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眼望去,由于这些枯败,就更显的萧疏冷清,冬日的冰冷,尽展无余。
但董策已经可以想见,若是到了春暖花开之日,再上下一场透雨,这处庭院定然是荷叶穷碧,藤萝处处,一旦有风吹过,带来那酷热夏日难得的清凉,花香四溢,蛙鸣聒噪。
明明是北地的风光,却是有了江南水乡园林的韵味儿。
董策现在算是明白了那二管事杨尘和他的妹夫为何要的冒着风险也瞒着杨嗣昌侵吞这处宅院了。撇开前面的门面房不谈,后面的这一处宅子,一转手卖给真识货真懂行的人,怕是也得至少一千两银子。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穿过廊桥,到了那假山之前,假山不高,却也有两丈上下,假山上面,一座只有一间房子大小的精舍坐落在那里,周围被枯藤缠满了。廊桥从假山之中穿过去,尽头上岸,往前走不过远,便是后院的正房。
这是一座呈‘凹’字形状的两层楼房,上下加起来,大约有十四间的样子。
到了这儿,董策便没再往里面瞧去。
现在还不是收拾这里的时候,比起收拾这个来,董策现在也有更重要的事去做。
这里虽然还不是很破败,但是已经给上一任主人临走之前糟践的不成样子了,还需要一番好生的整治才行,董策并不愿意让自己手下的家丁去做这些杂事。还是等什么时候红袖来了这里,再做计较。
董策忽然回头吩咐道:“王通,这个人,去把这里的里正请来。”
“是。”
王通应了一声,亲自去了,他人头精熟,做这个最合适不过,若是换了下面的家丁,没了经验,少不得会耽误事甚至惹出来祸端。
接下来,董策又在这院子里四处转了转,基本上得出了结论。这院子的面积大约在一千平米上下,这还是地皮的纯面积,上面的建筑物面积还没有算上。
董策轻轻吁了口气,一处上千平方米,自带园林景观,带大型游泳池,临近街面,地理位置极佳。在寸土寸金的阳和城,不过几个月时间,就置办下这份儿家业,也算有点儿本事了吧?
大先生若是只能掌权,却不能给自己给家人,带来实际的好处,生活上的长足进展,那算什么爷们儿?
“房屋处:门面四间二层,大小八间……总计灰瓦房大小共四十一间。门窗户壁上下土木相连,随房院落。
今因手乏,凭中保人说合,情愿卖与镇羌堡十里铺管队官,磐石堡屯垦官董策名下,永远为业。言定房价银五百两,二两平整。其银笔下交足,并无欠少。此房实系自置添房己产。自卖之后,倘有亲族人等争竞等情,有卖主、中保人一面承管,与买主无干。
恐后无凭,立卖房契永远存照。
中保人赵有福(押)、李葆济(押)、刘升(押)。
崇祯七年九月初七日,立卖契人侯家伟(押)
……”
此地里正赵有福用带着浓重晋北口音的沙哑嗓音念完了这段话之后,放下了手中的房契,点点头,向董策恭敬道:“没错儿,大官人,这就是老朽前段时日签字画押了的契约。”
王通的效率很高,大约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就把此地的里正给请来了,他也是刘若宰给的那份契约合同上面签字画押的三个中保人之一。
赵有福大约五十来岁,身材不高,但是很壮实,鬓边只有零星的白发,看上去很健壮,显得年轻了不少。这在四十来岁就可以自称老夫的明朝,是非常少见的。他带着四方平定巾,穿着青布直缀,虽然不华贵,但是很干净,很整齐。而且这个不华贵,也是和达官贵人想比的,他腰板儿略有些佝偻,脸上时时刻刻都带着笑,眼中也总是闪烁着思量的光芒,一看就是街面上有些头脸的精明人物。
能够当得上里正,他自然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事实上,他在南边不远处开了一间布庄兼成衣铺子。说起来,他还是阳和城中颇有名气的裁缝。
董策笑道:“赵里正客气了,以后大家便都是邻居了,还须得多多照应才是。”
董策能这么说,赵有福却不能这么想,他自然知道这是人家的客气话,当不得真的。这位董大官人的来历,他可是知道一些的,不说别的,能把这宅子上任主人挤走,那就是极有本事的了。宣大总督府上的二管事,岂是好相与的?说句不敬的话,他在外面的威风,一般的县老爷也是比不得的。不过他倒也是不怎么担心,明朝人们的观念中,一重亲族,这第二重的,便是乡党了。城市里面,街坊邻居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互相照料,多有帮扶。若是一户人家跟周围的邻居关系都很差,是会被人耻笑不会做人的。
是以就算是街坊之中有权贵人物,仗势欺人的也很少见。若是平常百姓家有了什么红白喜事给你递了请帖,就算是不到场祝贺,礼数也是一定要做全的。
赵有福赶紧恭谨的笑笑:“咱们能跟大官人当邻居,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服气。”
“这话说得……”董策摆摆手,笑道:“本官现在还不忙着迁进来,怕是此处会空一阵儿,还劳烦赵里正跟街坊邻居们言语儿一声,明儿个正月十五此处有新店面开业大吉,到时会在门口摆上流水席面,请街坊邻居们都赏个脸。”
“那是那是,大官人放心,小的一定通知到。”
赵有福没口子的应了。
……
锅中水已经烧沸了,滚滚的冒着热气,时不时的一个气泡从下面翻上来,在水的表面破碎开,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声响。姜片,蒜片,大料,桂皮,八角等等香料在水中沉沉浮浮的。
一阵阵鲜美的香气四处飘散开来。
锅是铜锅,很大,铜锅下面架了一个铁架子,铁架子下面是一个火盆,里面放满了火炭。
炭是上好的银丝炭,一丝烟气都没有,而且烧得很旺,烧得时间很长,把周围都给烘的暖暖融融的。
铜锅是在一个八仙桌上,八仙桌很大,铜锅旁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碗碟,荤菜素菜都有。有切成了极薄的片儿的香菇,猴头菇;有洗的干干净净,脆生生的小黄瓜和韭黄。能在数九寒冬吃到这蔬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钱也买不到,属于典型的有价无市。
至于荤菜,那就简单易得的多了。鹿肉切成了片儿,有着大理石一样漂亮的纹理。还有鸡肉,羊肉,牛肉等等,至于最显眼儿的,则是好几盘儿有点儿像马肉的红色肉片。这是野生万里哼的肉,说白了,就是野猪肉。
野猪能和老虎搏斗,也能吃蛇,它的肉非常鲜美,有点儿像马肉,比家猪的肉要好吃的多。野猪抓捕不太容易,是以这种肉还算是很稀罕的,甚至比鹿肉都要少,这个年代晋北的鹿还是很多的。
一双纤纤素手快速的忙活着,调制调料,布菜,涮肉,忙的如穿花蝴蝶一般,虽然很忙,却是忙而不乱,非常从容。这双手很白,手指很纤细修长,可以想象得到,她的主人一定也很美,而且说不定弹琴很好。
这是一双为了雅乐而生的纤纤素手。这双手的主人不是宣大总督衙署的兰娘,而是悦来客栈的老板娘,杜家娘子。到现在为止,董策和侯方域都不知道她的闺名。侯方域向董策吹嘘说他知道,但董策可是不会相信。
第311章 三一零 奇闻怪谈()
纤纤素手端起一碟红色的酱料和一盘野猪肉放在一边,又往盘子边缘放上了筷子——接着,一双同样修长白皙的手拿起了筷子,挟起一片野猪肉在锅里涮了涮,然后在那红色酱料的碟子里面蘸了蘸,正反两面都蘸得很匀和。那红色酱料明显是过了油的,肉片上面变得油汪汪,红彤彤的,很是漂亮。
这双手虽然也很漂亮,但显然是男人的手。
然后大手的主人把肉片纳入嘴中细细的咀嚼着,接着他就倒抽了一口凉气儿,着急火燎的把口中的肉咽下去,使劲儿的往外哈着气儿。一张俊脸都有些红了,鼻尖儿冒汗,赶紧端起一杯酒来灌下去,这才长舒了一口大气,笑道:“辛辣,着实是辛辣!这川地传来的茱萸,真真是过瘾。”
一边的董策也夹了一筷子羊肉在锅里涮了涮,蘸了茱萸酱料吃了。
上一世就很能吃辣的他也是不由得吃了一惊,他细细的咀嚼着,感受着这不同的风情。和后世那熟悉的辣椒味道不太一样,但是也有相同之处,最主要的是辣,真的很辣!如果说对比一下的话,差不多和后世绝味鸭脖里面的中辣差不多了。
这是茱萸,而不是辣椒。
这蘸酱,就是茱萸制成的。
茱萸,是辣椒传入中国并且大规模被食用之前的辣椒。
在辣椒没有进入华夏之前的漫长岁月,食茱萸充当了辣椒的角色,满足了好辛香的国人对辣味的嗜好。酸甜苦辣咸,国人早在古代,就已经知道了“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儿。递给人们辣味儿的,就是茱萸。像是酷爱吃辣的四川人,爱吃的鱼鲊、肉羹、面条等,皆用辛辣的食茱萸调味,食茱萸还被做成辣子油入馔。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成往事,但哪怕是在后世,偶尔在一些川味火锅中,还能见到茱萸的影子。
茱萸别名藙、樧,分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药,后者入馔入药两可。茱萸果实色红、味辛,是故又称辣子,或称樗叶花椒,还有欓子、艾子、枣皮之类俗名。
古人把茱萸看得很神奇。《齐民要术》记载:二三月栽茱萸,等到果实开裂就收割,挂在墙壁阴干,切忌烟熏,“烟熏则苦而不香也。”《术》言:如果“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若是水井周围种上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杂五行书》说:“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晋人孙楚《茱萸赋》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事实也证明,茱萸能抑制一些病菌和疾病。
最被人看重的还是茱萸具有的辛辣味道。
茱萸入馔的历史很是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内则》有曰:“三牲(牛羊猪)用藙。”至迟在西汉,饭中有茱萸。隋唐以降,无论北食还是南食,很难见到茱萸,唯有蜀中一地,将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食材三香。
后来隋唐之后,茱萸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食用。
油炒法没有普及之前,最流行的家常菜就是肉菜合煮的羹,吃时以酱、醋、盐、梅调味。同时也开始食用花椒、肉桂,还有茱萸等。
吃辣椒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就是将辣椒研成粉,作成熟油辣子。在古代,则用茱萸作成辣油。
“藙,煎茱萸也。”
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也就是说,在九月九日这天,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的辣油,名藙。这与后世的煎辣椒油类似,可以说藙就是古代的熟油辣子。之所以用猪油,是因为此时还没有菜籽油,菜籽油大约在明末清初才出现。
这个年代,文人雅士极喜欢饮用茱萸酒。
“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杯。”到了后世,饭桌上早就已经难觅茱萸踪影,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