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218章

崇祯七年-第218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来说,若是皇帝主动夺情,那就代表对这个官员的看重,而官员们心里也是愿意的毕竟除了极少数的孝子,在守孝和权位之间,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万历皇帝没有,朝中也没有谁上奏请求夺情。

    于是张四维几乎是以一种灰溜溜的姿态回家了。刚至家,后母胡夫人便死了,接着,两弟又亡。万历十三年十月,守孝期满了,他也病殁于家。

    时人风气如此,这张掌柜更是知道候公子的身家背景的,出身高贵煊赫,世代公卿,乃是河南归德府名门高第,跟脚则在京师,户籍乃是金陵。是以这侯公子议论当朝王公,他倒也是不怎么奇怪。

    笑了一阵儿,那侯公子又道:“除了这灯笼街,阳和城可还有什么有趣的去处?”

    “说起有趣儿的去处,还真是有。”那张掌柜笑道:“城东有处悦来客栈,门口有一对联儿,口口相传,人称绝妙,公子不若去瞧瞧?”

    这侯公子终归是个读书人,一听这个,顿时是来了兴趣,冷哼一声道:“走,瞧瞧去,倒是要看看,什么样的绝对才能口口相传。”

    …………

    “什么,五千两银子?”

    苏大成拿着手里的条子,就像是端着五千两银子,手一直是止不住的哆嗦。

    王通沉沉点头,跟相熟的老人说话,他也就少了许多顾忌:“别墨迹了,快点儿把,清点银子出库,我还着急回去呢!回去晚了,关了城门,怕是要误了大人的事情。”

    刘大库在一边儿瞧着插不上话,心里暗暗道,董大人提这许多银子做什么,怕是要有大事了。

    他适时的插了一嘴:“根据大人定下的规矩,只要是超过五十两的银钱出入库,除了大人的手条之外,还得有白忠旗现场为证,登记造册。”

    “那就叫人去请,我在这儿等着就是。”

    王通挥手叫来一个库丁:“去,给我打盆热水去。”

    那库丁应了一声儿,很快便是回来,端了一盆热水放在王通面前。王通俯下身子,双手掬了一捧水,使劲儿的洗脸。过了好一会儿,才算是把脸上的旱獭油给洗掉。

    他拿起布巾来擦了擦,长吁了口气:“舒坦,这脸上抹了油儿,油腻腻的,都快喘不上气儿来,说不出来的难过。”

    说着便是脱了身上的棉袍,舒舒服服的靠在一边的椅子上,整个人松弛下来。这里乃是大库的签押房,也是苏大成和刘大库二人的办公所在,位于这座大宅子正房的一处侧屋。面积不大,里面烧了三个火盆子,虽说有点儿呛人,但是屋里暖暖融融的,穿着小衣也不冷。

    苏大成端起茶壶来,给他倒了一杯茶水,笑道:“你便是这等吃不得苦的性子,换成石进或是周仲,说不得乐在其中,冬日也要穿着铠甲,就算在这里行止也要端方,手还要摁在刀上,别说坐下来喝茶叙旧了,怕是板着脸一句话都不会多说。”

    王通呵呵一笑,喝了口茶水:“我不是吃不得苦,该吃苦的时候自然也要吃,只是若是能不吃苦,还是不吃苦。人么,何必难为自己?舒舒坦坦的不好么?当然了,大人若是要我带兵出去,我也能不解衣,不卸甲,吃冰卧雪。说起来,真是比不过石进他们俩的。”

    正说话间,外面白忠旗进来了,王通说明了来意,几人便是穿上衣服,一起往库房而去。

    上一次半路打劫了六棱山的土匪们,收获颇丰,仅仅金银铜钱就不少。有赤金八十三两六钱;白银壹万叁仟贰佰陆拾两壹钱拾分;铜钱一千六百八十吊。

    这些看起来多,其实也就是那些铜钱多一些。别的像是金银,这两种贵金属密度又大,就拿那八十三两六钱的黄金来说吧,不过是一大锭而已。而一万三千多两银子,也就是不到一千斤,分成几个箱子也就能装下了。

    存放金银钱专门有一个库房,本是一处厢房,现在给加固了许多,用石块把窗子都给封死了,外面还有库丁守卫着,一个个冻得呲牙咧嘴。

    几人进去库房,刘大库和苏大成清点数目,白忠旗在旁监督,清点出来一批便即放到外面。倒是没用多少时间,便是清点完毕了。

    办好了交接手续,王通让家丁们把银子分成若干份儿用包袱装了,捆绑的结实,放在马背上。又说了几句话,便即告辞。

    ……

    当日晚间,在阳和城门将将要关闭的当口儿,王通带着人回来了。

    他们一回来,董策便是带着人直接去了‘茂德钱庄’,整个阳和城最大,最有名,在各地有多处分号的一家钱庄。

    所谓钱庄,基本上就等同于后世的银行了,但是还和银行不大一样。比如说这个年代,银钱存到钱庄里面,是不给利息的,相反,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毕竟人家给你保管了是吧,不得给个意思?只有那等大主顾,一次存了一笔极大额的银钱,才会给一些利息。而且在这个年代,钱庄基本上都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私人经营的。

    由于中国历来的币制都是比较混乱的,像是秦汉之前,粮食、布匹、黄金,各种铜币,都可以用来作为货币,作为等价交换物。而秦汉之后,半两钱,五铢钱等大量发行,尤其是五铢钱,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注意,是亿万不是万亿,在古代,亿万通常指的是亿,万乃是衍生字,也就是说二百八十亿)。从此之后,黄金、铜钱共同流行,但是一旦到了战乱时候,谷物和布帛,还是最硬通的货币。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一直如此。甚至一直到了大唐立国数十年后,女帝日月当空的时候,那个所谓的大周皇朝,主要流通货币已然是布帛而不是开元通宝。这个现象直到宋朝大量铸造铜钱才开始变化,宋朝铜钱铸造量实乃历代第一,最多的一年,单单是一年的时间便铸造了五百万贯,也就是五十亿钱。从那时候起,铜钱乃是主要货币。到了明朝前期,由于元末的战乱,布帛和谷物再次硬通起来。直到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白银成了大宗财物的主要流通货币,铜钱才是小宗和日常所用。正因为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一开始的时候,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官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钱庄银号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

第278章 二七七 茂德钱庄() 
嘉靖八年,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万历五年,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庄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

    开始的时候,许多钱庄并非单纯做银钱兑换,往往兼营其他行业。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相当活跃。

    山西经济发达,晋商豪富,不少晋商就是靠着钱庄发家的。而且商业繁荣,商业流通的交往也就非常之繁荣,是以商号银号钱庄之类的也就格外多些。作为北地的大埠,阳和城中钱庄就有至少十多家。

    这茂德钱庄,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家。

    据说茂德钱庄背后的东主是晋商巨贾,也是董策所知的七大家之一的田家,而且里头还有大同巡抚的股份在。硬扎的背景,雄厚的财力,使得茂德钱庄成为了晋北信誉最硬挺的票号之一。

    钱庄就在棋盘大街北段的中间部位,不过并不是临着大街,而是在一条小巷子的尽头。事实上,阳和城大一些的店面,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这条长数里,宽十数丈的大街两侧。而钱庄之所以选在巷子里头,则是为了安全考虑。这巷子只有一个开口,尽头就是钱庄的大门,如此一来,就算是有人图谋不轨,也是只能一条路来回,最是适合瓮中捉鳖不过。

    钱庄看起来跟别的店面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围墙格外的高,怕不得有三丈多了,大门也很高,却是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来回。而大门是大青砖砌成的,周围的则是大石砌成的底子。

    这一切,自然都是为了防盗。

    其实这个年代,防盗的措施还不止这些,晋商其实是很精明的一个群体,也非常的有创造力。他们开办钱庄,而为了周转资金,难免就要在各个钱庄之间来回运输金银等贵重金属,就算是不开钱庄的,一个大商队拉出去贩卖货物的时候,少不得也要随身携带者大笔大笔的金银。

    为了防止强盗土匪,他们便把白银融了,铸成三千斤,五千斤重的大银球,一个足有大瓮大小,这玩意儿叫做没奈何。如此一来,就算是路上被土匪打劫了,那些土匪着急离去,也根本无法携带这等重物,只能没奈何的叹气,然后赶紧离去。到时候循着地点找过去,这大银球就还在。

    没奈何之名,当真是名副其实。

    而到了后世,尤其是清朝中晚期,依托着张库大道,张家口的商埠,晋商更是得到了一个极大的飞跃式发展,其财力还要远远超过明朝。那时候的钱庄,只要是大一些的,便都会造两个没奈何,就放在钱庄门口,也不派人看管。这等行为,就纯属是彰显财力了。

    这会儿门口还没有没奈何,董策眯着眼瞧着那高墙里头,心里想着怕是这钱庄里头会有不少。

    门口有两个穿着棉袄的大汉,一脸的凶恶,这会儿见到董策等人过来,脸上却是露出笑容。只是那凶神恶煞的脸上挤出来的生硬笑容,实在是让人瞧了别扭。

    一个青衣大汉迎上来,笑道:“贵客,是要存款还是取款,亦或是汇兑?”

    他看起来凶恶,讲话倒还是有些条理。

    董策笑道:“存款。”

    那大汉手一引:“请贵客里面说话。”

    进去之后,是一处不大的空间,正对着门的是一处高高的柜台,柜台上面竟还有上的铁栅栏。这不由得让董策想起了后世的银行,果然金融机构总是有相同之处的。

    那掌柜的正自在柜台后面噼里啪啦的拨着算盘不知道算着什么,抬头瞧见董策,衣衫华贵,气质不凡,也不敢怠慢,急忙招呼道:“贵客是要存款么?”

    董策问道:“我在此地存款,流程如何?若是在异地取款,流程如何?”

    那掌柜笑道:“贵客存五千两以下,本号要收取一定利息,为每年千五之数。不满一年按照一年算,有一日,即算是一年。也就是说,若公子存入一千两,时间为一年又一日,则到时候取出之时,需扣银十两。若是存入五千两以上,一万两之下,则不收取任何利息。若是存一万两以上,则本号每年反倒给贵客利息,每年亦是为千五之数。存入之后,本号会给您发给会票,会票数目,面额,由贵客您指定。同时给贵客您一个密押。到时候只要在本号递上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