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444章

崇祯七年-第444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一听,顿时两眼放光,赶紧道。

第553章 五五二 且去历练() 
他来磐石堡,本就是想要做些事来忘却过去那些不愉快的回忆,也算是给自己某一个前程的。而且上一次调查户籍的那件事儿,也是很让他尝到了一番权力带来的快感,不过做完那件事儿之后,他便是没了差事,闲了下来,只有张寒忙不过来的时候,他才能帮着做些,简直是闲的皮疼儿。

    这会儿一听董策要给他派差了,如何不兴奋?

    “大讷,本官这一次,是要对你委以重任的!”

    董策面‘色’一正,沉声道:“本官‘欲’组建磐石堡军军需处,下辖有司若干,而你,便是本官的第一任军需处主事!”

    而后,董策便是把军需处的职责,权限,都是细细的向纪说了一遍。

    纪长运一来是现在对权力很有些渴望,二来是也向某一个好出身,跟着这位步步高升的董大人,在董策麾下拥有更高的地位。因此这会儿一听董策对他委以这般重任,这军需处权柄如此之重,立刻是浑身一哆嗦,刷的一声便是站了起来,抱拳又是深深一揖,朗声道:“学生定不负大人所托,忠心做事,不敢怠慢!”

    董策笑了笑,招招手:“坐下,坐下说话。”

    他瞧着纪长运,笑问道:“大讷,本官别的不问,只问一句,若是现在让你做了这个军需处的主事,你做得来么?军粮调配,军械保养,军饷发放,战马养护,营房修缮,对外采买,对内‘交’接……这些,你可都办得来么?若是军粮不足,军饷杂‘色’,军械不利,战马瘟疫……本官再问你,若是因此耽搁了军情,你可吃罪得起?”

    董策这一连串的问题,到了后来,已经是声‘色’俱厉,近乎于诘问。

    纪长运被问的目瞪口呆,大汗淋漓,而在心下里仔细一想,顿时便是发现,这些东西,竟然没有一项是自己能做下来的!如此一想,顿时是浑身冷汗湿透。

    他怔怔的看着董策,面‘色’灰败,嘴‘唇’哆嗦着,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良久之后,方才一声长叹:“学生……学生……”

    董策方才那一番声‘色’俱厉的诘责,其实正是有意而为,故意训斥与他。纪长运的所作所为他是知道的,能瞧得出来,这是个有能力做事

    的人,但此人的‘性’子,却是有些问题。偏‘激’倒是没什么,关键是在态度他哪怕是面对董策的时候,也是颇为的随意,并不怎么恭敬。其实董策知道为什么,无非就是那股子文人的傲气在作祟,他是文人,是秀才,董策这一干武人出身的,怕是纪长运心下里还是有些看不上的。

    董策能稍稍忍耐片刻,能一直忍下去么?这是为人下属理当有的态度么?

    这一次董策借题发挥,不但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而且甚至让被训斥的纪长运都感觉不到董策是在刻意的训斥他,只以为董策是对自己期许之高,苛责之切。

    果然,他的气焰几乎是被打消的一干二净,垂头丧气的看着董策,声音艰涩道:“学生,学生一样儿都做不到,委实是辜负了大人的厚爱。还请大人收回成命。”

    “不,这个位子,还是你的。本官给你留着!”

    董策淡淡一笑,瞧着他沉声道:“不懂可以去学,但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你这就回去,跟在大敏兄身边,学上那么半月二十天的,本官相信,到时候你回来,定然便是不一样的!”

    “大人,您,您给我留着?”纪长运不敢置信的看着董策。

    “没错儿。”

    董策点点头:“回去好生学,莫要让本官失望。你家学渊源,大敏兄在兵备道刘大人麾下做了多时,经验丰富,跟在他身边,多学多做多看,少问少说。”

    “是!属下遵命。”这是纪长运第一次在董策面前以属下自称,他这次是真服气了,态度便是大有改观。郑而重之的深深一揖,那神‘色’比方才就要恭谨多了。

    董策微微一笑,对付不同人,真得用不同的法子才成。

    ……

    塞北有四绝,宣府的教场,大同的婆娘,蔚州的城墙,朔州的营房。

    所谓大同婆娘,指的乃是大同府‘女’子之姿‘色’秀丽。“大同‘女’人好饰尚脂,多美而‘艳’,夫‘妇’同行,人不知是夫有是‘妇’也。”

    “大同的婆娘”之所以受人称道,一个原因是因为其多出美‘女’,当初那位心狠手辣,貌美倾国,权势倾天,屡屡提兵南下,把大宋给打的心惊胆战,其心机地位几乎可堪比吕后,武,后世慈禧太后的那位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

    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萧绰萧燕燕,便是出自大同。

    而后来正德皇帝因为仰慕大同多出美‘女’,因此带人很是在宣府大同这一块儿转悠了一大圈儿,整日吃喝玩乐,流连忘返,又是给大同美‘女’增添了很是浓重的一笔。据说这位经常在夜间闯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还要带回身边,直接就是强抢了。

    其实他当时来大同宣府,本来未必是一定奔着‘女’人来的,其实就是在深宫里憋得太久了,出来散散心罢了。不过倒是真在这儿碰到了几个很中意的‘女’子,于是便传出来一段民间觉得是佳话,文人士大夫们深恶痛绝的几段故事。其实武宗未必有多坏,只是被那些士大夫在史书中给抹黑的太多了而已。

    就拿正德十二年十月的一次大战来说,这次正好正德化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宣府、大同、延绥去巡查西北部边境,当然,也是顺便去玩儿。说来也巧,正好遇上‘骚’扰大明边境多年的小王子率领大军入侵,史称“应州之战”。

    战况极为‘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正德兵力不足,但他先用小部分兵力牵制住小王子,再不断从其他地方调来兵力。最后双方展开大战。武宗与士兵同吃住,甚至亲自冲上战场,还斩杀敌军。周围士兵一看,喝,皇帝跟咱们一块儿杀贼,这得是多大的荣耀?此举极大的提高了士气,最终打的小王子败退。这一战也显‘露’出正德颇为高明的军事水平,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也比较快。

    就凭着死战不退这一点,也比他那位正统老先辈强多了。

    大同婆娘脚特别小,当时还有赛脚之风气,这在明朝也是比较少见的,当时明朝裹脚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家尤其是官宦富贵人家,崇尚的还是天足。

    第二个让大同婆娘声名远扬的原因,就不那么光彩了。

    在大明朝,大同婆娘和扬州瘦马其名。

    明人沈德符之《野获编》言道:“所谓‘大同婆娘’,大同代筒王所封,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在‘花’籍者尚二千人。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古所谓‘路歧散乐’者是也。”

    所谓‘花’籍,说的‘挺’好请,其实说白了,就是妓‘女’。

    也就是说,是因为大同妓‘女’多,才使得大同婆娘出了名,跟扬州瘦

    马一般,均为世所‘艳’称。说实话,这跟‘米脂的婆姨’还不一样,人家那是真夸赞米脂出美‘女’,而大同婆娘,就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了。

    其实,褒义贬义,从婆娘这个称呼上就能窥得一二。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四:“谓‘妇’人之卑贱者,曰几娘、曰某娘,鄙之曰婆娘。”《水浒》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眉目传情:“西‘门’庆这厮一双眼只看着那‘妇’人,这婆娘一双眼也把来偷睃西‘门’庆。”

    在那个时代,称呼某个‘女’人为某某婆娘,本就是带着一股蔑视和鄙夷。

    蔚州与北周时置州,县城在在壶流河盆地,北枕壶流河,南扼飞狐口,极为符合“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古训。大明洪武四年,撤并设置在州城的灵仙县治,置蔚州,隶属大同府。明洪武十年,大肆兴建蔚州城,落成于洪武十二年。北平杨融所撰之《明创建鼓楼记》中言道,蔚州城“经始于十年丁巳,而落成于巳未”。

    《蔚州志》记载,从洪武五年德庆侯廖允中开挖城壕,辟土为城,为重修蔚州城的第一阶段,从明洪武十年到明洪武十二年基本竣工为第二阶段,延续了八年。

    重建的蔚州城墙,周长七里十三步,底宽四丈,顶宽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上垒雉堞,高六尺,原共有垛口一千一百多,一眼望去,亘如山岳,雄伟壮观。城墙全部为磨砖所砌,既美且坚固。

    是故有蔚州城墙之一说。

    而朔州,因近山易采木,城内房屋皆有檐廊,古时兵营整齐。故有朔州营房一说。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宣府的校场。宣府镇占冀州地,为秦汉之上谷,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属辽;金灭辽后属金;元属中书省上都路;明属京师,属万全都指挥使司。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宣府镇长城地理形势时言道:宣府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

第554章 五五三 宣府()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明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

    宣化府于永乐七年设总兵官,始称宣府镇。

    靖难之役的那几年里,大明朝的力量都被用到内斗里头去了,边地防务松弛,‘蒙’古残存势力得以复兴,而永乐皇帝刚刚登基,又无力象后来那样出塞北征,只得在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的同时,加强边地防务。

    “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原,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正统年间,也是屡次修建。

    之后嘉靖隆庆年间,修建的规模更大。

    甚至到了崇祯年间,卢象升还主持重修宣府长城,‘花’费极大。

    “勿论宣府一镇一千三百里之边,即就陵后一带言,东至火焰山,西至合河口,凡二百二十余里。筹其经费,每筑边墙一丈,虽甚省,约须工料食米等银五十两。其中或有旧墙并‘乱’石土垣可固,通融计算,每丈必须银三十两。通计三百里,总该银一百六十万两。加以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计墩一百,台六十。墩以土为之,每座约二百金,台以砖石为主,每座约六百金,并墩台守御等具,壕堑等类又约该十余万两。”

    其中说的墩,便是火路墩和边墩,像是董策曾经在的安乡墩,便是大型的墩台,每座‘花’费白银约六百两建造。

    宣府镇治所在宣化府,也就是俗称的宣府。

    宣化在元代为宣德府,洪武三年改为宣府,洪武二十六年设前、左、右三卫,次年洪武帝敕令北平军士筑宣府城,第二年又封皇子为谷王,就藩宣府,展筑城垣,从此这里就成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