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之路-第7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也将会减少,换而言之,政府也就不需要开征新的税种了——————尽管严绍与民间已经捐出了差不多十七亿华元,可实际上呢…
根据一些评论家的说法,十七亿看上去似乎很多,可实际上却未必够用。这点从英国来看就可以看的出来,一场持续四年的世界大战,英国居然从战前的美国欠他四亿英镑,变成了他倒欠美国八亿英镑,十二除以四,那就是三,每年三亿…
这还没有算上其他的正常开支,毕竟英国不可能一直都是欠钱,从来都没掏过钱,如此算来,每年的开支达到四五亿也不是没可能。
过去中国政府之所以财政压力较小,一方面是因为远征军只有六七十万的样子,何况英国方面也提供了差不多四亿华元的援助,再加上中国政府自己补贴那么一点点,压力是有的,但肯定没英国那么大。
而如今呢。英美等国已经中断了援助,即便他们依旧会为远征军提供弹药等后勤,但国社政府的财政却顿时变得巨大了起来——————何况除了欧洲的远征军外,还有中东的十多万部队呢。即便土耳其人是软柿子。总不可能一枪不放就把对方击败吧…
若是再加上西进战略所需的庞大开支,以及移民的安置和建设等费用…
十七亿看似很多。可或许只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政府便能把这笔钱花个干净…
而等到钱花干净的时候,毫无疑问,政府肯定要增税…
尽管这个时候国人对政府的支持率很高。也很理解政府的立场,同时也支持政府的西进战略,即便政府真的增税,相信也不会有太多的国人反对,但——————若是能不增税,自然是不增税的好…
如今战争结束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增税了。
可反过来讲。随着战争的结束,英法等国似乎也就可以全力的去解决苏俄了。真要是让他们把苏俄给解决掉,到那个时候,恐怕中国的压力就会变得非常的大了…
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或许德国还有打下去的能力,却没有打下去的希望——————固然,从开战直到现在,德国本土都没有遭到过战火的侵袭,其战线甚至一直都稳固在包括法国北部在内的协约国境内。
可实际上呢?
在美国参战之后,德国的命运便已经等于是被确定了。
即便是再继续打下去,也不可能击败协约国。更何况除了一个美国之外,这个世界里面,协约国还有中国这么一个强助…
所以,既然打不赢了,那干脆就别打算了。反正如今德国的情况虽然糟糕,却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德国人天真的以为即便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最终他们至少也能得到一些战利品,而不是——————而不是单纯的战败条约…
当然,残酷的现实,却给这些天真的德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另一方面,会让战争如此快结束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在1918年初开始在全球范围流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
——————————————————————————
1918年的8月份,这时德国尚未投降,世界依然在战火当中燃烧着。
在欧洲的西线战场,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军队依旧在对峙着,而在东线,德国的军队则是已经开始对俄国本土发动进攻。而在协约国在北部登陆,同时南部及东部又有邓尼金、高尔察克遥相呼应的情况下,新生的苏俄政权可算是岌岌可危,这还没有算上正沿着铁路线北上的蔡锷…
然而就在这些国家彼此正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打的热闹的时候,英国普利茅斯港,大批的英国人正在严阵以待着,哪怕头上正顶着烈日,可是这些人的脸上依旧挂满了严肃的表情…
只要有人细心的观察一下便可以看的出来,此时此刻港口上除了警察外,最多的就是医护人员,与之相比,其他的要少了很多…
码头上压抑的气氛,即便是小孩子也能感觉得到,而这些人沉默的样子,更是让码头上的人不由自主的远远避开他们。
也不知道究竟过了多久,人群当中突然有人嚷嚷着道。“他们到了,他们到了!”
听到这一番话,人群顿时骚动了起来,大概一分多钟后,就见到在水平线的尽头,一艘货轮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朝着码头的方向驶来…
只是,尽管船只已经抵达,可是码头的人们非但没有松一口气,甚至反而露出了如临大敌的表情,一些医护人员更是在船只还没有靠岸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穿戴口罩等工具…
等到船只有些吃力的停靠在码头上后,大批的医护人员很快便登上了货轮。只是等到他们登上货轮的时候,尽管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然而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他们惊呆了…
就在货轮的甲板上,数十名船员正虚弱的躺在甲板上,只有少数几人似乎还算健康的样子。而在加班的尽头。一层白布正盖在什么东西上面。尽管登船的医护人员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过去的经历却让他们知道那层白布下究竟盖着的是些什么…
“先把患者搬下船去…”见一起上船的人似乎都呆住了,为首的一个医生赫然命令道。
有了他开口,其他人似乎也都反映了过来。一个个的连忙涌了上去。很快,大批的患者被医护人员抬上了担架。然后一个个的被抬下了货轮。至于那些还算是比较健康的船员,则是被医护人员们暂时给隔离了起来…
这是一艘从西非塞拉利昂出发的货轮,目的地自然就是英国。本来这应该算是一趟较为平凡的旅程,谁知道途中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根据事后的统计。在船只抵达目的地之前,大约75的船员被感染,另外有7的船员死亡,这也就是说,在船只驶离塞拉利昂的这半个月里,至少有82的船员受到了感染,没有感染。依旧健康的人仅仅只有18而已…
而就在这艘船停靠的同时,在大海之上,还有许多艘其他的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这种可怕的病毒尽管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但却已经传遍了全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可怕的病毒其实早在3、4月份的时候便已经出现,这就是第一波病毒。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实际上的死亡率并不是很高。
随后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其中比较特别的就是中国,事实上这些病毒的第一波并不是特别的严重,真正致命的是第二波,也就是后续的一波。不过这时的中国要比历史上的中国强上许多,尤其是医疗等,西医院在国内并不是很少见,中医医馆更是普遍的很…
事实上哪怕没有严绍的因素,在历史上中国的死亡率也不是特别的高。
在历史上,死亡率最高的就是印度(为什么会有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在1918年至1919年的这段期间,印度共死亡了一千两百五十万人,几乎达到了每十万人约有四千人的恐怖地步。
日本治下的台湾则是四万四千多人,达到每十万人一千二百人的地步。至于日本本土和其他地区,则是每十万人四百人的程度。
而在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都是每十万人五百人的程度,尤其是美国地区。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墨西哥则比美国还要惨一些,死亡数字达到了三百多万人,每十万人的死亡率则是两千三百人。另外南美的智利是一千一百人,巴西则是六百人。至于欧洲,最多的是意大利,达到了一千一百人(为什么依旧有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其实便是法国,大概达到了八百三十人,还有英国的六百多人,其他国家的话,则多是四五百人的样子…
非洲相对比较难统计,不过有统计数字的南非为两千两百多人,马达加斯加则为三千五百多人…
至于中国吗…
——————————————————————————
江西省的南昌市,一辆辆的卡车正在街头上行驶着,卡车的驾驶座位上坐着几个基层的工作人员。几乎每驶过一栋建筑,卡车都要暂停一会,紧接着就可以看到那些工作人员在下面用一个铁皮卷成的扩音器在下面大声的喊着。
“为了防范正在流行的病毒,政府正在发放相关物品,请居民留在家中不要出来。等待工作人员上楼把东西分发…”
连续喊了两三次,觉得似乎是差不多了,工作人员喘了喘气,然后从同伴的手里接过了一个水壶。连续喊了一天的时间。他们可说是就连嗓子都快喊哑了。
但是没办法。谁叫工作就是如此呢,即便他们把嗓子喊哑了。也要把工作给进行好。
既然已经对楼上的居民进行过提示了,接下来自然也就该进行分发工作,很快开车上的人便全都下来,而后除了司机留在卡车上面看东西外。其他的四个工作人员则是抱着纸壳箱,从一楼开始,挨家挨户的敲门…
与前世那个老百姓对时事完全没兴趣,甚至就连中国人和日本人究竟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的时代不同。这个时代,由于中国的超速发展,连带着百姓对世界的兴趣也变得浓郁起来,理所当然的。对于这个几乎影响了全世界的大规模流感病毒的爆发,国人当然不可能会不知道。
只是…
就像前面说的,尽管3月份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有病毒传播,但是第一波病毒并不是很致命。连带着政府对此的关心也非常不足。等到政府反应过来的时候,病毒已经变得较为致命——————当然,这种致命程度当然没可能和后世的埃博拉达到一个级别,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有如此高的致命程度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
好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和前世的那个不同,国家已经完成了实质性的统一,地方军阀已经不存在。同时国力的增强,也使得国人的平均寿命从辛亥革命时的30多岁,直接飞涨到了55岁。
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当然不只是因为医疗条件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国人死于非命的几率大大降低,和过去那个动不动就有可能会被饿死,又或者是死于其他原因的年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完全可以用‘安定繁荣’四个字来形容…
而这,也正是国人对国社政府极为支持的一个原因…
——————————————————————————
由于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所以尽管早前稍微显得有些迟钝,但是在反应过来之后,国社政府的行动却是极为迅速的,甚至要比欧美国家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