的前兆?

    而许多书生士子,则更是心情激荡,就在这一日,在京城许多酒楼之中,都能看到几个士子聚在一起,欢呼畅饮的景象。

    当然,这个消息,也落到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耳中。

    比如说,建奴安插在京城的探子。

    在明末大明朝和建奴的战争中,用间,成为了极为普遍的一件事情。

    双方各自都在对方的实力中派了不少探子。

    照理来说,应该是大明朝用间更加专业,毕竟大明朝经营锦衣卫东厂西厂数百年,最初皇帝设立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见识天下臣民,而这些锦衣缇骑,东西厂的番子,其基本的职责就是打探消息。

    这就带了不少间谍密探的性质了。

    大明朝的间谍密探队伍,本身是极厉害的。当年万里三大征之一的援助朝鲜对抗丰田秀吉率领的日本大军,在整个征伐的过程中,锦衣卫的密探都是大出风头。这些锦衣卫中的精锐,伏冰卧雪,远行千里,遍布整个朝鲜半岛,甚至深入日本军敌后,打探得到极多的珍贵情报。

    而建奴才兴起了几十年而已,虽说从一开始兴起的努尔哈赤时代就有用间的传统,但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和大明相提并论的才是。

    无论是经验还是探子队伍的规模。

    但是可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建奴在京城安插了探子,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想要把这些探子给找出来,却是很不容易。探子都隐藏的很深,没有谁会跳出来大声嚷嚷说我是建奴的探子。想要揪出来,只能明察暗访,寻找线索。

    但这又谈何容易?

    整个北京城,百多万人口,那会儿又没有后世的种种高科技,那么几个或者几十个人真要是想深深的潜藏下来,想找出来,可是相当之不容易。

    其实倒是有个法子……严查辽东过来的商旅就行。辽东的商人,和建奴有关系的为数不少,他们过来京城的商队中,隐藏着的奸细自然也不在少数,有的是建奴那边儿派来的,有的则直接是那些商人手下的人手。

    不过想要严查商队,却又是极难。

    那些商队,多数在朝中都有关系,有的和辽镇的那些军官们关系也很深,动了他们,便是动了极多人的利益。京城中未必有多少官员和建奴有关联,但出于这种那种的原因,他们明明心里知道建奴在那些人里安插了探子,却依旧是置之不理,视若未见。

    再者说了,禁绝了辽东过来的商队,也只能是减少探子,却不可能彻底断绝。

    因为主动给建奴通风保险的可不少,别的不说,单说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被封为八大皇商的那几位,这会儿谁不是和建奴暗中勾连?

    想要彻底禁绝,那就要杀一大批人才行,问题是,哪怕是崇祯皇帝,都没有这么大的决心和魄力。而且,他还别蒙在鼓里,对这种事情,根本是一无所知。

    大明这边儿,因为这种种原因,就拿建奴的探子没什么办法。

    而建奴那边儿,却是对大明朝这边进入他们区域内的任何人都是严厉盘查,探子很难渗透进去。毕竟建奴地盘儿小,人也少,防范起来要容易的多。而对于那些已经渗透进建奴区域内的大明探子,建奴则是靠着不断收买朝中大臣,管事的官员等手段,来将他们掘出来。

    一旦查出来,立刻是大肆诛杀,毫不手软,每年都有些大明的探子被挖出来。

    所以现在大明和建奴互相用间谍,但大明拿人家的间谍没法子,人家却是拿大明的有法子。

    而且更雪上加霜的,崇祯皇帝颇为讨厌东厂和锦衣卫,所以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后,东厂和锦衣卫都被削弱了不少,也变得不大活跃了。

    如果锦衣卫还在巅峰期的话,不论如何,至少现在京城里头建奴的探子不会如此猖獗。

    离着五城兵马司不远处,就在同一条街上,有一处规模颇大的酒楼。那酒楼的厨子也很是了得,什么菜都能做得。一楼是大堂,饭菜便宜实在,量大味儿厚,二楼雅间,饭菜精致,色香味俱全,很是考究。

    腰缠万贯的,能在这儿吃到山珍海味,而且烹制的极为美味;身上只有十几文大钱,好歹也能在这儿混个肚圆,打着饱嗝出去。

    因着这酒楼有这些优点,再加上这里离着五城兵马司很近,所以每日几乎座无虚席,生意极好。在这里吃饭的,大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人,下面的底层兵丁也喜欢来这儿吃,上头的指挥副指挥等官儿们也爱来,当然,人家来了直接就去二楼就是了。

    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的治安,也管着走水的时候救火,沟渠堵塞了他们也得整修,总之管的事儿特别多,林林总总一大堆,无所不包。所以五城兵马司的人遍布京城,也因此,五城兵马司的人,消息是极为灵通的。

    这里,也就成了一个打探消息的好去处。

    正是傍晚,大堂里头已经坐满了人,放眼望去,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他们呼朋唤友,几个关系不错的围着一桌儿坐了,高谈阔论着,声音很是不小。不少人桌儿上都有酒,酣畅狂饮,不时传来一阵带着醉意的大笑。

    许多人嘴里都在议论一件事儿:察哈尔部归顺咱们大明了。

    这可是现下京城最引得大伙儿议论的消息。而且也不知道是大伙儿自己猜的还是谁传出来的,他们谈论的时候,对察哈尔部归顺大明的意义竟是说的八九不离十,似乎眼下在说这些话的不是五城兵马司的普通兵丁,而是几个深谋远虑的阁老一般。

    这就很值得人寻味了。

第880章 八九八 天下大局,因我而变!() 
那酒楼掌柜的坐在柜台后面,迎来送往,笑容可掬,脸上的笑似乎都没停过。

    他似乎内急想去茅房,跟旁边儿的伙计吩咐了一句,让他替自己看着,便转身进了后院儿。

    似乎今日笑的时间太长了,他脸有些僵,使劲儿的揉了揉脸。

    后院儿不大,厨房就设在这里,除了厨房之外,就只有一个小院。这小院是那掌柜的住处,因为伙计和厨师等人都是本地的,不用在这儿住。掌柜的回了一趟小院儿,一进去,他脸上的笑意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阴沉和凶戾。

    进去之后没多一会儿,他便出来了,重新回到酒楼,继续迎来送往,依旧满脸堆笑,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小院儿只有一个门,但小院的后墙并不高,约莫只有六尺多,后面是一条狭窄的小巷。

    掌柜离去之后没多久,一个人便是从他的房间里推门出来,小心翼翼的掩上了门,从后墙翻了出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条消息被送到了某处。不仅仅是那酒楼老板送来了消息,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都送了来。

    消息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察哈尔部归顺大明了。

    然后第二日一大早,一支去往辽东的商队便把消息带出了京城。

    之后几日,又有更多的,去往不同地方的商队,带着这条消息,离开京城。当然。最终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便是:辽东!

    这个消息,涉及到大明和建奴力量的此消彼长,非常之重要,照理来说,是应该保密的。虽说瞒也瞒不住因为察哈尔部的几位贵人要来京城朝觐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振奋天下臣民,必然会拼命的让人宣传,恨不得全天下人的人都知道。

    瞒不住,但至少应该在开始宣传之前保密,总不应该让敌人太早知道这件事情。

    但崇祯皇帝和几位阁老却都没有这个意识,下面的人也没有。

    于是这个消息,就如此迅速的传了下去。

    且不说京城如何,二十一日之后,公文终于抵达了肃州。

    本来可以早一些到来的,但是因为义军的缘故,在路上多耽搁了几日。高迎祥的义军在陕西肆虐了许久,后来洪承畴率领大军回陕,高迎祥等人还是没有退去,而是摆开架势要和洪承畴大战。现下,整个大明朝的义军几乎都集中在了陕西,有不少还到了甘肃的地面儿上,很是引起了一番震动。

    因着有义军在,信使在路上被多耽搁了几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了。

    等到公文到了肃州,刘若宰和甘肃巡抚白贻清赶紧凑在一起商议。

    肃州卫,白贻清的驻跸之地。

    从大草滩回到肃州之后,刘若宰便一直住在这里,而董策等人,则是住在城中的兵营中。

    公文是先送到刘若宰这儿的,他已经看完了,白贻清却还没看。

    “来,白大人,您瞧瞧。”刘若宰笑道。

    饶是他城府深沉,素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也是忍不住脸上露出笑意。这实在是一件大喜事:朝廷不但准了自己和察哈尔部达成的所有条件,更是对自己大家夸奖一番,在字里行间,刘若宰似乎能感觉到皇帝和朝廷那兴奋激动的情绪。

    而且,虽然奏章中没有提封赏的事情,但以皇帝和朝廷对这件事表露出来的关切程度,只怕这个封赏绝对轻不了。

    对于刘若宰而言,官职更大,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就更能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负。而他最高兴的,还不是即将到了的升官,而是他的努力,他的成绩,被朝廷和陛下认可。

    这种认可,给他带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悦。

    白贻清笑道:“一看就知道这好消息了不得,如不然,胤平你不会笑的这般开心。”

    刘若宰笑道:“是咱们大伙儿的好消息。”

    白贻清看完,也是眉开眼笑,哈哈笑道:“胤平,这次我真是托了你的福了,竟然也能和察哈尔部那些贵人一起去京城,还能进宫面圣!这可是不得了的恩宠。”

    白贻清确实很开心,虽然他在招降察哈尔部的过程中没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功劳却还有他的一份儿,在他想来,自己这个甘肃巡抚,说不定能够挪挪窝了。想想好像还有点儿舍不得,他也是那等用心做事之人,这甘肃镇被他经营的很是不错,就这么走了,还有点儿依依不舍。

    “嗨,白老哥你过谦了。什么沾了我的光?若不是有你们几位相助,这差事还不会如此顺利。”

    刘若宰笑道。他虽然说得客气,但话里却是把主次分的很清楚:这事儿,我是主力,你们都是在旁边帮把手的,最大最厚的一份儿功劳是属于我的,谁也抢不走!

    白贻清也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他也没有和刘若宰争功的打算,争也争不过。

    董策知道这个消息,比白贻清稍微晚上那么一些。

    刘若宰得了这公文,先是拿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