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524章

崇祯七年-第524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策的一番话,让刘若宰再一次对他刮目相看了。他以前知道董策能打仗,能练兵,后来知道他通文采,能治民,这已经可算作是文武兼备了。而今日,却又是认识到了董策的另外一面原来这个年轻人,竟有如此好的大局观!

    他方才分析现在的官军和流寇之局面,分析河南陕西的战局,头头是道,言之有物,别说是这么一个守备了,就算是一些封疆大吏,又有几个能看的这么明白的?

    “是个人才啊!”

    刘若宰感慨了一句,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这次回来之后,一定要好生上书给他美言一番,让他对自己感恩戴德,将这个人才,好生拢在袖中。

    不过眼前,最重要的,还是决定走哪条路线。

    刘若宰坐在椅子上,拧着眉头沉思良久,他忽然拍了拍桌子,扬声道:“就走北路!既然两边儿同样危险,那就捡近的一个走。就算流寇往北流窜,又能来多少?再说了,延绥镇宁夏镇也有几十万大军,岂是摆设?”

    “是,属下明白。”董策赶紧应是,心里却是暗自腹诽。

    洪承畴总督五省之前乃是陕西三边总督,在更早之前则是延绥巡抚,陕西最‘精’锐的士卒,都被他给带了出去,现在留在延绥镇和宁夏镇的士卒,纸面上看可能还有个十几万,但其中又能有几分战斗力?根本不足为凭。

    ……

    从兵备道府邸出来,已经是深夜了,星光璀璨,点缀着天穹。

    现在也没法子回去了,董策等人便在城中寻了一家客栈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出城。

    却是没有回磐石堡,而是去了安乡墩。

    说起来,董策也是有阵子没在这里住了。安乡墩已经完全大变样。磐石堡内的家丁营地已经完全竣工了,虽然现在只

    有五十多家丁,但家丁营地的规模却是丝毫不逊‘色’于磐石堡军大营。主要是因为战马多,需要有足够大的地方来遛马和兴建马厩。家丁营地四周建有高墙,是木头石头建成的墙体而非是磐石堡军大营那边的木头栅栏。营地中坐北朝南的是四排营房,一共是四十大间,足以容纳五百多名家丁居住。而应放前面是遛马场,遛马场的另外三面,都是马厩以及另外的一些配套措施

第671章 六七零 定目标() 
董策对安乡墩自有安排,已经着人开始改建。

    他过来的时候,孙武木和高大年两人正在带着人在忙活着。安乡墩外面看着还是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但进去之后,就能发现,里面所有的房屋建筑,都被拆光了,只剩下了高高的墩台。墩台上面,那一面旗子还是飘扬着。

    除了墩台,已经是一片白地。

    见到董策过来,孙武木高大年两人赶紧过来拜见,董策问了两句便是摆摆手道:“你们忙你们的。”

    他上了墩台,而后着人把马林叫来。

    这位家丁队刚刚成立时候的马术教官,在家丁们基本上都娴熟的掌握了马术之后,他基本上就是属于赋闲在家的状态了。不过他的编制,还是属于家丁队的,只是不用去当差或者是跟在董策身边而已。他就住在安乡墩附近,也分了五十亩地,日日耕耘。

    是以没多久,这位老教官就赶过来了。

    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他身手还是很利索,顺着绳梯很快就攀爬了上去。

    “属下见过大人。”马林上去之后,弯腰拜见,董策的一把把他搀住,笑道:“多礼了不是?”

    马林笑道:“该当的。”

    董策放开他,走到‘女’墙旁边,环顾四野。安乡墩位于一座小丘之上,居高临下,乃是方圆数里内的一个制高点。本来安乡墩周围没什么人,但现在,周围已经有了几十户人家,也开垦出来一片片的土地,阡陌。这边的住户,基本上都是董策的佃户。

    “老马,当初本官建家丁队,你是有大功的。家丁们的马术,都是你在教给,其实不仅仅是马术,几乎家丁们学的所有东西,你都是娴熟的紧。是以本官这儿,有个差事打算‘交’给你。”董策回头,瞧着马林,淡淡道。

    “大人请讲。”

    马林赶紧道。

    “家丁队要扩大,而且规模不小,现在的家丁队才五十来人,扩大之后,这个数儿,至少要增加到三百才成。”

    “新招来的家丁,就跟现在这些家丁几个月之前的样子一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得有人来带他们,来教给他们东西。以本官看来,老马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董策说出来的话让马林心头一跳这个意思是,让我当家丁队的总教头?

    “从此以后,你就是家丁队的总教习。”董策说出的那三个字和马林以为的有少许不同,不过没问题,都是一样的意思。

    “本官已经和李贵等人说过了,等到新的一批流民到了,你先挑,选择‘精’壮彪悍没有家室的,入家丁队中。然后把他们拉到这安乡墩来,进行训练。”董策指了指下面,道:“本官在此大兴土木,就是想要把这里,建成一座家丁的训练基地!”

    “本官只是定下一个调子,具体怎么样,譬如说如何训练,时间安排,训练项目等等,本官一概不管,就一个要求,他们不能练得比现在这些家丁们少!明白了么?”

    “属下明白!”

    “好,那此地,就要多拜托老马你了。”董策笑‘吟’‘吟’道。

    “属下敢不从命?”

    马林强行按捺住心中‘激’动,高声应道。

    赋闲在家的日子,确实是很无聊,尤其是对于他这种人来说。他喜欢的是马背上的奔驰,而不是在田野间锄头的一挥一举。却是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到这么一个机会。

    其实一个势力在疯狂扩张,规矩急剧壮大的时候,是机会最多的,就看有没有能力可以胜任了。

    ……

    当天,也就是三月初二的晚上,夜‘色’已深,但磐石堡董府的正厅之中,还是灯火通明。

    董策高居主位,下面坐了不少人,放眼一瞧,磐石堡中文官武将,但凡是管事儿的手上有些权力的,都在其中。

    明季素来是以左为尊,是以在朝堂之上,也是文左武右,但在磐石堡,却是恰恰相反。文右武左,民事系统的官员都坐在右边,而军事系统的人则是都坐在左边。座位上如此安排,大伙儿都是心知肚明,这是大人的再一次申明:在磐石堡,军事才是中心,才是第一位的。

    坐在右边第一位的,毫无疑问,自然是身为通判,可以在董策不在的时候统管民事的李贵,他下首则是牧副渔司司正张寒。再下首则是仓大使苏大成和仓副使刘大库。这边也就只有这四个人了而已。

    左边第一位的,是磐石堡‘操’守官石进,下首是副‘操’

    守官周仲。再下首,则是总装备处主事周伯,总新兵处主事王羽,正好也是四个。按理说应该是五个的,总军需处主事纪长运还在他哥哥那里跟着增长经验,这次也是来不及通知他。

    这八个人,便支撑起了磐石堡的整个军事民事系统。

    “诸位,这次招你们过来,是要宣布一件事情。”董策顿了顿,道:“后天,也就是三月初四日,本官就要率领家丁队,随同兵备道刘大人,西行去往陕西行都司一趟。具体为的什么,现下好不能说,但你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儿就成这一次,本官只要是能够做成此事,回来之后,一个参将是跑不了的,各位也就都能水涨船高。”

    刘若宰奉旨前往嘉峪关外大草滩招降察哈尔余部的事情,乃是绝密,京城里知道的人估计不少,但到了这西北边地,可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刘若宰也是要求他们保密,事实上,放眼整个冀北道,除去那些手眼通天在京里有关系的人之外,可能也就是几个人知道此事。

    众人闻言,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事儿,但也是心中高兴。董策水涨船高,他们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此去关山万里,只怕一两个月才能回转也是寻常。再回来,只怕就已经是麦之时了。本官走后,磐石堡中大局,有赖各位支撑。”董策扫了众人一眼,道:“今日,就要先把名分定下来。”

    “民事上的事情,李贵为主,什么都能管一管,有什么拿不准的,你来拿主意。石进,军事上的事儿,你做主。只要是有必要,大事小情,都可以拿主意。你们二人,明白了么?”

    董策叮嘱道。

    “是,属下遵命!”两人起身,高声应道。

    “嗯。”董策点点头,摆摆手示意他们俩坐下,道:“本官离开的这段日子,还对诸位有些要求,咱们一个一个说。”

    “李贵。”董策又点了首席民事官的名字。

    “属下在。”

    “你的任务,比较大,但要说难,也不是太难。第一,是关于流民的,在本官回来之前,至少要招收三万流民,并且将他们全部安顿好,土地分好,住地分好,等编户齐民,这个事儿,你得做的妥当了。”

    “第二,各保长甲长,遴选得力人手,本官不想听到有

    乡间保长甲长欺人的事情。第三,要建好一支捕快队,听好,只要捕快,不是的县里州里府里那些衙‘门’里头的三班衙役,本官只要捕快。他们的职责很单纯,就是破案,抓捕,没别的,衙‘门’里的事儿,不是他们的差事。这个规模,暂定三十个人吧,当也差不多了。”

    “第四,这是重中之重,就是麦收!麦收本官是赶不上了,就得你们多‘操’心。这是咱们磐石堡建成之后第一个大收获,都一定要万分重视才行!你们瞧瞧,咱们磐石堡外面这么多‘肥’沃土地,庄稼长势这么好,只要是保证麦收不出什么岔子,今年就是一个大‘肥’年!有了这些粮食的进项,想做什么,都是进退自如!是以这件事儿是咱们今年天字第一号的头等大事。这也不单单是李贵的职责,你们所有人,都是互相配合,到时候要人给人,要钱给钱,都不能推诿。真要是出了岔子,本官一定严办!可都明白了么?属下明白!”众人心中凛然,从董策那肃然的语气就知道他是极重视这件事的,纷纷应是。而后李贵又是单独起身,把这些差事一一答应下来

第672章 六七一 本官回来之时,要是另一番场面() 
“上次跟你说的那标准,本官后来想过,不大靠谱,得调整一番了。”

    “第一个是窑厂,本官回来的时候,窑厂得出砖,你说,一个月能产多少砖?”

    张寒一直是在负责窑厂这块儿的,也是很用心的在做,时常去那边瞧瞧看看,自然也就很通晓。他沉‘吟’片刻,道:“五万砖?”

    董策暗叹口气,后世‘花’上几百万建上一个砖窑厂,请上几个师傅一个月就能产出上百万砖。而在这个年代,这个数目,可是绝对达不到的。而且这还是在窑厂有上百人的基础上。

    “五万砖?不成!太少。”董策道:“至少得十万砖,而且要大砖!本官知道,这个数儿有点儿难,所以新的流民来了之后,你可以招人进去。到时候拿出个章程来,你们一起瞧瞧,那些人一个月给些银钱或者是拿粮食来折都成,人数最高一百,你看着办!”

    董策都给出这些来了,张寒自然就不能不答应,若不然就是不识抬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