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第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面盖了董策的大印,有这么一个印在,这丝毫不用担心会被人给撕扯下来。
随着‘春’季到来,流民眼瞅着又要多起来。对于别的地方官员来说,恨不能把自己地盘儿内的所有流民全都赶尽杀绝,至不济也要驱逐出去。这些流民在境内,没有营生,整日乞讨,是社会极大的不安稳因素。人一旦活不下去了,胆子自然就变得格外大了些,有些人自然就选择了铤而走险。所以流民聚集的所在,抢劫,杀人,强‘奸’这些恶劣案件普遍是比较高的。
是以有些地方官员往往在要害路口处设立卡子阻挡这些流民的进入,一旦发现有流民,则是立刻驱逐出去。至于城内,则是根本不准许流民进入。这等事儿,千百年来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了。便是大灾之年亦是如此。
但是董策不一样,他却是巴不得流民多一些,再多一些。
对于董策来说,流民的到来,就意味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优质的兵源,勤恳的农民,大量的土地即将被开垦,而磐石堡的实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反正磐石堡周围荒地有的是,便是再来多少人,也是开垦不完的。
告示里面许下的条件非常丰厚发给粮食,发给农具,发给耕牛,发给衣服……反正一句话,只要是你来了磐石堡,你就能吃饱喝睡的香,值还是好好干活儿,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过上安稳的好日子,这一点对于要求不高的百姓们来说,实在是拥有极强的‘诱’‘惑’力。
当然,告示上是这么写的,来了之后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董策当然不会反悔对于第一批到来的流民,他甚至比招募告示上写的那些做的更多更好。但是他会筛选控制,而不是所有人全都留下。
就像是之前做的那样。
至于流民会不会因为不识字儿而看不懂这告示,则是完全不用担心。大明朝的识字率和同时期的欧洲相比绝对不算是低的,流民中也不乏入过学识字儿的人。更别说,在这种贴着盖了官府大印的告示的周围,总是会有一些穷酸在那里游‘荡’等待着给不认字儿的人讲解来取得一些优越感的。
除此之外,董策还带着一本厚厚的‘花’名册。
这也是要‘交’给刘若宰的。
再次来到镇河堡,这里繁华依旧,或许确切点儿说,是更见繁华了。周围的村落,明显更多了一些,人烟也更加的稠密。甚至距离镇河堡相当远的外围,都有着村落出现,周围的土地也有了开发的迹象。
这还要多归功于刘若宰。
崇祯八年到来,过了年之后,考虑到今年建奴还有可能过来劫掠,所以刘若宰便是下了号令,把一些非常偏远,力量薄弱,防御力近乎于零的村落及军户迁到镇河堡来,如此便于统一保护。
他的本意是好的,毕竟镇河堡周围土地也不算是贫瘠,就算是现在这等水土天时条件,好生耕作的话也是能有一些产出的。而且迁到镇河堡来,这里有黄琬和他手下号称的数千大军,安全也到了保证。
但是实际上,这就是刘若宰这个文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他毕竟没怎么在基层呆过,根本不明白,这么一次远则数十里,近则十几里的迁移,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是一场多么巨大的灾难。没错儿,就是灾难。这个时代的百姓,一辈子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五里之外,都是一件太常见的事情。
第454章 四五三 大萝莉()
让他们迁移,放弃在土生土长,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上的一切,仅仅是在‘精’神层面,他们也是根本无法承受。而抛开这方面不说,物质上的损失,也是极为巨大的。
首先,他们的房子没了。其次,他们那些在管事儿的官员和‘逼’着他们迁移的军兵眼中毫无价值的大量的破烂家伙事儿都没了,那些东西,说不定就是他们的全部,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救他们一命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土地没了。
没错儿,在镇河堡,他们是可以分得新的土地,甚至比之前更多,但是问题是,这些土地大半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未曾开发的生地,第一年得养熟,是不能种植什么东西的,种下去也不长。
像是磐石堡周边那等水土条件极好的地界儿毕竟还是少了点儿。
他们只能带着有限的东西上路,因为没有‘交’通工具,只靠着人背,根本拿不了多少。而且这几十里的路程,对于基本上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走的百姓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有的人,尤其是营养不良的孩子和虚弱的老人,甚至就有可能死在路上了。
更别说,那些押解他们的士兵可是把他们当成犯人看待的,一路上鞭打辱骂,勒索甚至是‘奸’‘淫’,都是绝对不少,这些百姓吃够了苦头,更是不知道‘逼’得多少家庭离散。
而到了镇河堡呢?
房子在哪儿?
能指望官府给他们盖好么?还是得自己动手。没有原料,没有技术,缺少人力,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盖好,在野地里风餐‘露’宿,就有多少人会病饿而死?
粮食在哪儿?
耕牛又在哪儿?
……
这对于官员们来说可是个大大的利好消息,刘若宰要下派许多物资,他们上下其手大捞好处,而流民们想要拿到,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说不定最后到手的十不存一!
这一路上过来,董策瞧着,大致一个词可以来形容:哀鸿遍野。
官员凌虐催促,士卒贪婪暴戾,无人管理,百姓痛苦不堪。
等到了镇河堡左近,董策瞧着,不少地
界儿都搭建着简陋的窝棚,每个窝棚聚集地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想来,这里便是刘若宰给他们划出来的以后村子的所在区域了。那些窝棚极为的简陋,上不能遮风挡雨,下不能抵挡‘潮’湿地气。这些穷苦百姓家里原来的房子固然是‘挺’破的,但好歹也比这个强一些。
一路见了这许多,董策也只能是一声长叹而已,这是刘若宰的命令,他什么都做不了。若是敢于有任何的举措,哪怕是正义的,若是被人一状告到刘若宰那里去,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城‘门’口的守卫早就认得董策了,没有任何的阻拦,便是放行。
董策一行到了兵备道衙‘门’前头,众人纷纷下马,董策递上名刺,那‘门’子神‘色’颇为的倨傲,拿下巴点了点董策:“在这儿等着,我去通报。”
他淡淡的哼了一声,脸‘色’很是不好看,显然是因为董策递上名刺的时候并未塞过银子来。董策见了他的神情立刻便是猜到了是怎么回事儿,不由得哭笑不得,他来来回回这兵备道府中许多次,上到老管事,下到‘门’子都识得他了,之前便是塞银子都是不会要的,慢慢的董策也就忘了这一茬儿了。
但是不知道这‘门’子是新来的还是怎么地,竟然不认得自己,还要索要好处。
董策的笑容变成了冷笑,心里一股邪火儿升出来,冷冷的看了那‘门’子一眼。没错儿,这事儿算是他办的没了规矩,但是这‘门’子竟然敢当着这许多人的面儿甩脸子给他看,这已经是让他有些丢了面子。
周围有些等着刘若宰接见的将官脸上都是‘露’出讥讽戏谑的笑,一副看好戏的样子。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搪,这个年轻小将得罪了这‘门’子,说不得回头这‘门’子就得把他的名词扔到茅房里,等着吧,今日能不能见到兵备道大人还是两说。
却没想到,没一会儿那‘门’子便是快步走了出来,来到董策面前,这一次态度便是恭谨了许多,低眉顺眼儿的笑道:“原来是董大人当面,小的是刚来的,不识得您,还望担待则个。管事说了,您这就进去便是,随到随见。”
董策斜睨了他一眼,笑道:“当真?”
那‘门’子有些尴尬,赶紧道:“小的怎敢欺瞒大人?”
董策倒也是不为己甚,淡淡一笑,点头往里头走去。
外面那些等着的将官
看的目瞪口呆,这才知道,原来这位是大有来头的人物。
“这人姓董,年纪也不大?遮莫是那董策?”不少人已经是猜到了一二,董策在冀北道的名气还是很有几分的。
进去之后,却是微微一怔,只见一个老者正自站在那‘门’房后面,满脸皱纹,头发‘花’白。
正是府中最得刘若宰信任的老管事,董策微微一愣,而后便是赶紧往前快走两步,微微弯腰笑道:“在下见过管事,有礼了。”
他对这老管事的印象是很不错的,不卑不亢,不拿什么架子压人,但是身上自然就带着一股子让人不可忽视的气度。而且董策第一次来镇河堡就是这老管事带来的,因此心里还有一些其它别样的情分。
“大人客气了。”老管事咧嘴一笑,‘露’出了一口已经颇有残缺的牙齿,他指了指方才那‘门’子:“那是老奴一个远房侄子,新来没多久,人也不熟,也不大懂规矩。若是有些冒犯的地方,老奴代他向大人赔罪了。”
说着便是艰难的弯腰要向董策行礼,且不说这是真的还是作势,无论如何董策都是不能让他把这个礼给行下去的。人家是给你个面子,你若是坦然受之那可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董策赶紧把他扶着不让他弯腰,笑道:“诶,您老人家这是说的哪里话来?有何冒犯之处?再说了,您给我赔礼,那可是折了我的寿了。”
老管事果然只是做个样子而已,董策一扶,他便是也不再坚持。
两人又客套了一会儿,便是带着董策往府中行去,老管事年纪毕竟是大了,‘腿’脚也不利索,走的便很慢。董策倒也不着急,陪着他慢悠悠地走,两人漫无边际的说着一些闲话。老管事却是拣着府中这些日子发生的事儿,有的没的说了一通,看似都是一些没什么联系‘性’,也不大重要的小事,但是以董策细腻的心思,还是能从中分析出许多东西来。
一番言谈,竟然是收获匪浅。
董策心里清楚,老管事这是对自己‘交’好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先把便宜占住了再说。
转眼间,已经是到了刘若宰素来用来会客的那‘花’厅。
老管事往里头指了指,笑道:“老奴进去通禀一下。”
董
策一展手:“老人家随意。”
老管事晃晃悠悠的刚进去,忽的从‘花’厅旁边那垂‘花’‘门’后头传出来一声如黄鹂般清脆雅致的声音:“爹爹……”
伴着一阵银铃般悦耳的笑,而后一个身影便是从里头蹦蹦跳跳的走出来,董策本能的便是转头看去,却见从垂‘花’‘门’中出来的是一个少‘女’。少‘女’约莫有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一身嫩黄‘色’的襦裙,她身材高挑,长相不说是绝美,只能算是中上之姿,但很是秀丽可爱,透着一股子青‘春’的活泼气息。她脸蛋儿有些‘潮’红,兴许是因为跑得多了,微微发汗。脑袋上梳着一个双丫髻,更增添了几分可爱。
总归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一个走可爱路线的大萝莉。
她兴冲冲的过来,方才没注意,这一出垂‘花’‘门’儿却是瞧见了董策,不由得便是一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