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魏武曹操-第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事实上,在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天下在籍的户共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
先算田税,当时垦田为732017080亩,东汉一般亩产粟三斛,而东汉田租是三十税一;即收三十分一租税
732017080x3x1/3等于73201708斛,而1斛粟值多少钱呢?
在汉代1石或斛粟等于一百一十钱以上,而根据后汉书记,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即一斛粟值三十钱。
不过,明章之治时,因为太平盛世,所以物价比较低,事实上在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开始的乱世之中就令斛粟大涨至数千甚至上万,再加上汉和帝时期虽有言屡获丰年,但物价应不及永平之世年低,但亦不应像西汉时或东汉末年那麼贵,因此一斛粟值三十钱是大多数时候的正常,因此汉元兴元年;田租可收约二十二亿钱。
而汉朝除了田租,还有口赋、算赋、更赋等收入,口赋,是七岁到十四岁时期的人头税,汉朝收二十钱!
算赋,是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人头税,一般收一百二十钱,但因为汉律贾人与奴婢倍筭;实际收回来的算赋平均要比一百二十钱要高
更赋,即如代役钱,收三百钱,因为太便宜,大都愿意给钱让朝廷请人去,而东汉又喜欢叫囚犯去做,和帝元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即户9237112,口53256229,平均每户5。77人,即一户大概五至六人。
口赋:9237112x2x20=万钱
算赋:9237112x2x120=万钱
更赋:9237112x1x300=万钱
光是税赋钱就收到五十三。五百七十五亿,就当五十万亿钱吧,加上租的就是七十五亿,另外,少府所领园池的收入还没算。
桓谭《新论》
汉宣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於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地作务之八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这八十三亿的真假,后世认为东汉年间,少府园地收入,应当是在十三亿。
这些综合起来,一年间,东汉朝廷收入可达八十八亿,当然如今天下还未平,再加上战乱,一年八十八亿的收入,是不太可能,似乎六十多亿也有些假!
但是要知道,魏国和后世其他朝代不同,和明朝有些相同,那就是商人的地位大幅度的上涨,由此带来的就是商业的振兴,再加上魏国不同于明朝,对于这些商人可没有说什么不收税或者敌收的,那完全是高收入,也因此,商人群体所带来的税收,导致,即使魏国还没有平定富庶不下中原的西川,一年的收入也能够多达六十多亿钱!
六十多亿钱之中,魏国的军师方面就拿了不少,陆军加上水师,一共拿走了将近三十亿,支付给官员的俸禄又去了十多亿,在去掉五亿备用的,仅剩下的十五亿,也就足够内政方面使用了!
因此不要看,魏国的年收入好像是财大气粗,但是每一年魏国近乎都过得紧巴巴的,送上来的六十多亿钱,几乎每年都没有剩下多少,那五亿备用的,也没有那年是会完整的留下来的!
就好比如去年和今年,新收入的汉四郡和海东郡,虽然有税收,但是出去的绝对要比进来的多,想要留下一些钱什么的,显然是不太可能了!
也正因为此,曹操就算是想要当一个昏君,也没有那个钱给当,完全没资本啊!
正因为一年收入达到六十亿,其中拿出十万钱,来干这个显然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就算是已然成为了一个铁公鸡的沮授,也是稍微有些心痛的同意了。
封建时代的好处,就算上头只要下定决心要干,那么下方的行动力也是让后世望尘莫及的,命令下达之后,仅仅一个月,关中这个等同于后世的直辖区,就很快的设立起了飞鸽驿站!
而这个驿站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不但让朝廷中央和地方官员加强了联系同时加强了控制,也让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了起来!
一封信只要一钱,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完全可以花费的了!
第618章 内政(三)()
花费虽然足够支撑,但是对于沮授,老百姓们还是不免吐槽了一句铁公鸡!
浑然不知到,日后会被动的替曹操被黑锅的沮授,此时心满意足的退了下去,而一直脸色有些焦急的等候在一旁的户部左侍郎田丰,顺势的给曹操上了一封奏章!
曹操接过来一看,他的额头也有点冒汗了,无他,实在是田丰奏章之上写的东西,实在是有些太夸张了吧!
田丰所奏之事是关于魏国军队训练的事情,因为曹操一直采取的是如同后世那样,全民皆兵的政策。
所有到达十五岁的男丁都要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从中选拔优秀的进入魏军,必要时,这些人全部都是战士,这在后世称之为预备军,当然,这个制度早起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
当然,这些预备军成为常备军不可能是全部时间,曹操和魏国财政养不起那么多军队,平常的时候,只是在夏秋两季农闲的时候,各县的人都集中,送到郡上,进行集中训练。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愁兵源,可以从中选拔出优秀的补充入魏军,同时魏国的正规军也可以这些预备军军中挑选优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之上确保了魏军的素质。
而坏处就是,花费太大,这些人训练虽然不钱,但是总要吃饭吧,总的有武器护甲吧,难道让他们饿着肚子,拿根木棒子训练?
真是如此的话,那真的连山贼都不如,而一旦装备武器护甲就有损耗,这又是一笔钱。
以往都没觉得有什么,但是随着魏国疆域的不断扩大,人丁不断增多,尤其恐怖的是,因为曹操的惠民政策,让百姓得以修养生息,开枝散叶,这些年的新生儿越来越多。
今年的训练人员就接近了七十万,这还能过得去,毕竟他们又不是专职士兵,只是训练一下而已,不过这也让曹操耗费无数钱粮去养他们这半年的训练了。
而明年,训练了两年的人就不用来了,不断的轮换,时候魏国的财政还撑得住。
可按照田丰那里的户籍统计状况推算,未来,每年参加训练的人将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养护可是要耗费越来越多的金钱。
这实在是个花钱的大项,军费将持续地增加,根据估算,五到八年后,每年参加护军训练选拔的人将达到三百万之巨。
当然,这件事情沮授是不知道的,身为户部尚书的他,只是掌管财政一个大方向,确保魏国的财政不会出现破产,也因此,沮授没有向曹操回报这件事,但是身为左侍郎的田丰,却向曹操汇报了此事。
关于田丰所上奏的,曹操让其他的大臣们相互看了下,开始询问起来:“诸位,你们说此事该如何解决?”
“陛下,微臣有三策。”兵部尚书荀攸开口道。
“说说看。”
“一,所有参加训练地人,自备粮食。”
曹操摇摇头,现在百姓地生活还不是很好,训练是大体力活动,训练地人是很能吃的,百姓现在还不一定能承受这样地负担,能放下生活来训练就已经很给官府面子了。
见曹操摇头,荀攸说到:“二。钱粮出自陛下内库。”
说完荀攸也是有些担心,内库是曹操地私家财产,让他出钱,整个一个虎口夺食嘛,还好曹操并没有恼怒,只是问到:“这笔钱。朕地内库出地起吗?”
荀攸也说不好,他虽然不知道曹操的内库有多少钱,有多少收入,但是他知道,曹操作为天下最大的大地主,大商人,这钱他出得起,但是不想在这里多做纠缠,也就直接说出了第三策:“三,扩大抓捕奴隶,进行奴隶屯田,专司供养朝廷士兵训练。”
这个办法好,现在奴隶的抓捕日益火爆,只是国家出面抓捕奴隶,面子上过不去,不过不要紧,找个代理人还不容易,现在魏国的土地之上,荒地多了去了,而这些荒地都是他曹操做主的。
抓捕奴隶去开荒屯田,专门供养魏国百姓训练,这也是个办法,只是这要多少奴隶啊,曹操都有点想象不出这个场面了,实在是太庞大了。
其实荀攸说内库出钱,只是一个预防,他真正的目地就是在奴隶的垦荒之上,但是他也害怕曹操在意脸面,不愿意使用这个办法。
不过很明显,他的担心多余了,曹操立即同意了第三点。只是这个问题比较麻烦,这么大规模的奴隶抓捕,以及大规模的屯田,这要实施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诸位爱卿,对于此事你们有何看法?”曹操就这件事,询问其他大臣们的意见。
荀攸的办法大家也都知道了,对于第一和第二策,大家自动忽略了,第一个是损失百姓的利益,第二个是损失曹操的皇家利益,都不好惹啊。
那么第三策,抓捕奴隶屯田就成了可行之策,荒地多了去了,而奴隶,现在奴隶的来源也不愁,一旦曹操出手,大军出动,那自然不是那些奴隶能比地。
商人抓能抓几个,一旦曹操出手,怕是整个国家地人都要成了奴隶了。
荀彧还是有些顾忌的:“陛下,这事情不好吧,朝廷脸面上过不去啊。”
“这个不要紧,让私人出面就是了,告诉糜家,甄家,这件事情就由他们两家派人出面,他们家本就是商人出身,以商人地身份去抓捕奴隶,明白了吗?”
糜家,甄家都有皇妃,都是皇亲,又都有商家的身份,他们出面倒也好,相比其他人来说,可以放心一些,同时也是他们两家赚取财富的事情。
即便只是蒙个遮羞布,可别人知道又能怎么样?难道敢来找曹操对质不成?
“陛下,这些奴隶一旦大规模聚集,要耗费不少军队去看押了,要不然一旦叛乱,也是不好收拾。”贾诩也提出了他的担心。
“这些奴隶只要种田,自然有士兵去看管他们,今年就有数十万的人丁参加军事训练,难道还找不出人来看管这些奴隶?养军的消耗,这些奴隶自然会创造。”曹操笑道。
第619章 内政(四)()
感谢无奈的方便面公子投的一张月票!感谢因幡洋公子投的两张月票!
“可是陛下,这么大规模的奴隶,要去那里找啊?”沮授也提出了疑问。
贾诩却笑呵呵替曹操解答了:“我朝昔日在北方和西北方向,已经抓捕了不少的蛮夷奴隶,随着时间,不管是西北还是南方,都会有更多的奴隶,更何况,海东郡那些人,不服王化,老想着叛变自立,早该收拾他们了,还害怕没有奴隶么?”
贾诩省略了一些话,蛮夷地壮丁还有可能成为奴隶,其他的人,比如一些高句丽人,他们的下场只有死!
屠杀汉人的下场,他们是不可能安然活在世上的,同时。贾诩对曹操地心思很了解,西域诸国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些西域人刚好拿来当奴隶,养活魏国。
曹操也笑着点点头,补充到:“还有三韩,这些人只是在表面之上上表称臣,他们久受诸夏的恩惠,却无时不刻的在想着吞并中原,真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