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290章

崇祯七年-第290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单从出入量上来看,似乎比前几次来的时候都要拥挤热闹的多。

    一进城门,只觉得脑袋就嗡的一下,满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摩肩接踵,挥汗如雨。

    董策等人下了马,牵着往前走。

    大街两边到处都是卖东西的摊贩,还有许多乡间的百姓来这里卖一些土特什么的,就在街边铺上一块布,把扁担放下做着,两个竹筐往前一放,这就算是开卖了。

    董策眼睛也在不断的四下看着,他忽然有个想法,是不是买些东西给红袖带回去。自从红袖跟了他之后,家中的事情,一直是她在操持,董策向来是撒手不管的。今天一进了城门,看到那满大街的摊贩商品,心里顿时就冒出来一个想法:若是后世哪个男人这么四六不管,怕是早就给女人一脚踹了。

    自然是不用担心红袖心里有什么想法的,这个时代的男人,哪怕心里能这么想想的,也都是不多的。不过董策是想买些东西给她,来表示表示自己心意的。

    只是想想,似乎什么都不缺。

    一路走来,董策发现街边卖花灯的极多,心中便有些诧异,现在离着八月十五还有一段时日,这就开始卖花灯,是不是也太早了些?

    旁边传来几人的对话,董策听了,拍了拍脑袋,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

    今日正月初八,民间以为众星下界之日,往往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或是祭星。

    国朝佛道儒三足鼎立,自从汉朝明帝时期佛教东传以来,也是迅速的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开来。千百年来,两教明争暗斗,互有胜负,但是总体来说,有这么一个规律:依附于皇权,皇帝信哪个,支持哪个,哪个就要占上风一些。

    像是北周武帝灭佛,佛教在北朝便几乎一蹶不振,南梁武帝崇佛,于是便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大唐皇帝李家自称老子之后人,极为尊崇道教,道教便长期占据了上风,而后来武媚娘牝鸡司晨,为了压制李唐,便在全国大兴佛教,于是佛教不过是短短的数年时间,便是彻底的压过了道教,盛极一时。

    元朝可说是国朝历代中最为崇佛的,因此在元朝统治的九十七年中,佛教极为的鼎盛,鼎盛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而且其中良莠不齐,像是喇嘛僧人,也即所谓“番僧”因而获有种种特权。元世祖忽必烈以僧人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占有田地二万三千亩,私庇平民二万三千户,仗势勒索金银珠宝。各级僧官也都占有不等的地产,隐庇平民,不输租赋。一些僧官甚至凌驾官府,受理民讼,多方勒索,成为地方一霸。佛教寺院遍布各地,都占有大量的田产。元世祖忽必烈敕建的大护国仁王寺,在大都等处直接占有的水陆地和分布在河间、襄阳、江淮等处的田产,共达十万顷以上,此外,还有大量的山林、河泊、陂塘。大承天护圣寺,在文宗时一次赐田即达十六万顷,顺帝时又赐十六万顷。一般寺院也都占有数量不等的田地。大德《昌国州图志》记全州共有田土二千九百余顷,其中一千余顷为佛寺道观所占有。江浙行省寺院林立,占有田地数不可知,行省所管寺院佃户即有五十万余户,各地寺院还占据山林为寺产。正所谓,海内名山,寺据者十八九,富埒王侯。寺院田土山林,虽然属于寺户,不为私人所有,但实际上为各级僧官所支配。大寺院的僧官即是披着袈裟、富比王侯的大地主。

第368章 三六七 离别() 
佛教寺院所占的大量田产,除来自皇室赏赐和扩占民田外,也还来自汉人地主的托名诡寄或带田入寺——元代寺院道观可免除差发赋税,因而汉人地主将私产托名寺院,规避差税。有的富户使子弟一人出家为僧,便可将全家田产托名某僧所有,不再纳税。这一点,倒是和大明朝百姓托庇于有功名的读书人门下一般。有的地主将田地舍入寺院,再向寺院承佃,这样,便可不再向官府交税和不再负担差役。

    也还有一些地主,名义上布施家产入寺为僧,但仍与妻妾同处,占田出租,与不出家没有什么区别,但因此便可逃脱赋役和官府的一切烦扰。仁宗时,浙西土豪沈明仁,创立白云宗,托名佛教,强占民田二万顷,纠集徒众十万人,蓄发娶妻,自有田宅,形成一个托名佛教的地主集团。

    到了明朝,道教和佛教的势力,都有一些衰减,明朝皇帝,信佛的也有,信道的也有,什么都不信的也有,于是便是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只是作为本土教派,道家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

    按照道教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在这一日,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也即是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观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祭拜后,由家中大妇把这些灯花分别摆放在寝室、厨房、客厅的案头、炕沿儿、箱柜以至院内台阶、角路、门洞等处,名曰“散灯花”。此时,长辈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慎独”之类的道理。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以要慎独。直至所有灯花燃尽,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灯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点响,院中的“钱粮盆”内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点燃,宛若篝火。

    一路走着,忽的瞧见一家唤作‘水墨香’的胭脂水粉店,这名字起得雅致,店面也是颇为的雅致。他家的店面比别人家要往后退了大约四五尺,留出来一片空地,上面种着几丛竹子,这会儿冬日,已经是一片枯黄,却更增添了几分凄清孤傲的意味。店面不大,门口青瓦飞檐,白石台阶,却是幽静的紧。

    董策一瞧便是喜欢,有心想进去看看,只是这会儿已经快要到中午了,也接近了和侯方域约定的时间,便心里暗暗记下,待会儿回来的时候定是要进去看看的。女人家,哪里有不喜欢这等东西的?

    一路到了侯方域的宅子外面,却见外面停了两辆马车,一辆颇为的精致华美,另外一辆,却就要逊色的多了,看上去颇为的陈旧。只是董策却知道,那辆看上去颇为老旧的马车,才是真正值钱的。用料极为考究,样式也流畅大方,边角都用白铜包住,很是庄重,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而里面空间很大,铺着厚厚的波斯毯子,足以容纳四五人,更有一些精巧细致的玩意儿。甚至在马车的夹层里面,还有一个储藏冰块的匣子。若是夏日,将美酒镇在冰块之中,待其冰凉,取之饮用,味道可谓是甘冽清甜到了极处。

    这辆车,才是侯方域的座驾。

    马车旁边,有十来个骑着高头大马,面色严肃的骑士,他们都穿着统一的黑布棉袍,披着棉制的大氅,戴着皮帽子。虽然是坐在马背上,腰板儿却是挺得笔直,每个人的腰间,都是挂着一口刀。他们眼睛很是戒备的四处看着,身体看上去都充满了力量,显然战斗力不俗。

    董策瞧了,心里便是微微有些吃惊。

    这年头儿,私藏刀械还是朝廷明文禁止的,虽然不像是后世那个鞭子王朝那般森严,但是一经发现,也是从重处置。当然,这玩意儿是无法绝对禁止的,民间的镖局,商队,甚至是大户人家的家丁护院,都有相当数量的刀械藏着。只是甭管私底下怎么样,在明处,他们也都还是遮遮掩掩的。就像是那些商队的护卫,自然都是有武器的,却不会露出来,而是故意放在腰间或是什么其他的地方,让那个地方鼓囊囊的,使得人们一看就知道有武器。这是一种对屑小之辈的威慑,但是如果直接拿出来的话,那就是故意挑战律法了。

    这大概就相当于是我让你知道我有,但是我不会亲口说出来这个意思了。

    这些人一看气质,董策便知道定然是军人出身,等闲江湖人士,就算是杀了不少人,却不会有这种冷厉沉凝的气势。只有军中人,鲜血侵染的前程,经历过大的阵仗,才会如此。很显然,他们都是军中精锐,但是却又偏偏没穿甲胄。这就说明他们现在已经不是了,而又故意把武器给露出来,如此行事,未免太高调了些。

    那张掌柜穿了一身灰鼠皮的袍子,正站在马车边向这边张望,见了董策便是挥手高声道:“董大人,这边,这边。”

    “汉臣兄来了?”

    马车中传出一个声音,接着侯方域便是钻了出来。他穿了一身青色绸缎直缀,外面披着一件儿雪白的白狐披风,真真是称得上一个风雅如玉。见了董策,他快步迎了上来,笑道:“汉臣兄。”

    “哈哈,朝宗,过年好,过年好!”董策笑着拱拱手,有些诧异道:“怎地一副要出远门的样子?”

    “汉臣兄也好。”侯方域拱拱手,把董策拉到一边,摆摆手,满脸的不情愿:“嗨,别说了,真是晦气。前日初六的时候,便受到了京中父亲大人着人送来的信,说是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是老家一个长辈的生辰,那长辈今年正是七十大寿,已经给他送了请帖。那长辈地位尊崇,说起来,父亲大人还要管他叫一声太叔公。再说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啊!父亲嘴中家乡人对他的看法,本来是想亲自去的,怎奈何实在是事务繁忙,脱不开身,便让我去替他去。嗨,我算了算,人家比我高了四辈儿,我都不知道去了该叫什么。”

    董策笑道:“这就要启程了?”

    “嗨,我是真不想走啊!”侯方域有些遗憾道:“本来当初约定初八见面,是想着在这阳和城再与汉臣兄你宴饮游玩射猎一番。这晋北风光姝丽,别有一番趣味,我还打算多去几个地界儿呢!等到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之时再走,岂不妙哉?只是没想到,今日却是要告别了。”

    他叹了口气,神色有些怅然:“前日得了消息,就已经把东西收拾妥当,准备出发去往归德府了,本想着着人去磐石堡寻你,只是手下没人认识磐石堡在哪儿。便拖到今日,汉臣兄,着实是抱歉。”

    “嗨,你那是大事儿。反正等你事了了,再来此地寻我便是,为兄就在这里为官,还跑的了不成?”董策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宽慰道。

    “也只能如此了。”侯方域看着董策,神色郑重道:“汉臣兄,你我交心,以后有用得着朝宗的,去封信便是。送到此间老张那里,他自然有路子给我送去。”

    董策心中暖暖的,一阵熨帖,却是瞪了一眼他:“瞧你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