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扬明 >

第104章

锦衣扬明-第104章

小说: 锦衣扬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举引来杨明深深的鄙视。
  锦衣卫最擅长的就是打探各种京城信息,这老家伙的身家杨明知道得清清楚楚,虽平日从不贪墨,但好歹也当了这么多年的内阁大学士,每年京官和外官的冰炭两敬他可从来没拒绝过。
  家底如此丰厚,居然只送个二两重的小银锁……
  杨明很想当着商辂的面把银锁托在心,然后一口气将银锁吹得飘起来,狠狠羞辱一下商大学士,后来一想自己如今的处境不算太妙,实在不宜再把商辂得罪了。

  ☆、第一百三十章 京师趣事

  杨明吩咐丫鬟将女儿抱进内院,前堂内只剩下杨明和商辂二人以及两名侍侯的丫鬟。
  见杨明翘着腿一派悠闲地品着茶水,商辂也坐下来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第一口茶水刚入口,商辂忽然“噗”地一声喷了出来,接着抖索着白胡子哈哈大笑,一边笑一边指颤颤指着杨明。
  杨明被商辂的反应吓到了,有些莫名其貌的静静瞧了半晌,苦笑道:“商老大人的反应有些别致啊……难道中了含笑半步癫……”
  商辂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指着杨明道:“老夫这是在笑你这势利性子,老夫登门时你一脸喜意,直到老夫拿出一个二两重的小银锁,你的脸色比茅坑的石头还臭,杨明啊杨明,朝臣人人皆谓你为斯文败类,不折不扣的伪君子,老夫看来,你倒是个真小人。”
  伪君子和真小人自然都不是什么好话,杨明难得地老脸一红,揉了揉脸喃喃道:“难道我真的表现得这么明显吗?”
  商辂仍在大笑:“若非老夫是当朝大学士,恐怕你早已端茶送客了吧?”
  杨明斜睨了他一眼,他发现跟商辂越熟悉,老头儿看起来就越不像好人。
  杨明叹了口气,道:“据说唐朝时有个很出名的典故,有位云南的使节奉当地国王之命送一只天鹅入长安送给唐皇,半路上天鹅飞了,使节又气又怕,最后没办法,只送了几根鹅毛给唐皇,另外还题了一首歪诗,诗的最后一句是‘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商辂笑道:“哦?你的意思是,老夫送个小银锁也算是礼轻情意重?”
  杨明叹道:“老大人误会了,我的意思是,那送礼的真不要脸……”
  商辂又哈哈大笑起来,顺手从怀里又摸出个分量不小的金锁递给杨明,道:“拿去,给孩子戴上,老夫再不拿出来,不知会被你损得何等不堪了。”
  杨明飞快接过金锁,放在手里掂了掂,顿时眉开眼笑,朝堂外扬声道:“来人,把老大人的茶水换了,换龙井贡茶!”
  …………
  待遇提高了,连茶都香浓了许多。
  商辂慢慢啜了口茶水,目注杨明道:“外面谣言传得沸沸扬扬,你好像一点都不急?”
  杨明叹道:“急有什么用?如今京师的事态不算我所能无法掌控了。”
  商辂一双睿智的双眼仿佛看穿了迷雾:“此案的背后,是你和汪直之争吧?”
  “对。”
  商辂有些激动:“老夫听说了,荆襄剿匪这汪直纯粹是瞎指挥,闹到如此严重,后来你指挥了战事,虽然是打胜了,可是却让汪直颜面扫地,如今老夫已经接到风声,汪直决议插手厂卫的争斗之中,与你斗斗法了,事情已是图穷匕见之际了,你可知道?”
  “这汪直行事,简直是步步杀机。”目光一转,商辂期待地看着杨明:“你待如何应对?”
  杨明淡淡道:“诛除汪直,危局自解。”
  商辂两眼一亮,神情激动起来:“好小子,你果然要诛汪直!”
  说着商辂站起身,在前堂内搓着手兴奋地来回踱步,随即身形一定,压低了声音道:“汪直也深得陛下信任,我们自然是不希望再多出来一个厂卫,事关许多人的身家性命,你可有把握?”
  “没把握。”
  “你是如何谋划的?说出来老夫给你参详一二。”
  “找个高手一刀捅死汪直,然后跑路。”
  商辂:“……”
  杨明眨眨眼:“是不是有点粗糙?”
  “太粗糙了……”商辂叹道:“还有更精致一点的法子吗?”
  “先下毒,然后再一刀捅死他?”
  商辂指着杨明,气道:“老夫能从你这里听到一句实话吗?对老夫你还提防,果然是个混帐东西!”
  “静观其变,见招拆招。”
  商辂忽然冷静下来,目光深深地注视着杨明,良久,捋须缓缓点头:“老夫懂了……”
  杨明笑道:“老大人,放心,我锦衣卫不会和汪直沆瀣一气的,甚至,还可以从中暗中相助大人,今日,这金锁没白送吧?”
  “没白送。”
  杨明的笑容渐渐带了几分邪味儿:“老大人若再送几个金锁,晚辈这里还有更劲爆更开心的消息相告……”
  商辂又不冷静了,急切道:“你这小子好歹也是堂堂三品大员,怎地如此钟爱黄白之物,还有什么消息速速说来!”
  “据潜伏在你家的锦衣卫密探禀报,你家的公子商良臣今年上元节晚上出游赏灯,认识了抚宁侯朱永家的小女儿,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生,如今朱侯爷的小女儿珠胎暗结两个月,两位年轻人又不敢告诉双方长辈,每日以泪洗面惶惶不可终日,连跟踪他的锦衣卫密探都忍不住为这对痴情的苦命鸳鸯掬一把同情的眼泪……这个消息劲爆不劲爆?开心不开心?说到这里,晚辈必须向老大人贺喜,恭喜老大人喜添孙儿……十五岁的小姑娘令公子也忍心下手,禽兽啊,艺高人胆大啊……”
  商辂被雷劈过似的,呆呆坐在椅子上半晌没回过神。
  京师最近很热闹,又出了一件事,一件跟风流有关的事。
  事情不大,但闹得很大,因为这件风流事跟两位朝堂大佬有关系,一是商辂,二是抚宁侯朱永。
  事实证明杨明并没有胡说八道,商辂从杨府怒气冲冲离开后,回到家中立马命家仆将儿子商良臣找来,恐吓,怒斥再加一根儿臂粗的木棍,吓得失魂落魄的商良臣终于说了实话。
  果如杨明所言,上元节时商良臣与抚宁侯朱永的小女在京师街头赏灯,两人相遇相识,商良臣年约二十四五岁,面貌生得俊朗风流,一双电眼勾魂夺魄,上青楼绝对有不付钱的实力,如此英俊风流人物,又是刻意勾搭撩拨,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怎能抵挡得住?
  于是二人一见钟情,两三个月过去,在商良臣的花言巧语下,抚宁侯的小女糊里糊涂便献了身,谁知商良臣枪法太好,一击而中,就那一次便令小姑娘怀了孕。
  怀孕本是件喜事,商辂和抚宁侯朱永也是门当户对,事情虽说传出去令两家颜面扫地,毕竟也勉强算是一桩良缘佳姻,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商良臣不仅早已成亲,而且已生儿育女,堂堂抚宁侯的女儿,怎么可能嫁到商家给人当小妾?
  商辂从儿子口中得知了这段孽缘的起末后,气得白须一翘,徒呀呀挥舞着棍子满院子追杀商良臣,这可是真正的下死手。商辂的老妻急得在旁边频频抹泪哀告。商辂却浑然不理,打得儿子奄奄一息才罢手。
  不能怪商辂小题大做,他是当世大儒,又是内阁大学士。无论在士林还是在学术界皆享有极高的名望,谁知儿子却干出如此败坏门风的事,商辂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儿子也打了,气也出了。商辂坐在府里想了想,抚宁侯的女儿肚子渐渐大了,事情不可能瞒得下去,错事已然做下,只能舍了这张老脸去侯爷府给朱永赔罪。
  揪着鼻青脸肿的商良臣刚出门,谁知商府外静悄悄的围了一标兵马,定睛一看,竟是抚宁侯上的侍卫,抚宁侯朱永赫然站在李府门外,正打算下令侍卫破门。
  商大学士被抚宁侯结结实实堵在大门外,事情巧得很,巧得令人不敢想象,刚刚准备上门赔罪,人家就打到家门口,看样子似乎也刚得知了这件令两家蒙羞的丑事。
  商辂是当朝大学兼执文坛牛耳,朱永是数代传下来的大明勋贵,平日里二人见了面客客气气,兄长来贤弟去,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然而今日真正成了一家人,朱永的脸色可就很难看了,商辂苦笑着还没来得及拱手赔礼,朱永二话不说,一拳狠狠揍在商辂脸上,商府家仆护院见老爷竟被人打了,喝骂着纷纷拎着棍棒跑出来,跟朱永的侍卫战成一团,商府门前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道理上没站住脚,论武力又远远不及统领京师十二团营的朱永老爷子,商辂吃了大亏,鼻青脸肿地被朱永拎住衣领,怒冲冲欲进宫告御状,各自的两拨人马一边走一边打,一直打到承天门前,承天门前正候着一批求见陛下的大臣,一见两位大佬这般架势,大臣们一时全楞住了。
  宫门本已被朱见深下令关闭,不准任何人进出,可是商辂和朱永的身份不一样,又听内侍宦官说二人扭打起来,当朝侯爷揍当朝大学士,多么稀奇的场景,若不见识一下岂不后悔终生?当下朱见深立马乐不可支地下旨打开宫门。
  商辂和朱永一路扭打喝骂进了宫,宫门又砰地一声紧紧关闭,候在承天门外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满头雾水。
  八卦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更何况承天门外朱家和商家的侍卫和护院鏖战仍酣呢,很快大臣们便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武掐架

  抚宁侯朱永属于武将勋贵出身,明朝开国时的勋贵子弟和永乐靖难时的勋贵子弟在那时候在朝堂都有话语权,那时候在朝堂并不是文官独大,武将一样有地位,而且也不低,是可以和文官分庭抗礼的存在,甚至地位更高。
  因为武将大多数是贵族,俸禄也比文官高很多,就比如说徐达吧,年薪高达一万石,比一品文官高近十倍,这些开国勋贵和靖难时的勋贵子弟代表的就是武将勋贵集团,朱元璋、朱棣扶持并依靠他们制衡文官集团。
  朱元璋可能是汲取宋朝武将地位低下的教训,特意建立了一批勋贵武将,但是土木堡之变把那些勋贵子弟都葬送了,特别是那些在朝堂有话语权的勋贵子弟,关键是这一死就给蒙古人一窝端了,剩下的传人要不是那些年龄还小的,就是一些没权力没才识的。
  这是因如此,才造成朝堂上逐渐给文官打压得永不翻身,要知道那些勋贵子弟都是朱元璋和朱棣时的有军事常识和有才华的老人后代,而且那些人因为立功多,地位也高,在朝堂上说话也硬气成国公朱能是“靖难”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时,与张玉共为王府指挥使,自东昌之役中张玉阵亡以来,朱能一直是朱棣的头号股肱之臣。朱勇为朱能子,张玉死于靖难中,朱棣即位后称其为靖难第一功臣,长子张辅册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曾率数万军队平定安南叛乱,功勋彪炳,土木堡之变中也死于乱军。
  张、朱两门,自永乐以来,深受皇室信任,又有其他靖难功臣子弟,互相联姻,尽掌都督府,而此时“初间以公、侯、伯为之,兵部掌兵政,而军旅征伐则归五军都督府”,文官很难插手军旅征伐,兵权归皇帝和武将勋贵集团掌握,文官不掌军事,但在土木堡之变后,勋贵散尽,则兵权归于兵部文官之手,类似现代国防部,兵部堂官均为文职,五军都督府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
  他们那些勋贵子弟可都是家景富实的人,子孙都是要读书的。他们一死武将勋贵集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