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魏武曹操-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我大魏都城,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恩,荀爱卿所言有里,对于我大魏国都,诸位可有什么好的意见?”
曹操这一次可不是在作秀了,而是真的不知道要把魏国的首都设立在哪里好了,要是是一千多年之后,明朝末期的时候,曹操绝对二话不说,会把首都设立在南京。
毕竟那个时候海洋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还要超过陆地,而要想把华夏这个传统的大陆帝国,变成大陆海洋两栖帝国,将首都设立在长江边上的南京,无疑是最好的。
然而此时吗,先不说南京地处此时的扬州,而扬州还在孙坚的统治之下,光光是就凭借现在的科技,想要进入大航海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把首都设立在南京,不说距离北方太过遥远,光是此时还未彻底开发完成的扬州,就直接将南京成为首都这个想法给划掉了。
南京这个想法被曹操主动从脑海之中划掉之后,曹操想到了后世的首都北京,北京可谓是数朝首都,将其立为首都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仅仅片刻,这个想法同样被曹操主动的给划掉了。
毕竟此时的幽州就和江东的扬州一样,都未完全彻底开发出来,后世的元明清三朝将北京立为首都,那都是有着各自的政治考量,元朝不用多说,北京也就是元大都,可是靠近蒙古草原的,这对于即是华夏元朝皇帝又是蒙古可汗的元皇帝来说,无疑是十分合适了。
至于明朝,那就更简单了,举兵发动靖难之役的永乐大帝朱棣,他的根基和老巢,可是就在北京的,再加上明朝两百多年,说白了就是和蒙古这个元朝的残余作战的历史,将北京设为都城,未尝没有因此来激励后世的皇帝和明大臣们,牢牢记住蒙古人的危害。
朱棣的想法显然是很成功但是也算是失败的,明朝两百多年,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其目光都集中在蒙古人的身上。
两百多年下来,曾经征伐整个世界的蒙古人,也算是被明朝从战争和经济之上直接打残,虽然明朝本身最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可谓是元气大伤,但是朱棣当初的想法显然算是成功的。
第三百四十一章 定都之争()
感谢天使神风兄弟投的两张月票,感谢、弥赛亚。兄弟投的两张月票!
永乐大帝最初的想法,无疑从蒙古最终的衰败之上,可以算是成功的,然而也正是因为此,让明蒙两国两百多年来奋战不休不说,就说明朝和蒙古的上层,他们的目光从始至终都放在对方的身上,这就给了满清崛起的机会。
满清可谓算是十分得老天爷的偏爱,不说他们起兵之初的时候,明蒙两国就因为长期的连年战争,而元气大伤,只不过是外表之上还看不来。
就是后来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得到吴三桂投成不说,李自成的大军,还莫名其妙的得到了瘟疫,大军能够作战者十不足一,最终在一片石败给了满清,汉民族的江山从此拱手三百年,因此来看的话,永乐大帝当初的想法,在此可以算是最为失败的。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将北京定位首都,其中之一是因为这是明朝的首都,满清初期打出的旗号就是为明皇报仇,等到报完仇了,那就是承接明朝正统了,因此将北京定位了首都。
其二同样和蒙古这个外来者一样,北京距离满清的老家东三省很近,要是事有不妙,满人可以最快的撤出关内,回到老家。
其三,那就是北京在建立了蒙元和大明两朝的开发之后,可谓是整个北方的经济重心,其繁荣在北方可谓是独一份,由此三点才是满清最后定都与北京的原因。
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可谓是都有各自的政治和其他的考量,但是曹操呢,他定都北京干吗,北京之外此时可没有还统治着整个草原的蒙古人,而是投降了大魏,成为魏国麾下走狗的鲜卑步度根和三部乌桓,还有曹操亲自设立的北方都护府,在加上此时的幽州还是苦寒之地,不管是百姓数量还是道路交通等其他方面,根本不适合将其定成首都。
在此时定都北京,无疑是一个最不明智的选择,后世华夏大地之上最有名的首都被划掉之后,曹操还真不知道有哪里可以担任一国首都了。
要说这个时代最适合做首都的不是没有,比如说洛阳,长安,这两座城池分别都是两百多年的汉帝国首都,要是将其担任魏国首都的话,可以说是十分的好。
然而,先不说洛阳乃是汉献帝现在唯一剩下的,在名义之上还不属于曹操的地方,曹操还真不能因为洛阳这个原因,而逼迫汉献帝将这个地方也分给自己。
这样一来,吃相太难看了,这对于已然以文明世界之人自居的华夏人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丢人了,如此之举动,就只有那些北方的蛮夷才做得出来的,曹操可不想日后被人指着后背骂一声蛮夷,他对于自己身上文明人的身份还是很看重的。
好吧,其实真正让曹操放弃的原因,还在于洛阳太过残破了,作为一国之首都,现在的洛阳根本不适合,真的强行将洛阳定位首都的话,那么花费巨大财力将其重新修整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件事上,曹操就算是想要反对,他也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反对。
洛阳被踢出去之后,曹操想到了长安,关中平原啊,这个时候的关中可不是那个黄沙满天飞的地方,这个时候的关中,说绿树成林有些过了,但是说一声沃野千里是绝对不过分了,秦朝数百年的统治,将关中可谓是修整的十分的良好,此时的关中合巴蜀,才是真正的帝王之基。
毕竟秦朝昔日就凭借这两地产出的粮食,而挥兵统一天下的,再加上关中长安拥有着三关之险,陇山之佑,可谓是尽占地利。
加之长安地处关中,关中人的身份无疑就提高了,要知道自从战国之中,虽然全天下的人们都清楚的明白不管是关中人还是关东人都是华夏人,都是一个民族的,但是一些偏见还是存在的。
对于关东的文人来说,他们的心中就是有些看不起关中的武人的,如果曹操定都关中,身为都城之人,关中武人的身份无论如何都能够比得上关东文人。
西汉的强盛,在曹操看来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西汉时期的文武,在身份地位之上都是平等的,文武之争不太剧烈,不然不管汉武帝如何的雄才伟略,他首先要做的不是北伐匈奴,而是如何平息自己朝廷内部的文武之争了。
西汉文武争斗不太剧烈,东汉却不是了,由于定都洛阳,失去首都之人身份的关中武人,其地位不可避免的降低,整个东汉,除去宦官、外戚之争外,文武之间的争斗更为剧烈,就好比日昔日,听闻董卓之身份乃是西凉的武夫之后,这些文臣们,心中的第一个感情那就是鄙夷和不屑。
定都长安,可谓是得到了地利和人和方面的好处,然而,当曹操将定都长安的话说出口之后,得到的却不是同意,而是剧烈的反对。
“王上,长安此时还处于战火之中,一国首都岂能受到战火之扰,王上,臣以为定都长安不妥!”
“王上,长安虽好,然而此时却还陷于战火之中,再加之王上乃是魏王,王上所建之国乃是魏国,依臣看来,当按照古训,以战国之时的魏国国都大梁,也就是此时的陈都为我大魏国都!”
“王上,陈都地处中原,四面八达,再加之王上经营陈都日久,且陈都乃是战国之时魏国国度,王上乃魏王,所建立之国乃魏国,以陈都为都,正是上上之选!”
曹操定都长安,对于这些文臣们来说,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西汉时期,武人的地位竟然和文人相比,甚至有的时候还超过了文人,这对于这些文臣们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西汉之事,可一不可有二!
“哼,陈都虽好,然而先不说处于陈都的汉天子,就光说陈都自身,虽身处中原,然而也正是因为此,使得陈都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中原之地皆是平地,根本无险可守,而长安不同,不管是三关之险还是陇山之佑,都无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王上,依末将看来,定都长安,方乃是上上之选!”
文臣不愿意定都长安,但是武将却不一样了,事关日后武将的地位,身为武将之首,同事还是曹操同族的曹仁,亲自上阵了。
第三百四十二章 两都之策()
“曹将军此话,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一名文臣看了一眼曹仁,环顾在场的所有文武大臣,朗声道:“陈都虽然地处中原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也正是因为此,悄悄说明了陈都的重要性和繁荣,曹将军认为定都陈都,与防守之上不利,说陈都乃是无险可守之地,那么,本人就有一个疑惑了,如果敌军大军兵临陈都城下,那么就不知道曹将军,你们的兵马在哪里,为何让敌军兵临城下,有朝一日若如真的发生了,那么一切都是你等之罪!”
“嘿嘿,莫非曹将军为了定都长安,不惜将敌军放入陈都不成?!”
“哼,我大魏兵锋之盛,远及北方塞外蛮夷之地,陈都地处中原,有朝一日若如真的被敌军兵临城下,那么,本官看也是因为某些人的原因!”
文人最擅长嘴皮子,这一点就算是曹仁也是比不上的,那一声声的质问,就差没有说他曹仁,手持军权,心有不轨了。
想到这,曹仁冷汗一下子下来了,干满跪地向着曹操抱拳道:“王上明见,末将万万没有如此之想,末将一心一意都是为了王上,为了我大魏的千秋基业而考虑!”
“行了,起来吧,还有你们,都给孤住口!”
文武之间的争论,吵的曹操可谓是心烦,这口气也就不太好了,其中火气之大,只要不是一个傻子,都能够听得出来。
曹操可不是那些承袭先祖的皇位,而成为了天子的皇帝们,而是从尸山血海之中,一刀一枪,硬生生打出来的,他的威望,根本不是后世那些皇帝能够比拟的。
不管是文臣还是手握大军的将军们,对于曹操都是十分的敬畏,因为他们很清楚,只要曹操想,那么他们就能够从今日的人上人,变成明日的人下人。
摄于曹操之威,文武们也不在互相的嘲讽了,原本嘈杂的大殿,也一下子变得安静了起来,揉了揉眉头,曹操看向了一直安安静静的三省宰相和六部尚书,开口道:“武将们支持定都长安,文臣们支持定都陈都,你等对于此有何看法,是定都长安为好,还是定都陈都?”
“臣等听从王上圣断!”
对于文武之争到底是为何,荀彧等人心中都如明镜似的,按照他们本人来说,他们很清楚,不管如何,陈都是绝对不适合当做都城的,昔日战国之时魏国将此设立成都城,不过是无奈之举,要不是秦军兵锋,为了躲避秦军强盛的兵锋,魏国又怎么可能迁都到几乎无险可守的中原地区。
不过明白归明白,他们九人虽然是文官之中的领头羊,是上层人,但是他们身上还是有着文官的烙印的,他们没有办法和自己同样属于一个阵营的文官们唱反调,政治阵营这个东东,可不是想要逃避就能够逃避的了。
曹操心中大概也明白了九人心中的考量,虽然暗骂了一声九人都变成了官场之上的老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