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扬明 >

第72章

锦衣扬明-第72章

小说: 锦衣扬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翰目光复杂的望着杨明道:“你我相识一场,今日能与杨老弟相交,实乃生平最大之快事,来,你我满饮此杯……”
  两人相视一笑,为人臣者,既要不辞风险,还耍明哲保身,两人都有对大明未来强烈的危机,深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实际情况,这才是大明天下的真相!
  两人找到了共同语言,仿佛多年的古故交一般谈论了起来,最大的话题就莫过于民生疾苦了……
  林翰沉声道:“每当国家发生天灾之时,当无数贫民脚下无立锥之地,在生死线上哭号挣扎时,有些人却可以手不沾尘,便能岁收谷米数百万笙,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甚至还贪心不足,为了占有更多,强取豪夺,使百姓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说着他问杨明道:“知道为什么年年有这么多灾民吗?”
  杨明回答道:“北方灾情不断,大旱和大涝交替出现,冬天又奇冷无比;加上黄河年年泛滥无人治理,怎能不哀鸿遍野,饥民遍地呢?”
  “天灾我们不能控制,但是只要防旱防汛做得好,一样可以抵挡过去。”林翰沉声道:“但真正让老百姓流离失所的,还是泛滥的黄河。事实上,这不是天灾,而是人!”
  “人?”杨明倒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
  “藩王宗室、官宦巨户们欲壑难填。公然违反禁令,在黄河两岸砍伐树木、围堤造田、并大肆引水灌溉,导致水中泥沙含量剧增,水量却减少许多、流速自然放缓。到了中下游泥沙沉积,河道变浅变窄;加之英宗土木堡事变,朝廷出现了一段政治空白期,政事弛废,河道疏于治理。即使治理,那些借治河之名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们,也专做败絮其中的工程,如果遇到洪涝,不泛滥成灾才怪呢。”
  “想不到若林兄对治河竟如此精通。”杨明敬佩道。
  “谬赞了,在下只是转述。”林翰诚实道:“这是在下当年的一名同窗好友多年观测得来的结果,”
  “哦,”杨明暗道,在这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年代,难得有一个水利方面的人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林翰不知道他心里所想,继续道:“宗室、吏治、军制,是大明朝身上的三个剧毒的胳疮,每一个都能让这个国家毁灭,如今我大明深受其害,现在若是不及时解决,真到了爆发的时候,那时候就是三症并发,就是太祖转世也没得救了。”
  林翰问杨明道:“你觉着一个国家,怎样才能繁荣安定?”
  “这命题有点大”杨明苦笑道:“可以说一天一夜,也许还说不到点子上。”
  “在我看来,却不算难。”
  林翰道:“只要管好一小撮人就可以了。”
  “愿闻其详”杨明被吸引住了,那毕竟才是最困扰他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层皇帝、官吏和百姓。”
  林翰侃侃而谈:“江山是皇帝的。他虽然也会要求索取,但为了江山社稷的安稳,不会把老百姓逼得太过了,总希望老百姓能吃上饭。日子过得下去,这样天下太平。才可永享江山。”
  林翰说着愤慨道:“所以老百姓和皇帝在这点上没有冲突,坏就坏在官吏这一层上仗着手中的权力作威作福,抢夺别人的财富,却让人无可奈何这种欺压是一切动乱的根源,当让人过不下去时,老百姓就会造反,造反厉害了,就会改朝换代,重新来过。”
  “你的意思是?”杨明微微点头问道:“官吏阶层会祸国殃民?”
  “不错!”林翰颌首道:“贤弟,江山不是官吏们的,所以他们一旦作起恶来,是没有底线的。原先他们也许是好的,但当拥有了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祸福的权力,又没有什么约束时,本身贪婪自私的一面便会无限膨胀,最终害国害民!比如说西汉的桑弘羊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还有后来的花石纲,无不证明这一点!”
  说着斩钉截铁道:“所以我说只要把官吏的权力收起来,不给他们欺压百姓的机会,老百姓自然可以过得下去,国家也就一天天好起来了!”虽然对他的观点不太认同,国家的行政职能,还不是靠官吏执行?难道因为怕他们借机欺压百姓,就不给他们权力了吗?这不是因噎废食吗?
  但他也承认,至少说明了一个真相,如果不对官吏加以约束,任何良好初衷,都会变成危害国民的恶行。
  最终毁掉当政者的一切努力。
  这一条务必谨记,如果真有自己掌权的一天,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杨明暗暗提醒自己。
  真到了恶果爆发的时候,那种灭国的黑暗年代,让人想想都感到绝望,说着林翰仰起头来,面上带着俊朗的微笑,仿佛在鼓励杨明,又仿佛是在说服自己道:“但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我相信,希望是不会失去的,只要能坚持多做一点,多消灭一点丑恶,让百姓的日子过好一点。距离希望就会更近一点;若是谁都自以为看透,而随波逐流,那就真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杨明微微动容,不知是不是错觉,他仿佛从林翰脸上看到了决然。
  “林先生这是何苦?”杨明叹道,这些话已经足够诛心了,可以说,若是传出去,不仅仅只是掉脑袋的问题。
  林翰笑道:“到了那个份上总有人要做的,不是我,便是别人,既如此,为何不能是我?”
  “虽千万人吾往矣!”听到这感概万千,富含了内心无数情感的话语,杨明已经感觉到了,正义如果是在林翰的手里,就算对方有千军万马,他也要勇往直前,这是一种勇气与豪迈,是一种气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他是个有气节的人,为了心中的坚持,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对百姓有益处的,都会坚持下去,一如既往……
  有的人需要据理力争,但是若是恶势力的实在太强大了呢,那时候不仅仅需要据理力争的热门,更需要韬光养晦的人,杨明一直以来就是奉行的这种方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勇气,但是把自己的力量积蓄下来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届时自己则是等待时机,待敌现弱势,再一举颠覆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谁对谁错,江山社稷同时需要这二者。
  说罢林翰搬起酒坛仰头大灌,然后狠狠一擦嘴,豪迈大笑道:“真是好酒啊!朝堂风起云涌就在这几年,数年之后若留得命在,再与你共谋一醉!”
  随手将喝尽的空坛一抛,林翰踏着夕阳的余晖大步离开,金黄色的残阳投射在他的背影上,如同沐浴着浓血。
  杨明定定注视着他的背影,忽然朝他长长一揖。
  古往今来的好官,从来不在书本里,而是在心中,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心中。
  感概归感概,日子还是要过,鲁青峰见到这位被自己一炮轰得冒黑烟的大人带着一丝醉意走了,终于松了一口气,庆幸没摊上医药费……
  有了巴里特的帮助之后,杨明手中能掌握的这支锦衣卫力量几乎有了空前的提高,弗朗机,还有改良的鸟铳,尤其是鸟铳,因为其射程远,威力大,携带轻便是很好的火器,但是原先的鸟铳每发射一次就得重新再装填一次,甚是麻烦,但是如今不一样了,巴里特将其在杨明有意无意的提醒之下,最终设计出了以空心铁珠为弹壳的子弹,如今的鸟铳威力更大了,并且一次可以连续射击十数发……
  杨明知道,子弹最终的形状是流线锥状形,并不是圆珠状,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能做到这一步,杨明已经很满足了,自己若是提点得太多就是揠苗助长了……

  ☆、第九十一章 襄阳告急

  天色又阴沉了下来,铅灰色的乌云,低低的压在人头顶。
  东南风又舌了起来,湿冷得直入人骨髓。
  一封来自湖广襄阳的十万里加急战报传到了杨明的手上,锦衣卫的耳目众多,消息灵通,这封战报竟然来得比朝廷官驿还快,杨明看后心里不由得一惊,原因很简单,这件事情大条了,而且是最大条的那种……有人造反了。
  起义造反的地点在湖广一代,作乱的领导者是李原,自称太平王。
  由于地方就任的藩王勋贵对土地大肆兼并,对劳动人民残酷掠夺,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湖北、河南、陕西和四川交界的荆襄地带,是明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那里虽多深山大谷,却非常富饶,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流亡到这里以开矿、垦田营生。至天顺年间这里的流民多达150多万。这么多的流民聚集在这里,朝廷自然是有所忌惮的,原因也很简单,朝廷的统治力不足,就会自然而然的担心他们造反。
  于是,朝廷就派兵驱赶或抓捕他们,广大流民走投无路,就在天顺八年冬,在刘通的领导下,在湖北房县大术厂举行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梅溪寺,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刘通称汉王,年号为“德胜”,以石龙和尚为军师,以苗龙、苗虎为先锋。
  如今的太平王李原是刘通手下的一名重要将领,起义军在刘通的率领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夺取襄阳,攻克邓州,进入汉中,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明成化元年,起义军大败明军。成化二年,明军将领白圭采用离间之计,分化瓦解起义队伍,使起义军遭到失败,将领刘聪、苗虎等一百多人在与敌人殊死斗争中,壮烈牺牲,刘通也被俘就义。
  刘通虽然是死了,但是他的大将李原却侥幸逃脱了一劫,刘通领导的起义失败后,李原就和大将王彪、小将王洪等,重新招集旧部,另树旗帜,在湖北的南漳、房县和河南的内乡一带招募流民,发展自己的势力,四方流民纷纷响应,竞相投奔义军。
  起义军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发展到一百万以上。到了现在的成化六年,李原觉得时机成熟,亲自领导了这次农民大起义。李原称太平王,设总兵、先锋等职,又立“一条龙”、“坐山虎”等浑名,起义军迅速控制了荆襄一带。
  对于起义吗,这都是小事情,有明以来,起义的事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大臣们都泰然自若,不同的是,李原领导的太平军这一次直接打下了襄阳重镇……
  襄阳是一座府城,下辖十县,辖境相当今湖北均县以东,枣阳以西和蛮河以北地区。
  襄阳城的护城河是中国最宽的护城河,因为它的护城河就是汉江,这样一座府州大城,在占据地利的情况之下,竟然被乱军流民攻打下来,不得不说,这一次战役实在是狠狠的扇了大明所有官员和成化皇帝的脸面……
  杨明眉头一皱,“太平”乱军占据襄阳,此乃天大事情,“来人啊,备马,马上进宫。”
  杨明将手中的急报递交给朱见深的之后,朱见深勃然大怒,“饭桶,襄阳乃我国之重地,易守难攻,又有数万兵马,怎能陷于贼手?张敏,速速传内阁三位大学士和司礼监众臣前来议事……”
  “主子爷息怒,杂家这就去传。”张敏急忙一扫拂尘,慌慌张张的退下殿去。
  “万通知道此事么?”朱见深见张敏离开之后,脸色好多了,转过身对杨明说道。
  “回陛下,微臣接到战报的时候,一刻也不敢滞留,急急进宫面见圣上,尚未来得及禀报指挥使大人。”杨明深深的一作揖道。
  “此事你做得好,救兵如救火,早一刻做好应对之策就能挽回莫大的损失,朕先代荆襄百姓谢谢你了,至于万通么,哼,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