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156章

崇祯七年-第156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他们一比,董策反而是因为出身之低,提拔之速,使得他起不到分化其它武将的作用,只是另外拉起一支人马来而已。

    而现在,这建立奇兵营就是一个妙招。

    人家就在眼皮子底下,又是挑选的军中精锐,比董策至今还没见踪影的营头至少听上去看上去都要可靠的多。若是说奇兵营是亲儿子,那磐石堡顶多也就算是个干儿子。

    自然是亲疏有别。

    而现在大明朝廷的财政可谓是捉襟见肘,各种缺钱,便是军饷也是时常拖欠,刘若宰这个兵备道的日子也不是多么好过。毕竟他手底下还有那么多军兵将官需要发军饷被服等物资,虽然这些人战斗力很差,却也不能短缺了,否则不知道要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可以想见,刘若宰挤出这许多物资银两来供养董策、白添福、谢鼎坤三支新生势力,定然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在物资总数有限的情况下,自然要先分给亲儿子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

    董策立刻便摆正了心态,他从来很想得开,没有什么人应该无偿的,理所当然的为你做这做那。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需要你自己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

    他知道若是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死缠烂打只会引起刘若宰的反感,到头来说不定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他立刻改变了策略。

    把话题引到刘若宰最关心的事情上。

    “大人,末将今日之求,委实有些唐突,那银钱可以且缓缓,只是民以食为天,百姓们嗷嗷待哺,末将瞧了,也是心疼啊!”

    董策叹了口气:“另外,农忙结束,末将便筹备着开始练兵,还请大人拨付一些甲胄胖袄,长矛大刀,弓箭马鞍,上好熟铁等。”

    刘若宰听他这么知情识趣儿,顿时是觉得很有些不好意思,之前答应的全力支应,现在却是分出去了不少。而且这练兵和民生,也确实是他最为关心的两件事,一听就上了心。

    “这么着吧,银钱不多,粮食,总还能挤出一些来的。你说的其它的物资,也有一些。”

    经过一番讨论,刘若宰答应给董策的物资如下:

    贰佰两白银,七百石粮食,棉甲五十副,青布铁甲二十副,铁护臂二十副,八瓣儿明盔二十副,腰刀五十把,长矛五十把,马鞍二十副。至于其他的胖袄弓箭之类的,董策没要,而是悉数换成了熟铁。一共得了上等熟铁三千斤。

    熟铁是他现在最需要的。之前和白添福说的拿鱼换熟铁,可是每个月白添福也只能提供五百斤而已,他自己毕竟也要用,再多了就挤不出来了。

    可是打造一副鲁密铳就得九十斤铁,眼瞅着第二个月的五百斤铁又要见底儿了。

    有了这三千斤熟铁,至少能再撑两个月。

    “对了,还有这个。”刘若宰从一堆文书下面抽出几张纸来,放到桌面上推给董策:“本想派人给你送过去,正巧你来了,便一同拿走就是。”

    董策接过来一看,上面却是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盖了好几个印章,有私章也有官府的大印。

    一共是四张纸,却是两张房契,两张地契。

    刘若宰道:“这是侯家伟在阳和城和孤店各自的一家店面,房契地契都在,你要收好。”

    董策收入怀中,笑道:“末将多谢大人。”

    “你呀,真真是好运道,这两家店地段儿也好,店面也大,不少人抢破头的都想要,却被本官拿来给你了。”

    刘若宰难得的开了句玩笑:“好生经营,也谋个家业出来,就莫要打那些军饷的主意了。”

    董策赶紧道:“末将万万不敢。”

    “本官知道,知道!”刘若宰摆摆手:“怕是你自己都贴银子进去了,若非如此,本官又岂会这般看重你?”

    董策一怔,接着脸上露出肃然的神色,深深一揖到地,真心实意的道谢:“末将多谢大人栽培。”

    刘若宰淡淡笑笑,道:“还有一件事儿……”

    “你那官身。”刘若宰道:“给你报的升阳和卫指挥佥事,被人给拦下了,不是什么大岔子,也不是诚心要为难你。只是这些人上下其手惯了。你明白?”

    “末将明白。”董策心领神会。

    这事儿他前世的时候就没少干,说白了,不过就是花钱打通关节,上下打点而已。

    不把那些人喂饱,这东西是下不来的。

    刘若宰赞赏的看了他一眼,指点道:“大同镇和阳和城,都要打点到,重点在阳和城那几位老大人。”

    说完这个,便挥手让董策退下。他虽然这么说,却也没指望董策这个武将能经营处什么局面来。

    后世的房屋交易很是便捷保险,只要是房屋供需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买卖合同,再到国家房屋交易登记机关申报登记,经批准并交纳一定的契税费用后,合同一式数份,各处都留底保管,拿到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后,一切手续就完成了。在明朝,是没有房产证和土地证的,只有房契和地契,且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也是没有见证和管理职能的。房契就是买房时签的合同,地契就是买地时签的合同。在这个年代若是家里没人的情况下出远门儿,这两样东西是非带走不可的,不然家里的房子和地皮很可能飞到别人的手里。房子和土地是死的,没长翅膀,当然不会飞,但房子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却是活的,随时可能转移。房契和地契转移到谁的手里,房子和土地的产权也就跟着转移到谁的手里。换句话说,契约是不动产归属权最主要的证明,甚至是唯一的证明。

第200章 一九九 大明朝的房价() 
董策家中也有几份房契地契,当初他口头承诺要送给许如桀的一百亩地,地契一直就没给,现如今许如桀死了,家人也都不在了,那些田产,自然又回到了他的手中——甚至许如桀原先占的那些田,也都空着了,没人敢去种,都把这个视为新任管队官的私产。

    董策出了门,又把那房契拿出来细细的观看。

    这两份儿房契,却不是董策家中那些田地房屋能比的。毕竟孤店和阳和城都是繁华之地,尤其是阳和城,更是晋北除了大同之外的第一大城,房价自然是很高的。

    房契上面写的很清楚,条条框框都规矩住了。

    大明崇祯七年镇羌堡守备侯家伟卖房契。

    立卖房契人系镇羌堡守备,阳和卫指挥佥事侯家伟。

    有自置住房一所,坐落“阳和城棋盘街狮子胡同口向北十三丈五尺。西至棋盘大街,北至四海酒楼,东到王佑通家西院墙,南到兆印书坊滴水檐北头儿为界”。

    房屋处:门面四间二层,大小八间,到底三层。仪门进去是天井,天井过后为大厅,两边厢房鹿角顶,后边住房花亭,周围群房也有许多,街道又宽阔,面朝大街,人物簇盛。房屋门面八间,车房一间,垂花二门一间,厅房三间,东西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六间,厅房后垂花门一间,垂花门内路顶房六间,东西厢房六间,三层上房三间,东西耳房二间,茅房两间,总计灰瓦房大小共四十一间。门窗户壁上下土木相连,随房院落。

    今因手乏,凭中保人说合,情愿卖与镇羌堡十里铺管队官,磐石堡屯垦官董策名下,永远为业。言定房价银五百两,二两平整。其银笔下交足,并无欠少。此房实系自置添房己产。自卖之后,倘有亲族人等争竞等情,有卖主、中保人一面承管,与买主无干。

    恐后无凭,立卖房契永远存照。

    中保人赵有福(押)、李葆济(押)、刘升(押)。

    崇祯七年的九月初七日,立卖契人侯家伟(押)”。

    (这么短短的一段话,查资料,排格式,看地图,写了足足两个多小时能管我叫一声业界良心么?注:契约中提到的二层三层,实际上就是二进三进的意思。)

    这上面卖方姓名,中间人姓名等都是写的齐全,但是房契上一般是不出现买方姓名的,所以一旦丢失,捡到房契的人完全可以冒充买方,说自己才是真正的业主,即使告上公堂,地方官们也会因为无法查证而不予受理。

    官府为了防止这种事儿的出现,外加给自己捞一笔,也曾经试图给房契备案。问题在于备案是有偿的,买卖双方得去衙门购买官方印刷的格式合同,完了还得拿着签好的格式合同去有关部门交契税,税率又很高,从百税三到百税十六不等。除了契税,还得给胥吏送红包,不然他们会拖着不办。既要花钱,又要送礼,还得三番五次往衙门跑,买房卖房的人们肯定不乐意备案,这样一来,多数都没有在官方留下记录。

    不过董策这个却是例外,上面盖的有阳和城县衙的章,说明这是官府公证过的。这也省的麻烦了,到时候直接拿着这契约接手房产就行了。

    这一处房产上面标的是五百两银子,但是董策瞧着,光是房屋就有四十多间,又有花园亭子,怕是面积得有个一千多平米,而且还是在阳和城最繁华的棋盘大街上。这五百两银子,未免是太过便宜,董策估计,应该要值差不多七八百两左右的样子。

    一两银子到底相当于后世的多少钱?

    用后世的银价和这个时代的银价类别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要研究的是银子的购买力。作为离不开的一种物资,按照粮价来算无疑是最为公平的,崇祯七年物价腾贵,粮贵钱贱,不足为凭。大明朝数百年间,基本上一两银子能购买一石到两石米,就按照一石五斗米来算。一两银子,一石五斗大米,相当于后世的二百八十三点二斤,一斤大米两块三,一两银子合六百五十元人民币。

    按照八百两、一千二百平米算,差不多相当于四百三十块钱一平米!若是按照五百两算,那就是不到三百来块钱一平米。

    尼玛,这大明朝的房价也太便宜了吧!

    不过董策这次过来,可说是赚的盆满钵满。

    拿到了大量的物资且不说,那两个店铺也让他心里生出了许多想法。

    不过他很清楚,白添福不敢说,谢鼎坤拿到的物资,一定比自己多得多。

    刘若宰给的这些物资,可能也就能够磐石堡勉强撑过这个寒冬,至于建设、练兵什么的,那就想都别想了。

    而且开春之后,必然会断粮,从开春到麦收这段时间怎么办?

    更何况董策想的可不是苟延残喘,而是要不断的壮大自身。

    也是时候让刘若宰认识到,到底谁才是最值得投资的对象了!

    ……

    六棱山,在阳和城,也就是后世的阳高县之南。

    东去京师八百里,西去大同镇一百一十七里。

    六棱山绵延七八十里,整个阳高县南基本上被六棱山占据了。山高林密,素来乃是土匪出没之处,少有人居住,便是商旅也是要绕行,因此这里附近很是有些荒凉。

    六棱山不是大同境内最大的山,却是最高的山,其最高峰名曰黄羊尖,后世探得海拔两千四百多米,比南边儿不远处的北岳恒山还要高一些,乃是大同第一高峰,得了“大同屋脊”的雅号。

    便是在董策前世那个时代,六棱山也都是未曾开发的原始森林,更别说现在,更是人烟罕至,风景绝佳。

    黄羊尖顶部为巨大而平坦的高山草甸,人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