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434章

崇祯七年-第434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大人的书童便是这般出身,还是去年八月份谢大人刚升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有人送的,据说那富商乃是发家于

    扬州,身家巨万,手底下也有这等生意,府上这等姿‘色’的书童还很有几个。

    不过这一个,却是最上等的货‘色’了。

    这书童原名叫什么不知道,不过入了谢府之后好改了个名字,唤作谢柔。植物初生而嫩,名曰柔荑,软而不硬,名曰柔,柔嫩,柔弱……总归就每一个阳刚气的。

    柔之一字,少做男人之名,谢升如此起名字,是什么心思,也可见得了。

    谢柔今年年方十二,长的粉雕‘玉’琢,尖下巴,大眼睛,眉目如画,极是可人,尤其是皮肤极其的白皙细嫩,便如同那最上等的羊脂白‘玉’一般。他穿了一身儿‘女’装,外面套着鹅黄‘色’的褙子,而且还梳了一个双挂髻。所谓双挂髻,便是将头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丹铅录〉中有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双挂髻的形制,和双丫髻有点儿相似,只不过额头上垂下来的头发要多了一些,密了一些,和后世的齐刘海相似,但不如刘海那般厚实。

    双挂髻和双丫髻,都是属于双挂式之梳法,乃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而双丫髻是则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这个叫法,很早就有了。

    但甭管是双丫髻还是双挂髻,总归都不是大老爷们儿用的发型,乃是未成年少‘女’或者是家中丫鬟常用的发饰。

    谢柔本就男生‘女’相,长相极为秀美,加之身段柔弱,有弱柳扶风之姿,正是这个年代男人最喜欢的‘女’人的姿态。这会儿再穿上这么一身‘女’装,梳着双挂髻,一眼看去,分明就是个未出阁的柔弱少‘女’,风姿绝美,如画中人一般。

    他端了茶水放在何瑞徽面前,轻声道:“何大人,请慢用。”

    声音清脆悦耳,也是不像男子的声音了,更偏了‘女’人几分。

    何瑞徽是成了亲的,他夫人也是美人儿,但这会儿看了谢柔一眼,竟也有些失神。不过他自控力比较强,赶紧恢复了正常神‘色’,微微

    点头,没说什么。

    谢升看了谢柔一眼,笑眯眯的道:“你且出去,待会儿叫你再进来。”

    “是。”谢柔脆生生的应了一声,有些调皮的冲着谢升笑了笑,扭身出去了。身姿摇曳,弱柳枝在风中摇摆。的

    何瑞徽看了谢升一眼,只见这位老大人看着谢柔那扭动的屁股,笑的很是欢畅,神‘色’间满是宠溺。

    两人方才扯了一会儿闲话,现如今谢柔出去了,自然便是要说正事儿了。

    他看了谢升一眼,轻轻抿了口茶,轻声道:“世叔,前些时日,胤平兄来了信,自那之后,小侄便一直奔走,这些时日,已经是联络了不少同年同僚,都已经商议完毕,只待明日大朝之时,便一人奏报,众人呼和香影。”

    “只要在有一位位高权重之大员在旁边帮衬说上两句,此事便可一言而定。”

    何瑞徽笑道:“世叔您在圣上面前是极有面子的,您只要一句话,怕是圣上就要准了。”

    他说话也是很有技巧,明明乃是求着谢升办事儿,却是还顺势恭维了他一番,让他心里受用,如此请托办事,自然也就顺畅不少。

    “你呀……”谢升失笑,轻轻点了点他。

    他沉‘吟’片刻,道:“你找的人,都有谁?”

    何瑞徽沉声道:“东宫讲官周凤翔、都御史宋鸣梧、少詹事方拱乾,翰林院编修刘正宗,吏部员外郎宋企郊,户部四川司主事诸葛羲。”

    “哦?倒是还真不少。”谢升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目光中有些‘激’赏和诧异。当初刘若宰来了两封信,一封是给他的,一封是给何瑞徽的,因着和刘若宰有一层特殊的关系,收到信后,谢升立刻便是把何瑞徽给招来商议,两人商议良久,定下策略。大体便是何瑞徽具体执行,负责联络朝中同僚,写奏章奏事,大造舆论声势,而谢升,则是旁敲侧击皇帝是怎么个想法,其它阁老阁臣是怎么个想法,以及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第541章 五四零 千里之外的算计() 
这也是明朝朝廷争斗,或者想要让皇帝首肯,达成某件事时候常用的手段。上位者一般是居中统筹,差遣调度,不到最关键时刻,十拿九稳的时候,是不会跳出来的。下面摇旗呐喊,为之造势的都是小卒子,官位低的那等。如此就算是出了什么差池,上位者也能及时脱身,不会被牵连。

    谢升知道何瑞徽这个人优缺点,但却还是很有些能力的,尤其是他作为崇祯元年戊辰科那一科进士里面现如今官位最高的,在同年之中也很有些号召力。但却他真是没想到,短短不过两三日之内,何瑞徽便联络了这许多人。,

    这些人,一个个官位都不是特别的高,没有两三品的大员,但却都是不能小觑,其中更有几个很出名的人物。

    周凤翔,字仪伯,号巢轩,浙江山‘阴’人。崇祯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灵璧有侯‘门’奴才侮辱生员读书人,周凤翔不畏权势,执付法司,因此在士林之中颇有威望,亦有清名。当然,他毕竟是读书人出身,所谓侯‘门’豪奴侮辱生员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怕也是一言难尽,说不定是生员先欺负人也说不准,毕竟笔杆子握在他们手里,定然写出来的东西是他们自己有利的。

    当然,政治立场如何,无碍于周凤翔的个人品格。

    后来周凤翔调回北京,历中允、谕德,为东宫讲官。

    这个人,有个‘毛’病,好大言。

    什么叫好大言?就是好夸夸其谈,好危言耸听。

    这跟袁崇焕一个‘毛’病。

    当初担任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袁大督师被崇祯皇帝招去平台召对,又是三年平辽,五年平辽又是怎么地,反正是吹了一通,结果就把崇祯皇帝给吹得心‘花’怒放,大喜之下,信任有加,各种权力全部下放,一时间在山海关外,辽海周边,乃至于登州莱州利两地,袁崇焕可谓是大权独揽。

    结果回过头来,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

    意思就是,我是吹牛‘逼’的,说说而已,你别当真啊!认真你就输了。

    许誉卿吓‘尿’了:“皇上英明,怎么可以随便应对。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么办?”

    袁崇焕一听也慌了,现下在这儿说了大话了,到时候办不到皇帝要收拾我怎么办?于是心生一计,干脆就给崇祯皇帝出难题,提出各种要求,只要是崇祯皇帝办不到,那他袁大督师就有借口了:“不是我没能力,实在是你这管后勤的不给力啊!”

    于是便上奏皇帝,提出种种要求,说五年平辽实在是难,我自然用心去做,但你得给我种种便利。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反正只要是跟我东事有关,跟平辽有关的,都得听我的,朝廷内外,事事都得配合。

    这要求够过分了吧?袁崇焕有没有想到崇祯竟然会答应这个没人知道,反正当时不少人都没想到,崇祯这一个刚愎自用,最不喜欢别人违逆自己,提要求提条件的皇帝竟然就答应了!

    不但如此,袁崇焕离京之时,崇祯还把王之臣、满桂手里的尚方宝剑给收回来,赐给了袁崇焕。

    这信任程度,到了什么地步?

    照理说崇祯皇帝对于大话大言,是有一定承受能力的,当初袁崇焕说的那些大话他都能欣然相信承受下来,可见这个人是很能听进别人吹得牛‘逼’的。

    但这么一个有承受力的皇帝,听了周凤翔的话,竟然也是视为“悚听”。

    尝召对平台,陈灭寇策,言论慷慨,帝为悚听。

    注意,是悚听,而不是危言耸听的耸。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意思就是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危言耸听是这个意思,但悚听的这个悚,却是害怕,恐惧的意思。

    其实崇祯皇帝是不愿意听到他说的话,甚至是有点儿害怕听到他说的话。

    那为何会如此?

    如此便也不难想到唯一的一个解释:因为周凤翔说的都是实话,大实话。

    在太平盛世,你说实话,那人人爱听,因为实话就是:当今天下昌平,有圣天子在上,乃是太平盛世。在明朝末年,你要说实话,那日子是不会多好过的。后世一句话用来形容

    再合适不过:人艰不拆。世事已经如此艰难,你又何必拆穿呢?

    你要说现在天下起义军蜂起,四处流窜;你要说东北建奴势大,已成心腹大患,我大明朝甚至不堪抵挡;你要说当今天下士绅横行,百姓困苦,天下官员眼中只有一个财字没错儿,一说的是实话,但是谁爱听?

    满朝文武谁爱听?崇祯皇帝爱听么?

    尽管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但大伙儿心知肚明是一回事儿,你说出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不说,大伙儿都能装不知道,就当没这事儿了。凑凑活活的能过几天快活日子算几天,你这一戳穿,好么,大伙儿心情都没了。

    于是周凤翔东宫讲官这个官儿,就一直没挪窝,直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其实这个官儿,若是太平盛世时候当,那简直再好不过了,当着太子的心腹,以后太子登基,这是要大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崇祯帝让他一直当着东宫讲官,也是一种爱护,毕竟以他的立场看,潜意识里是绝对不会相信大明朝在自己这一世就会亡了的。

    周凤翔这人是个忠贞义气的,京师陷落之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有讹传驾南幸者。凤翔不知帝所在,趋入朝,见魏藻德、陈演、侯恂、宋企郊等群入,而贼李自成据御坐受朝贺。凤翔至殿前大哭,急从左掖‘门’趋出,贼亦不问。归至邸,作书辞二亲,题诗壁间自经。诗曰:「碧血九原依圣主,白头二老哭忠魂。」

    天下悲之,去帝崩才两日也。后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节,到了清朝,赐谥文忠。

    能在这个时代,谥号中带上一个‘文’字的,那都是极为了不得人物,诸如后世文人所知的曾文正公,左文襄公……这几乎是对一个文官这一生最好的肯定。

    谢升微一闪念便是知道了何瑞徽为何会找周凤翔,说白了,还是名声惹的祸,周凤翔此人说话让皇帝都‘悚听’了,那么他说什么话,众人都是不会惊诧的,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这样一个人首开话题的话,就不容易被人认为是刻意为之,正是挑起话题的绝佳人选。

    方拱乾,名若策,字肃之,号坦庵,安徽桐城人,崇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