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迷失在阅读中_北大考研日记 >

第16章

迷失在阅读中_北大考研日记-第16章

小说: 迷失在阅读中_北大考研日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以为,博士给人的印象应当是机敏睿智且口吐莲花的,而今的所谓博士则两者皆失。并不精到的对于诗歌和朗诵的点评,没有弹性的嗓音在麦克风中的啸叫,令观众如坐针毡。如果说所谓博士还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滔滔不绝。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显然他不知道也似乎不想了解观众的感受。倘若只是如此,也许可以忍受。可恶的是(请允许我做个比喻)如果所谓博士的主持可以看作是一道虽无滋味却仍可下咽的饭菜,那么,其中闪现的苍蝇是否会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偶尔出现一只,还不至于令就餐者拂袖而去的话,那么当苍蝇出现的频率,即所谓博士的话语当中类似“马”音的口头语在无论多么小的一个语言单位中都会闪现的话,就有些令人恶心甚至作呕了。
作为北大文学系博士且号称诗歌评论家,磕磕绊绊的讲话、生拉硬套的评论,无论如何我是不敢恭维的,或许他书面文字的功夫有,没有领略过,不敢妄谈。如果没有该主持人出场的话,这个有着太多功利目的的诗歌朗诵会即使平淡却还说得过去,虽然那些所谓诗人或诗友的朗诵实在乏善可陈。我所想象的激情澎湃的朗诵与观众热烈的呼应没有出现,也似乎早该预料到不可能出现。
首先出场的朗诵者是没有身材的电台女播音员,和看到现实中某著名音乐主持人叼烟如痞的样子带来失望一样,她同样不会改变我心目中对于播音员的印象。她的声音还算动听,但朗诵诗歌的话,则平淡有余,激情不足了。《黑夜的献诗》有点光明。接下来的几位朗诵者都是如此,却都有着硕士、博士、著名诗人的荣誉头衔。主持人的恭维近乎谄媚,但如白开水一般的朗诵嗓音表达的幸福与梦、怒与绝望,没有听出来的,我想不止我一个。
倒是两个十多岁的清华小学的孩子,稚嫩天真的嗓音和春天般明媚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也使人为这些小小年纪就在酒吧朗诵而博得掌声的孩子怜惜。诗歌应该是源于内心,写给自己的,如今却成了一种文字荣誉和攫取声名的载体。为QQ、F4包围的孩子们无法理解海子“殉诗”的虔诚。

第26节:写论文的困惑
海子,在2002年3月26日的夜里,终究是一个载体。
默非的出现令我稍稍有些惊讶,因为他的苍老与性别在我的意料之外。知道这个名字(我不了解他做过什么),是在《经济观察报》的“闲谈”头版,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小资情调的文字,比如最近一期的《素食主义者》。我一直想象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女子,在做着一些美丽的梦,过着一种有点颓然的生活。眼前的默非是个男人,且是一个中年以上的男人,这些都是确定无疑的。想象总是美好的,就像如果我不来参加朗诵会的话,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诗歌的盛典。(作者补记:后来发现,此人乃“莫非”并非彼“默非”。前者是诗人,即当晚出场的男人,后者似乎确实是个小女子。)
贺鹏飞的出现是又一个意外,嘉宾名单中似乎没有这个名字。对比我先前对他的猜想,符合的是他发福变形的身躯,他自己也承认个人物质生活的丰富;不符合的是所谓“草原部落”的“酋长”没有一丝草原的气息,反而不如孔庆东的大胡子更有粗犷的感觉。这位有着极强商业头脑的书商朗诵了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贺鹏飞也许可以实现这个海子当年的理想了,但更可能的是他无法拥有海子对于诗歌文字的虔诚而纯粹的敏感了。
对于当代诗歌关注不多的我,并不知道孙文涛的名字,但他对海子长诗《祖国或以梦为马》的朗诵,在众多朗诵当中是个亮点。摇头晃脑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进入诗歌状态的自然表露。和那些站立笔直、音调同样笔直的朗诵者相比,这才是诗人。如果一个诗人的朗诵无法充溢激情和冲动,他是无法写出好的诗句的。
朗诵会中场出现在舞台上那个大辫子歌手演唱了一首外文歌曲《泪洒天堂》。局促昏黄的酒吧、长发的歌手、毫无生气的朗诵,如果海子在天有知的话,他会作何感想?春天来了,一个海子也不会复活,诗歌也不会复活。
我终于无法忍受那所谓博士的唠叨和站立劳累的煎熬,背起了沉甸甸的书包。外屋的诗人、商人们在烟雾缭绕中互相交换着名片和恭维的话……
走出酒吧,我仍旧无法深呼吸,空气太污浊。
黑夜的献歌我听不到,耳边只有卡车的轰鸣和霓虹灯的闪烁。
写论文的困惑3月29日
关于选择爱情还是未来的争论,仍然不可避免。考研论坛上很多人有与我一样的困惑和烦恼。爱人之间现实处境的差距,以及考研人对平静生活的渴求和对爱情的想往之间的矛盾始终难以调和,唯有默默期待考研生涯的结束。在此之前,源于爱的现实矛盾或许常常会以激动争吵的形式来解决,谁都没有办法避免。
对一切猝不及防的事情,我永远都不会习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冲动是我生命还有活力的象征。我一天天不再敏感,这让我有些矛盾:复杂的现实需要以麻木的神经来面对,但愚钝的反应会让我失去太多生活起伏的激动、愤怒、快乐和幸福的感触。平平淡淡才是真吗?
爱情于我,是一道旖旎变幻的风景,明知会出现波澜和曲折,却永远不知道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如同RPG游戏的进程。生活也因此充满不同乐趣。承受愤怒的忧伤和经历阳光的快乐,成为两道不同的风景,在爱之路上交替更迭,这是否可以看作爱情新鲜的象征?
跨专业考研正如这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爱情,让我接触到我喜欢的专业知识,但是力不从心的感觉也会时时跳将出来,给我一个下马威。中文专业课复习已经开始了新的一轮。我不是中文专业出身,也几乎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中文论文。
论文的写作一直都在日程之中,却迟迟没有开始,原因无非是无从下笔。可写的太多,但能写好的却不多。这也许是所有初学者的困惑。终于决定以萧乾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进入他的文学世界。对在文学史上早有定论的作家作品评析,要出新是很难的,尤其对于一个后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基于此,我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对其作品做整体把握并归纳特点,虽然有些论点早有人提出,但综合性的对于萧乾的评述却不多见,至少在我翻阅的材料里没有。这对于论文当有所创新的特点,应该是符合的吧。
收集资料遇到了困难。作品还好说,一般图书馆都有,但前人对于萧乾的研究论文却都收在了“北大文库”(因萧乾出自北大的缘故吧),只能看,不能借,而图书馆复印费又奇高无比。这是一个难题,只好先从《人大复印资料》相关论文的阅读吸收入手了,《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中几乎所有的关于文学的论文电子文本我都下载过来。
资料堆积在一起,也有好几千字了,学习劲头高涨的时候再整理吧。
午饭时间到了,可惜的是食堂饭菜早已无法调动我的食欲。方便面还有一袋,虽然早饭也是方便面,还是凑合一顿吧,既然吃饭不再成为一种乐趣。
“日斜柳暗花蔫,醉卧谁家少年?”3月31日
这几天的天气实在糟糕得很,又想起了醉侠孔庆东的经典比喻“狂风肆虐,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好春色被沙尘蹂躏得可怜兮兮。花枝乱颤的惨景,搅扰了踏春出游的心情。北京的景点实在是乏善可陈,说北大的风景足以匹敌任何北京名胜的话,其实也不是什么虚妄之谈。好久没有好好观赏校园了。
理想中的春季,应当有唐诗宋词中的意境与和谐。比如:
春色融融,
飞燕乍来莺未语。
小桃寒,垂杨晚,玉楼空。
天长烟远恨重重,
消息燕鸿归去。
枕前灯,窗外月,闭朱栊。
没有了郊游踏春的雅兴,人也变得慵懒,老了?春天,世间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我却只在回忆中寻觅“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快乐。
春色,春色,
依旧青门紫陌。
日斜柳暗花蔫,
醉卧谁家少年?
年少,年少,
行乐直须及早。
末尾一句有些颓废,如果从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天好好度过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了。凡事转念一想,当能柳暗花明。
免费的电子邮件真是一种折磨,每次发出信件,总要担心对方收到的可能,于是不得不采取别样的方法来确认,本来快捷的事情反而成了负担,直到花钱购买了263收费邮箱之后。

第27节:世界变得复杂
如果说一年中还有什么季节值得等待的话,我想就只有春天了。走出冬的严寒,一年复始,万物“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即使在有风的日子,我依然透过窗子看到了春的生机勃勃与蕴含的希望。
阴沉细雨的天气,睡觉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尤其在夏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时候,能够闷头大睡,简直是人生至乐!这是很早以前的想法,如今真要这样做了,一定会被内疚折磨得睡意全无。
几天前看BBS上有文章写在未名湖畔野餐的乐趣,凭水临风(狂风自然是不可以),绿树桃花,芳草萋萋,鸟鸣清幽……美食与口水齐飞,笑容共彩霞一色,仙乐飘飘客欲舞,美酒熏得游人醉。再好的饭菜,也不如一餐春色来得惬意,不是吗?
生活中的确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和心情。好像篡改了谁的名言,也无所谓了。缺少生活中实践的快乐,只好在想象中任思绪飞翔,这似乎也是一种释放心情的绝佳方式吧。
文学将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4月2日
沉浸于读书的乐趣之中,这种感觉令我踏实:仿佛距离目标更近了一步。虽说从他人的评论文章中能够更快捷地获取现成的思路,但由于缺乏了阅读原著的切身感触,一旦走出别人的观察视角就很难再继续突破深入。于是,我开始选择阅读一些中短篇作品,为节约时间长篇只能先读缩略本。考研生活是单调的,而文学空间确是丰富多彩的。幻想自己就是那书中的主人公,一场场文字之旅令我唏嘘感叹,心潮起伏。文学是体验世界的虚拟空间,像电脑游戏,不同的是文学以文字为媒介,以想象为翅膀,不同的读者可以飞翔出不同的精彩。
生性敏感好静的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描述了人类生存的一种困境。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颓废、叛逆,经历了一系列失落之后,最终无法逃脱现实,而被迫归于世俗。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一种无谓的挣扎,直到精疲力竭。
文学将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现实中所缺少的那些感受,快乐的和伤感的。尤其在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似乎更需要在文学构建的天地里,使自己变得安静。
燕园札记(七)李杨印象4月3日
第一次见到李杨,是在他教授的北大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上。之所以很多学生来北大准备考研,就是为了能够有机会亲耳聆听北大老师的授课,这对于考研是非常有帮助的。李杨用他那富于磁性的嗓音,讲述当代文学中写吃写得最精彩的两部作品,阿城的《棋王》和张贤亮的《绿化树》。他说,《棋王》可以看作是一部决不逊色于金庸作品的武侠小说。
这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的中年男教师。在课堂上见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浑身散发着儒雅成熟气息的中年男子的“杀伤力”太大,令人无法抵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