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扬明-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是他的亲兵拼死护卫,还有锦衣卫的杨明杨千户率兵接应,郑将军就真……真回不来了。”
“哎,郑将军虽然回来了,可是倭寇就在城外,这眼前的大难还没有完呢……”
老百姓口中相传的这一幕,不只在宁波卫发生,同时在大明东南沿海,各地猥琐官兵不战而逃者比比皆是,一份份吃了大败仗战报传到了南京,在辗转到了北京。
绍兴卫指挥使郑龙终于醒转过来了,御史王恕也平复下了心情。
看着一众将士的一提,郑龙默然半晌,按剑向杨明躬身一礼,王恕对杨明长长一揖。
安葬了死去的将士之后,王恕等官员们终于开始正视杨明这个千户。
锦衣卫在宁波卫所大败的情况之下,不退反进,迎难而上,成功的虎口夺食,救下了宁波指挥使,天大的奇迹,这代表着什么?
代表大明将士还是有一丝血勇之气的,只要有人敢战,大明没有败,没有败便是胜利!
死者死矣,生者还需继续生活下去,不仅仅要面对倭寇这个大敌,还要面对各种尔虞我诈。
大明的官场就是这样……
一份锦衣卫发出的文书通过军驿飞快发往京师北镇抚司,同样,一份东厂的文书从绍出发,也发往京师兵部和内阁。
两份文书都为宁波战事说明战况,只不过有个共同点,本来只有督战职责的锦衣卫千户杨明带领属下最后倒戈一击,击杀了七十三名倭寇,救出了陷入重围的郑龙郑指挥使。
京师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
令人闻风丧胆,臭名昭著的衙门其实跟普通衙门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比别的衙门多了几分阴森之气,走进衙门的人往往会情不自禁打个寒战,文官武将们背后议论,都说是锦衣卫干了太多丧尽天良的事,故而衙门内萦绕着被陷害的忠臣名将们的冤魂。
☆、第四十章 厂卫之争
大堂前高悬着猛虎下山图,锦衣卫指挥使万通正蹙着眉坐在堂前主位,翻看着由南京递来的捷报。
万通的位置本来是袁彬的,后来袁彬主动让位,因为万通是皇帝朱见深的小舅子,万通的姐姐万贵妃在很受朱见深喜爱,几乎可以算得上,独霸后宫,东方不败了。
万通也不知道杨明是谁,还好战报后面有杨明的资料,不管万大指挥使认不认识杨明,这件事情落到了他的手上,他自然会大做文章的,当下万通喜滋滋的道:“呵呵,此子原来还是秀才,嗯,不错不错,允文允武,委实是个人才,好,好!好个文弱书生!率数百虎狼之属,竟击杀倭寇数百,救我一员大将,扬我大明国威,陛下若知,必然欣喜……”
容桂是万通万指挥使的家奴,听到万指挥使的话不由得一呆,急忙道:“大人,捷报上面说的是击杀倭寇七十三人……”
万通笑呵呵的神情忽然一变,目光阴沉锐利,刺得容桂浑身直冒冷汗。
“明明是数百余倭寇,只是计事官弄错了……不是吗?”万通森然一笑。
容桂瞬间秒懂,赶紧躬身,伸出了大拇指道:“大人记性好,果然是计事官记错了。”
万通索然一叹,道:“锦衣卫和东厂在陛下面前不分彼此,但是东厂乃皇上的家奴,锦衣卫素来是外臣,本比不上东厂,我身国舅,这才将锦衣卫的优势扳下一局,锦衣卫需要一份大功劳呀……把捷报改一改,重新抄录一份,火速报呈内阁。”
“是。”
位于禁宫外围北面有一排红墙绿瓦的房子,房子很不起眼,它的前方是内宫万岁山,后侧是针织局,左边尚衣监,右边是钟鼓司,这排房子夹杂在内宫诸多司局之中,显得非常低调朴实,然而它却有一个令大明文臣武将莫不敬畏的名字,……它叫“司礼监”。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
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但最让这个机构出名的还是“批红”的权利。
明朝的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然而明朝除了开国的几个皇帝以外,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
如果有幸能干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明太监生涯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为了太监中的佼佼者,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
除了司礼监的老大掌印太监以外,第二号人物就是司礼监的几名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如果大臣要反对也没办法,因为他们送上去的奏章都要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审核,他们告的人偏偏就是审核的人,所以当然必输无疑。最主要的一点是,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都有掌握东厂的资格。
司礼监如今的掌印太监姓怀,名恩,为人低调且沉稳,大明一朝,朝廷文臣和内廷太监往往势如水火,可这位怀恩却与内阁三学士的关系处得很融洽,凡事能忍则忍,能让则让,朝堂文臣们对怀恩的印象很不错,倒也是大明百余年来的一桩奇事。
有掌印就有秉笔,其中最大的一名秉笔太监叫尚铭,因为他是东厂的厂公,很不巧,何英何公公就是他的下属,接到何英的战报之后,这位老谋深算的司礼监秉笔加东厂厂公的心里就早已经计算了千百次。
司礼监内灯火通明,小宦官们捧着一堆堆由内阁批示过的奏本,轻轻地放在暖阁东侧火炕的炕桌上。
此时尚铭正皱着眉,看着一份绍兴卫的捷报,浑浊的老眼一瞥,又拿起案上一份锦衣卫传来的捷报,静默半晌,忽然冷冷一笑,喃喃道:“何英说杀了几十个倭寇,你万通胃口倒挺大,一张嘴就是三百多个,想功劳想疯了吧……哼!”
随手将锦衣卫的捷报扔在一旁,不予理会,甚至没有给掌印太监怀恩看上一眼,因为他知道怀恩老大素来恩怨分明,不会因为大家同样是太监就偏袒东厂的,尚铭不敢给怀恩看,因为他也不确定是哪一方弄错了,既然弄不清就不让它弄清,于是这封战报石沉大海……
没有其他的原因,就因为他是东厂的厂公。东厂与锦衣卫的关系,那才叫真的势如水火。
当然,尚铭不知道,这份被搁置的捷报竟惹火了锦衣卫指挥使万通,万通技能冷却后,厂卫高层爆发了一场不流血的冲突……
锦衣卫指挥使万通用屁股想都知道这件事情不会是怀恩压下来的,怀恩忠厚老实,不会做这种事情,唯一会干出这种破事儿的就只有东厂那个死太监了,因为尚铭还兼任着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大权。
万通未经通报,阴沉着脸直入东厂大堂,看着堂前端坐的东厂厂公尚铭,万通眼中怒意愈盛,却死死压着心头那团乱窜的邪火。
堂内番子和万通的锦衣卫随从双方各自按着腰侧刀柄,剑拔弩张之势昭然若揭。
万通身为皇帝的小舅子,自己的姐姐万贵妃甚为得宠,自然是不怕这死太监的,所以他没有多余的客套,东厂与锦衣卫目前的关系,若还强撑着笑脸装一团和气,未免太可笑了。
“万某见过尚公公,今日万某冒昧登门,是想问问公公,为何压下了那道奏本?我锦衣卫下属千户杨明为大明杀倭立功,救出大将,就这么不闻不问算了?如此,万某如何服锦衣卫数万之众?尚公公何以教我?”
尚铭也正值春秋鼎盛之年纪,四十几岁,颌下无须,面色颇为白净,头上戴着笼纱帽里依稀可见花白的头发,眼睛时常闭着,一旦睁开,目光却有一种让人坠入冰窖般的阴寒感。
令人闻风丧胆的东厂厂督自有一番威严,不过万通是锦衣卫指挥使,不仅身份不低,而且还是皇亲,对尚铭这副未语先阴笑的吓人方式不屑一顾,他不吃这一套,若是要打嘴仗,锦衣卫是有优势的,可以随意的问候太监的女性家属。
尚铭眼睛一眯,看着堂内凛然而立的万通,一开口声音尖细难听,喉咙里还夹杂着嘶嘶的痰音,扭头瞪了堂内严阵对峙的番子们一眼,叱道:“没规矩的东西,杂家平日怎么教你们的,忘了?敢在万大人面前动刀动枪,传出去外人只会说杂家没教好,滚远!”
番子们悻悻退下,万通的一张老脸却红了,尚铭这话明着训斥手下,实则暗讽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没教养,未经通报乱闯东厂。
“杂家这小破庙今儿可来了一尊大神,万大人,你一进门便没头没脑的说这么一段,杂家老了,可真不大明白你的意思。”尚铭不阴不阳地道。
万通忍住气,道:“尚公公,内阁商辂大学士说,锦衣卫千户杨明杀倭之功被你压了下去,此为何故?”
“杨明?哪个杨明呀?”尚铭叹了口气:“哎,万大人,杂家年纪老了,记性很不好,每天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儿忙得焦头烂额,这会儿你拿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的事来问杂家……杂家不想敷衍你,可委实记不起了。”
万通很想揍这丫的,但是只能想一想,仅此而已,盯着尚铭冷冷道:“尚公公贵人多忘事,宁波府抗倭一事刚过去,这就记不得了?”
尚铭恍然:“原来是这事……”
斜眼一瞟万通,王尚铭仍旧一副不阴不阳的语气:“宁波抗倭一事,陛下和内阁已有定论,此事事关重大,暂且按下,待抗倭结束之后再做定夺!”
“尚太监,你个没卵的东西,欺人太甚!要是抗倭几年拿不下来你就准备一直压着?”
“万大人这话怎么说的?此事是陛下和内阁敲定的,关杂家何事?”尚铭眼皮一翻,一推二五六。
万通深吸一口气,话说到这份上,再吵便是一场烂仗了,东厂大堂里跟一个不男不女的阴阳人吵得面红耳赤,他万通丢不起这个人。
极度愤慨地哈哈一笑,万通连礼都没施,扭头便走。尚铭盯着万通的背影还在皮笑肉不笑的客套:“万大人慢走,厂卫本是一家,没事多走动走动……”
当然,万指挥使若是计止于此,那么他就当不了这个指挥使了,万通气呼呼的走出东厂,对着身边的锦衣卫道,“备马,马上进宫!”
“大人进宫所为何事?”
“去见我姐姐!”
万通的姐姐自然就是极得圣宠的万贵妃了!
☆、第四十一章 弄巧成拙
怀恩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也是皇帝最宠信的太监之一,他不像尚铭那样公报私仇,相反,相反,他的为人刚正不阿,正是因为如此,皇帝很放心让他任司礼监掌印一职,不仅如此,好太监怀恩颇为推崇儒道,这一点博得了全体士大夫官员的好感,他的掌印太监一职稳如泰山,当之无愧。
怀恩进去时,便听到皇帝正在对内阁三位大学士训话,便赶紧跪下。
成化皇帝怒气冲冲的道:“仅仅数千名倭寇,每股数百人,历时三十余日,横行数千里,视东南十几万官军于无物,劫掠数省十几州,甚至攻击我大明地南都,就算朕这个大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