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55章

崇祯七年-第55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镇河堡倒也算是一座雄城,镇河堡修建在一座丘陵上,高屋建瓴,地势相当有利。最主要的是这里的城墙格外的高峻,虽说城池小了些,只有二里八分的周长,但是城墙却足足有四丈多高,两丈多的厚度。

    这在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中,也是不多见的,要知道,大同镇的城墙也才不过是四丈二尺高而已。

    丘陵不高,坡度很平缓,城池的根部距离地面大约有五六米的样子。南门外,一条深沟环绕,大约有两丈宽,里面没水,想来是当初建城的时候取土留下的。

    这里没有多少住户,外面的良田也早就抛荒,一副荒凉的景象,便是路上,也没几个行人。放眼望去,只看到了镇守的兵丁,这比起镇羌堡的繁华可就要差着太多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镇河堡乃是一个纯粹的军堡,里面驻扎了不多的兵丁,只有三百五十八员,除了这三百多兵丁的家眷之外,并无几个民户。

    镇河堡并不分边,这三百多兵丁的职责,只有一个镇守城池,护卫驻跸于此的兵备道大人。文官儿的性命,可比这些被人轻贱的厮杀汉要珍贵得多。

    在那道土沟后面就已经有士卒驻守,两个小小的堡寨建在那里说是堡寨,也不过就是木栅栏圈起来十几米方圆的一圈儿,里面建了几座土坯房而已。两座堡寨中间是通向镇河堡的官道,土沟上面还有一座吊桥,不过这会儿铁链已经绷紧吊了起来。十几个大明军兵站在土沟对面守卫着。

    看到这远来的一行人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人人披甲,战马精良,武器锐利。这年头儿地方不靖,立刻便是引起了他们的敌意戒心。一个带队的甲长正欲喝骂,抬眼便看到了那辆老旧的马车和马车上头摇摇晃晃的两盏官灯。他不认字儿,便是认字儿隔得这么远也看不真切,但是这马车的样子却是极为熟悉的,立刻便是把口中的话咽了回去,跳着脚大叫道:“放吊桥,放吊桥。”

    吊桥轰然落下,溅起了一地的烟尘,马车停也不停,径直的过去。

    董策等人自然紧随其后。

    那马车过了吊桥,守卫的那二十余军兵便是齐齐跪倒尘埃,也顾不得漫天的烟尘贴在出了汗的身上就是一脸一身的泥灰,一个个脑袋紧紧地贴在地面上,不敢抬头,更不敢发出一丝的声音。

    而那辆马车,就这么大摇大摆的从他们中间行过去,停都没停。

    这一幕给了董策很大的震撼,他方才一直在观察这些军兵,这些军兵的衣服武器都是比别的地方的军兵强了不少,显然在这大同镇北也算是一支精锐。带头的那两位,看来也是贴队官甲长之类的官职,身上怎么着也挂着总旗或者是百户的衔儿。

    而这二十多精锐的大明军兵,总旗官百户官,就这么跪落尘埃,头都不敢抬。而他们跪拜的对象,仅仅是一辆陈旧的马车,还有马车中那连任何品级都没有的一个老家仆。

    这是董策来到这个时代以来第一次接触文官,也更是让他深深的的,极其直观,极其震撼的意识到了,在这个时代,文官的地位到底有多高!手中的权势,到底有多强!文武之分,到底是何等的鲜明,判若云泥!

    董策等人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儿,雅不愿意从这些跪拜的军兵中穿过,不过也没法子,只得飞快的打马向前。

    一直等到了城门前面,董策回头看去,才看到那些军兵站起身来。

    进了镇河堡的城门,便是一条大街,南北走向。镇河堡的结构很简单,不过是一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而已。大街的中间交汇位置,就是兵备道府邸。

    自进了城门,城门守军便自纷纷跪拜,等他们上了大街,大街两边的士卒也是纷纷跪下。

    就这样,从城门口一直跪到中央位置的兵备道府邸。

    街道两边,数百军兵肃然跪拜。他们右手拄着长矛,左手摁在腰间腰刀上,无一人说话,却自有一股肃杀的气息喷薄而出。

    董策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军兵,着实是可战之兵,称得上一声精锐了。

    这一刻,镇河堡安静之极,只能听到轧轧的车轮碾压声和董策等人胯下辽东良驹的得得马蹄声。

    董策心中已经是凛然,对那位尚未谋面兵备道大人起了一阵难以言喻的敬畏之心能把素来号称不驯的边军给整治成这般,也当真是极有本事的人物了。

    宅邸并不奢华,甚至还带着一些岁月的陈旧,砖石都已经发黑了。门口两个穿着简朴的仆役站着,见到马车行进赶紧过来。

    那老仆下车,微微一笑,对董策还颇为客气道:“董大人,请吧!”

    “有劳了。”董策对他更是客气了三分,微微一笑,深深吸了口气,整整身上的衣甲,大步走进了府中。

    府中也是出奇的简陋,廊柱之间甚至生着蜘蛛网,一看就是许久未曾打理的了。

    那老仆笑道:“我家老爷没有那许多的家业奴仆,府中上下也不过十余人而已,都住在三进里,这外面就一直空着。”

    也不知道怎么地,他在外面那些军兵面前的架子极大,排场摆的十足,在董策面前,却是客气的紧了。

    等到了后宅,处于预料的,那老仆并未让他进入厅堂,反而是把他引到了书房之外,笑道:“你且等着,我去通传一下。”

    董策只是默默点头,心里更是有些摸不到头脑。

    他现在对大明朝的这些规矩也很是有些了解了,对于文官来说,一般说来,只有接待极为亲近之人,方才在书房之中。这个处所,被他们视为极为神圣之所在。

第71章 无他,不喜尔() 
自己不但品级低,和这位兵备道大人也从未蒙面,更是个文官瞧不起的军将。而自己,为何却是能获此殊荣?

    不过这让董策心里踏实了不少,想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那老仆话音未落,里面便是传来一个清雅的声音:“让他进来吧!”

    那老仆应了一声,向董策使了个眼色,把门打开了,董策深吸口气,攥了攥已经出汗的双手,低着头走了进去。

    不是他心理素质不好,盖因要见的这个人,实实在在的是可以对自己生杀予夺的!

    进了书房,门便在外面关上了,董策只觉的视线暗了一下,然后鼻端便是充溢满了笔墨书香。董策不敢抬头,双膝跪地,行大礼,口中称道:“末将十里铺贴队官董策,参见大人!”

    书房中微微沉闷了片刻,接着董策便听到一个威严的声音淡淡道:“起身吧!”

    董策应了声是,小心的站起身,抬起头,终于是看到了这位久仰其名的冀北兵备道刘大人。

    大约五十许人,清瘦清瘦的,看上去颇为的儒雅温文,这会儿正自坐在书案后面,董策来了,他连头都没抬,依旧是伏案处理文牍。

    董策自然不敢催促,打眼儿往四面一瞧,便看到这偌大的书房之中,靠着四壁的柜子里,桌子上,柜子上头,摆满了书。而除了这海量的书之外,其它用度,也只是一般。

    董策一路过去,心里大抵也有了个印象,这位兵备道大人很是俭省。宅子里面的家人仆役很少,吃穿用度甚至还比不上一般乡绅人家。

    但是他更清楚,在这大明,在这个年代,一个不贪的官儿,绝对不代表就是个好官。有些人不贪污,不受贿,性格刚烈,敢于直言,但是当这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做一件错事儿的时候,往往带来的后果尤其酷烈。

    刘若宰不抬头,董策便一直在那儿恭谨的站着,申请之间并无丝毫的不耐。

    过了差不多足足有一盏茶的时间,刘若宰方才一推面前的文牍,撂下笔吁了口气,抬起头来。

    他见董策还是恭谨的站在那儿纹丝不动,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暗暗点头。他淡淡道:“你年纪虽轻些,倒是颇好的定力。”

    董策微微一笑,从容道:“大人忙的都是要紧的大事,末将却是不打紧的很,自不敢惊扰了大人。”

    “你说话倒不似个武人,没那般粗鄙。”刘若宰挑了挑眉毛有些惊诧道:“可认得字?”

    纵是在董策这个武将面前,他也丝毫不掩饰对武人的鄙夷和不屑。

    董策微微弯了弯腰:“小时候父亲请过先生教给读书写字,末将字儿写的不甚好看,不过倒也勉强看得过眼。”

    他态度很恭敬,却不是那等奴颜婢膝,自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这等不卑不亢的气质,让刘若宰对他颇有些好感。

    “你一个武将,写好字有什么用处?”刘若宰淡淡道:“不过能识文断字,总是好的,明白些圣人教化,也省的每日间只是打打杀杀。”

    董策只有应着。

    刘若宰盯着他,忽然道:“你刚从侯家伟那儿出来吧?”

    董策应了声是。

    “听说侯家伟许你了一个把总的位子,为何没做?”淡淡的声音传来,董策抬头,对上的是一双虽然苍老,却是锐利清澈的眸子。

    那眼神,似乎是能看穿一切。

    董策思忖片刻,道:“无他,不愿意在此等人麾下为官而已。”

    “哦?”刘若宰眼中流露出一丝玩味:“说说。”

    “是!”

    董策应了一声,道:“侯家伟家中吃穿用度,无一不是奢华。房屋豪华阔大,下人小厮也尽是俊俏男女,一餐之费,怕有纹银百两之多!而镇羌堡下面的官兵,却还在忍饥挨饿!从过年到现在,滴水未落,眼瞅着到了秋收之时,大部地区依旧是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而似侯家伟这般贪官污吏横行,士卒军饷,极多克扣,到手的那些,根本糊口都不够,许多军士,都是靠着妻女做那见不得人的勾当才能勉强度日。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末将深为此不齿也!”

    这一番掉文,可是让董策牙都要酸倒了。不过他这番话,也是真真切切的出自真情实意,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以来,见到了身边这些为大明戍守边疆的士卒们,遭遇了太多的不公,太多的悲惨,他心中早就是郁着一块儿心病。今日却是都说了出来,不过董策并不是鲁莽之人,一边说一遍观察着刘若宰的神色。他敏锐的发现,当自己说到‘贪官污吏’四个字的时候,刘若宰嘴角抽搐了也一下,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痛恨。

    董策立刻心稍微松宽了一下,看来自己赌对了!

    这刘若宰大人如此俭省,对贪官污吏,想来是一定很痛恨的。

    刘若宰脸上终于是露出一丝笑意,接着又叹了口气:“你倒是有心了。”

    在刘若宰看来,董策这初步的考核,就算是过关了。

    “此子虽年少得志,又是个粗鄙的武将,但还知晓些道理,明白分寸,并不是侯家伟那等只知道喝兵血捞钱的鼠辈。”

    这便是刘若宰在心中对董策的评价。

    董策给他的第一印象不错,对答也颇为的对胃口,立刻就提升了他在这位兵备道大人心中的地位。

    当然,只是可资利用的地位而已。若是说刘若宰真把董策当成了要关心爱护的晚辈,那才真是荒天下之大谬!滑天下之大稽!

    在明末这等文官视武将如猪狗的大环境下,刘若宰能对董策另眼相看,耐心的说几句话,就已经是极其难得了。文官在心底,终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