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518章

崇祯七年-第518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让他们搭建窝棚,是那等挖进地下三四尺深的,外面用木头土块搭建的。现下一日比一日暖和了,住这个倒也是不虞会被冻伤。属下看了,一些常用的东西,他们都是随身携带的。只是还有些短缺。”

    董策摆摆手:“讲。”

    “是。”李贵应了一声:“现在最缺的就是棉被,还有铁锅也少。每户发给多少粮食,也没能定下来。”

    “缺什么,你直接去跟苏大成要。”董策道:“不过来往都要文书,不能空口白话。

    要拿什么东西,让他出账写条子,你签了字或者画押都成,到时候来本官这里报备就是。”

    董策刷刷写了个条子,递给了李贵。

    “还有粮食,便按照一个十四岁以上男子一日一斤,‘女’子和孩童每日十两的量发放便是,三日一放粮,不可让他们手中有太多粮食。”

    “是,属下明白。”李贵赶紧应下。

    “还有一件要紧事。”董策道:“本官不但给他们发棉被,还发给衣服,只是有一条,都得好生洗个热水澡,把身上‘弄’干净了才能穿新衣服。就按照之前流民那例子来。脱下来的旧衣服,一把火烧了了事。”

    “是。”

    李贵应下,又道:“还有一件大事,这会儿问,当是有些早,但属下想到大人事务繁忙,生怕这事儿定不下来耽搁了,那便是罪过。”

    他顿了顿,道:“安顿下来的一应事宜,两日之内就当能妥当。属下准备至迟三日之后,便给他们分土地竖起界碑,发给耕牛,农具等,只是不知道,到底该种什么好一些。”

    董策一听,也是微微皱了皱眉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量。

    现在是二月末,三月初,按照后世的阳历来算的话,大概是四月左右。早晚还是有些凉意,但温度已经明显上升了,按照董策的估计,不到十度但应该也差不多。

    这个时节,种小麦和‘玉’米都成,不过种‘春’小麦是最合适的,种‘春’‘玉’米的话,还要再晚一些才好。在这个时代,兴许是由于品种的问题,‘玉’米并不比小麦高产,两者的产量是差不多的,甚至小麦还要高一些。

    权衡了好一会儿,董策有了决定。

    “还是得种麦子。”

    董策道:“这会儿时节最好,这两日吧,你就着人置办麦种,尽量在出三月之前,把耕地都开垦好,麦种种下,整治妥当。现在种下的话,六七月便是能收获了。”

    “还有,别全都种麦子,给本官留出一千亩地来。”董策顿了顿,继续道:“这些田地,用来种植‘玉’米。本官要‘交’给你个差事。”

    说到这里,董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大人吩咐,属下万死不辞。”李贵赶紧道。

    “倒是不用万死不辞,只是希望你别不当回事儿。”董策淡淡笑道。

    “属下万万不敢。”李贵心里打了个突,暗自下了决心,甭管董策给的是什么命令,都要做的妥善。

    “‘玉’米这东西,我听说过,据说其来自于极为遥远的海东之地,在其原产地,产量非常之高,一亩地不少于五石,这个,本官是不会‘乱’说的。”

    董策这话说得虚虚实实的,一亩地五石,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亩产千斤,相对于‘玉’米来说,这个产量可不算高。在后世种植‘玉’米,水‘肥’充足的田地,亩产两千斤也是寻常。但董策说在其原产地产量达到一亩地五石,那就是瞎扯了。‘玉’米原产地是美洲,这个时代,那里的耕作技术可是远远比不上大明朝,基本上是处于刀耕火种,撒下种子就不管了的状态,就算是中美南美那里水热条件比大明朝北方要好得多,但亩产应该也有所不如。

    不过董策也就是拿这个作为幌子,他总不能说是后世的产量让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只好假托原产地之名了。

    “不知道是水土不成还是品种不成,在咱们这儿,却是产量如此之低下,着实是令人费解。本官想着,多半是后者影响更大一些。咱们磐石堡周围,水是尽有的,种‘玉’米的话,不会缺水。你选出一千亩临河的上等水浇地来,用来种植‘玉’米,勤浇水施‘肥’,然后再延请一些种地经验丰富的老农,或者从咱们自己人中选也成,让他们好生伺‘弄’,看看怎生能‘弄’出产量高一些的‘玉’米!”

    “你就跟他们说,这事儿只要是做成了,本官绝对不吝赏赐。几十两几百两银子也只是等闲。你多用心,到时候设出一些赏格来。让他们能看得见好处。”

    一听这赏金的额度,李贵就知道沈熙确实是极为重视这件事,几十两上百两银子,那可真真不是个小数目了。他郑重应道:“事关粮食,这是头一等重要的大事,属下岂敢不用心?”

    “你能这般想,本官就是极欣慰的。”董策点点头。他是真的决定要改善‘玉’米种子,增加‘玉’米的产量。对于现在的他而言,种‘玉’米,产量不高,不种吧,又不甘心,真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一点能够得到产量比较高的‘玉’米粮种,就再不用纠结于这个问题了

第663章 六六二 有功要赏!() 
董策瞧着李贵那布满血丝的双眼,忽然一笑:“这事儿棘手,却也能锻炼人,你主管这事儿,做的妥当了,就有了经验。日后大批流民过来,再安排起来,便是绰绰有余了。”

    李贵听了,心里顿时种种跳了一下。听大人这意思,以后若是有大批流民到来的话,负责安顿的,也是自己!这是多大的信任,而与之相配的,又是多大的权力?只要是办妥了这些事情,大人手下民事第一人的位置,自己就坐稳了,再也不可能被别人抢去。到那时候在,自己就能成为这个团体中前三号的人物。

    李贵告辞离去没多一会儿,外面报告,说是张寒求见。

    张寒办的也是紧要的差事,自然是要见的。

    张寒这次过来,是向董策报告他负责差事的进展。章程已经是完全‘弄’好了,他甚至把选派的人选都已经定了下来,张寒也不是对着‘花’名册胡‘乱’指派,而是有他自己的一套依据。堡中百姓军民的户贴,张寒都是有资格看的,户贴上面写的有这些人的籍贯,张寒就是按照这个来分派。从哪儿来的,就派到哪个方向去。

    如此就少了语言障碍,便于沟通,而且派出去的人也对目的地的情况更熟悉,方便他们准备说辞。甚至能够碰上一些亲朋故旧也说不准,那就更好办了。

    按照董策的指示,张寒在写这个章程的时候,大量使用白话,尽量少咬文嚼字,写的非常之直白。而且不是用大明朝官场上常用的那种含‘混’其词的公文形式,那种公文,往往说大一堆,大概九成都是废话,只有一两句提及了具体的事项,让董策非常不喜。董策推崇的,是后世的那种,一条一条的罗列出来,非常之‘精’细规范,而且很容易就能看懂,只要按照章程去办,总归出不了大问题就是了。

    不单单是张寒的这个章程,其它的公文往来,只要是磐石堡内部的,董策都做了类似的要求。

    张寒写的,当然还到不了董策要求的程度,不过能看得出来进步和变化。

    董策瞧了,也是连连点头,他问道:“派出去的人,大概三日之后出发是么?”

    “是,本来属下想着不是那么着急,还可以往后拖拖,但前几日听闻,流寇又回陕西了!”

    说到农民军,张寒脸上‘露’出刻骨的仇恨:“流寇所过之地,百姓流离,要么被裹挟

    从贼,要么就成了流民。现在黄河解冻了,陕西的流民是过不来的,不过前几年,流寇大掠过三晋之地。山陕不过是一河之隔,那边流寇肆虐陕西,山西这边必然也是震动,沿河的各州县,少不得要加强防备,如此一来,又要从百姓身上加征加税。加上今年雨水极少,想来有不少人要背井离乡了。属下以为,还是早些下手的好。”

    听了这一席话,董策真是对张寒有些刮目相看了,他本来以为张寒也就是略有才能而已,但现在,对他的评价,却是高了一个层次。

    对于张寒提出来的这些,董策没做什么修改,但按照这上面所写的话,三日之后就得离开,那有些东西,也得抓紧了。

    ……

    第二日,崇祯八年的三月初一日。

    磐石堡大校场,磐石堡军的士卒们已经按照各自的杀手队站得整整齐齐,排成了一个严整的方阵。他们面朝着点将台,一个个‘挺’直了腰板儿,下巴扬起,瞧着就有一种昂扬的气势。没有一个人说话,都在那里站得笔直。就连有些身上头上打着白‘色’纱布的伤员,也都是竭力‘挺’直腰板儿,把自己最‘精’神,最昂扬的一面展示出来。

    他们身上活着穿着胖袄,或者穿着铠甲。胖袄都浆洗的干干净净,铠甲表面的泡钉,更是给擦拭的直发光。

    当他们的目光扫向前面那点将台的时候,每每内里都是充满了灼热。

    队正都已经得到了石将军和周将军下达的命令,今日,乃是阳和卫指挥佥事,磐石堡守备董大人,赏赐所有有功士卒的大好日子。而队正们,又把这个消息传达给了士卒们。

    这可是个大好事儿!人人都在称赞董大人仁义宽厚,对咱们那真是没说的,有这般天大地大的恩德,咱们便是给董大人送了命也是心甘情愿,更别说还有这些好处。队正们也在刻意的引导这等想法,甚至大肆鼓动宣扬。

    比如说第一杀手队的队正郑发奎,一天都要在营房里宣讲不少遍。

    出现这种情况,固然和石进周仲得了董策的命令推‘波’助澜有关系,却也有其基础若不是士卒们真的是对董策感恩戴德,再怎么着也不会这样。

    蒋老三看起来很臃肿,他身上那件儿宽大的胖袄给高高的撑起来了,看着就好像这厮一夜之间变胖了许多。事实当

    然不是如此,只不过因为蒋老三身上裹了太多的绷带而已。

    他那一日战斗太过‘激’烈,身上不少本来就没有愈合的伤口变的更大了,失血也是极多,那日简直就跟个血人也似了。由于失血太多,导致身体很是虚弱,家丁队派来了两个懂医术的,给他很仔细的看了,又用了外敷的‘药’,在外面缠上了绷带。于是蒋老三变成了一个大粽子,除了躺在‘床’上什么都干不了。不过他终归还是底子好,这才两日,就又能下地行走了。

    蒋老三后面是杨二,他情况就要好的多了,因着有伤,没能参战,他的伤却是好的差不多了。

    “你说,俺能拿到个啥?”蒋老三回头小声问道。

    “听说这次是按照首级算军功。”杨二笑嘻嘻道:“你杀了得多少贼人,俺瞧着了不少,要说功劳,你得是第一等的。”

    说着他便是叹了口气:“可惜俺没能上阵,一个贼人都没杀了,现下也只能是干看着。”

    因为受伤,杨二并未参战,自然今天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不过他虽说是在叹气,神‘色’间却是没有丝毫遗憾的意思。杨二这人缺点多多,但就有一点好,心态摆的很正。他也不觉得自己没参战是多丢人的事儿,也不会眼红那些立下大功的同袍,他很有自知之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